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乐山市中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作者:贾志华
发布于:2014-05-05 共6446字
论文摘要

  乐山市市中区始终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四川省委 “三大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乐山市委 “三大联动、六个跨越、六个美丽”的总体思路,始终坚持 “依市兴区、率先发展,两化互动、实现跨越”的发展定位,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发挥新优势。力争到 2017 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 2012 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把市中区加快打造为 “低碳经济先行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统筹城乡示范区、休闲旅游度假区”; 到 2019 年,建成四川次级金融中心、成渝经济区西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川西南区域性物流中心,努力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立足三大态势,着眼美丽发展
  
  ( 一) 把握趋势
  
  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了 “三大发展战略”,其中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就是要着力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底部基础。乐山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乐山打造成为 “双百”区域中心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乐山市市中区立足于省委、市委发展大势以及市区一体的特殊区位,明确在今后一段时期要紧扣 “依市兴区、率先发展,两化互动、实现跨越”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美丽发展作为取向和前提,集中力量在中心城区打造“现代商贸核心区”、在水口罗汉打造 “两化互动样板园”、在苏稽片区打造 “苏稽片区文化城”、在岷江东岸打造 “都市农业示范带”的四个亮点,积极做好现代服务业、低碳工业、新型城镇和都市农业的四篇文章,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二) 凸显优势
  
  充分认识和把握市中区的各种潜在优势。
  
  1. 政策优势。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国家将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源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大量的扶持政策和资金项目倾斜。
  
  2. 区位优势。省委将重点打造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等四大城市群,市中区正处于成都平原和川南两大城市群的结合部; 在省委提出的“成德绵眉乐资遂”同城化发展战略中,市中区作为这一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 随着乐山加快打造“双百”区域中心城市、实施“千亿交通工程”和建设青江新区、临港新城、岷江东岸、苏稽片区四大城市新区,市中区作为乐山中心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3. 基础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市中区的综合实力、产业基础、交通条件、人文素质显着提升,三次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同时,全区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优美,具备跨越发展、率先发展、美丽发展的良好基础。
  
  ( 三) 扭转劣势
  
  乐山市市中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必须对自身的劣势和差距有充分认识。
  
  1. 缺少工业龙头企业支撑。目前全区还没有销售收入上百亿的大企业,销售收入超过 20 亿的仅有 1 家,超过 5 亿的只有 3 家。
  
  2. 投资增长乏力。市中区主要依靠省、市交通城建大项目支撑,但随着成绵乐城际铁路等项目处于收尾阶段后,大项目对投资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减弱,要继续在较大基数上保持高速增长非常困难。
  
  3. 旅游产业转型步伐不快。区境内游客平均停留天数还不足 1 天,要实现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型、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还有较大距离。
  
  4. 城乡差距明显。市中区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集镇和村庄建设相对滞后,城乡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5. 信访稳定压力较大。长期以来,全区信访稳定形势严峻、任务繁重,信访案件多年来保持在全市总数的 50%以上。征地拆迁、医患矛盾、小区业主维权、环境污染、劳资纠纷、违章建筑拆除等各类新的信访问题和不稳定因素不断涌现,特殊敏感时期稳控重点人员压力很大。处理这些问题牵扯了全区广大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方法、增添举措,克服不利因素,破解发展瓶颈,扭转不利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突出“三个路径”,实现统筹发展
  
  ( 一) 突出“两化”互动
  
  始终坚持以新型工业为主导,以新型园区为载体,以新型城镇为依托,努力打造区域增长极。
  
  1.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坚持 “工业强区”战略,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低碳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高端产业,围绕新型住宅产业化、新长征制药园等重点项目抓好上下游配套项目的规划、包装和引进,努力打造上下游互动、链条式集聚的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机械铸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入和新产品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品牌升级,全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培育一批有市场、有特色的高端产品。力争到 2017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 110 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 180 亿元 ( 含电力、石油分摊数) ; 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50%以上。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努力培育更多的国家、省级品牌。积极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加大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力度,创建一批省级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 2017 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0%以上。
  
