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

十七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火花的产生

来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李先进
发布于:2021-07-02 共7460字

  摘    要: 戴维·麦克莱伦认为,弗·梅林的《马克思传》中,少年马克思的头脑中就已经闪现着一种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火花”,是错误的。从少年马克思成长过程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学教育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等方面,可以看出少年马克思受到德国和法国启蒙思想,资产阶级人本主义、人道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朴素的唯物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产生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火花”是合乎情理的。戴维·麦克莱伦的判断是错误的。

  关键词 :     少年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火花”;

  Abstract: David Mc Clellan thinks that it is wrong for F.Merlin to say that there is a “spark of though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mind of young Marx in the biography of Marx.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environment,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 factors in the growth process of young Marx, it can be seen that young Marx was influenced by the enlightenment thoughts of Germany and France, bourgeois humanism, humanism, bourgeois democracy, liberalism, utopian socialism and simple materialism, which reasonably produced the “spark of though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David Mc Clellan's judgment is wrong.

  Keyword: Young Marx; Reflections of a Youth Choosing an Occupation; “spark of though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弗·梅林在《马克思传》中写到,在中学毕业考试中,马克思的神学、历史学考得不是太好。但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里表达了一个思想。主考人在评语批示说,马克思的文章以丰富的思想和完美严谨的结构而引人注意,并引用了原话:“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1]可见,少年马克思的头脑就已经闪现着一种思想的火花,这种思想成就了他在成年时期的不朽贡献。而戴维·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传》中说,“如果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甚至已经在一个十七岁中学生的头脑中出现,这实在是令人惊奇的事情。这种观点应是错误的”[2]14。维·麦克莱伦对弗·梅林的否定是正确的吗?凡事有果必有因,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存在的产物,人类的日常生活就能本能地反映出最朴素的思想。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十七岁的马克思为什么就能擦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火花”?
 

十七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火花的产生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大变革的时代。从宏观背景上看,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工业革命兴起了,这次革命既在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又在社会生产关系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把资本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政治上,文艺复兴以来,以民主、自由思潮的传播,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7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末叶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波依然激荡着整个欧洲社会;在经济上,资本原始积累为机器大工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自由劳动力,也生产了巨额货币财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分工日益发达,劳动工具日益专业化,这为大机器思潮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19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正处在突飞猛进的时期,日益成为“世界工厂”。从中观层面上看,在经济上,工业和商业中积累了大量财富;在政治上,拿破仑帝国消灭以后,封建势力又重新复活,专制政府普鲁士企图在莱茵省恢复昔日的封建社会,暂时的复辟倒退没有消除资产阶级革命精神,在比较活跃的莱茵省里,特里尔城的自由主义启蒙精神尤为盛行也日益壮大。这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在德国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另一方面,因为特里尔曾被法国占领过的特殊情况,该市成为“德国最早出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城市之一,该地区的大主教,被迫从传道的立场出发对圣西门的思想进行谴责。而城市委员会书记路德维希·伽尔倡导傅里叶学说,坚持不懈地揭露日益加大的贫困差距,及因此而产生的对立。”[2]4正因为如此,早在 19世纪20年代,特里尔就成立了作为自由主义反对派中心的两个学术团体——“益学会”和“文学俱乐部”,同时,傅里叶思想和圣西门思想在这里也比较流行。1834年1月,“文学俱乐部”曾主办过自由主义的示威性活动,颂扬启蒙派的自由精神,演唱《马赛曲》和《巴黎人》等革命歌曲,甚至还有人打起了法国的三色旗。马克思的父亲参加了这些活动,还发表了比较温和的演说。[3]90

