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求助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献求助 >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发布于:2021-05-17  发布者:学术堂

求助主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需求说明有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

求助时间2021-05-17 14:43

  有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资料有很多,这里挑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2篇范例供您参考,第一篇是从全局视角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进行述评,第二篇则结合红色资源开展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全文内容如下:

第一篇: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述评

作者:孙健 蒋冰倩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增强国家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在其基本内涵、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具有理论参考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的重要观点。但是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还存在一定不足,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Review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bstract:To strengthen the patriotism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improve the national cohesion, and cultivate the new generation undertaking the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In the new era, especially after the " Outline on Conducting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 was printed and issued, the issue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attracting gradually heated attention of research in the academic circle.A number of vital views have been concluded in related research with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 in its basic connotation, value implication,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realization pathway.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researches,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the future research.

  Keyword: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全体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进入新时代更是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特别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青少年,“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3]。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年轻且“硬核”的爱国力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也推动了学界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平台,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词进行中文文献检索,截至2021年4月共检索到学术期刊文章1 508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75篇。其中,新时代以来也就是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期刊文章共计736篇,而从2019年11月《纲要》颁布以来短短一年半的时间相关期刊文章就达到了241篇,这充分说明进入新时代,特别是《纲要》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等多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明确未来方向,又可以为实践教育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一、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的论域中,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毛泽东曾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4]520进入新时代,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前提下,《纲要》对爱国主义的本质做了新的界定:“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学界对其内涵的具体阐述虽有不同,但都基于《纲要》的基本精神。佘双好认为爱国主义具有特定的时空观念和明确的性质要求,爱国指的是爱当下的中国而不是抽象的国家,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明确和凸显了爱党的重要性,深化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5]。

  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涵随爱国主义内涵的发展而变化,目前学界主要从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过程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界定。王易等人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以系统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为前提,运用多样化的载体和途径引导其成员涵养爱国情感、养成爱国行为的实践活动。”[6]邹太龙等人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教育性、政治性和思想引领性,通过教育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实际行动,实现个人前途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7]。彭菊花等人将抗疫实践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认为在后疫情时代要通过抗疫实践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确证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中华文化的一致性[8]。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从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两方面展开,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还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从个人层面而言,学界普遍认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良好品德、增长知识能力,从而实现成长成才、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刘建军等人认为爱国主义能够引领和塑造大学生崇高的爱国信仰,使他们在认识并热爱祖国的基础上形成对祖国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履行使命、捍卫自己的信仰[9]。张家玮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0]。成尚荣认为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增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使他们挺起民族脊梁,成长为民族栋梁[11]。方秀丽等人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丰富见识、增长知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品德高尚言行如一[12]。

  就国家层面而言,学界普遍赞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通过凝聚精神动力、提升治理效能和应对国际挑战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刘建军等人主张爱国主义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韧纽带,是事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强大合力,具有强大的统领性和整合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9]。徐国亮等人认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力量、教育成果和制度优势可以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3]。吴桐等人提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肩负中国梦也肩负世界梦,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应对国际秩序变革和全球化的挑战,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战胜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国际斗争的必然要求[14]。彭菊花等人以应对疫情为具体语境,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能够促进全国人民团结协作进行抗疫,促进防疫工作取得重大成果[8]。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彼此交织,大学生面临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具有更多不确定性。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学者们认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考验、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和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自身局限三大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考验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即国际冲突和异质意识形态冲击。其中郑洁等人提出“西方文化的侵入削弱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消解青年的民族自豪感”[15]。徐国亮等人认为,经济和网络的全球化使不同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之间展开了日趋激烈的竞争与较量,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冲击,一个民族想要坚持自己的特质将具有严峻挑战,爱国主义教育在分辨是非、引导主流价值、准确选择上会面临更大难度[13]。杨茹等人认为,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思想观念的抬头威胁我国国家安全,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16]。吴海江等人提出,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艰巨性增强而实效性渐弱,话语失语乃至失效[17]。

  (二)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学者们认为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传播、网络话语引导和网络空间治理三方面。盛春认为,面对网络信息碎片化与去中心化的问题,网络上虚幻、盲目的信息使大学生难辨真假,各种负面信息对青年的政治价值观产生冲击和动摇[18]。闫方洁等人认为网络空间观念无序、信息失范,为错误思潮的传播提供便利手段,侵蚀爱国主义精神[19]。林于良等人认为某些西方国家利用高科技的网络技术优势推动各种异质社会思潮的传播,通过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国民的价值信仰造成消极影响,这种现代化网络技术的霸权使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话语空间遭到挤压,干扰和阻碍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20]。林于良提出,网络空间中存在法律治理缺位、制度空白和软化的问题,对某些网络行为缺少清晰明确的限制[21]。

