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义乌模式”在低端价值链上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23 共6340字
论文摘要

  义乌在小商品商贸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通过商贸带动了工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学者的研究兴趣,并产生“义乌模式”的提法。

  特别是在义乌获得了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资格之后,义乌及“义乌模式”的名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发现,义乌模式在其盛名之下也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随着 2008 年以来不断恶化的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形势而逐渐变得明显起来。经过近段时期的密集讨论,政府和学术界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定共识,即:这一轮的经济波动已经不是一个短期的数量变化,而是国际经济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整体性变革节点。原有的依靠国际贸易带动低端加工制造业发展,并拉动经济整体发展的模式已经受到各方质疑,2009年以来的实践情况也显示重回旧模式并恢复繁荣已经很难得到资源条件的支持。

  我们认为,在这个重大变革时期,低端商品定位下贸工联动的义乌模式需要进行反思和修正,才能继续保持较快速度的发展。已经出现明显苗头的制造业转移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等因素将成为原有义乌模式持续发展的压力因素。并且,义乌正着力打造浙中商务中心的城市定位和功能,而商务中心实际上就是由地方经济模式和龙头企业共同来推动的,政府职能的转变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则是外围因素。因此,义乌模式下的商贸发展和贸工联动机制需要在更高的产业和价值链层次上进行探索。

  一、“义乌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合理评价
  
  “义乌模式”的核心在于“兴商建市”、“以商促工”、“工商联动”,最终实现经济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商贸带动经济发展的实践并非义乌独有,但义乌做得更为出色。其中的关键在于:义乌具备了一个基因,做对了四件事情:一个基因是:从鸡毛换糖到马路市场,再到义乌国际小商品城,义乌人始终具有浓厚的经商传统,这正是义乌取得今天成就的天然基因。四件事情是:第一,在商贸的大概念下准确定位于小商品;第二,政府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商贸环境;第三,大力培育了核心商贸实体特别是小商品城这个龙头;第四,在商贸影响力扩大后及时推动了地方工业 (主要是制造业) 的发展。

  对于这四个成功经验,我们应从过去的艰苦背景和当前的实践挑战两方面来分析,从而给予合理评价,以利于继续发展。

  (1) 小商品定位的成功。以义乌当时的条件而言,商品种类上定位于小商品是不得已的选择,但事后看这个选择是对的,其他地区试图做大而无当的“国际贸易中心”基本上都是不成功的,义乌的独特定位使其脱颖而出。

  (2) 义乌当地政府的有为而治。义乌地方政府在商品经济大潮到来之前就开始鼓励和保护当地的经商活动,这是具有经济史意义的,不但为市场经济提供制度和环境保障,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经济主体带来稳定的预期,这是义乌商业传统得以发扬的重要原因。在今天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的情况下,义乌的这个优势可能就归于平常了。今天的义乌需要借助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条件,推进政府服务体制的协同与创新,则义乌的商贸环境可以再次领先。

  (3) 中国小商品城专业市场龙头。义乌政府直接扶持和管理了当地的专业市场,使其成为全国的行业龙头,有评论认为义乌集全市之力办了一个专业市场,使义乌民间蓬勃的小商品活动有了一个强大的载体。①但从当前全国各地专业市场密布的情况来看,义乌小商品城面临激烈竞争。再者,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专业市场模式。以中国两个代表性企业的数据来看,2012 年、2013 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分别是 580 亿元、683.02 亿元,同期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分别是 500亿元、856 亿元。②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和天猫 (面向个人) 年交易规模达到 1.1 万亿元,阿里巴巴网 (面向中小企业) 在香港退市之前的 2012 年上半年便成交了 1.22 万亿元。近几年的行业数据都明确显示,无论是交易总量还是增长速度,电子商务企业都已领先于传统专业市场。网商时代背景下,作为单体专业市场的小商品城及其对义乌经济的拉动效应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实际上,即使是在义乌本地也已经出现了电子商务热潮,2013 年义乌电子商务交易额第一次超越了实体交易,以淘宝为代表的网络商户正在成为义乌商贸的另一大主体。