  莱茵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步发展,也伴随着原有经济关系的破坏。“1814年莱茵地区并入普鲁士后,这里积蓄了巨大的不满。——特利尔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居民大多数是官员、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是葡萄果园,而葡萄果园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外部的竞争,情景逐渐萧条。随之而来的失业和物价上涨导致了赤贫、卖淫和外出移民的加剧,致使该城市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完全依靠公共救济的生活。”[2]41830年,特里尔迎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与极其困难的经济状况,这座往常靠葡萄种植业而获利颇丰的城市,眼睁睁地看着红酒价格彻底崩盘;红酒的市价与1818年时相比狂跌了90%。亨利希·马克思投身于对抗贫穷的战斗中,购买了公共食物储备中旨在销售减价面包的份额。”[4]15进步思想熏陶的少年马克思,看到资本主义无情的统治,劳苦大众忍受着剥削与压迫,他心里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矛盾,这些都在他心中深深地打下了烙印,这也促使他终其一生都要为人类的幸福,为人类的解放而思考而探索。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出生于犹太家庭,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特利尔城市高级诉讼法庭法律顾问,同时也在该地区法庭供职,并多年来一直担任该城市律师协会的主席,是受人尊敬的律师。他学识渊博、精通多种语言,对古典文学和哲学都有研究;他受18世纪法国关于政治、宗教、生活、艺术的影响,还赞同18世纪法国理想主义的观点;他是个思想开明的人,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就在马克思出生前后,他还皈依了新教。德国在19世纪初,新教一直是理性主义、启蒙思想支持者的宗教选择,这影响了少年马克思的思想意识倾向。1825年,马克思的父亲在自己的俱乐部里激烈地讨论在纽约成立的第一家“社会主义”团体,并钻研学习圣西门的着作,“他甚至与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卡尔谈论这些问题,父子俩一直保持着成年人般的稳固关系。”[4]13父亲教他德文、算术和图画课程,还常带他参观各种展览,游览名胜古迹,给他讲历史故事,分享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最新的时政要闻。讲课时,马克思总是认真听父亲给他讲的启蒙读物以及伏尔泰、卢梭、莱布尼兹、牛顿、洛克和康德等伟大的思想家的作品。在12岁之前马克思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爸爸。在父亲的亲自教育下,马克思虽然没上过小学,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却在他心里种下了智慧的种子,他的知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多好多;思想上倾向于理性主义,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马克思从小就爱动脑,喜欢寻根刨底,并表现出对哲学的懵懂兴趣。“自由主义运动在法国1830年革命后日益壮大。为了纪念特利尔莱茵地区议员的自由主义代表,该俱乐部1834年(当时卡尔·马克思16岁)举行了一次宴会。这次宴会是争取更有代表性宪法的筹划活动的一部分,是在普鲁士举行的唯一的一次,此类的其他宴会都是在德国的非普鲁士地区举行的。……作为这次政治性宴会的五名组织者之一,亨利希·马克思极为积极活跃,……虽然对普鲁士所抱有一定程度上的爱国精神一直冲淡着他自由主义的思想,但他有着对被压迫者权利的关切,这一点不能不说影响了他的儿子。”[2]8-9他和莱茵地区自由主义运动关系密切,同情穷苦人民,关注被压迫者权益,都成了他留给马克思的宝贵财产。在当时封建君主专制的情况下,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才能做到的。马克思年纪轻轻就志存高远,其父的渊博学识和优秀的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思想的倾向——追求自由,坚持真理。马克思称他父亲是一个“以自己的纯洁品格和法学才能而出众”的人[5]499,他到死都把父亲的照片带在身上。

  还有就是马克思有个好邻居,可以说这影响了他的一生。在马克思不到两岁的时候,他们全家从先前的住宅搬到了西梅翁街1070号,和他父亲的一个老朋友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公爵一家成了邻居。这个邻居是一位极有教养的人,他精通英语、拉丁文、希腊文,也是个极有见地的民主人士。马克思来他家做客,公爵就给他讲希腊故事、荷马史诗等,还背诵莎士比亚的几段剧本。他热心于进步的思想,非常喜爱马克思,两人时常漫步穿过附近风景如画的山林,并愉快而深入地相互交谈。“在寒冷的冬夜,他将卡尔带到家中温暖的客厅里,向卡尔介绍圣西门和他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第一次将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传播在了马克思幼嫩的心中。马克思尊敬他,把他当作自己的第二个父亲,大学毕业时,马克思将自己的博士论文专门献给了他。”[6]马克思的父亲,赞同他与男爵的友谊,他曾这样对马克思说,你刚刚踏入人生最重要的历程的时候,就交了一个比你年长又比你老练的可敬的朋友。威斯特华伦公爵就是马克思的妻子燕妮的父亲。

