文献检索包括信息的组织、存储和查询。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更注重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世界里方便、快捷、迅速地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在这种新的需求下,文献检索课的作用、任务随之发生着改变,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1 文献检索课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 年 7 月第 4 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在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
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献检索课由最初的一门方法技能课逐步演变成一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掌握数据库资源检索途径、了解因特网信息查询技巧等的实用性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当代信息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式等有全面、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能力的目的[2].
2 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以“讲授-练习-考核”的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一是文献检索课教学与专业学习脱节,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二是重视教师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兴趣培养;三是重信息知识和检索方法的传授,轻信息意识的培养;四是重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轻信息利用能力的培养等[3].
信息素养系统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要素组成,而文献检索课则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重点掌握一些检索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而在众多数据库中如何综合获取并利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太大提升。最终只看到“学会”的成果而看不到“会学”的收获、“乐学”的体验。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文献检索课也要与时俱进,以实用为核心。教学大纲及授课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现实需要而制定,如职业生涯规划、英语等级考试、考研、考公务员、毕业论文写作、就业指导、职业能力证书获取等,教学材料力争新颖,贴近现实与热点, 着力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献检索课中的创新实践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通过“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的方式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和探索创新”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从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最终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达到充实和丰富自身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3.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献检索课中的实践
首先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 5~6 人为宜,每次上课发给每个小组一张任务单。接到任务单后,小组讨论,初定解决方案,并对任务单进行明确分工。这些工作做好后再去尝试完成任务,重点负责记录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作为平时成绩的给分点)。本文以特殊教育医药专业学生为例,学时数为 16 ,任务设计见表 1.
通过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发现: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最大限度地得以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交流与合作中得以提高,而且提高了与他人协作配合的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3.3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3.3.1 任务体系设置要与专业及现实生活相符
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与专业相一致的任务体系。文献检索课以学生为中心,任务设置需与学生的专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尽可能创建与学习主题相关性高且近乎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进行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的学习。
3.3.2 考核成绩注重过程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4].因此,期末的总评成绩应该包含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该课程属于纯理论比例低、实际操作比例高的课程,更应提高平时操作过程中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理论考试成绩的比例。
比如平时成绩占 70%(其中:检索报告及作业完成占 50%,小组互评占 20%),期末成绩,即最后的综合考核占 30% .
3.3.3 任务体系设置注意原则
第一,任务要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兴趣。任务的设置是教师备课的关键环节。任务包含的知识点有:检索需求的设置、检索工具的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等。只有通过完成这样一个接近现实情境的任务,才能最终达到“用中学”的效果,才会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任务要形成一个系统,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任务描述分阶段由易到难,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也要越来越低。所以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分阶段对任务的完成要求做出细分。
第三,任务要真实合理,具备可操作性。通常设计成功的任务,不但是具有实践基础的真实任务,而且是学生在学习或未来的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的真实情境。任务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任务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
第四,教师角色要注意转换。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充当的角色应发生转换,由示范者转为引导者、辅助者及领导者,教师需宏观调控整个任务过程的顺序、进度等,根据实际情况对任务进行调整等。
4 结语
文献检索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不仅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换,真正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最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将变成一种享受,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培养,信息检索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2010 -07 -29)。
[2] 朱晓丽。 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1(12):62-65.
[3] 范并思,胡小菁。图书馆 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2-7.
[4] 杨光武,郭向勇。基于项目课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研究,2009,52(3):71-73.
文献检索课开设至今,有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与教材的论文层出不穷,在教学方法的论文中有基于互动式教学[1]、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2]、基于参与式的教学[3]等等。笔者通过检索式(知识迁移or迁移法)and(文检课or文献检索课)在...
一、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信息检索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组织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和信息评价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规定,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
概述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分析PBL教学法的基本特点及其用于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