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求助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献求助 >

英汉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性研究

发布于:2021-01-21  发布者:学术堂

求助主题英汉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性研究

需求说明近3年的

求助时间2021-01-21 21:04

  您好!根据您的需求,学术堂整理了2018年-2020年近三年关于英汉文化中礼貌语的研究文献21篇供您参考,由于文章数量较多,这里只展示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全文,其他文献请自行查找全文,或求助我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以下是查找的相关文献21篇:

  [1]秦泽鑫.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J].海外英语,2020(24):129-130.

  [2]赵堃妤.论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J].英语教师,2020,20(14):144-145+153.

  [3]白雪.基于语言学分析中英礼貌用语的差异[J].青年文学家,2020(18):194.

  [4]王心明.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礼貌语言的语用差异[J].黑河学刊,2020(03):26-27.

  [5]闫旭.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探究[J].青年文学家,2020(12):192.

  [6]宁芳芳.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J].现代交际,2020(05):64-65.

  [7]李楠.浅析中美文化中礼貌用语的差异[J].现代英语,2020(04):80-82.

  [8]胡小雅.英汉委婉语语用对比研究[J].海外英语,2019(21):239-240+251.

  [9]赵勤.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J].现代交际,2020(02):81-82.

  [10]刘路路.中英礼貌用语的语用学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21):191.

  [11]高岩松,揭新源,侯进科,霍冲霄,左璇琪.跨文化理论视域下中西方礼貌差异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2):58-61.

  [12]康越.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礼貌用语差异探析[J].时代报告,2019(05):176-177.

  [13]佘佳琳,李宏强.英汉礼貌语的对比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1):77-78.

  [14]魏靖宇.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J].广东蚕业,2019,53(01):107-108.

  [15]马含卓.分析英语中的礼貌用语特点[J].祖国,2018(21):257.

  [16]谢冰晨.新时代背景下中西方礼貌交际用语差异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29):192-193.

  [17]李宗江.近代汉语的礼貌用语[J].中国语言学报,2018(00):68-79.

  [18]唐宁.汉英礼貌用语语用差异及动因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39(07):124-127.

  [19]谢芳.中西方礼貌语用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J].校园英语,2018(26):234.

  [20]季宛茹.浅谈汉语礼貌用语[J].现代交际,2018(08):33-34.

  [21]贾永胜.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J].长江丛刊,2018(11):75.

  以下是其中2篇文献全文:

第一篇:论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作者:赵堃妤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摘要:概述英、汉两种语言中“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及各自的礼貌原则。从称呼、致谢和道歉、谦逊和客套、问候等四个方面分析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基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分析造成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的成因。

  关键词:英语; 汉语; 礼貌; 跨文化交际; 语用; 差异;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换句话说,指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交流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何兆熊2000)。文化相异,对礼貌的要求也会有差别存在。中西方因为文化、价值观和民族心理的差异,致使在对自己的礼貌言行进行表达的时候,会采用相异的方式。而这种差异会对我们的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因而,我们要对英语和汉语关于礼貌用语的不同进行比较,以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避免礼貌用语的使用失误,从而有助于交际者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一、英汉“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

  (一)英语中“礼貌”的历史由来

  在英语中,“礼貌”是不断变化、推陈出新的。“礼貌”(politeness)与“城市”(city)、“宫廷”(court)有相近的意思。从词根角度来看,politeness,polite与polis,polit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polis和politeia派生出这两个词根,有着城市或者城市的管理(city or government of city)的内涵。与此同时,单词urbane,courteous和civil是polite的同义词,最初指的都是城市中或宫廷中的人们的谈吐行为。何兆熊(2000)认为:“诸多学者已经证明,礼貌和城市、宫廷之间也存在着必然联系。”

  (二)汉语中“礼貌”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礼貌”起源于孔子的“礼制”,属于儒家思想,是儒家推崇的重要思想。“礼”起源于春秋末期,由于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孔子为了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及社会安定,提出“礼制”思想,此时的“礼制”并非礼貌(顾曰国1992)。《礼记》是西汉戴申编纂的,其中有这样的语句:“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意味着当时“礼”已经含有“敬意”“尊敬”等“礼貌”含义。