  三、中学教育环境的影响

  1830年,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就读。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受到德国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受到了典型而纯粹的人道主义教育。18世纪末克里门斯·文采尔(1768-1808)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精神影响了该校。他们从康德哲学的观点出发调和信仰与理性。在法国占领该学校期间,莱茵地区归并后,几位极有才华的教师进入特里尔中学任教。有影响的人士是校长、历史和哲学老师——威登巴赫,他是马克思的历史老师和家庭的朋友。1831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巴黎人民的革命震撼了特立尔城,自由、民主的进步社会倾向和落后的保守的传统封建势力进行激烈的交锋。马克思和同学们积极热情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倾听市民的议论,并参与到运动中去。1832年,为支持汉巴哈大会,学生们举行了大游行。学生们的举动引起了政府的不满,他们派警察搜查中学生,监视威登巴赫;他们在学生物件中发现了威登巴赫的演说稿和讽刺反动政府的文章。1834年,马克思在校的第四年,因受卡西诺事件影响,政府指控数学老师信仰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希伯来语老师参加歌唱革命歌曲,而校长威登巴赫也受到了免职的威胁;并安排一位反动的副校长廖尔斯来监控学校。马克思对敌视自由进步思想的老师嗤之以鼻。

  马克思的中学同学,大部分出生于中下阶层,是农民、手工业者的孩子。据说他的“同学伙伴对他既爱又怕,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他能够毫不费力的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2]11

  马克思非常好学。中学期间,马克思系统修过由校长威登巴赫开设历史课《罗马史》《中世纪史》和《现代史》;拉丁语课学习了西塞罗的《论演说家》,塔西佗的《编年史》《阿格里科拉传》,贺拉斯的《颂词》《讽刺诗集》;希腊语课学习了柏拉图的《裴多篇》,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卷)》,《荷马史诗》,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德语课学习了歌德、席勒和克洛普什托克的诗歌以及17世纪以来的德意志文学史;法语课学习了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拉辛的《阿达利》等课程。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外,课外还经常到学校的图书馆和街上的书店里,广泛阅读书籍。校长威登巴赫对马克思非常满意,称他是“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

  马克思经历的生活和学习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最初的精神发展方向,这也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早年的政治态度,他少年就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虽然他生活在宗教的社会中,但从小也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自由主义的思想、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四、个人因素影响

  马克思十分重视学习文化知识。他认为:没有知识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他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虽然与他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有关,但主要是他长期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自然、历史、吸取人类文明的结果。正如梅林所说:“马克思不是出于一时的热情,而是由于深刻地认识了事物的内部联系才成为革命家。”[7]

  中学时代马克思虚心好学、认真钻研,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中遇到困难,他不抄书上的现有答案,而是先进行分析判断思考,努力去弄清问题的本质。有一次,老师出拉丁语作文题:《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他认真研究古代罗马历史,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在这一时期,真正的民主被独裁代替了,平民中的自由,现在看不到了。国家权力集中在元首手中,制度和法律随元首的意志而改变。但与前两个时期相比,第一个时期文化水平低下,第二个时期道德堕落和暴政统治,国家力量削弱了;而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在军事方面表现出了美德,创造了文明。所以,它是古代罗马历史上最重要、最幸福的时期。他写道: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在国家供职的都是些英勇和有智谋的人物。国家疆域日益扩大,社会讲究文明风尚、文学和艺术繁荣,统治者能比自由的共和政体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自由,因此,“奥古斯都所确立的国家,我认为是最符合他那个时代的国家。”[5]826这初次显示了马克思从具体历史条件出发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才能。这篇文章得到了校长威登巴赫和拉丁文老师的好评:作文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历史知识和拉丁语知识方面都表现得不错。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马克思的历史和语言知识水平,还初次展现了马克思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如果一个时代的风尚、自由和优异性受到了损害或者被破坏了,同时,贪得无厌、铺张浪费和荒淫无度充斥泛滥,那么这个时代就不可能称之为幸福时代”[8]823这些不同凡响的文字反映了少年马克思把伦理道德当作评判社会现实问题最有力的理论武器的思想特征。[3]91