  (4) 工业环节。客观地说,义乌工业的实力及其影响远未到达与商贸同样的高度。义乌制造业基本上依靠小商品贸易而生存,其快速发展的时间还不长,缺乏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基本上都是简单加工型的中小企业。并且,义乌这种低端制造业如果要继续扩大产能和交易规模则存在明显的资源瓶颈。义乌在土地、人力资源和环保等方面都面临很大的资源压力,并且这些资源的价格也在迅速上升,对本地制造业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发展阻力,同时也提高了义乌的商务成本,从而不利于商贸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在经济环境和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义乌的商贸还能否带动工业乃至整体经济高速发展、甚至商贸本身还能否取得过去一样的发展速度,都值得深思。

  二、“义乌模式”在低端价值链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问题的表象来看,“兴商建市”、“以商促工”、“工商联动”等几个因素构成了义乌发展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这些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演化路径需要进一步思考。我们结合义乌模式的现有特征和义乌宣布的发展方向,总结出义乌经济发展的逻辑图,指出其演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从浙江等国内发达地区近几年出现的产业空心化问题角度看,义乌这种商业先行、以贸促工的模式是一条较为稳健的发展路径,其“坐商”效应也带动了本地实业的发展。在这个路径表面环节之下,隐藏着一条价值链 ,反映了义乌小商品经济的价值来源,也揭示出其中的约束条件。从上图的价值链来看,义乌靠低端产品的贸易规模拉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环节存在明显的资源约束,并可能产生若干问题。

  (1) 义乌人“买全球”和“卖全球”实体平台影响力正在被电子商务削弱。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有形渠道虽然继续创造出庞大的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但规模扩张的空间已经有限,义乌“兴商建市”的火车头需要升级。

  (2) 小商品品类和低端定位导致产业链上的纵向合作不足。由于产业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并且大量商品都来自简单的代工工业,使得义乌工业难以朝技术和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义乌正在打造国家级贸易新区,其发展的重点不仅仅是贸易数量的简单扩张。

  (3) 大市场、小企业特色下的竞争主体实力提升较难。义乌的商业传统基本上都是通过无数的小型经营户和小企业来实践,这些小型实体都高度依赖当地的商贸平台,但二三十年的发展始终没有产生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强大企业主体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何从草根精神衍生出现代企业是义乌的战略使命。

  (4) 原有层次的工业发展难以得到地方资源的保障。义乌的土地和水资源都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原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需要,义乌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实力已经难以匹配,原有的工业发展模式要实现数量上的大增长已经非常困难。

  (5) 原有模式的国际化一定程度上掩盖和延缓了义乌的竞争力问题。从本质上看,面向中东等附加值不高的市场对提升义乌产业层次没有大的帮助,在全球化、产业转移和创新为盈的大背景下,义乌模式仅靠国际化提升贸易规模可能只能带来短期效应。

  (6) 商务成本被显着抬升影响义乌的产业发展根基。义乌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最重要商务平台是国际小商品城,但近年来的地产泡沫和产业空心化趋势对义乌的影响巨大。许多小型制造业企业和商户热衷于炒卖商铺,导致小商品贸易的盈利空间被显着压缩,与此同时,义乌在全国地产调控的背景下仍出现“地王”现象。对于义乌来讲,商铺和土地都应该是面粉,而贸易和工业发展才是义乌的蛋糕。成本大幅提高不利于义乌作为浙中商务中心和国际小商品产销中心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出当地实业发展的信心不足等问题。

