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

大学信息素养教育中移动学习的实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14 共4488字
摘要

  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新兴发展中的研究领域在国外已广受关注,由于拥有移动设备、环境智能、触觉交互等新技术的支持,使它在改善互动性,提升实践性,延伸时空范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的优势,它的出现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拟将移动学习的优势引入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中,提出基于移动学习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用体系,并从基础信息素养教育、通用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三个层次分析移动学习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信息素养学习体验。

  1移动学习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作用

  1.1 移动学习在信息素养传统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素养传统教育主要是指老师在固定的教室通过讲座培训或者文献检索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信息素养知识。该模式是老师与学生的面对面教育,比较直观,但主要是以单向输出的形式来完成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很少,老师无法实时回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及时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引入移动学习如建立基于无线网络的课堂互动反馈系统,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即时互动反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也有利于老师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来改进课程.建立移动学习课程,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更能显着提高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还可扩大到其他听众。

  1.2 移动学习在信息素养实践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素养实践教育是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一环,期望通过计算机机房实践操作来增强学生信息素养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上机操作能力,但由于与具体的科研环节和实践情境脱节,只能以作业、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模拟实际应用。由于无法与现实应用环境联系起来,常常会陷入为完成任务而实践,当面对实际应用时仍难以应对。移动学习支持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立即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检索并处理信息,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习到相关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和解决问题。

  1.3 移动学习在信息素养在线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素养在线教育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开展的基于WEB的信息素养教育,它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均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因此它们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学习方式等。但是相对于传统PC,移动终端更加轻巧便携,移动技术更加个性化,使移动学习进一步延伸了在线教育的时空范围,学生无需固定在联网的电脑前也可以自由地学习和互动,即使是零散的时间也可"变废为宝".

  2基于移动学习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施方案

  移动学习具备移动性、情境性、碎片性、受众广等特性,若是将其应用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则能够促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互动性的改善、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教育时空范围的延伸,进而提升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满意度和全面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质量。但是将移动学习融入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据此,本文构建了基于移动学习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用体系,由基础信息素养教育、通用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三个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

  2.1 基础信息素养教育

  基础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初级阶段,教育内容包括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基本知识和图书馆概况的普及等。在这一阶段,以信息素养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线,移动学习可以通过知识推送、知识分享、知识体验三个途径帮助学生利用"睡觉前"、"课间休息分时"、"排队时"等空余时间进行"快餐式"学习,促进学生对信息素养理论知识的内化。知识推送、知识分享、知识体验三者以信息素养理论知识为核心,以移动技术为手段共同推进基础信息素养基础教育,相互促进,三者逻辑结构及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1)知识推送。知识推送的前提是将系统、冗长的信息素养理论知识拆分成内容精炼、通俗易懂的"微知识",然后再通过短信/彩信功能或RSS订阅功能进行推送的。短信/彩信、RSS订阅功能均是发展成熟的信息推送工具。短信/彩信功能简单方便、资费低,无设备要求(一般手机均能使用),但信息容量有限,形式单一,容易忽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RSS订阅功能可定制频道、可浏览多媒体资源,更贴近学生的喜好。

  (2)知识分享。知识分享主要是通过移动博客、移动维基等具有分享、标签功能的移动应用程序实现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发布、分享、存储和整理。移动博客为博客、可拍照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集合,侧重于个人观点的发布。而移动维基相当于掌上百度,是群体协作产生的结果。两者分别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特点,各有所长.

  (3)知识体验。知识体验是将知识和多媒体技术(如3D影像)或移动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娱乐中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使知识立体化、真实化、娱乐化。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推出的名为"virtualtour"的移动应用程序就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虚拟导航和馆舍介绍,使学生通过网络或客户端就可以如身临其境般的了解图书馆的馆舍、布局和服务.皇后区图书馆开发的scavenger系列APP游戏平台以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为导向,使青少年在游戏中体验先进技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2 通用信息素养教育

  通用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阶段,强调信息素养技能的实践,需要学生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灵活应用检索技能,但是,在应聘、参加会议、外出旅游等场合中,学生产生问题后往往无法及时地进行查询或提问。针对这一情况,学生可以通过移动检索、专家咨询、小组讨论等移动学习方式来解决在这些场合中遇到的突发问题。与网络课堂和现实课堂所创设的讲座培训方式相比,这些方式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实现了学生对技能的"活学活用".