  综上所述,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礼貌”有着截然不同的渊源,其差异使“礼貌”有着不同的内涵。

  二、英汉礼貌原则

  (一)英语的礼貌原则

  利奇(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1)得体原则:尽可能地不让别人受委屈,而让别人受益。(2)慷慨原则:尽可能地少让自己从中获益,而让自己多承受委屈。(3)赞誉原则:对于对方少诋毁,而是以称赞的口吻来交流。(4)谦虚原则:对自己少些夸奖,在适当的时候以谦虚的态度回应对方。(5)和谐原则:使双方的误会减少,从而营造和谐的气氛。(6)同情原则:引起对方的同情心,避免对方产生反感的情绪。

  (二)汉语的礼貌准则

  现代汉语的“礼貌”和“礼”与古代汉语中的“礼”有区别。这里所指的礼貌与现代汉语中的“礼貌行车”“礼貌待人”中的礼貌相同,是一种规范,对现代人行事、说话进行制约。顾曰国最早系统地探究过现代汉语中的礼貌问题,其观点是汉语礼貌用语的依据(王君兰2003)。1990年,他提出汉语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听者与听者相关事务时要“贬”与“谦”.(2)称呼准则:为了能够礼貌交际,在交往中的称呼应该遵循长幼有序、上下有义的原则。(3)优雅准则:指在交流中应该多用雅语,避免使用秽语,可以使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少用宣言进行表达。(4)求同准则:指的是在日常交际时,在尊重对方想法的同时,遵循能达成一致的意愿。(5)德行准则:指在交际中尽量增加对方的益处,并且减少对方的代价;在表达中少表达自己的损耗,多表达别人给予我们的恩惠。

  (三)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相同之处,却也存在着不同的重点与差异。汉语看重的是谦逊原则,而英语则重视得体原则。汉语把称呼原则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在日常交往中通常贬己尊人,而英语在实施如命令或劝告等指示性言语行为时通常采用得体原则,得体原则同时也是人们日常交际中最常使用的原则(陈斌2003)。在称呼方面,汉语根据地位与辈分来称呼对方,而英语通常使用“称谓+姓”的方式。汉语和英语都遵循谦逊原则,但在谦逊原则中又存在差异,我们在受到表扬与赞扬时通常会谦逊地表达“哪里”“过奖”,而西方国家的人却认为这是虚伪的表现。在隐私方面,我们通常在谈话中会涉及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薪水等方面,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问题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在价值观方面,我们注重集体主义,西方人注重个人主义。

  三、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一)称呼方面的差异

  由于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相比较英语而言,汉语在称呼方面相当复杂。在我国,通常情况下,晚辈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学生不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员工不可以直呼领导的名字,否则会让人觉得没有礼貌(王宏军2003)。而在英语国家,因为其文化取向、人际关系、社会格局不同,在使用称呼语和解释意义时有着极大的区别,尤其是在称呼语的使用方面,一般不需要特定的称谓,在与领导交谈的时候,不管其年龄大小和职位高低,人们一般喜欢直呼对方的名字,体现人人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念。

  (二)致谢和道歉方式的差异

  礼貌用语中包括致谢语。当别人花费时间和精力给予我们帮助和恩惠时,为了表达谢意,通常会向对方致谢,这也是有涵养、有礼貌的体现。关于感谢,英语国家的人说“谢谢”的频率要高于我国人,他们在生活中常说“Thanks”,即便对亲人也是如此(张克福2005)。而我们在亲戚面前很少会刻意表达感谢,否则会给人客套及疏远的感觉;在被赞扬时也很少会说“谢谢”,否则会让人觉得不够谦虚。与此同时,英语国家的人也经常会说“sorry”,在打扰或者冒犯别人时,他们经常会道歉,而我们道歉的频率相对来说较低,这与我国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三)谦逊和客套方式的差异

