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人类学论文 >

澎湖下颌的属性和年代定位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12 共5280字

  1 引 言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 2015 年 1 月刊登了张钧翔、海部阳介等所着的,题为“台湾第一个古老型人属”的论文 ( 以下称“张等文”,16 页 )[1],报道从距离台南港 20km的海底打捞出人类下颌骨化石 ( 张等文的附录,16 页 )( 以下简称澎湖下颌 ) 和从距台湾西海岸25 km的澎湖海沟60~120 m深处打捞上来的与之伴存的11种哺乳动物的化石。

  张等文认为人类下颌的时代为晚于 450 ka BP,最可能为 10 ka ~190 ka BP,并强调这个下颌揭示了具有粗壮的、显然原始的牙齿颌骨形态的人群在大陆的周边出人意料地存活到如此晚的时间,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华北和爪哇直立人之间连续渐变的地理变异来解释这个标本的形态,张等文没有确定它属于人属的哪个物种,认为它提示在现代人到达这个地区以前在古老型人类中有多条进化链[1].

  张等文提供了比较详细的资料,笔者虽然没有机会亲自获得这件人类下颌的第一手资料,但是感到还值得就该文提供的丰富资料做进一步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对澎湖下颌的属性和年代做出可能更接近实际的定位。

  2 澎湖下颌一些特征的分析和比较

  澎湖下颌体的粗壮指数为 75.8( 据张等文[1],以下未注明出处的测量和非测量性数据均据张等文 ),显示其比所有张等文用以比较的标本都厚得很多。早期现代人和尼人的这项指数分别为 38~59(22 例 ),41~54(14 例 ),平均值分别为 45.1 和 47.6,而各地区的中更新世人的平均值在52.7与55.4之间,各地区早更新世人的平均值则在54.3与63.9之间。

  因此澎湖下颌骨在这个方面显得特别古老。

  澎湖下颌的髁间宽 139 mm,这个项目在尼安德特人和更早的人类中,似乎看不出变化趋势 ( 平均值的变异范围分别在 135.3 mm 与 140.5 mm 之间 ),到早期现代人 ( 在张等文内被写成 early H. sapiens, 但是从其所包含的标本看,实际上是早期现代人 (earlymoderns) 而不是通常所说的 archaic H. sapiens 或 early H. sapiens, 本文按通行的称谓将这组化石所代表的人称为早期现代人 ) 变小了 ( 平均值为 122 mm,10 例的变异范围为109~135 mm)。

  澎湖下颌的第 1 与第 2 前臼齿齿槽长为 17.6 mm, 大于早期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的最高值 ( 分别是 16 mm 和 14 mm),而接近中国直立人 ( 在张等文内这个群体只包括周口店和蓝田的标本 )、欧洲中更新世人和非洲中更新世早期人的最高值 ( 都是 18 mm),相当于能人、匠人和早期爪哇直立人变异范围 ( 分别为 15~19 mm, 16~19mm 和 16~19 mm) 的中段。

  澎湖下颌的上外侧圆枕粗壮,世界上各个地区的中更新世下颌骨的这个圆枕为中等到强,尼人为弱到强,早期现代人为弱到中等。这个特征提示澎湖下颌骨的年代可能比早期现代人古老。澎湖下颌的臼齿外沟宽阔,早更新世人大多为宽阔到中等,欧洲中更新世人为中等,中国直立人为狭窄,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都是狭窄到中等。这项特征提示可能与中国直立人关系疏远,由于目前尚未在中国大陆发现古老型智人的下颌,不知其臼齿外沟宽阔或狭窄,所以现在还不能推测这个特征是属于东亚古老型智人的特征抑或意味着澎湖下颌与欧洲中更新世人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先辈接受过来自欧洲的基因流。

  澎湖下颌的第 2 臼齿特别大,只有一些早更新世的标本与和县标本可以与之相比,比其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都大得多。这项特征提示澎湖下颌不大可能属于早期现代人和尼人。

