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

移动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0 共4345字
论文摘要

  1、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危机

  个性化正成为当今信息服务行业的主流, 其主要目的是满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 高校图书馆已基本实现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的服务不仅仅局限于纸质文献资源方面, 而应是综合馆藏纸质和电子文献资源向读者提供个性化、 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目前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信息的日益膨胀, 极大地拓展了人们选择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图书馆普遍面临服务危机, 不少图书馆由于自身服务意识不够, 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信息服务, 使得不少信息用户转而寻求其他信息机构。 传统的图书馆所收集的知识主要是一些文献记载的显性知识, 而数字图书馆不仅包括文献记载的显性知识, 还包括一些隐性知识, 不过要为读者提供这些隐性知识服务, 必须将其变为显性知识并加以整序, 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 全面和便捷的信息服务, 将这些信息进行过滤、 筛选、 组织和整理依然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 并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而且这理应是图书馆的优势所在。 可当前, 许多图书馆难以或无法使海量的无序信息变为有序的知识信息。 面对信息需求、 技术环境以及图书馆服务重新定位的挑战, 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进行结构性变革,实现向 “文化主导型” 转变, 以提高自身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 而变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图书馆文化。

  2 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研究

  高校图书馆承担着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它以大学文化为背景, 是高校图书馆在工作中形成的, 反映高校图书馆特点的外在形象、 行为方式、 知识体系、道德规范及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①表层的物质文化, 是一以物质为形态。 ②浅层的行为文化, 是一种行为方式的活动文化。 ③中层的制度文化。 ④深层的精神文化, 在狭义上常常理解为图书馆文化, 是以意识为形态的深层文化, 精神文化是整个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文化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 而物质载体是多样的, 传统图书馆文化的物质载体还是集中于纸质媒介。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各种新的文化载体不断涌现, 如微博、 网站、 移动图书馆、 视频等, 如何利用这些新载体进行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值得图书馆人思考的。

  3、 移动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思考

  3.1 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移动图书馆 (mobile library), 早期被称作汽车图书馆或者流动书车, 是作为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的一个服务延伸。 20 世纪末,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移动手持设备访问图书馆服务, 移动图书馆的概念也较起初有了颠覆性的变化。 国外移动图书馆建设早于国内, 随着移动通讯已经进入 3G时代, 国外已有几百家大学和公共图书馆开始提供3G 网 络下多样化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 。 我国图书馆界从 2003 年开始尝试推出移动信息服务, 近年来陆续有高校图书馆开通移动信息服务, 移动图书馆服务方式有三种: 短消息服务、 WAP 网站服务、 客户端软件服务。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仍然主要依靠短消息服务来实现移动图书馆的最基本的服务, 如预约到书提醒、 到期提醒、 超期催还提醒、 账户款项提醒、 违规提醒、 图书馆公告等。 也有一些图书馆建立了 WAP 网站, 但由于无线移动网络图书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有的移动图书馆多数还处于平台建设和比较简单的服务功能实现上。 3G 和 4G 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移动图书馆的新服务内容, 但是目前服务重点仍然以基本的文献借阅辅助服务为主, 移动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高和探索。

  3.2 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构建

  3.2.1 物质文化构建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校园文化的信息中心, 承担着校园新理念、 新思维、 新文化的提供和传播者。

  但是在信息资源极度丰富的今天图书馆却被逐渐边缘化与传统图书馆的不做宣传、 坐等上门的服务理念不无关系, 各个高校制作的图书馆使用宣传片很多也仅仅作为新生入馆的教学片, 馆内很多硬件设施不为广大用户所熟悉, 用户缺乏使用图书馆的习惯, 不能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由于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远远大于以往任何时候图书馆服务覆盖的范围, 其服务触角可以延伸到实体图书馆无法普及的地区, 因此移动图书馆可以作为图书馆的推广平台, 在移动图书馆开设相应的栏目宣传图书馆的建筑、 设施、 布局等基本情况。 同时移动图书馆环境下, 可以定期向广大移动图书馆用户推送手机报服务, 推荐一些主题的书目、馆藏电子资源, 介绍图书馆最新采购的书目信息。

  以前的馆藏主要集中于纸质馆藏和电子资源, 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也着重于本馆的资源建设, 对于用户的资源需求满足是有限的。 移动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新的资源获取手段, 体现为: ①目前移动图书馆主要集中于资源的检索功能, 数字图书阅读还没有切实展开, 同时我国移动图书馆目前大多沿袭传统的资源收集整合方式, 而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基本是以学科为单元, 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以及读者资源, 未来移动图书馆需要形成一个完善的资源组织体系, 需要对数字资源信息包括文件资料内容绩效剪辑、 电子文献格式进行转换等。 ②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利用闲暇或者零碎的时间来移动数字阅读, 有别与传统阅读的知识建立过程是 “一步到位“式的心理动机, 移动数字阅读时间和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特点, 高校在未来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特点深度挖掘推送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个性化阅读计划和内容。③目前越来越多的信息服务商介入到知识服务领域参与竞争, 为了保持用户的移动图书馆的阅读习惯, 移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必须处于动态更新状态, 使用户在每次用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后都有新的收获。 ④很多高校都有其特色专业, 以往一些高校在馆内进行特色资源馆藏建设, 未来高校的馆员可以就特色资源做信息化、 碎片化整合, 将这些特色资源二次加工整合, 作为图书馆特有的移动资源供相关专业人员访问。

