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研究解决发展不充分和发展不平衡问题, 是区域经济学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建议重点关注区域空间优化布局、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创新发展、乡村振兴发展、弱势地区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等方面。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 发展不充分; 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 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新表述, 与区域经济学要研究的内容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区域经济学研究使命有两个重要的方面, 一是研究区域发展, 这涉及到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二是研究区域之间的关系, 这涉及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探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是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使命。
一、发展不充分在区域经济中的体现
改革开放40年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但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都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不充分
一方面, 长期以来开展的输血式及造血式扶贫, 并未从根本上提高落后地区的长期自我发展能力, 落后地区离充分发展还有非常大的距离;另一方面, 即使是在条件较好的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也还不尽如人意, 老百姓关心的医疗、就业、养老、文化、教育、交通和住房等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 民生工程还有待加快建设。
2.区域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尚不充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近年来, 随着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增强和相关措施落地, 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总体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美好环境的新期待, 需要进一步加大生态产品供给力度。
3.对各类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不充分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过去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重点是满足老百姓的生存等低层次需求, 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需求满足不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现代化迈进, 必须尽力满足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需求和个人尊严、成就感和幸福感等高层次需求。
4.区域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一是目前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上还不强, 原创成果比较缺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水平还不高, 科学技术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的能力不强。二是区域发展方式比较粗放, 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依靠土地、资源与劳动力优势支撑, 新动能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 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尚待建立健全。三是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够, 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和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的能力亟待提高。
二、发展不平衡在区域经济中的体现
1.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区域差异大, 主要体现在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40年来, 我国一直致力于促进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并出台多项区域发展战略政策, 但近年来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的差距仍未明显缩小。如同处长江经济带、同为直辖市的重庆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刚超上海的1/2, 江西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及东部邻省浙江的1/2, 贵州省甚至刚超江苏省的1/3。即使在经济发达省份, 也存在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如广东省的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而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仍相对落后;再如江苏省, 苏南地区非常发达, 而苏北地区仍是全省发展的短板。从城镇化角度来看, 东、中、西部的发展也很不平衡。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 东部城镇化率已达66.80%, 而中部、西部仅为54.29%和51.57%, 不仅差距较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 与十年前相比, 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甚微。
2.城乡发展不平衡
一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严重不平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投资, 发展既快又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相对较少, 发展滞后。以电力为例, 农村电力设施陈旧落后, 电能质量差, 电压偏低, 平均电价高于城镇。此外,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集中处理率仍然偏低。二是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严重不平衡。教育资源在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分配上不平衡, 政府投入和优质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学校尤其是重点校, 而多数农村学校师资严重缺乏;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的差距明显, 城市居民卫生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无论管理和服务体系都较完备。而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目前已在全国农村覆盖, 但农村自身卫生医疗资源贫乏, 医疗设施落后, 乡村医护人员缺乏, 医疗保障水平很低;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城乡差距虽有所改变, 但仍然较大。由于历史欠账较多,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这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 也制约着城市发展水平和质量提升。
3.经济结构不平衡
包括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 各大产业内部的不平衡, 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 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的不平衡, 内需与外需的不平衡, 实体经济与金融、房地产发展不平衡, 低端产业与高端产业发展不平衡, 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的发展不平衡, 各种经济成份发展的不平衡,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不平衡, 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平衡、不合理, 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等。
4.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不平衡
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的开放更多地体现在对境外国外, 重点是引进资金搞建设。经过40年的发展,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资本已由全面稀缺变为结构性过剩。从经济结构来讲, 我国是全球唯一具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 各省市区显然没有必要再搞“大而全”“小而全”, 但是不少地方仍尽量多上项目、“完善结构”, 导致产能过剩, 甚至出现以邻为壑的怪现象。
三、新时代区域经济学研究应关注的重点
如何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解决区域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是区域经济学应承担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研究重点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1.区域空间优化布局