  澎湖下颌的颏部发育为 1 级,没有颏隆凸(图 1 左)。广西崇左和南非 Klasies 河口下颌骨化石都只具有雏形的颏隆凸[2, 3],年代分别是 110 ka BP 和 90 ka BP,澎湖下颌完全没有颏隆凸,应该早于 11 万年前。

  上述这多项特征提示澎湖下颌的年代可能属于中更新世,不大可能晚于大约11万年前。

  澎湖下颌的第二臼齿处的齿槽弓指数为 88, 比能人 (95~102)、德马尼西 (Dmanisi)人 (101~102) 和爪哇早期直立人 ( 两例都是 92) 都小,比尼安德特人 (59-82)、欧洲中更新世人 (68~84),中国直立人 (75~85) 的上限都大,这项特征在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可能有由大到小的趋势,但是笔者注意到澎湖下颌与早期现代人 (65~89) 上限很接近,只小一个单位。澎湖下颌的这项特征也可能提示它属于中更新世晚期,也可能在晚更新世初期。

  澎湖下颌的上部长为 103.5 mm,比欧洲中更新世人 (105~120 mm) 的下限稍小,在早期现代人 (95~108 mm) 和尼人 (96~120 mm) 变异范围内,这项测量在人类进化中似乎有变短的趋势,可能提示澎湖下颌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一个中国直立人的数据 (98 mm)比澎湖下颌短得多。

  澎湖下颌的下颌支高 (M70,关节髁最高点到下颌骨下缘的直线距离 ) 为 55.4 mm,相当于早期现代人变异范围 (50~69 mm) 的下部,十分接近中国直立人变异范围 (55~67 mm)的最下端,超出欧洲中更新世人和尼人的变异范围 ( 分别为 57~64 mm 和 59~61 mm)。

  澎湖下颌的下颌支高 (M70a, 关节髁最高点到下颌骨下缘的投射距离 ) 为 60 mm,相当于早期现代人的变异范围 (50~72 mm) 的中部,非常接近其平均值 (60.2 mm),还接近尼人变异范围 (54~69 mm) 的中段和欧洲中更新世人范围 (60~68 mm) 的下端,却超出中国直立人的变异范围 (63~74 mm),可能提示其进步性。

  上述四项特征都可能提示澎湖下颌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同时都十分接近中更新世人变异范围的最下端。

  澎湖下颌外侧隆起位于第二臼齿近中侧,爪哇早期直立人的也位于第 2 臼齿近中侧,中国直立人的和爪哇晚期直立人的都位于 M2/M3,而欧洲中更新世人和尼人都是在 M3.这项特征有利于推测澎湖下颌早于晚更新世,不过其第三臼齿的阙如导致下颌变短可能与第二臼齿位置前移有关。这项特征提示澎湖下颌可能与欧洲中更新世人和尼人都相距较远而与东亚大陆的中更新世人较近。澎湖下颌的髁内脊和髁外脊之间三角平面上呈深的凹陷,这是在更新世人属中罕见的特征,而与许家窑下颌一样。澎湖下颌的第三臼齿先天缺失。这个特征出现于能人和 Dmanisi 的标本和蓝田陈家窝的下颌骨,不见于所有其他中更新世人类化石。这项特征提示澎湖下颌可能与欧洲中更新世人和尼人都相距较远而与东亚大陆的中更新世人较近。澎湖下颌没有臼齿后空间,而欧洲的中更新世人和尼人一般都有臼齿后空间。澎湖下颌的颏孔位置相当于第一和第二前臼齿之间,中国直立人相当于第二前臼齿,而尼人则相当于第一臼齿。澎湖下颌髁长 19.6 mm,在中国直立人变异范围(18~23 mm)内,比欧洲中更新世人(22~25 mm)和尼人(22~27 mm)都短。澎湖第 2 臼齿大,与和县直立人一致。

  上述七项特征都提示澎湖下颌与东亚古人类可能比较亲近。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