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社会教育论文 >

专业社工增能服务社区教育的路径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9 共3833字

  当前我国已逐步进入到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很大程度是由于新时期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学习的基本活动区域,对这一变化的直接应对就体现在人们对社区教育发展的需求。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社区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受众群体上,更多强调社区成员的全员参与,促使社区成员提高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涉及社区教育内容方面,既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也涵盖社会法规秩序和道德规范教育。因此,社区教育对于进一步增强人们社会生活能力方面发挥了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作用[1].近年来我国的社区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由于存在着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即使同一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社区成员对新的教育需求逐步凸显 .这也使社区教育成为以需求为导向的一项社会教育工作。当前的社区教育还须加强,需适当借鉴新的工作思路和办法。社会工作增能服务社区教育是其途径之一,也成为研究如何提高社区教育实效的一个新课题。

  一、社会工作增能服务社区教育工作背景

  在社会工作中,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使受助群体和个人摆脱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障碍和困境,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实现自我发展。这种“助人自助”的社工精神,与社区教育工作“为居民提供精细教育服务”的宗旨有较大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互助合作。社区为居民的服务更多是整合社区资源,组织自我服务和互相服务,两者的工作立足点都在社区。20 世纪 80年代以后社会工作进入增能服务时期。在此之前,早有美国学者 Barbara Soloman 在其着作《黑人的增能: 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一书中首次提出增能概念,这一观念后被社会工作人士接受。

  增能理论在社区社会工作实务中具体运用,体现在对服务对象的四个方面的协助: 协助他们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协助他们了解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协助他们认识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受助人解决问题的伙伴,受助人自己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协助他们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2].增能理论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影响尤为显着。社会工作如何增能服务社区教育,使社区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务居民,是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的共同话题,包头汇美社工服务中心在此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1. 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引领作用。201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社区教育志愿服务事业作为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来。其中意义,归纳为有三点: 首先,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社会建设重大任务出发,把专业社会工作纳入社会治理创新的框架中,明确了专业化是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所在。其次,“社会工作在发挥其治理社会问题进程中需要结合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社区教育服务和从事志愿服务事业的个人和机构协同,在其中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才能实现其治理社会问题的功能。”[3]因此,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工作和社区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需求多样,政府作为社区教育发展的仍是主导方,然而推动社区教育的主体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好社区全员参与到社区教育,将使社区教育发展呈现新局面。

  2. 专业社工组织服务社区教育组织。社区社会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合作共治,即多方力量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基于某种共识所进行的对社区社会事务的管理。这里所说的“多方力量”既包括政府和市场,也包含社工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因此,“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赋予社区社会组织应有的社会地位及职能,这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关键之举[4].可以说,推动社工组织带动社区社会教育组织发展,便是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表现和重要内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属于社会组织的一种,在此背景下也势必会迎来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从而更好地为社区教育工作增能服务。

  3.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增能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旨在进一步提高社区成员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实践。在这种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同教育资源、教育要素之间相互协调整合,逐渐促成优质的社区教育模式,为社区各成员全面发展提供服务,这充分显示了社区教育综合性的特性。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和教育目标使社区教育还具有社区成员众多参与的特点,即构成社区的每个单位部门以及社区居民都能够成为社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和受益者[5].尤其在 2015 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政府在力求与社会服务机构结为伙伴,让更多的社工参与到提供社区服务的队伍中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到要为社区的困境儿童、残疾人以及特殊群体提供教育和关爱服务。

  二、以“三社联动”专业方法促进社区教育工作增能

  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专业方法目前是开展社工工作服务基层社区的有效途径,在带动社区教育服务方面尤为必要。按照“三社联动”( 社区 + 社会组织 + 社工)的参与主体,特别是对于基层社区各种服务组织载体,如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来说,因为社区和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一体两翼”,而社会工作者群体又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社区工作与社会组织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三社联动”助力为社区增能,“能够推动社区组织体系由垂直结构向多元互动的横向网络结构转型,推动参与型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样基层社区教育工作才有持久活力。”[6]

  具体应从以下两种路径促进社区教育增能:

  1. 推动社区治理结构向多元型转变。应推动社区治理结构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型,在此过程中,明确划分各行为主体的权责关系,规制政府行为,为其他参与主体赋权: 要明确政府与社会的社会治理功能。 推动“政社分离”基础上的政社互动,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发展拓展空间和领域,同时也为专业社区教育工作发展打好基础[7].

  2. 培育和发展专业社区社工服务组织。深入思考社工服务组织能够发挥的功能、领域范围、独特性到底是什么。特别是专业社工推动社区教育过程中居民决策、居民自治、协商民主、利益协调、社会团结、社会资源整合方面的治理与服务功能,这也将是“三社联动”全过程参与社区教育服务发展方向[8].作为专业社工组织应及时根据社区发展动向调整教育内容,以“三社联动”的专业方式深入社区教育服务,从而推动社工组织、社区各种主体参与社区教育。

  三、包头汇美社工服务中心社区增能服务社区教育

  社会工作如何增能服务社区教育,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包头汇美社工服务中心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包头汇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前为所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开设公益课堂,由于免费为社区低收入家庭青少年开展文化补习,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并带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在广泛的居民支持和专业的工作经验基础上,包头市汇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3 年向包头市民政局申请,成为包头市注册成立的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机构秉承“平等、关爱、包容、和谐”的理念,引导创建关怀互助社区,矢志成为服务弱势家庭及倡导社区和谐发展的专业服务机构。

  机构既有从事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的专家也有取得国家及地方资格证的各类社工人才达 12 名。服务机构是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专业性的社工组织。2014 年 3 月成立了党支部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社区教育作用,积极为居民服务。

  在运用专业社工增能服务社区教育方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包头汇美社工服务中心首先建立括街道、社区两个层面的社区教育会议制度。街道层面由汇美社工机构和地区办事处参加,主要解决社区教育服务项目规划、教育资源配置等问题。社区层面由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和汇美专业社工参加,研讨居民教育服务需求、社区治理需求和落实社区教育服务内容等事项。

  2. 加强教育服务信息沟通。包头汇美社工服务中心“三社联动”办公室负责建立社区与社会组织、各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确定社区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工作要求,促进各项教育服务与社区居民需求有效对接。

  3. 社区教育服务的开展。由包头汇美专业社工引领社区社会组织,根据社区教育问题,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搭建公共教育服务网络,带动社区从事教育志愿者,以项目化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开展社区教育。

  4. 形成社区教育服务反馈制度。包头汇美社工服务中心以需求为导向,设计和开发社区教育服务项目。根据社区教育目标和内容,调动多方力量配置教育资源。在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评估,形成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居民等多方反馈机制,不断调整教育服务项目方向,满足社区和居民多样化需求。

  目前经过包头汇美社工的服务,所在社区初步实现了可以为居民提供专业教育服务的工作目标。辖区办事处也积极支持社工工作为社区教育服务,形成了社会工作者联系多方社会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居民提供专业社区教育服务的工作局面。在今后的社工增能服务社区教育工作方面,包头汇美社工服务中心会继续积极探索,为社区和社会和谐作出相应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鹏。 社区教育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 教育探索,2010( 12) .
  [2] 陈新祥。 陈伟东。 城市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M].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24.
  [3] 邓国胜。 社会创新案例精选[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6.
  [4] 苏巧平,张兴杰。 探索中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实践[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51 -52.
  [5] 何增科。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思路[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 10) .
  [6] 徐永祥。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J]. 河北学刊,2007( 3) .
  [7] 何雪松。 社区社会工作理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9 - 90.
  [8] 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