  (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身局限

  当前相关研究认为教育者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在教学方法、授课形式、考察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中,杨茹等人指出,部分教师教学方法简单直接,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地简单正面灌输,具有形式化和程式化问题[16]。刘佳指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课堂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很强,但对于大学生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相对缺乏,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2]。赵利萍等人则认为,当前一些高校以考试的形式检测学生爱国主义知识的学习效果,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23]。

  学者们认为大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虽具有活跃的思维、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但少数大学生仍然存在认知误区和意志薄弱等现象。林于良等人提出部分青年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存在误区,爱国情感和行为选择容易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产生偏差[20]。魏勃等人认为,大学生爱国主义具有抽象化、虚无化和情绪化的倾向[24]。成尚荣认为当代青少年具有过多关注学习生活而有所忽略心理和理想世界、过多关注个人的事而有所忽略国家大事的特点[11]。夏文斌等人认为大学生对各种虚假信息、负面言论和困难挫折的抵抗力比较弱,部分大学生逐渐丧失理想信念,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质疑[25]。有些大学生贪图享乐而缺少社会担当,未能尽到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当前,学界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现路径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即形成教育主体合力、提高大学生参与能力、丰富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主体的合力

  学者们认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形成三方教育主体的合力。

  1.学校教育

  学者们认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刘嘉圣主张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才保障工作,“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人员配备充足、专兼结合、综合素质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队伍”[26]。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培养和晋升机制,包括直接的教育者和间接的工作人员,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进一步抓好育人工作;教师要有严格的道德底线,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同时还要热爱教育事业,富有责任心[26]。蒋雪莲认为,教育者自身要具备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既要通“情”又要达“理”,要强化教师的培训和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提升教师整体的能力和水平[27]。余莉认为,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课程建设,守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促进思政理论课程改革创新[28]。冯秀军等人提出,要着眼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覆盖大中小幼各学段和国民教育全过程;在关注局部教育元素改造的基础上,更要从整体性的角度优化爱国主义教育全流程,前移教育流程的起点,打通“堵点”、熔接“断点”、消除“散点”,整合挖掘教育资源[29]。

  2.家庭教育

  学者们鼓励家庭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亲身示范传承和弘扬爱国精神。潘思雨等人认为,青少年爱国情怀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家风建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要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承爱国家风,为孩子树立良好学习榜样,父母自身要进行爱国情感的提升,通过日常中的点滴爱国小事来引起青少年的共鸣[30]。

  3.社会教育

  学界普遍认同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和社会担当”[2],鼓励他们发挥爱国示范作用。梁超锋认为党和政府要承担主体责任,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积极组织和动员,为其提供全面指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工作保障”[31]。朱小娟指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要以一贯之,加强教育一体化,自上而下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这一重大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以全局视角协调各种关系,统筹安排爱国主义教育的各方面和各层次,坚持全国一盘棋,突出教育的群众性,在教育主题、内容和方式上进行统一部署[32]。

  (二)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参与能力

  学者们认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客体,大学生要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参与能力,主要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厚植爱国情感和参与爱国实践来实现。盛春认为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合作,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从接收主体转变为共同完成体、从传统的被教育者转变为自我教育角色;同时大学生要增强明辨是非能力和信息鉴别能力,谨防网络上的不良信息[18]。黄世虎等人认为青年大学生要立足于时代条件和国内形势,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准确把握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同时需要具备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清醒认识并理性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扛起民族复兴重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备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的政治抱负和道德理想[33]。崔健认为大学生要在构建深层次国家认知的基础上理性爱国,培养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并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将爱国之情转化为行为践履[34]。胡金木等人认为青年学生要加强服务学习,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深度、自主、合作学习,在认知上做到情景化、行为上实现自主化[35]。

  (三)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

  学者们认为,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和依据,关于丰富教育内容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教育内容和实践教育内容。《纲要》中提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八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否全面、鲜活和具有层次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能否把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邹太龙等人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应不断更新,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正确回应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相关问题[7]。刘有升等人在深入分析国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要强化文化自信教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革命文化;推进国家认同教育,增强民族向心力;坚定忧患意识教育,坚持底线思维;加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正面引导,审慎看待和正确辨识爱国舆论[36]。林秋琴提出要强化爱国主义知识教育,讲清楚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和如何爱国,讲清楚知识、原理和方法论,帮助学生构建起完善、规范的爱国主义知识体系[37]。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环节上,要基于伟大抗疫实践进行丰富和发展。刘慧等人认为高校应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为契机,发挥其爱国主义实践教材的作用;利用疫情防控的突出成效增强大学生爱国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利用疫情防控氛围夯实爱国之志,培育包容、理性、平和的心态[38]。