  2. 加快建设新型园区。在全力支持乐山高新区打造千亿园区的基础上,按照 “集中、集聚、集约、集成”的要求,进一步突出主导产业,优化发展模式,统筹项目管理,努力将乐山市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突出、集中集聚的 “两化互动样板园”.一方面优化园区规划。
  
  围绕乐山的 “大交通、大城市、大产业”规划,进一步完善乐山市工业集中区的园区规划和产业规划,并抓好园区规划与土地规划、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的 “多规衔接”,确保各种规划有机衔接、无缝对接; 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加快道路、排水、排污、绿化、还房点等基础建设,推进园区扩区升位,积极争创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省级重点园区。另一方面创新园区的运营机制。鼓励金融企业、工商企业、民营资本和外资等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探索股份合作、BT、BOT 等多种方式,实现园区发展由政府投入为主向业主开发经营为主的转变。力争到 2017 年,园区建成面积 6 平方公里以上,产值达到 300 亿元。
  
  3. 努力打造新型城镇。加快特色集镇建设,切实增强城镇的集聚、配置、服务功能,走出一条“形态相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高起点规划建设土主、茅桥、罗汉三个卫星集镇,将土主打造为农业示范型集镇,力争 2014 年被纳入省级试点镇; 将茅桥打造为商贸带动型集镇,力争 2015 年被纳入省级试点镇;在罗汉依托工业集中区和安谷电站,着力打造为工业主导型集镇。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坚持 “特色发展、差异发展、错位发展”的思路,认真审视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功能分工,凸显乡镇区域特色与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乡镇的活力和潜力。
  
  ( 二) 坚持统筹城乡
  
  坚持走以人为本、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着力塑造生产先进、生态优美、生活幸福的美丽家园。
  
  1. 生产先进。围绕大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以 “都市农业示范带”被纳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为契机,加快发展以生产、观光、休闲、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都市农业。狠抓都市农业示范带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水产高科技博览园、春花秋实现代农业园、天人农牧科技示范园、罗诚牛肉养殖基地等现代农业项目,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打造新的亮点和示范点。加强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川农大等农业科研机构合作,积极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围绕蔬菜、畜牧、水产、花木四大主导产业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力争到 2017 年,建成 9 个万亩蔬菜示范片、3 个万亩林业基地、4 个特色畜禽养殖带和 7 万亩生态水产示范带,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综合产值达到 60 亿元以上。
  
  2. 生态优美 .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 、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建设 “美丽市中区”.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加强重点行业、产业、节能减排工作,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城乡环境治理,实施 “天蓝、地绿、水清”工程,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深入开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及中小河流水环境治理,抓好水利工程与生态景观建设的有机结合,努力建成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继续抓好 “天保”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加快林种结构调整,逐步淘汰巨桉。到 2017 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3. 8 平方米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 以上。
  
  3. 生活幸福。加快城乡路网建设,积极抓好区级路网干线、次干线和联网公路建设,加快乡村公路的升级改造步伐,到 2017 年,基本实现 “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公路”,构建起 “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在加大 “三农”投入的同时,吸引更多的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使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
  
  大力实施 “收入倍增”工程,在城市,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提供就业创业培训 4000 人次以上; 在农村,全面落实国家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群众技能培训,积极培育扶持一批种养殖大户和农产品经营大户,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财产性、经营性、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
  
  ( 三) 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市中区的潜力和优势所在,要充分彰显全区的文化底蕴,深刻挖掘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商贸核心,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1. 打响文化品牌。深入推进 “乐善至美、创新力行”乐山精神系列宣传活动,扎实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文明素养。依托乐山大佛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资源,积极弘扬和打造佛禅文化、乌木文化、古镇文化、民俗文化等品牌,加大对区境内文物的保护力度,强化对宋笔、苏稽跷脚牛肉等 7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断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农村延伸,重点打造广场文化、草根文艺等品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化传播,努力构建城市 “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大力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品牌文艺团队,不断增强市中区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到 2017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 GDP 的比重达到 6%.
  