(1) 空间板块划分的研究。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的先后实施, 形成了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四大板块”。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四大板块”发展战略重点作出了明确论述, 今后应在此框架下深化研究。如何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如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如如何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如何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全面崛起等。当然, 从过去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到“四大板块”, 本身就处于动态发展中, 空间板块的划分今后还可以创新。如“四大板块”中, “西部”板块过大且内部省市之间差异过大, “东北”板块过小, “中部”板块也偏小等。
(2) “三大战略”的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是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支撑和桥梁。“一带一路”建设, 不能仅仅看作是对外开放战略, 还要致力于增强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着力推动国际国内合作和区域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也不只是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协同发展, 而是涉及到全国, 如北京可以将“非首都功能”疏解到全国其他地方;长江经济带发展不仅涉及到长江流域11个省市, 还涉及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等。
(3) 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与实施研究。对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 并及时推广完善, 研究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多样化模式和路径。研究不同部门和地区间的统筹协调机制, 以及政策沟通和评估机制, 研究相关配套政策, 促进形成政策合力, 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可行, 为主体功能区在市县层面有效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2.区域可持续发展
(1) 促进区域生态发展新模式的研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2) 区域生态功能提升路径和方法的研究。如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是未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更加重视区域生态的修护与保护, 实现生态功能的提升, 从而提供更多优质的区域生态产品。
(3) 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地广人稀, 待开发的自然资源丰富。为了加快发展, 开发其特有的自然资源是必要的, 但是必须要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因此, 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3.区域创新发展
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健全区域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创新要素合作,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探索区域综合集成创新模式, 推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坚持以优化为主线, 调整产业存量、做优产业增量,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创新为动力, 依托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构建全方位创新发展体系。坚持以融合为导向, 推进科技、产业、教育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 全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建立要素资源联动机制。坚持以协同为抓手, 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 形成全面合作的发展机制。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 应充分利用各区域比较优势, 大力开展区域合作, 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借助移植、承接和集聚等手段, 实现后来居先, 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4.乡村振兴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与“四化同步发展”并不矛盾。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 而且很多政策是重城轻乡, 因此, 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只有“优先发展”, 才能赶上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步伐, 实现“同步发展”。根据十九大战略部署, 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再奋斗十五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要从现在的3∶1左右降到1.5∶1以下, 同时,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基本实现, 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5.“老少边穷”地区发展
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要继续实施差别化政策, 切实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 坚持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开发相结合, 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应当拓展灵活多样的资金、项目、技术和智力等扶持方式, 创新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对口帮扶的模式, 真正实现“先富带后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大多是受制于基本公共服务落后产生的连锁反应,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人力资本发展、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一类过去强势、兴旺而现在弱势、萧条的“问题区域”, 要因地制宜, 着力医治各种“衰老”病症, 通过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重振昔日雄风。
6.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1)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机制研究。中央财政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改革预算制度, 增加规范性转移支付的比重, 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 推进不同区域政府支出的均等化水平和公共福利均等化水平。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加强区域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同配合, 构建完善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研究。加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区域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改善投资环境, 提高产业吸纳能力, 并在开发区 (园区) 建设、生态工程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在对口支援、帮扶、协作中大力发展“飞地经济”, 着力提升合作园区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支持合作方共同建立园区管理委员会,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 完善组织架构。推动合作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逐步探索行政许可跨区域互认, 推进转移企业工商登记协调衔接。支持合作方开展质检、通关及市场执法等领域的标准对接和结果互认。同时, 积极推进横向生态补偿。
(3) 充分发挥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促进功能。城市群具有区域协调的功能, 既可以解决中心城市过度集聚的“大城市病”, 也可以解决周边区域缺乏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带来的“小城镇病”“农村病”。加快打破行政区划边界束缚, 使城市群内不同城市之间更多依靠经济纽带形成连片发展格局。改变特大城市群过度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局面, 发展壮大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加快形成带动中西部发展的全国性增长极。注重培育沿长江、沿陇海等交通干线城市群连绵带, 促进东、中、西部城市群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我国相关部门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制定调整政策, 提出相关措施, 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进而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