  我们在礼貌交际中通常贬己尊人,在受到别人夸奖或祝贺时,常常会用“哪里”“过奖”等来表达谦逊之意。在谦词用语方面,汉语中使用“请教”“高见”“贵姓”,英语中使用“will”“would”“could”等来表示礼貌,中文中礼貌和尊重的表达多于英语。

  (四)问候方式的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见面打招呼时会说:“Hi!”“How are you?”,在我国,人们会用“你好”来表达问候,或者会问对方“吃了吗?”,即习惯运用日常客套的问候语来表达诚意,但英语国家的人在听到对方问“你吃了吗?”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去吃饭,可能会造成误会。总之,每个国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会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

  四、造成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的成因

  根据以上的论述对比很容易发现,由于地区、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如果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使用各自认为对的礼貌方式,很可能会出现误会及尴尬的场景,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造成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成因,使得各个国家文化交流得以发展。

  (一)文化背景差异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提倡“礼”“谦逊”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而在西方国家,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提倡人人平等,个人利益和权益神圣不可侵犯,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重视个人权利,突出自我,提倡人文主义价值观,个人权利至高无上(李彤2003)。

  (二)思维方式不同

  人们在对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上也会有所差异,这是各国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引起的(高东军2009)。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习惯以大局为重,从整体到部分,由大到小,在表达方式上,习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习惯于透过事物表面探寻事物本质,习惯进行逻辑分析,在语言表达上,注重语言的真实性,表达比较直接,突出表达事物的真实性。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会为了事物的表达与传递而忽视礼貌用语的使用。

  根据以上论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及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和国家衡量事物的标准不一。体现在礼貌用语的使用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可能难以理解,而“礼”就像文化交际中的切入点,从礼貌用语的使用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了解英语和汉语礼貌用语之间的差异,掌握不同国家人际交往中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掌握英语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如能将礼貌研究的成果用于外语教学,必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更广泛、深入地研讨语用理论,使其研究成果能不断丰富外语教学内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斌.2003.英汉礼貌语言对比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126-128.

  [2]高东军.2009.中英礼貌原则及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7-9.

  [3]顾曰国.1992.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4):10-17.

  [4]何兆熊.2000.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李彤.2003.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对比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6):29-31.

  [6]王宏军.2003.英汉礼貌语言文化对比研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3):69-71.

  [7]王君兰.2003.汉英礼貌的文化特征对比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02-105.

  [8]张克福.2005.中英礼貌原则对比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5):142-144.

中西文化

第二篇:英汉礼貌语的对比研究

作者:佘佳琳 李宏强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该研究采用观察和会话的方法, 对英汉语言中出现的礼貌语差异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礼貌语是一个深层次、综合性的社会话题, 礼貌语在英汉文化下的差异主要由历史原因、心理原因和思维方式导致。该研究对跨文化交际中礼貌语使用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英汉礼貌语;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 佘佳琳 (1998-) , 女, 陕西西安人, 本科, 研究方向:学科英语教学。; *李宏强 (1971, 6-) , 男, 陕西宝鸡人, 硕士研究生, 讲师, 研究方向:中西文化和语言学研究, 通讯邮箱:huangpifu123@163.com.;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遵循一些规则才能达到交际目的, 礼貌语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化征象, 引发学界很多关注, 它有利于增进人际交往, 构建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因此, 对英汉礼貌用语的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 (1967) 认为交际双方为了实现相同的目的就会共同制定一些原则并遵守, 并将其称为“合作原则”[1].英国语言学家布朗和列文森 (1978) 提出了礼貌话语面子观, 他们认为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反映出社交关系的不同。[2]英国学者利奇 (1983) 将礼貌原则划分这六大准则, 即:慷慨准则、谦逊准则、赞誉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和得体准。[3]国内的学者对礼貌语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学者的理论阐述和评价上。刘润清 (1987) 对利奇的礼貌原则和准则进行了阐述。[4]何自然 (1988) 介绍了礼貌原则的范畴, 礼貌原则的特征以及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1]徐盛恒 (1992) 认为礼貌语言的运用有可能涉及语言交际的三个方面的行为, 即自身一方、对方、第三方的语言行为, 这其中的任意一个方面都不应该被忽略。[5]顾曰国 (1992) 提出:贬己尊人、称呼、文雅、求同、德、言、行这五个具有中国语言特色的五条礼貌原则。对于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很少有文献可鉴, 本研究就着眼这个视角, 对其进行深刻探讨。[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主要选取笔者在赴美带薪实习期间 (作为一名游乐场操作员) 所接触到的来自中国的同胞和美国当地的游客。研究对象包括在美生活居住的中国人, 赴美旅游的中国人和美国当地人。他们的年龄在8-80岁之间, 此次调查为了更加科学客观地收集资料, 所研究的对象均为随机抽取。