  (四)创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是教育效果良好与否的重要影响条件,关于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学者们大多从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和加强互联网应用两方面展开。余莉认为要运用贴近生活和实际的教学方式,使用年轻化和流行化的话语,将抽象概念和理论讲得更加“接地气”,让学生能够愿意听[28]。蒋雪莲提出要运用饱含真挚情感的话语表达,使情感话语和理论话语相统一[27]。张家玮认为要深入研究网络发展规律和新时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努力学习和应用新技能[10]。刘佳认为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采用互动式、交流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向混合式发展[22]。林于良认为要构建体现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通过讲述“中国故事”阐述爱国价值观,增强话语引导力和影响力[21]。徐园媛等人主张:共建共享,创新内容供给;共建共传,创新教育语言体系;互联互通,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同向同行,创新教育互动机制[39]。运用“互联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局限于创新,更要实现在创新的基础上继续升华。黄世虎等人提出应用网络新媒体新渠道,采用青年容易接受的网络传播形式增强与青年网民的互动[33]。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增强内容导入、做好传播进路、强化情感渗透。

  (五)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够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坚实的外部保障,增强教育实效性。对此学者们主要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网络环境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关于国际环境,杨茹等人提出既要客观看待全球化、积极迎接挑战,理智对待国际舆论的不同声音,又要重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树立,以世界眼光和开放心态在博采众长中坚定四个自信[16]。吴桐等人指出与全球化浪潮相统一,在坚持中国立场的同时也要怀有国际胸怀和人类担当,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致力于增进全人类福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14]。第二,关于国内环境,梁超锋提出要发挥先进典型对学生的引领和鼓励作用,以德育人、以文化人[31]。张智等人认为要利用仪式礼仪激发爱国情怀,采用情景化方式、借助现代手段搭建教育新平台[40]。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是具象的物质载体,要把握重大时间节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卢杨等人提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弘扬主旋律,在具体考察中以宣传思想工作为引导,在实践中以宣传思想工作为推进,在路径的选择上以宣传思想工作为引领[41]。王易等人认为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载体,同时要发挥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依法处理违法犯罪行为[6]。第三,关于网络环境,郑洁等人认为要加强网络信息管控和内容建设,开设专栏鼓励发表弘扬爱国正能量的优秀网络作品[15]。唐青等人在将青少年发展规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依托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生态占领网络阵地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氛围,抓住有利契机在实践活动中感知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42]。闫方洁等人认为要加强网络场域的刚性约束和制度保障,处罚造成危害的网络行为,软硬兼施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9]。

  五、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力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需要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与探讨。目前学界的研究坚持了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取得了丰富且极具建设性的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参考。但当前的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仍有一定局限,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局限

  首先,对教育内涵的具体阐释和教育内容的挖掘有待进一步深入。当前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上只有顶层设计的目标指引,而在具体内涵上尚缺乏清晰明确的阐释。这就导致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目的、途径等方面的研究缺乏一个共同的、公认的基本前提,因而研究的有效性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在内容方面,部分研究只是把《纲要》的教育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从更深的理论层面和更细的实践层面进行探索和挖掘。其次,研究视野的开阔性和研究路径的创新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学界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但是问题研究的视野及路径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具体表现为从理论到理论,而对于如何从实践的角度加强创新从而更好提高教育效果、扩大教育影响仍需要进一步探讨。最后,研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当前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但是研究的内容较为分散,多集中在某一微观方面或阐释个别观点,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整体性的研究,并且当前某些研究在解决路径与面临问题之间缺乏高度关联性和内在逻辑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展望