  三、义乌的价值链定位调整与模式修正
  
  通过对义乌模式和发展方向进行总结不难看出,不管是在商贸还是工业环节,如果义乌继续坚守在产品和价值链的低端,同时还希望继续依靠商贸的规模来带动工业发展,那么义乌就面临方向性选择:一是维持老模式。商业和工业的薄利多销必须得到当地资源的保障,包括低价和充足的土地、人力资源、资本、商务成本和政府公共服务,如果这些资源不足或者价格有较大上升,则义乌商贸本身及其对工业的带动效应将会大大弱化。二是探索新模式。如果义乌要学习上海、香港甚至纽约等国际性经济金融中心的经验,则义乌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定位,乃至商贸、工业、金融和经济总体发展这条线上的若干环节都要进行较大的调整和强化,这就意味着过去的“义乌模式”需要做重大修正。产品内分工和贸易使得原来在同一个企业内执行的生产链条被拆分成很多不同的环节或工序,从而产生生产过程的垂直专业化,实现价值链的分解,全球价值链 (GVC) 可以分为技术、生产和营销单个环节。前文已经提出,义乌的工业和贸易在数量方面的扩张面临较大的资源约束条件,义乌应当在数量之外寻求结构方面的突破。但义乌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特征已经高度聚焦于小商品领域,因此,义乌只能在产业结构基本定型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内分工实现价值链上的单元结构调整。义乌已经形成国际贸易的较大影响力,产业的结构调整可以采取国际视野,进行全球价值链 (GVC) 上的价值链定位。同时,在制造业的价值链环节和工序方面可以在国内价值链 (NVC) 上寻求产业合作与转型,有效利用其他地区充足和便宜的要素资源。由此,义乌可以在“买卖全国”和“买卖世界”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立足全国,买卖走向全球的制造业和贸易发展新格局。从而也有助于解决义乌商务成本过高的问题,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

  (1) 提高义乌制造业产品的价值含量。义乌以小商品着称,但小商品不一定是低价值,义乌在现有贸易规模和制造能力的基础上,即使不改变原有的小商品品类定位,但也应当做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品牌化。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义乌已经存在一种附加值提升方面的难题,其中更为奇怪的现象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一部分客户甚至主动要求低端和低价值产品,而义乌小商户在激烈的低价竞争中也不得不跟随这种需求,乃至始终难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定位。我们认为,在涉及义乌的几个关键问题上应当避免同一个误解,即:小商品、专业市场、商贸联动、网上交易等概念统统都与低端定位没有直接关系,尽管当前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义乌在已经领跑全球小商品贸易规模成绩的基础上,应当打造小商品制造和贸易的高端形象,提升产品和整个产业群的价值定位,这样才能从低水平的规模扩张中摆脱出来,达到规模和价值的同步提升,也更能符合区域性和国际性商务中心的战略定位。由此,带来设计、研发、咨询和融资服务等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真正为浙中商务中心打下全面基础。

  (2) 推动义乌产业层次提升、产业重组和创新活动的开展。义乌过去的数量型扩张主要是通过庞大的小企业和小经营户群体,在更高的产业发展阶段应鼓励地方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上展开重组并购等整合工作,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和竞争实力的规模化企业,这是产业升级的国际经验。形式上,可以采取民间为主、政府辅助的模式,鼓励地方企业在资本、技术、市场网络、品牌等环节上的优势互补。政府辅助的形式可以由政府作为先导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由地方龙头企业为主要出资人,来设立创新、并购等主题投资基金,最终形成一个推动义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先行力量,既能创造新兴投资机遇,又能推动当地企业竞争力提升。

  四、建设义乌区域商务中心的建议
  
  如果义乌要继续扩大商贸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产业层次和经济良性发展,就应当对过去的“义乌模式”进行较大的调整和改善。基于这种假设,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调整义乌区域整体发展特别是政府经济治理的管理重心。义乌的经济发展已取得较好的成绩和基础,处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政府治理手段应当侧重幕后的制度维护、间接引导和预期管理。以往义乌政府强力控制和打造了国际小商品城这个龙头,但今后应培育更多的产业竞争实体。