  1.2 研究工具

  1.2.1 观察法

  本课题的第一种研究方法是观察。主要是观察和倾听两个美国当地人的交谈, 他们怎样打招呼, 相互怎么称呼和恭维。同时也观察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交谈, 以及他们在英美文化之间在称谓、寒暄和互动上的差异。

  1.2.2 会话法

  本课题的第二种研究方法是会话。主要是通过对赴美旅游的中国人和美国当地人进行交谈收集礼貌用语的材料。会话内容包括打招呼、谈天气、聊旅行和运动等。研究的语料都是受试亲口讲出, 具体而准确, 保证了本研究数据的客观性。

  1.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笔者在与游乐场游客会话的同时, 利用手机录音将我们的谈话录制下来, 再将录音内容转变为文本资料, 通过对会话文本资料的意群进行探讨与研究, 进一步分析英汉礼貌用语的异同。

  2 英汉文化中日常的礼貌语差异

  礼貌的价值体现在日常交际之中, 没有日常交际礼貌语也就缺失了其存在的价值。下面我们从称谓语、寒暄语、称赞语在英汉日常交际中运用差异来探讨。

  2.1 礼貌用语中的称谓语

  称谓语又叫作称呼语, 顾曰国 (1992) 在“汉语礼貌五准则”中提到的称谓准则认为:中国人认为见面打招呼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而打招呼就要对对方有一个合适的称呼。[6]

  亲属类和非亲属类的称谓语是汉语称谓语的特别之处。汉文化下, 亲属类的称谓语可以用来称呼亲戚, 也可以用来称呼陌生人, 例如:叔叔、阿姨。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称谓方式---“老/小+姓”.旅美华人在游乐场叫我“小佘”有的长者叫我“小姑娘”.在这种方式中, “老”一般称呼比自己资历深或者是阅历更加丰富的人, 而“小”往往称呼某一方面的新手或者是和自己亲切的人。中国人重视儒家文化, 受纲常伦理影响, 一般称呼别人时往往是“贬己尊人”的, 而西方却重视社会地位的平等, 所以他们对所有人都是直呼其名, 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下的人是不会称呼陌生人为“uncle”“aunt”的。

  2.2 礼貌用语中的寒暄语

  马林诺夫斯基对寒暄语进行了界定, 即“自由的、无目的的社会交谈”.寒暄语在日常交际中使用很频繁且内容简单, 但它的使用对于调节、缓解气氛,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民族, 具有不同的寒暄形式, 美国人常常给我打招呼说:“It's a good day!”, 而在美国旅游的中国人常常会跟我说:“吃了没, 小佘?”.汉语中的寒暄语大多关照对方的生活, 例如:“最近过得怎么样?”“有男朋友了没?”等等, 我感觉蛮亲切的。而英语中的寒暄语大多关于对天气等无关紧要的话题的讨论, 例如:“Nice day, isn't it?”一般不涉及个人生活方面的内容和信息, 因为他们特别注重自己的隐私。