  3.2.2 行为文化构建

  目前图书馆学科服务是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热点, 服务分两个层次: 浅层次主要有新生培训、 馆员培训、 读者数据库培训、 读者咨询、 FAQ 等基础学科服务; 深层次主要有课题查新、 实时咨询、专利检索、 定题服务等。 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一般是由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的馆员担当, 但是目前实际工作中学科馆员服务的质量和深度不足, 不足以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一方面由于学科馆员数量有限, 一个学科馆员要给几个学科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科馆员还要从事学科服务以外的工作。 目前高校图书馆读者参与部分主要涉及推荐采购、 勤工俭学、 读者调查、 提出意见建议等, 没有发掘广大师生的学术功底。 各个学科的教师、 研究生和博士生作为学术研究的第一线人员, 他们了解本学科最新相关科研成果, 掌握着最新的专业资讯信息, 有着学科馆员无法达到的专业水平, 因此将读者参与到高校学科服务模式是值得考虑的服务模式, 但是由于他们科研任务的繁重, 专门从事兼职学科馆员的工作也不太现实, 移动图书馆的用户具备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手持移动设备访问移动图书馆, 因而移动图书馆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契合点, 让这些读者利用零碎时间便捷地访问移动图书馆, 参与到读者学科服务模式中来, 可以通过移动图书馆的评论、 批注、 阅读笔记以及微博等工具, 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容量极大的交流和共享平台。 复旦大学移动图书馆 2.0 带上了 3G 时代的特点, 添加了学术微博功能和原迹手写批注分享功能。 学术微博是一个基于文献资源及用户关系的分享、 传播以及获取的信息平台,整合了图书馆特有的文献资源与人的关系网络, 让每个使用者创造和掌握自己的信息。 原迹手写批注功能是指读者在阅读文献时, 可以对文献内容进行批注或查看其他读者的批注; 云笔记功能则方便了用户在阅读的同时记录自己的读书笔记, 并可自动同步到网络存储。

  3.2.3 制度文化构建

  移动图书馆环境下, 用户需求更加个性化、 专业化、 知识化, 需要服务馆员能够及时解决用户所遇到的问题, 提供更加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因此图书馆在加强移动图书馆平台发展建设的同时, 要特别重视对图书馆馆员专业水平和服务素质的全面提高, 建立机制激发每个馆员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让每个馆员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能力提升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提升馆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提升图书馆馆员自我工作认同度, 提升每个馆员的求知欲, 构建馆员开放的服务意识。

  让用户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能够方便快捷地访问任何一个图书馆信息资源一直是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界发展目标。 图书馆联盟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共享形式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展开, 其主要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以资源共享、 利益互惠的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 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 目前国内外高校形成了以地域式资源共享模式、主题式资源共享模式、 组织协作共享模式为主的资源共享模式。 2002 年 5 月, 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近年移动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的展开, 移动图书馆联盟逐渐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它以无线网络技术为知识资源推送方式, 集成图书馆学科服务、 移动信息定制和移动参考咨询服务功能的未来将成为移动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 由联盟中的所有专业馆员、 学科专家来共同为读者提供服务, 各个联盟馆之间可以通过移动图书馆联盟平台方便快捷地接受、 转接各校不同类型的读者咨询提问, 也可由各校读者、 专业馆员、 学科专家来形成讨论组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 联盟馆成员还可以共同建设图书馆学科知识库, 为图书馆开展深层次学科服务提供强大的知识保障。

  3.2.4 精神文化构建

  图书馆精神是指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由图书馆领导层倡导, 全体员工积极实践, 既体现历史优良传统, 又适应时代发展变革, 同时代表图书馆独特魅力的群体意识。 具有开放性、 灵活性、 自主性特点的图书馆精神是被广大图书馆人所接受的, 它是高校发展的基础。 高校图书馆应依旧坚持 “指导阅读” 的核心价值观, 服务育人, 以文化的传播为焦点, 同时其构建要与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相结合, 使图书馆精神深入人心。 移动图书馆时代,除了坚持已有的图书馆精神传播外, 还需要注意考虑在移动图书馆中如何注入图书馆文化内涵, 利用移动图书馆新技术深刻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开放性, 改变广大师生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感知方式,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 延华.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黎,秦红.高校图书馆文化论[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 孙革非.我 国移动图书馆的现状、服务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1):32-36,52.
  [4] 吴素坤,等.用户参与的学术图书馆服务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4):28-3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文化建设论文
返回:图书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