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人类学论文 >

我国贵州里民人的群体遗传学特征调查分析

来源: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作者:余跃生,陆玉炯,杨小军
发布于:2021-03-02 共2815字

  摘    要: 目的:了解贵州里民人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分布情况,籍以丰富和积累国人体质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资料。方法:采用学术界公认的群体遗传学调查方法,遵循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对610名(男300,女310)生活在贵州关岭县的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利足、利眼、叠臂、叠腿、起步类型)进行活体观察。结果:(1)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右型出现频率均高于左型,利手、利足、利眼的右型出现率存在性别差异(P <0.05或P <0.01);(2)扣手与利手、扣手与叠臂、利手与利足、利足与叠腿、利足与起步类型、叠腿与起步类型之间存在遗传关联性(P <0.05或P <0.01);(3)与我国其他22个民族群体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贵州里民人与贵州畲族、汉族、亻革家人和西家人最为接近。结论:贵州里民人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以右型多见,特征间遗传关联性较小,地域分布较近的民族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

  关键词: 不对称行为特征; 人类群体遗传学; 里民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贵州黎族人口占我国黎族总人口的4.5%[1],有56 082人。但众所周知,贵州“黎族”与海南黎族没有任何历史渊源关系,其真实身份是“里民人”[2],是一个待定民族群体,民族身份认定有待民族学、群体遗传学、体质人类学等领域进一步研究取证。国内有关贵州少数民族体质人类学研究较多,针对里民人的文献鲜见,仅见有张水平等[3]、杨正华等[4]对贵州里民人部分人类学指标的报道,为此,笔者对贵州里民人的群体遗传学特征进行调查,现将扣手、利手、利足、利眼、叠臂、叠腿和起步类型等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在知情的情况下,对世居关岭县的610名里民人进行了调查,其中男性300人,女性310人;年龄18~55岁;身体健康,无残疾,三代均为里民人。

  1.2、 方法

  采用学术界公认的调查方法与判断标准[5],对贵州里民人扣手、利手、利足、利眼、叠臂、叠腿、起步类型等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调查。数据处理采用u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
 

我国贵州里民人的群体遗传学特征调查分析
 

  2、 结果

  2.1 、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

  结果见表1。

  表1 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
表1 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

  注:性别比较,*P<0.05,**P<0.01。

  2.2 、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之间的遗传关联性

  结果见表2。

  表2 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之间的相关系数
表2 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之间的相关系数

  注:特征间相关性,*P<0.05,**P<0.01。

  2.3 、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与国内其他22个民族群体[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比较

  结果见表3。

  表3 贵州里民人与其他22个民族群体的不对称行为特征右型出现率比较(%)
表3 贵州里民人与其他22个民族群体的不对称行为特征右型出现率比较(%)

  注:贵州里民人与其他民族群体比较,*P<0.05,**P<0.01。

  2.4 、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与国内其它22个民族群体聚类分析

图1

  结果见图1。

  3、讨论

  3.1、从表1可知,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以右型多见,其中,利手、利足、利眼的右型出现率存在性别差异(P<0.05或P<0.01),除利足的右型出现率偏低外,其他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右型出现率均居全国中等水平。与国内其他22个民族群体的数据相比(表3),除海南汉族、天津汉族、兴安盟汉族、朝鲜族、内蒙古达斡尔族的扣手,湖南凤凰苗族、靖州苗族、侗族、天津汉族、兴安盟汉族、内蒙古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叠臂,贵州畲族、云南怒族、独龙族、湖南靖州苗族、侗族、天津汉族、兴安盟汉族、朝鲜族的起步类型为多左型外,其他不对称行为特征均以右型居多。

  3.2、从表2中可以看出,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21对组合中,仅有扣手与利眼、扣手与叠腿、利手与利足、利足与叠腿、利足与起步类型、叠腿与起步类型等6对(28.57%)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或P<0.01),结果提示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之间的遗传关联性较小。

  3.3、贵州里民人与我国其他22个民族群体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聚为三类(图1),即贵州里民人、畲族、亻革家人和汉族聚为Ⅰ类,西家人独为Ⅱ类,其他18个民族群体聚为Ⅲ类。结果提示贵州里民人与贵州畲族汉族、亻革家人和汉族的遗传关系较近,与西家人次之,与贵州省外的18个民族群体的遗传关系较远,说明地域分布较近的民族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7.
  [2]王献军.贵州“里民人”探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3):46-49.
  [3]张水平,左小福,张喜敏,等.贵州里民人7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28(1):1-5.
  [4]杨正华,祝星,陈芳,等.贵州里民人4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28(3):174-176.
  [5]席焕久,陈昭.人体测量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98-200
  [6]余跃生,杨小军,左小福.西家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4,27(3):161-167.
  [7]余跃生,杨建辉,陆玉炯,等.亻革家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群体遗传学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4,27(1):5-13.
  [8]刘静,彭静,余跃生,等.贵州汉族7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9,22(3):157-160,165.
  [9]刘冬容,孙鹏飞,黄显丰,等.贵州畲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2,25(4):250-254.
  [10]廖颖,黎霞,周芳,等.四川凉山彝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5):761-765.
  [11]罗东梅,郑连斌,陆舜华,等.怒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71-77,129.
  [12]张兴华,郑连斌,陆舜华.云南独龙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4):27-30.
  [13]刘建国,李备.湖南省凤凰县苗族7种不对称行为特征调查[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1):76-80.
  [14]皮建辉,雷鸣枝,吴亿中,等.湖南苗族侗族不对称行为特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0(1):95-99.
  [15]符碧,杜道林,杨应华,等.黎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群体遗传学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5):108-111.
  [16]张燕,徐春玲,孙凤,等.海口地区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琼州大学学报,2006,13(2):23-26.
  [17]郑连斌,周丹.天津地区汉族7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4):19-22.
  [18]韩在柱,陆舜华,郑连斌,等.兴安盟3个民族7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1,20(2):137-143.
  [19]陆舜华,郑连斌,李咏兰,等.鄂伦春族、鄂温克、达斡尔族一侧优势功能特征研究[J].遗传,2000,22(5):287-291.
  [20]孙岳枫,郑连斌,陆舜华.内蒙古18个人群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1):36-39.
  [21]宋瓘兰,郑连斌,宇克莉,等.山东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4):81-85.
  [22]李咏兰,陆舜华,郑连斌,等.江西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6(1):83-88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原文出处:余跃生,陆玉炯,杨小军,莫开勇,张玉娟,刘燕.贵州里民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0,33(04):298-30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