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未来"五大建设"重大战略布局之一。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无破坏、慢发展、少干扰、低水平的原始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需要突破原有的概念与理念束缚,另一方面急待相关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生态补偿的目的是在维护与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的同时,寻求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系统梳理了生态补偿概念产生与发展的国内外进展,旨在展示与发现生态补偿研究的路线。
1 生态补偿的国际研究趋势分析
文献计量学作为一种文献情报定量研究的分析工具,在科学史、学科态势、专利分析等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我国文献计量方面的研究学基本上形成了涵盖研究、教育和实践综合应用系统全面的良好发展局面。近年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增强了该研究的国际影响,并逐步成为图书情报与科学评价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可方便、快捷、可视化地了解所关注的研究领域成果的时空特征分布、热点集聚和重点分布、核心科学家和关键研究机构等,既是对以往研究工作的归纳和总结,也可为今后开展的研究提供系统、全面、宏观、趋势的认识。本文利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获取生态补偿近年发表的研究论文,对生态补偿研究历史和研究成果做全面的梳理。
1. 1 数据获取与处理
利用 TS = ( ( ( Ecological or Environmental) andCompensation) or ( ( Ecological or Environmental ) and( Pay or Payment) ) ) 在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进行检索,索引 = SCI - EXPANDED、SSCI、CPCI - S、CCR -EXPANDED、IC,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到 2014,共检索到 5302 篇论文。
1. 2 分析
论文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 从表 1 可见,生态补偿相关论文数量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从相关论文的发文量来看,1997 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此后有关生态补偿的研究论文迅速升温,年发文量突破了 100篇、2007 年突破 200 篇,2009 年突破 300 篇。年发文量突破 100 篇,用了 36 年; 突破 200 篇,用了 10 年; 突破 300 篇,只用了 3 年,可见生态补偿研究热度上升之快。
主要国家分析: 选择发文量≥100 篇的前 13 个国家,共发文 2986 篇,占总发文量的 73. 87%.其中,美国的发文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发文量的26. 32%,说明美国在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较多,社会关注度较大。
从图 1 可见,在这 13 个国家中,欧洲国家占大部分( 61. 54%) ,这与欧洲国家发展较早,是工业革命的发祥地、全球首先遇到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有关。同时,应注意到中国的发文量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位,这与我国区别于发达国家跨过工业革命的特殊国情、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学术界研究紧跟科技发达国家、正确的科研导向等密不可分.
由于 1962-1999 年生态补偿研究的相关论文数量较少,因此本文分析了 1990-2009 年,以 10 年为一个阶段。上述 13 个国家发文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表 2.从表 2 可见,美国、西班牙、瑞士、日本 4 国在2000 年初有关生态补偿的相关文章数量有所减少,中国、意大利、澳大利亚 3 国 2000 年初的论文数量增加较快,在这 14 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中,中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是增长最快的; 2005-2009 年各国论文数量都呈平稳增长趋势,该时期是生态补偿主题研究发展的快速增长期; 2010-2013 年,各国论文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这可能与研究发展的成熟程度有关,该主题发展进入平稳增长期。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利用 TDA 自带的机构字典对得到的所有机构数据进行核实发现,该 4042 篇生态补偿方面的论文来自于 2951 个机构。其中,论文数量≥20篇的机构共有 22 家,本文主要对发文量排名前22 家机构进行分析,机构数据见表 3.