  首先,需具体阐释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深度挖掘教育内容。基本内涵的明确和完善既是完成概念操作化的必要过程,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对具体内涵的阐释要着重体现时代特点、彰显中国特色和符合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育内容的挖掘不仅不局限于已有的现成内容,更要立足于实践大课堂,敏锐捕捉并深刻剖析潜在的教育素材,充分汲取其中蕴含的教育成分,深度挖掘既能体现新时代历史方位又易于被大学生所认同的教育内容。其次,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创新研究路径。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于时代制高点,以开阔性、创新性的研究角度与时俱进地回答时代和现实提出的种种问题。增强文献研究时效性的同时加强实证调研,从社会实践出发紧密贴合时事热点,聚焦对现实案例的思考与探讨。推进制度化建设研究,在全方位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现路径的基础上将其上升为立体化的保障体系。同时注重多学科的交叉整合,发挥各学科不同领域的独特优势为研究提供更广泛的视野、开辟新的路径。最后,要着力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重结果又要重过程,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系统性工程。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全面辩证地分析要素与系统、系统中诸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对教育整体进行系统考量。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的解决要对症下药,措施的提出要切中肯綮。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以《纲要》为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时代机遇和战略困境出发,准确把握时代背景,剖析问题并从主客观角度挖掘成因。将宏观路径与具体措施相结合,将一些共同举措转化为更适合大学生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独特发展路径,使用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内在精神动力,是弘扬爱国精神的永恒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于达成爱国共识、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为更好适应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必须在不断反思和总结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因此,学术界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为不断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与时俱进的助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3]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佘双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升华:学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3):4-10.

  [6] 王易,王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理论创新与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7):57-63.

  [7]邹太龙,康锐.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逻辑、基本原则与实施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8):38-42.

  [8]彭菊花,卢育强.后疫情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9):37-41.

  [9]刘建军,梁祯婕.论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J].理论与改革,2020(3):25-34.

  [10]张家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J].红旗文稿,2020(22):39-40.

  [11]成尚荣.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少年挺起民族的脊梁[J].人民教育,2020(5):45-48.

  [12]方秀丽,倪培强.建国以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回顾、经验总结和现实思考:基于国家认同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22(3):94-101.

  [13]徐国亮,邓海龙.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维度[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6(1):126-133.

  [14]吴桐,金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4):35-39.

  [15]郑洁,李晏沄.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2-34.

  [16]杨茹,吴燕燕.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74-79.

  [17]吴海江,包炜杰.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7(2):53-57.

  [18]盛春.加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红旗文稿,2020(18):38-39.

  [19]闫方洁,陶瑞.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5):54-58.

  [20]林于良,杨渝玲.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37-39.

  [21]林于良.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难点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9-31.

  [22]刘佳.强化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红旗文稿,2019(23):35-36.

  [23]赵利萍,周先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国民性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17-120.

  [24]魏勃,李治勇.凝心铸魂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45-47.

  [25]夏文斌,姚瑶.疫情之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启迪[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9):79-81.

  [26]刘嘉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27-31.

  [27]蒋雪莲.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情”与“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0(5):94-98.

  [28]余莉.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四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4):95-99.

  [29]冯秀军,许创强,王先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流程优化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0(11):23-25.

  [30]潘思雨,方鸿志.家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着力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39-41.

  [31]梁超锋.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四位一体”协同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5):37-41.

  [32]朱小娟.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古”与“今”[J].思想教育研究,2020(5):84-88.

  [33]黄世虎,张子悦.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逻辑、原则与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9(5):24-29.

  [34]崔健.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6):102-106.

  [35]胡金木,杨淑雯.服务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1):85-89.

  [36]刘有升,李倩雯.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138-141.

  [37]林秋琴.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102-105.

  [38]刘慧,李红革.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24-27.

  [39]徐园媛,旷媛园.“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15-17.

  [40]张智,马琳.仪式礼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9(4):118-122.

  [41]卢杨,段旭东.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及其实践[J].当代青年研究,2020(5):24-29.

  [42]唐青,熊文娟.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5-36.

祖国大好河山

第二篇: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考精读收藏

作者:朱丹宁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本文指出了“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用中的意义,可以确保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向,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阐述了红色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如网络环境降低了大学生抵抗外来文化侵蚀的能力,教育实用主义削弱了对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性的探索等。最后,分析了“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策略,需要通过“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活动,带入校园,成为公共教材,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行动教育,并建立和完善结合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抵抗和救灾,以及革命文物,烈士陵墓和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是新时期伟大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红色资源,是中国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资源。运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的红色资源组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

  1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用中的意义

  1.1“红色资源”确保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向

  爱国主义可以与具有指导、鼓励和维持人类行为功能的理想和信仰教育相结合成为激发了革命者克服革命旅途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的指导思想,成为生命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漫长而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就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从革命战争时起,无论革命有什么样的不利甚至极端低潮,坚定而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是不会丢失的中国共产党人,都从未动摇过自己的革命理想和信念。革命旅途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出现的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持了革命者革命性,击败了强大的敌人并取得了新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和平建设的时代,“红色资源”中包含的理想信念同样不会丢失,为使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可以应用到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

