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医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SCI医学论文 >

2004-2013年SCI数据库中Meta分析论文的综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3 共3995字

  2. 4 Meta 分析论文被引用频次的分布。

  2. 4. 1 被引频次的总体情况 2004-2013 年 SCI 数据库收录的关于 Meta 分析的20 726 篇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发表于 2005 年。总被引频次在 2009 年达到最大值,2004-2010 年间 Meta 分析论文的总被引频次略高于其他年份,见表 5.

  2. 4. 2 中外 Meta 分析论文的被引频次对比 2004-2013 年有 1 篇 Meta 分析论文的被引频次在 2 000 次以上,2 篇论文的被引频次超过 1 000 次,而中国 Meta分析论文的最高被引频次仅为347 次。2005 年中外论文的最高被引频次差距最大,2009 年以后中外差距逐渐缩小,中国 Meta 分析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逐年下降,见表 6、图 2.

  3 讨 论。

  1955 年科研学者 Beecher 发表了有关 Meta 分析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的首篇文章[2].随后,Meta 分析在国外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将该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迅速增长,逐渐成为研究学者们的关注热点。在 SCI 数据库中的研究成果代表着该领域内的世界科学研究最高水平[3].因此,对 SCI 数据库 2004-2013 年有关医学领域的 Meta 分析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尤为重要。

  3. 1 出版物影响因子得分分析。

  中国 Meta 分析论文所在出版物的影响因子得分较低。近 3 年来,尽管中国 Meta 分析论文的数量增长迅速,但其所在出版物的影响因子得分却不断下降,除2007 年和 2009 年中位得分超过 2. 5 分外,其余 8 年的影响因子中位得分均小于 2. 5 分,2013 年中国 Meta 分析论文所在出版物的影响因子中位得分仅为 2. 081分。由此可间接得知,中国 Meta 分析论文的质量水平在不断降低。一般来讲,研究内容是热门课题的论文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引用频次,从而使出版物得到较高的影响因子得分。中国 Meta 分析论文所在出版物影响因子得分较低的原因如下: ( 1) 学科类别不同。中国学者主要涉及的学科领域相关出版物的影响因子较低; ( 2) 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存在滞后性。论文发表后的 2 至5 年是其被引用的高峰期,尽管中国近年来 SCI数据库中论文数量不断大幅度增加,但尚未达到论文被引用的高峰期,因此论文被引用频次不高,直接导致影响因子得分较低。( 3) SCI 是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的科技文献数据库,出版物所收录的论文作者所在国家以英语国家为主,而中国作为非英语国家,科研人员撰写的论文由于受到书写规范度和语言流畅度的影响,不易受到英语国家科研人员的认可,从而缩小论文投稿所能够选择的出版物范围,影响了影响因子得分。( 4) 最后,从表 5 中不难发现 2010 年刊载 Meta分析论文出版物影响因子的中位得分和最高得分均为近 10 年来的最大值,由此可以间接地反映出 2010 年Meta 分析论文的质量较高,这必然会导致高水平出版物对 Meta 分析论文的投稿要求更加严格,其刊载的论文数量相对减少,而低水平出版物刊载的 Meta 分析论文数量相对增多,使得 2011-2013 年刊载 Meta 分析论文的出版物影响因子得分降低。

  3. 2 Meta 分析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被引用频次是衡量一篇文献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准,是同行学者评价文献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献被引用频次越多,说明该文献的科学知识生产质量越高,反之文献的价值则越低[4].近 10 年中国的Meta 分析论文数量迅速增多,但是其被引用频次却仍然较低。检索发现,中国 Meta 分析论文的年最高被引频次始终低于其他国家,篇均被引频次也与其他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其原因为: ( 1) 运用 Meta 分析方法撰写的论文逐渐增多,所研究的学科分类更加细化,使得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量更加分散,导致被引频次较少;( 2) 由于论文被引用的滞后性,近 5 年发表的论文由于发表时间较短,未达到论文被引用频次的高峰;( 3) Meta分析方法的应用不恰当同样会导致中国 Meta分析论文的被引用频次较少,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4) 与撰写有关临床试验的论文相比,Meta 分析论文需要更多的数据,由于科研人员缺乏关于循证医学方面特定的培训和对数据分析方法的误用及滥用,导致论文质量的下降。研究显示,中国的 Meta 分析论文常提供低质量的调查和报告[5-6],有一定数量的 Meta 分析论文在撰写过程中都存在不足,例如不恰当的文献检索方式、非系统性搜索、没有遵循系统的报告标准等[7],这些不足均可能使其他国家的研究学者对中国作者撰写 Meta 分析论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出质疑,从而影响中国 Meta 分析论文的被引频次。由国家科技部于 2011 年 7 月 4 日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首次将 SCI 论文及其被引频次列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要求到 2015 年,我国 SCI 论文被引用次数由世界排名第 8 位提高到前 5 位[8],这将对中国 SCI 论文被引频次的增多及影响因子得分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4 结 语。

  本研究结果显示,近 10 年来中国 Meta 分析论文质量令人担忧,建议中国学者不仅要关注 Meta 分析论文的数量,更要注重将 Meta 分析方法在医学领域正确应用,从而提高论文的质量,得出更准确、科学、合理的结论,进一步为相关医学专家及科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魏有东,谢鹏。 应用 Meta 分析 提高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水平[J]. 医学教育探索,2003,2( 4) ,40-41,45.

  [2] BEECHERHK. The powerful placebo[J]. J Am Med Assoc,1955,159( 17) : 1602-1606.

  [3]王英梅,周志新,刘雪立。 2009 年 SCI、SSCI 收录图书情报学期刊及其文献计量学指标综合分析[J]. 情报科学,2011,29( 5) : 727-734.

  [4]岳洪江,刘思峰,梁立明。 我国对技术创新的关注与研究-基于24 年的文献计量分析[J]. 科研管理,2008,( 5) :43-52.

  [5]侯政昆,李建生,余学庆,等。 国内关于肺炎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文献的质量评价[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 4) : 207-210.

  [6]MA B,GUO J,QI G,et al. Epidemiology,quality and reporting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atic review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ventions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s [J]. PlosOne,2011,6( 5) : e20185.

  [7]DU L,CHEN Y,HUANG J,et al. A citation analysis of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s[J]. J Evid Based Med,2012( 5) : 66-74.

  [8]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1-08-3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SCI论文
返回:SCI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