  2. 打响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大佛景区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形成 “文、旅、景、城”大旅游格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休闲公园、特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建设,加快中心城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提高服务层次。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找准城市和农村生活形态上的差异和错位,大力发展文化游、园林游、美食游、民俗游、体验游等环城市乡村特色旅游。加强节庆期间旅游产品的营销,利用各地传统的民间节事、特色景观与产品,积极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的文化节庆活动,不断聚集人气、提升形象、打造品牌。到 2017 年,建成 3 个旅游综合服务站,游客满意率达 95% 以上; 全区建成国家 A级旅游景区 8 个,旅游综合收入达到 209 亿元。
  
  3. 打响商贸品牌 . 进一步完善城市商务功能,注重调整业态结构,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加速传统商业向超市、综合型大商场等业态转变,积极打造土桥街、牛 桥、乐山广场、青江新区等城市商圈,加快建设一批五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发展健康医疗、养老养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广物联网运用,加快建成省级物联网示范区。积极引入国内外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四川次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岷江航运在市中区交汇的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并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川西南区域性物流中心。力争到 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提高到 50% 左右。
  
  三、激活三大动力,强化发展保障
  
  ( 一) 以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发展引力
  
  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有关法律严格以社会功能为标准,加强教育医疗、食品药品、环境卫生等领域事业单位评估,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放宽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引导农村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完善农民进城后的社会保障机制,力争到 2017 年解决全区 80%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强化银政企互动合作,引导民间资本注入,培育壮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管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修改完善《全程代办服务办法》、《联合审批会议制度》,畅通重点项目审批 “绿色通道”,完善无限时预约服务、跟踪服务、上门服务和全程代办服务等制度,确保行政审批效率在已提速 50%的基础上再提速 35%.
  
  ( 二) 以建强班子队伍增添发展动力
  
  1. 强班子 . 鲜明 “重品行 、 重实干 、 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创新干部选任机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大关键岗位干部重点监管力度,健全领导班子定期研判制度,采取实地走访、实情反馈、对比评价等手段,定期对科级班子的运行状况进行研判。
  
  2. 重培养。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组织干部参加省市区各类专题研修班、中青班学习,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的统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 “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培养链,大力开展机关干部下村 “双向任职”、政企干部 “人才互派”等活动,引导年轻干部到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信访维稳等一线实践锻炼,到 2017 年累计培养乡(科)级和村(社区) 主要负责人后备人选500名。实施年轻干部成长计划,大力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五年内引进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100 名以上。
  
  3. 严监管。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大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专项治理力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和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推进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处发生在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切实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 三) 以促进社会和谐凝聚发展活力
  
  1. 促平安。树立 “大平安”理念,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建设平安市中区。确保 2015 年,全面建成以 “六张网”为骨架、打防管控一体化运作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群众安全感保持在 95%以上。积极开展法治市中区创建活动经验、成果宣传,营造 “法治市中区”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力争到 2015 年建成省级法治区。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 保稳定 . 深化 “大沟通 、 大调解 、 大攻坚”群众工作机制,在法治框架下妥善处理和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强化源头预防,健全领导接访下访制度,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努力将大量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坚持重大涉稳问题县级领导包案和重大信访案件科级领导包案制度,用好用活信访、司法救助专项基金,努力化解一批信访积案。加强稳定风险评估,健全维稳工作预案,强化 “应急处突大队”力量,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3. 重民生。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稳步发展高中教育,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到 2017 年建成 22 所乡村少年宫。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并严格规范民营医疗发展,到2017年建成三级以上医院2个,每千人拥有3.5名执业(助理) 医师、1.6名注册护士。着力改善城乡居住条件,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扎实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城郊村、旧住宅区等改造工作,满足困难家庭住房基本需求。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