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组织行为学论文 >

创业团队研究的整合性理论框架与观点分析(3)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04-27 共9678字
  四、结果变量研究评述

  目前对创业绩效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战略管理和组织管理中的绩效理论,关于绩效理论的测量虽然尚未形成权威一致的观点,但基本可以分为四类: 目标基础理论、过程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March 和 Simon ( 1998) 认为,目前创业绩效的研究中应用较多的理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并且创业组织所关注的重点创业绩效存在多维度的指标,而这些指标不是固定不变的。

  财务指标是学者们使用最为广泛的创业绩效维度,具体包括资产回报、现金流以及盈利指标等。但是财务指标仅可以反映创业绩效的一部分特征,对于一般成熟型的企业而言多采用此指标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而对于创业型企业,财务指标则无法反映出创业活动所带来的不同于一般成熟型企业的创业效果和特征。另外Huselid ( 1995) 指出,财务绩效指标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 以财务指标考核绩效,无法有效、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对于公司的价值; 也不能有效地反映组织整体运行的总体水平。因此,采用单一财务绩效的维度对于绩效的测量是不全面、不准确的。Chavarthy ( 1986) 建议,由于创业绩效测量的难度较大,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较差,可以考虑使用多个维度来测量创业绩效。Murphy 等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总结。[13]

  通过对有关创业绩效的 52 篇文献进行研究发现,比较多的关于创业绩效的测量主要包括从组织有效性、组织成长、组织利润、组织规模、组织成功或失败以及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来测量; 也有少部分研究是通过员工满意度、离职率以及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等来衡量创业绩效的。具体如下表所示。不仅如此,在这 52 篇文献中,只有 10 篇 ( 19%) 仅使用一个绩效评估指标,而有多达 37 篇 ( 71%) 使用了 2 ~4 个评估指标。

  但是,以上这些绩效指标都不能很好地反映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创业团队或单个创业者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自有金投入而不得不从外部寻求风险投资商的帮助并尽早实现公开上市 ( IPO) 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流。这的的确确是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 “惊险一跳”,必须在其绩效的内涵中得以体现。为此,Beckman 等增加了引入风险投资和实现 IPO 来反映这一关键环节的绩效指标,用以考察创业团队的融资能力水平。

 

  五、结论与展望

  ( 一) 创业团队投入变量研究存在的不足

  创业团队投入变量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本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而关于创业团队物质资本投入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这也难怪,创业领域的研究者们往往遵循的一个前提假设就是创业者一般都是拥有未经证实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缺乏创业所需的足够物质资本,因此,需要发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功效以从外部动员和获取物质资本。在这种假设下,物质资本不是作为自变量而是作为因变量( 能否获得风险投资或 IPO) 来对待的。显然,这不是创业图景的全部,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创业个体或团队是在拥有充足物质资本的情况下开展创业行为的。那么这些既有的财富必然会降低其对新创企业的经济依赖,同样也会减少其对外部风险投资商的资金依赖,由此在创业行为和对创业绩效的关注方面也一定与缺乏物质资本的创业团队有所差别。有关创业团队物质资本投入如何影响创业过程的作用机制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受到重视。

  另外一个问题在于,目前的创业团队研究基本上都是考察一个投入变量的影响作用,如单独考察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等,欠缺将这些变量放在一起做综合的考量。虽然我们承认,现有的这些投入变量对创业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其重要性一定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创业的不同阶段这种重要性的差异会更加凸显。有证据表明,在新创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创业团队的各项特征 ( 包括个性、经验、关系网络等) 重要性程度是有轻有重的,甚至同一特征在不同阶段其重要性也会相应发生变化。[14]

  所以,今后的研究可以比较这些投入变量在团队创业完整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变化。

  ( 二) 创业团队中间变量研究的不足

  在这方面除去现有的研究主题和内容之外,Maschke 和 Knyphausen 指出我们还需要从权力的维度来审视创业团队的行为和过程,因为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的权力配置会影响其领导、变更和冲突等其他行为。[8]也就是说,创业团队的治理很关键。创业团队治理不同于成熟企业的公司治理,朱仁宏等对此进行了专门的分析。[19]

