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要构建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体系,充分利用各协会、商会、专业学会的力量,引进现代学徒制度,提高人才培养成效,缩短回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期,提高其对社会的应对能力,实现回流本地区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的有效二次开发与利用,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社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让他们的聪明才智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能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体系,培育区域创业人才队伍,激发社会创业热情,推动经济蓬勃发展。
地方政府要让高职院校参与到新型产业的规划与开发工作,并以购买高职院校教育与培训公共服务产品的模式,组织在校学生或社会应聘人员到所引进企业中接受联合专业教育与培训,让学员尽快适应新型产业岗位要求,掌握企业经营的先进理念,满足新型产业扎根、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3.3 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列入有利于引导高职院校实现开放性办学的相关指标
高职教育质量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是高职教育走向的风向标,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行动方针,推动高职教育迈向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轨道,引导高职院校促进内涵建设与控制外延的扩张,使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做强做精。
3.3.1 高职教育质量水平评估应以专业为评估对象高职教育质量水平评估不应以整个学校的教育水平进行质量水平评估,否则,被评估的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各专业之间的相似性成果来掩饰弱势专业的真实教育质量水平,这样,不利于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均衡发展。此外,有些招生就业偏弱的专业,也会因其办学效益等考虑而长期照旧开办,挤占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更不利于高职院校内部深化改革。
如果以专业为评估对象,则每所高职院校就必须按照专业建设的要求认真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去努力做好。学校没有能力建设的,就会想方设法借助校外的社会资源建设一个具有创新理念的专业。例如,可运用 PPP 混合体制运行机制来进行校企的深度融合与校校之间的合作,使所设专业的教育质量水平达到应有的高度,办出人民满意的专业,培养社会满意的工程一线人才。这样有利于社会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利用,符合培育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开发。
3.3.2 改变高职教育的办学绩效观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即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为对方的生产要素,使得职业教育与地方相互之间具有包容与开放性,具有技术、经济社会信息流的交换,两者的发展互相依存,共命运,从而增强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能力,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同步协调发展性、可持续发展性。
高职教育办学的绩效应是培养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与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即培养地方经济社会欢迎的建设人才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与技术服务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办学的绩效不仅仅是规模经济效益。因此,高职教育的办学绩效考核中,应该明确考核指标体系中专业建设的开放度考核指标:注重新建专业或弱势专业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情况,优势专业对外开放情况,与职业教育 PPP 运作机制模式实施效果的社会认可度考核。
3.3.3 推动高水平高职院校跨地区建立高职教育联盟,促进跨地区高职院校联合办学可以借鉴上海西南片联合办学的经验,各合作方始终保持独立办学的身份,在各方合作平等的地位与自愿协商基础上成立某种合作事务管理机构,在承担相应义务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条件选择合作的内容与形式。这样,可通过校际合作办学打破原来学校各自封闭办学、自成体系的状况,对于优化高职教育结构和学校专业建设环境,促进教学及学术资源共享,促进专业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都是有益的。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构建成了比较成熟的高职教育校企业合作机制,比较完善的地方职业教育体系,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体系,企业较为完善的现代学徒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具有丰富的对外协作与贸易的经验,对于已经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的新疆等西部地区,完全可以通过跨地区的高职教育联盟,利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教育资源、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尽快地培养西部已经启动的陆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急需人才,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4 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实施跨地区联合办学的控制机制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尽管是依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定,但总是跟不上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因为专业设置需要投入、师资配备等,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与过程才能见效,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呈波浪形推进,还涉及产业的转移,从而造成地方经济所需的人才显现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于专业面较窄、通用性差的人才与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人才培养,如果以开设新专业的方式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因这类专业投入的装备较多,师资配备也困难,其办学效益肯定不佳,且其培养的人才很难在短期内满足社会的需要。还有,这些人才培养多了,因其专业适应性不好,会造成结构性失业或二次培训就业的问题。
所以,如何以专业设置的长期稳定去应对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不确定性,就办学理念而言,必须是开放型办学,既利用原有的教育资源办学办出特色,又充分利用其他高职院校及其所在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全社会教育资源的均衡利用。
校际间的联合办学或跨地区的联合办学,可以让更多人到科技先进、经济发达地区进行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到对应产业中实践与锻炼,可为本地区带回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而高职院校可采取全面开放的办学方针,融入社会,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倍增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融入地方职业教育体系,引领地方职业教育,参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制造公共教育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生产要素--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增长与质量提高。
首先,要融入地方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实习服务体系,并利用该体系的资源与人才培养标准,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其次,改革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体制,在组织本校的成人教育的同时,兼顾成人教育服务,即针对本区域稀缺教育资源的专业,跨地区为有接受高职教育培训意愿的社会青年提供学业服务,为区域紧缺人才培养提供服务保障,培养区域经济发展紧缺的技术或管理人才。
最后,高职院校改革常年制为学分制,按学分--学费对应交费制度;并通过建立跨地区校际联盟,推行校际间学分互认制度,实现学生校际间走读,实现全社会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利用。
4 结语
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高职院校跨地区联合办学方式是强化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融入社会职业教育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在学历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职能外,还要充分融入当地社会,有效优化配置当地人力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育服务。因此,地方政府在建立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必须配置高职教育,并发挥其引领作用,利用其他高职院校的省内或国内知名的特色或品牌专业资源,为本地经济发展定向培养急需人才,实现社会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均衡利用;在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加大对外开放办学程度的考核,高职院校改革学籍制度与办学制度,引导高职院校在资源、师资投入上有利于向着办出特色创出品牌方向发展,而弱势专业或短期专业则充分利用校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提高其教育质量。此外,地方政府利用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采取人才培训教育代理制,在校际间联合办学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急需人才的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 邹宁, 罗淑云。 浅谈高职院校职能的正确定位[J]. 教育与职业, 2013 (06)。
[2] 金毓。 高职院校职能与课程改革关系之辨析[J]. 职业教育研究, 2010 (07)。
[3] 杨萍, 徐国庆。 PPP: 公共实训基地融资管理的新途径[J]. 职教论坛, 2009 (22)。
[4] 吴伟伟。 中美高校校际合作办学比较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06 (06)。
[5] 史志陶, 宗小忠。“互联网+”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构建的研究[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15 (02)。
[6] 史志陶。 规划失地农民就业转型机制的研究[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14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