  《根据约翰福音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这篇作文也是一样。按照圣经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观点,上帝乃万物之主宰,有超凡的力量。人们信奉上帝,是为赎掉身上的罪恶,追求天堂的幸福生活,这是极其荒谬的。虽然少年马克思还不可能用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观点进行批判,也不能摆脱宗教对他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但他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观点,并采取批判的态度。在该文中,他不从宗教迷信的角度论信徒与基督的一致,而从道德的角度探讨问题。他写道: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是为了探索真理,追求正确的认识。能使内心变得高尚、在苦难中得到安慰,有坚定的信心,不是为了虚荣,是为了基督献出博爱和高尚的心。可见,和基督一致所得到的是,这种快乐“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崇高”。[8]7马克思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很独特的。这说明马克思已经对宗教的神秘性和上帝超人的力量产生了怀疑。这篇作文也同其他许多作文一样,由于“思想丰富,叙述精彩有力”而得到老师的好评。[9]

  马克思除了认真学习中学课程外,还利用各种机会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假日,马克思常到市郊的农民家中去聊天。在摩塞尔地区,他目睹了那些处于社会最低层人民的贫困生活。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使他初步了解了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这在少年马克的心中播下了不满现实的种子。[10]

  五、擦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火花”

  1835年夏天,经过启蒙精神和进步思想洗礼的马克思迎来了中学毕业。究竟应该怎样度过人生?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马克思在他毕业的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作出了回答。“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为人类劳动是少年马克思远大的理想,也是他的幸福观。马克思所说的是人类的幸福,而不是某些人所追求的仅仅为了自己的、自私的乐趣。马克思所理解的自身的完美,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的自我完善也是迥然不同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8]7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在中学时期所形成的这种精神理想影响了他后来整个一生的事业。

  马克思认为,人虽然在选择职业时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但应努力使人类和自己本身趋于高尚。此时的马克思显然受到了康德浪漫理想主义的影响。文章的结尾处,他以绚丽的笔触热情洋溢地、洋洋洒洒地写出了年轻的理想主义:“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8]7这不是一时的激情之语,它成了马克思践行一生的执着信念。

  在中学,少年马克思既树立起了远大精神理想,他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对待周围社会现实的极其冷静和客观的态度。“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8]5这表明马克思处理实际问题的态度是唯物的。观察和对待社会现实的这一态度本身远比对个人问题的正确看法更值得注意。它在根本上预示着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方向。[3]92

  我们说此时的马克思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火花”,并不是说他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了。而是说他已经有了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和价值趋向。这也是他思想进一步向前发展的起点。自古英雄出少年,道理莫过于此。有这种思想也不奇怪,人类历史上,很多伟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他们为了远大理想,抛弃个人利益,从全人类的未来发展考虑,为天下谋利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在中学生时代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萌芽。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11]虽然这时马克思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如果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甚至已经在一个十七岁中学生的头脑中出现,这实在是令人惊奇的事情。这种观点应是错误的”,我们认为戴维·麦克莱伦的这种判断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

  [1]弗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2.
  [2]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1卷)[M].修订版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4]雅克阿塔利.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15,1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韩玲,何桂芳马克思画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6.
  [7]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3(1).21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萧灼基.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8.
  [10]韩玲,何桂芳马克思画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9.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283.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原文出处:李先进.探寻马克思最早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火花”[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8(06):40-4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生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