  (1)移动检索。主要是指对信息素养知识的检索,涉及到移动学习资源的制作,输入方式的选择等。这里所需的移动学习资源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在设计时需"以问题为驱动"组织移动学习内容。移动检索的输入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文本方式外,还可以引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例如,图片、二维码、语音、动作(如"摇一摇")等方式。

  (2)移动咨询。主要是指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向信息素养老师、同学请教的过程。移动学习提供的咨询方式主要有文本、语音、视频等,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与咨询对象进行实时的互动,进而使其能及时地得到指导和帮助。咨询方式具体功能和实现如表1所示。

  (3)移动讨论。移动讨论强调团队协作,采用"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小组讨论形式来解决问题。在移动讨论的过程中。移动即时通信工具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学习同伴,建立讨论组,并且支持多人进行语音群聊。

  目前常见的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主要有移动QQ、移动飞信、微信等。这些工具在传统PC上也能使用,但移动设备的易携带性和广泛连接性能更好地发挥其方便、即时的优势。
  
  2.3 专业信息素养教育

  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科信息资源并对其做出有效评价和判断。在这一阶段,学科信息资源成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学习学科信息资源的途径除了课堂学习、搜索引擎以及学科资源导航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科虚拟社区和开发学科专题APP等移动学习方式来增加学生了解学科信息资源的渠道。

  (1)学科虚拟社区。学科虚拟社区是依托移动通信网络,以学科兴趣为聚合点,由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强网络应用能力的师生及馆员构成的虚拟社交平台。通过该社区,成员可以随时访问社区分享他们的科研心得,查看其他成员的最新发帖并发表个人见解。Facebook和MySpace针对高端智能手机开发的多功能移动应用平台、人人网与中国电信共同开发的brew版人人网客户端均是移动虚拟社区的典型案例。

  (2)学科专题APP。APP是第三方应用程序的简称,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离线使用。开发学科专题APP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学科信息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APP的资源素材可以是录制的专家学术讲座视频,也可以是搜集的学术新闻、研究热点及其最新进展,学生可以根据喜好自由地增删应用。

  3存在问题

  据研究表明,互联网已经从传统PC转移到移动设备上,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军,这为开展基于移动学习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庞大的潜在用户群。同时,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终端显示技术、资源开发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基于移动学习的信息素养教育拥有新技术的支持。然而,尽管有了庞大的用户群,有了一定的技术保障,基于移动学习的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仍然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如下几个方面。

  3.1 学习资源的问题

  内容精炼、形式丰富的学习资源建设是开展基于移动学习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而移动终端设备的尺寸较小,如小屏幕,移动学习的时间也是倾向于碎片化,这样就要求移动学习的资源应以精炼紧凑、篇幅短小、格式多样的多媒体资源为主。

  但现有的信息素养学习资源由于受教学体系的影响,具有系统、完整、篇幅长等特点,虽然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知识,但并不适合移动学习。因此,需要对原有课件进行拆分和重组。在拆分和重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内容长短问题,还要注意内容的结构性和趣味性,简单明了的导航也必不可少。

  3.2 教师资源的问题

  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是开展基于移动学习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移动学习是具有开放、移动、零散等特征的新兴学习方式,为了保证其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新技术的应用探索能力,而且还要有足够的时间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然而国内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大部分由图书馆老师兼职承担,必要的人员结构调整才能保证此种新型信息素养教育的顺利实施。

  此外,由于部分信息素养教育人员年纪偏大,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偏低,这也是移动学习推广过程中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

  3.3 技术支持的问题

  移动应用程序是实现基于移动学习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工具。现在市场上的移动终端设备种类繁多,虽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同时也为移动应用程序的兼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时不仅要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还要考虑移动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通过建立统一标准、支持多种操作系统来实现不同软件之间的资源共享。另外,还要预见到移动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新增或者变更的业务需求,方便应用程序的升级和管理,为将来的功能扩充预留一定的余地。

  4结 语

  综上所述,利用移动学习方式开展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不仅促使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范围扩大、应用能力加强和互动反馈机制逐步完善,提升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满意度和全面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质量,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的全新学习体验。但利用移动学习来开展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用移动学习代替任何现有学习方式都还不现实,只有将多种学习方式有效结合,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娜.成功可以复制--美国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之借镜[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 2010,(8): 6-11.
  2周海棋. M-learning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8): 14-17.
  3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9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图书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