在 Top22 机构中,中国科学院以 109 篇论文数量的绝对优势居第一位,其余 21 家机构发文量相差较小。这是由于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较多,其中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市环境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均有生态补偿方面的相关研究,从而使中国科学院总体发文量最多。从这些机构所属国家来看,美国( 10 个) 、英国( 3 个) 两国数量较多,中国( 2 个) 、法国( 2 个) 、德国( 2 个) 三国均有两个机构在生态补偿方面有研究。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信息的进一步开放获取,越来越多的合作更倾向于不同机构之间或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考虑到国家间的合作网络较小,研究的规模和持续性有限,本文选择机构间的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网络分析,发现了机构合作网络中的"小团体"、"边缘人"、"结构洞"等。综合考虑到发文量较多的机构数量与机构合作网络的规模,本文选取发文量≥28 篇的前 4 个机构( 指包含某机构的论文数量为 28 篇,而不考虑是否为第一作者机构) 及其合作机构( 216 个) 作为机构合作网络的节点。
经过计算得到该机构合作网络的密度为 0. 0248,标准差为 0. 1555,说明该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合作关系约占理论上可能的 2%.由此看出,生态补偿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密度较小、机构间联系较少、合作不够广泛。该机构合作网络的平均距离为 3. 471,说明在生态补偿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中联系紧密,每个机构大约经过 4 个机构就能与网络中其他机构建立联系。虽然该网络的合作较少,但相互间开展合作的便利性较高。从机构合作网络的"结构洞"计算结果可见,中国科学院的有效规模高达 101. 272.假设每篇学术文献表达的是一种新知识,那么中国科学院与其他机构之间传播、交流信息与知识的途径达到 102 条。同时,该点的效率最高达 0. 983,说明在生态补偿研究领域非常活跃,不但与其他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渠道,而且新知识的交流途径占总交流途径的九成多。此外,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在该领域的表现也相当活跃,这与前文机构分析结果一致。因此,无论从发文量来看还是从机构间的合作现象来看,中国科学院、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都是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位于美国俄勒冈州的决策研究所的总限制度最高,说明该机构与其他直接或间接相连的机构联系紧密,在合作过程中受其他机构影响大。等级度最高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 0. 110) ,说明这两个机构与其他机构的信息交流途径较脆弱。
研究主题聚类分析: 通过论文数量的年度变化分析可见,生态补偿主题论文从 1990 年起超过 10 篇,1990 年之前每年的论文篇数较少,涉及的关键词较少。由于 2014 年数据不全,不能展现本年度的研究全貌,因此将主题分析的时间区间设定为 1990-2013年。以 2 年为一个时间段,利用关键路径算法( Path-finder) 选择每个时间段内"top 50"的作者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在合并后的网络中,共有 264 个节点、663条连线。类内关键词≥10 个的前 7 类聚类结果见表4.从表 4 可见,节点个数代表每个聚类中包含的节点( 即关键词) 个数,剪影值用来衡量聚类的好坏,剪影值越大,聚类结果越好。可以看出,除第六类外,其余类别剪影值均大于 0. 85,聚类结果良好。在 CiteSpace的输出结果中分别用 TFIDF、LLR、MI 三种算法对每类中的关键词进行了排序,而以 TFIDF 算法排序命名聚类名称,因此表 4 仅展示了 TFIDF 的结果。其中,最大的12 号类的主要关键词有新陈代谢、种植、碳循环、西班牙、生理生态学等,可见此部分的研究主题;6 号类的主要关键词有环境服务、生态系统服务、离子调节等。
生态补偿研究主题随时间演化的趋势见图 2( 封三) .从图 2 可见,从不同时间段内生态补偿相关研究的热点可区分出近年来较活跃的研究主题。可以看出,20 世纪 90 年代初,领域内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补偿、碳排放、水资源相关方面的研究; 1995-1999 年研究主题演化为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制定、危险评估等; 进入 21 世纪,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各种新技术应用、交流合作机会加深加强,该主题的研究也日益多元化。除了主要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研究、政府职能、生态环境等经典主题外,生物多样性、生态社区、人口、农业环境模式、生态付费等逐渐进入该研究领域,使该领域研究更加丰富多样。同时,应注意到21 世纪后研究主题不再象以前一样集中与明显,一方面充分说明了学科交叉融合对生态补偿研究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另一方面也说明生态补偿研究在各领域得到广泛渗透,研究深度积累之后得以在研究广度上进一步扩散。
2 国内生态补偿研究
2. 1 年度论文数量特征