  1.2“红色资源”丰富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包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事实中寻求真理的精神,创新和奉献精神的“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不朽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可以进行中国革命传统,中国现代历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红色资源”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来源。充分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的“红色资源”——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新民主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精神的重要来源。中国的“红色资源”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完善和升华,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些精神和一套优良工作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我们党和国家行政部门的传家宝。这也是我们不能随时丢失的政治优势。在新形势下,如果丢失,应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将蒙受巨大损失。红色资源”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和独特的优势。

  2 红色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2.1网络环境降低了大学生抵抗外来文化侵蚀的能力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更加有利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当代中国大学生,诞生于对其生活,娱乐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全面影响的互联网时代,普遍强调个性并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并具有这一代人的鲜明特点。尽管互联网带来了便利,但隐藏在大学生观看的动画片,电影,电视剧和游戏中的一些不良的文化,如金钱崇拜,投机活动和利己主义这些具有隐蔽性的不良信息也影响了大学生,秘密地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降低了他们对外国不健康文化力量的抵抗力。

  2.2教育实用主义削弱了对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当前,在倾向于教学生“找工作”和“赚钱”课程的实用主义的影响下,为了满足大学生就业和赚钱的迫切需求,一些高校在教育上越来越实用,忽略了爱国主义的教育,降低了大学生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在一些高校中,很少有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甚至没有意识到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性。许多大学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中红色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内容形式化,效果不理想,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导致一些大学生的软弱爱国主义的感情等。

  2.3红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运用

  在新时代,处于思想意识最活跃的阶段、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大学生,是三种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接触的各种想法都会对他们的价值追求产生影响。尽管中国的红色资源丰富,但大多数爱国主义教育仍仅限于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效果不佳的课堂教学,他们对倾向于单方面课堂灌输的爱国主义教育有自己的理解,这种无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教育形式,不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而且缺乏对其中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挖掘,归纳和整理,尚未建立有效知识体系的大学生,即使暴露于分布相对分散红色资源中,也很难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使得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分裂。

  3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3.1通过“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活动,加强大学生爱国情感教育

  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因为它使国界变得模糊。因此,通过“红色资源”进入校园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

  首先,“红色教科书”成为公共教材,进入教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开展红色人文论坛,播放视频材料,讲述红军的战斗,伟人的成长,英勇的奋斗和奋斗的事迹,传播“红色文化”,这是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来源,从而使大学生了解革命历史,继承优良的传统,加强对大学生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同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辅助教材,抓好“红色教材”的开发,建立大学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为这是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文化条件。我们还可以邀请老红军和“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学者进行理论教学,红色演讲,并形成政策报告,充分发挥高校知识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奠定“红色资源”的基础。

  其次,将“红色文化”带入校园,巩固社会主义文化阵线。“红色资源”是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冲进校园的“红色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找到人生的价值目标,抵制了西方糟蹋思想文化的渗透,是在大学校园中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继承和升华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优秀革命传统的集中体现。因此,将“红色文化”带入校园,感受“红色文化”先进文化的力量,升华灵魂,获得动力。

  再次,“红色网站”进入校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北京许多大学都建立了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开设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引导校园网络的定位。随着,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普及,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网站应运而生,各高校都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建立“红色网站”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历史事实,讲解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国内外时事,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发展校园“红色网站”,宣传党的道德作风和优良作风。

  3.2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行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的最终目的是要实施爱国行动。因此,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红色资源”教育,还要根据实践教育的要求,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接受实践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而且是一种基于经验教育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出爱国情怀。首先,要坚持亲近生活的原则,将爱国主义实践的思想内涵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具有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有意识地参与过程其中,享受教学,使他们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真正提高爱国主义的境界。其次,在将“红色资源”运用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假期,革命领导者的生日和逝世纪念日等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日,精心设计和组织爱国主义实践的发展活动,组织革命性的圣地之旅,红色旅游和各种探访活动,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将“红色资源”运用到大学生开展实践教育中,热爱我们的国家,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为了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假期组织大学生及时进入社会,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础教育和其他活动,调查和参观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并以此为动力。此外,每次我们进行实践和经验学习时,都应该总结,讨论和讲话,以巩固实践经验的成就,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3.3建立和完善结合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必须完善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在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和支持,政府在其中起着领导作用。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倡导的各种爱国主义基地大学生可以免费入场,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了其思想道德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红色精神教育应引入课堂教学,纳入大专院校的教材中,将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要认真组织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纪律的人。家庭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应纳入家庭教育的全过程。综上,要建立和完善结合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献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