  2.3 礼貌用语中的称赞语

  根据沃尔夫森的分类原则将称赞语分为对外表、所属物、品质和能力这四个方面的称赞。英语称赞语大多是对交际对方外表的称赞, 他们常会说:“You look so nice today!”而不会说“You are a beautiful girl!”而汉语的称赞语往往是对交际对方品质的赞美, 他们常常会说:“你真是天生丽质啊!”.英语国家文化的人对于他人的称赞大部分更趋向肯定性回答, 而中国人对于他人赞美的回答恰恰相反, 中国人则是更趋向于否认、不正面回答。

  3 英汉礼貌语应用差异的原因

  经过对本次研究的语料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发现英汉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语差异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思维因素。

  3.1 礼貌语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

  每个国家每个文化群体都有自己独特且独一无二的历史, 所以历史的不同是产生社会礼貌原则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很看重历史, 尊重祖先, 比如中国人至今还保留着登高祭祖的传统, 在交际过程中若是存在对方蔑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 将会引起中方谈话者的不满甚至愤怒。19世纪20年代中期圣西门的追随者将“个人主义”带入到英语国家人民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的各个情景状况中, 个人主义至今都无时无刻对英语国家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所以在与英语国家文化下的人们交流时, 必须要注意尊重他们平等自由的思想。

  同时, 信仰是也让人们产生矛盾的最大原因之一, 因为各国历史不同, 各地域历史不同, 各人的经历不同, 所以每个人有不同的信仰, 在每个人的心里他们的信仰就是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对于宗教主义者而言, 交流的意义只有在和自己拥有同样信仰的人交际中才会产生。例如, 美国人信仰天主教、犹太教或者新教、中国人崇尚儒家文化, 推崇儒释道合流。那么, 中国人和美国人交谈时就要注意礼貌语涉及的内容。

  3.2 礼貌语应用的心理因素

  每个文化在交际时都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体系, 各个文化交际体系的分歧之处就在于各个文化人之间的价值观念的分歧, 礼貌语的差异就在于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推崇集体主义, 中国社会就是一种典型的“家”文化。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思想就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受到侵犯时, 要保护集体利益。中国社会最具有典型特色的“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就是在这种集体主义的社会环境中造就的。西方社会崇拜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创造性, 个人的独立和个人的表达, 个人的隐私。[7]这就造就了西方人崇尚成功, 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个性, 他们会不顾别人的感受说出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情绪。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在中国中很正常的寒暄语---“你去哪啊?”、“有没有女朋友了啊?”, 在他们看来都是对他们隐私的侵犯, 都是对他们自由平等思想的一种藐视。

  3.3 礼貌语使用的思维因素

  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方式, 英汉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的差异主要就归根于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思维的差异是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各国人民对礼貌的认知, 使各国人民对礼貌的判定产生了不同标准。中国人重伦理, 美国人重认知。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人的主要思想依据, 对中国人的思维影响极大, 儒家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就是对中国人重伦理的最好解释。而英美人生长于海洋型的地理文化, 地理因素对于英美人的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们对天文地理的兴趣, 使他们形成了探索自然、追求自由的思维方式。这样, 中国人的礼貌语关注“人”, 英美国家的礼貌语关注“天”, 即人自身以外的内容。

  4 结语

  本文从英汉文化的日常礼貌语差异和产生礼貌语差异的原因为突破口, 就礼貌语在英汉文化下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英汉礼貌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日常的交际中的称谓语、寒暄语、称赞语的使用上, 并且英汉不同的历史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思维因素对礼貌语的差异形成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礼貌语, 在一种文化下被看作合理使用的礼貌语, 在另一种文化下却有可能是一种禁忌, 所以通过本文对英汉礼貌语的对比研究, 加深了对英汉礼貌语的认识, 从而提高了我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会话技巧, 可以有效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和障碍。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2]史宝辉, 李建, 孙亚.语言交际研究与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4]刘润请.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7 (2) :42-46.

  [5]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黑龙江大学学报, 1992 (2) :1-7.

  [6]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10-17.

  [7]Samovar, L.A&Porter, 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lmont:wadsworth, 199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献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