  (2) 大力提升义乌作为商贸之都的智慧城市形象,加大企业经营水平和人才培育的引导力度。义乌企业家在初次创业成功的基础上,对于更高层次的产业进入和现代管理而言,明显存在商务能力和人才储备的不足,包括战略制定、公司治理、资本运营、国际合作、品牌运营等方面。只有在智慧和创新为特色的土壤上,才能培育出优良的新物种。因此,义乌政府可以通过文化引导、培训支持和政策优惠等手段,推动义乌人拨浪鼓商业文化向现代企业运营的层次上发展,实现义乌整体商业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3) 改革城乡统筹发展方式,以高定位的产业规划保障义乌的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义乌受制于资源瓶颈,因此更要在增量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目前土地资源增量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应在资源配置方面加大对创新型商贸和工业企业的选择性扶持。同时,可以加大政府公共服务产品的统一配置、提高服务水平以减轻企业的非生产性管理压力。

  (4) 加大对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义乌已经提出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国际电子商务城的总体目标,并结合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来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市场电子商务发展。义乌商贸的龙头小商品城也与阿里巴巴集团确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将共同打造义乌小商品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和线下的专业批发等流通行业有许多共同的支撑因素,如物流体系等,为扶持电子商务以及推动国际小商品贸易两方面目的,义乌都应当加大配套体系建设。此外,还有一些因素是义乌原本较为缺乏的,而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又需要强化的因素,比如电子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等都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更大支持。

  (5) 大力促进多层次金融资本市场和本地经济的对接,为义乌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力度更大、形式更加多元的金融支持。商贸与金融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义乌可以发挥商贸流通带来的融通潜力,在贸工联动过程中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浙中乃至整个浙江地区最有鲜明特色的小微金融综合产业,不但能有效解决当地企业的融资需求,更能创造新兴的金融市场机遇。有旺盛和健康的商贸和工业发展作为基础,义乌完全有望在银行、信托、基金、担保、保险和特定商品期货等领域形成产业规模,使义乌在全球小商品产销中心的功能定位上补上金融这个最重要的功能模块,使小商品在产业范围的概念上得以放大。

  (6) 与国内和国际展开制造、设计、物流、金融等各个环节的分工与合作,以义乌本地商贸中心为引擎实现全球资源协同发展。义乌在传统产品领域完全可以实现技术和设计改造,以高新技术和现代产业理念来打造更具附加值的产品和竞争力的产业主体。意大利的传统产业和欧洲部分传统产业中的品牌企业都通过这一路径不但保持了企业的创新发展,更提升了地方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义乌完全可以打造小商品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世界精品产业中心的经济发展之路。通过资源约束条件的突破和产业附加值的提升,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整体发展思路可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也为打造浙中商务中心提供服务业的配套发展商机,为城市整体经济转型和竞争力强化提供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陆立军.“义乌模式”的成因及其与“浙江模式”的关系[J]. 财经论丛,2008,(4).
  [2]吴秀伦. 中国经济学前沿论坛 2011———经济转型中的中小企业会议综述[J]. 经济学动态,2011,(12).
  [3]陆立军. 义乌模式及其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启示[N]. 光明日报,2008-12-30.
  [4]娄朝晖. 政府善治、专业化交易,地理集中及其演化机理———转轨背景下“义乌商圈”崛起的新兴古典解释[J]. 经济学家,2011,(8).
  [5]许 南,李建军. 产品内分工、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 管理世界,2012,(1).
  [6]马 克. 突破零和思维才能赢得未来———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义乌模式[J]. 21 世纪商业评论,2008,(8).
  [7]骆小俊. 市场商务成本的实证研究———基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 理论学刊,2005,(7).
  [8]黄金亮. 地方政府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对策及路径研究———以“全球小商品之都”浙江义乌为例[J]. 中国商贸,2011,(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关于可持续发展论文
返回: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