我们检索了近年来发表在中文数字期刊网的生态补偿相关研究论文,检索数据库为万方数据服务平台,以检索主题词为"生态补偿"进行普通检索,时间到2014 年 11 月以已入库的全文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共得到论文 4671 篇( 图 3) .从发文的时间分布来看,2005 年之后年发文量突破 100 篇,2006 年之后年发文量突破 200 篇,2007 年的年发文量突破 300 篇,而年发文量在 2013 年最多为 730 篇。对比国际生态补偿研究,其发展趋势基本一致,而年发文量突出 200 篇的时间更短,年发文量增长速度更快。
2. 2 研究主题热词分析
1998-2014 年发表的与生态补偿主题相关的中文文献中的热词统计见表 5.从统计的结果来看,2006 年之前历年文献中出现的热词较分散,与生态补偿直接相关的热词较少; 2006 年之后历年热词分布较集中,排名靠前的几个热词分别为"生态补偿"、"补偿机制"、"补偿标准"、"流域"、"森林"、"矿产"、"水土保持"、"外部性"、"可持续发展"等,涵盖了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 同时,如"生态服务"、"生态功能"、"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等关键词的热度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的生态补偿研究重点已由最初的概念、理论层面上的广泛探讨向生态补偿的核心、具体问题深入分析转移,从早期侧重于宏观尺度上的评估转向对补偿机制的创新与优化。
2. 3 期刊刊文特征
生态补偿论文刊发的期刊见表 6.从表 6 可见,前10 名的期刊基本上是环境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生态经济学类杂志,而按所涉及学科发文量前 10 名的分类结果对比,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农业、政治与法律、工业技术等学科,这与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及主要理论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与前文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总结相符。
3 生态补偿研究存在的认识误区分析
从生态补偿的国际研究进展与主题特征来看,主要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研究、政府职能、生态环境等经典主题外,生物多样性、生态社区、生态付费等逐渐进入该研究领域,使该领域研究更加丰富多样。而从 1998-2014 年中文文献中的热词统计结果来看,2006 年之前历年文献中出现的热词较分散,与生态补偿直接相关的热词较少; 2006 年之后历年热词分布较集中,排名靠前的热词分别为"生态补偿"、"补偿机制"、"补偿标准"、"可持续发展"等,涵盖了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 同时,如"生态服务"、"生态功能"、"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等关键词的热度下降,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的生态补偿研究的重点已由最初的概念、理论层面上的广泛探讨向生态补偿核心问题、关键问题的深入分析转移,从早期侧重于定量评估向偏重于补偿机制的创新与优化方向发展。
当前,对生态补偿内涵的理解存在几个误区: ①"事后补偿",即对已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进行补救,补偿方就已造成的破坏危害向受偿方付费; ②"惩罚性",即是对补偿方破坏行为的惩罚,强制性地执行补偿; ③"短效性",即补偿方与受偿方在短期内无法统一对补偿后生态环境改善的认识; ④"搭便车"与"侧滑",即补偿区域外的住民免费享受了生态补偿实施效果,而补偿区域内住民的耕作/复耕、放牧/偷牧可能会从参与项目地区转移到未参与项目地区; ⑤"激励无效",如收入下降、生计无着落、补偿额过低、补偿机制不完善、补偿政策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了参与生态补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事实上,生态补偿制度与机制设计、实施的初衷既是为了对现存环境问题的"事后补偿",包括对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与维护的生态投资和政策的"强制",也包括市场的"激励",是对补偿区域内外住民相关利益方的环境收益与经济利益的协调,是生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冷伏海,刘清,等。 知识分析及其应用发展趋势研究[J]. 情报科学,2010,( 7) ∶ 1100 -1107,1116.
第二章青年官兵工作生活质量概念界定2.1工作生活质量概述2.1.1工作生活质量的涵义尽管工作生活质量的思想很早就被提出,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其概念缺乏清晰界定,对其内涵缺乏统一认识。有研究认为,工作生活质量是一个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生产力...
生态翻译学发源于中国,是成长于欧洲语境之外的第一个真正具有原创意义的翻译理论(蒋骁华等,2011:34).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翻译研究新途径,已经逐渐呈现出理性和成熟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客观地梳理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势必能为生态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