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文献计量学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文献计量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7 共5079字

  
  4、来源机构统计分析进行来源机构分析可以较直观地表征不同机构在此领域研究中的活跃度,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哪些机构在此领域中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统计所得的 257 篇文献中,有 13 篇未列出作者单位,将剩余 244 篇文献以第一作者所在单位进行统计,分别为:高校 174 篇,政府档案管理机构(档案局、档案馆)26 篇、艺术研究院所 12 篇、政府文化机构(文化局、文化馆)10 篇、省市图书馆 3 篇;以及发文量较少、均在 1-2 篇的其它单位 19 篇。(如图 2 所示)可见,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主要来源机构,占发文总数的71.31%,这与高等院校具有较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有很大关系。此外,各省、市、县档案局(馆)、艺术研究院所、政府文化机构占比 19.67%,也表现出了对此领域研究的积极关注。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机构分布看 (如表 7 所示),山东大学发表文献 25 篇居首位、云南大学 18 篇位列第二,此二者比位于第三位的安徽大学 8 篇的数量整整多出 2 至 3 倍不止,这显示出此领域研究呈现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比较表 6 和表 7 可知,高产作者所在机构在来源机构分布中也位于前列,但除山东大学、云南大学、安徽大学外,其它机构的作者都较为集中,不超过 3 人。可见,山东大学和云南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者较多,研究活跃,这也反映出学术研究的优势集中效应。
  
  5、被引及下载情况统计分析借助对文献被引情况和下载情况的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文献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学术价值与影响力。统计显示,在 257 篇文献中被引 10 次以上的文献有 29 篇,20 次以上的仅 6 篇(见表 8)。其中,被引最多的是王云庆、赵林林发表于《档案学通讯》2008 年第一期上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一文,共被引 58 次。同样,在此257 篇文献中,被下载 200 次以上的文献有 81 篇,占比31.52%,500 次以上的仅为 19 篇,占 7.39%(下载前 5 位的文献见表 9)。由此可见,此领域研究成果中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高被引文献少,研究有待深入。

  6、基金来源统计分析在统计所得的 257 篇文献中,有 71 篇文献受到 65 种基金的资助,占文献总量的 27.63%,其中有两个及以上基金资助的文献有 15 篇。从时间上看,此领域最早有基金资助的文献发表于 2009 年,随着基金资助项目的增多,文献发表量迅速上升,2011 年达到最高,已占当年此主题发表文献总数的 51.43%(如表 10 所示);从基金来源层次看,这65 种基金包含国家社科类基金 16 项、国家科技部文化创新项目 1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6 项、国家档案局项目 2项、省级基金项目 23 项、市级基金项目 8 项、校级基金项目9 项(如图 3 所示)。由此可见,此领域的基金来源较为丰富,显示了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关注度,这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快速发展。
  
  7、文献主题统计分析分析文献主题内容的分布情况,可以把握文献研究的重点与方向。[4]本文将统计所得的 257 篇文献按主题进行汇总整理(如表 11 所示),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别占 70.04%和 29.96%,这表明现阶段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在与实践相结合方面需要加强。在理论研究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征集、档案式保护、资源体系建设等,即研究档案管理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是其主体,共 113 篇。其中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的研究文献为最,共 67 篇;而在实践领域,研究主题同样也集中于对某一区域或某一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与传承方面。可见,在目前的研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与档案工作结合最紧密的环节,是研究的重点领域。此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利用、文化建设、数字化工作、法制建设、基础研究等方面也有 32.29%的文献论及,这表明随着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多视角、全方位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必将不断深入,并向系统化方向发展。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长且已具有一定数量。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态势分析仍存在以下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研究主题不够丰富。选题多集中在档案管理视角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对其数字资源建设、开发利用、法制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尚未形成多元化、多视角的研究格局;第二,研究程度不够深入。多数研究浅尝辄止、观点雷同,对某一论题展开深入系统探讨的研究较少,且鲜有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与借鉴,再者与其它相近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融合也较少,尚未出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题论着;第三,研究持续性不强。作者比较分散,多处在突发性研究的状态,尚未形成此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群。

  由此可见,我们应综合考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环境、研究者等多种因素,共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进程。一是要充分挖掘档案学理论和实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结合点,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研究体系;二是要加强与其它文化事业机构的合作,灵活运用图书馆学、法学、艺术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理论成果与研究方法,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三是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各层次专项基金的投入,吸引和鼓励更多研究者投身此领域的系统研究,不断提升研究质量,努力营造探索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四是要不断提高档案人的理论研究素养和实践工作能力,以高度的职业敏感度找准自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定位,增强档案人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的责任意识。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这一学术界的新命题不仅将有利于档案工作实践领域与学术研究内容的拓展,更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迎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67-194,423.
  [2]百度知道。综述普赖斯对信息计量学的贡献。[EB/OL].2014-05-23.
  [3]冷 雪。近十年我国档案学与图书馆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计量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3(6):12.
  [4]文 风,姜兆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文献的统计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6):7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返回:文献计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