  创业团队治理是通过采用一整套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来合理地界定和配置创业团队成员间的权利与责任及协调其互动合作关系,使得团队成员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平衡好各人力资本优势和团队效应,以保证创业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实现成功创业,最大化团队和个人的创业收益。创业团队成员在互动中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治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个体人力资本优势与团队效应的平衡。就委托代理问题而言,创业团队虽然有成功创业的共同总体目标,但成员各自志趣取向并不完全一致,在所有权与经营权配置 ( 股权大小不一,按一定管理职能分工) 与其个人目标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团队成员追求的往往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非团队利益最大化。再者,创业团队所有权大小构成也会带来经营管理中小股东团队成员 “搭便车”不作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大股东团队成员倚强凌弱侵占小股东利益的道德风险。这些棘手的问题如何加以解决? 就个体人力资本优势与团队效应平衡而言,创业团队成员的资源与能力分布是不均衡的: 创业前各成员的初始财务资本、先前经验和创业能力各不相同,创业过程中各成员创业能力的提高效率也不同。这就意味着,初始资源禀赋虽然影响到初始所有权和经营权配置,但初始所有权和经营权拥有较多者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带领团队实现成功创业;同时,创业各阶段面临的挑战不同,在前阶段对创业成长发挥重要作用者,其角色和地位在后阶段可能会有所改变,反之亦然。因此,唯有顺应创业各阶段发展要求,根据创业团队各成员人力资本优势,从情感与认知交流和经济交换关系上认可其能力与贡献,才能真正做到 “人尽其才”,产生团队效应。

  ( 三) 创业团队结果变量研究的不足

  如前所述,学者们对创业团队结果/产出的衡量已经提出并采用了多个指标,可无一例外的都是基于企业的层面反映其创业绩效。作为一个团队,其行为和过程所导致的结果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具体来说,就是结果/产出既体现在企业层面,也一定会体现在团队和个体层面,如团队的绩效和个体的绩效等。还有就是目前对结果变量的考察过于聚焦在经济方面,忽略了创业团队的演化过程首先发自于行为主体---人所独有的社会性和情感性目标。人们从事风险巨大的创业活动绝不仅仅只是追求经济上的回报,更多的是为了能够从这一活动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当目标取向不同,创业团队的行为模式和演化过程必然会存在差异。如 Mullins 所描述的那样,当创业者想要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时,他/他们会倾向于将企业规模做得尽可能大; 当创业者更看重对企业的掌握和控制时,小规模或中等规模的企业范围则会是他/他们的最优选择。因此,后续对创业团队结果变量的考察应增加其层次性并能够从不同的视角 ( 经济的或社会的) 加以分析。

  ( 四) 未来研究的主题和方向

  首先,就整个理论框架而言,正如 Klotz 等所说,目前还没有一篇实证文献对该框架所列举的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检验,该理论框架的提出更多的是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合。

  那么,要想以其为基础和核心来构建创业团队理论体系,信度和效度就必须得到可靠的保证。即使是在理论演绎方面,照此框架对创业团队的投入、转化和产出以及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完整论述也极为匮乏,这也就是造成当前研究方向和成果较为零散的根源。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 创业团队的投入与产出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需要经过中间的转化过程; 同样,创业团队的行为和创业过程如果没有必要的资源投入做支持,也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所以,创业团队的先期投入与其创业行为和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是实现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未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该理论框架的完整内涵及其解释力度给予充分的论证。

  其次,现有的创业团队研究考虑更多的是创业行为和过程本身,就算涉及环境,也主要是团队内部的氛围,而较少关心外部环境的影响。事实上,创业团队的行为和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 除了前期的资源投入,创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特征也会对创业行为和过程乃至创业投入产生深远的影响。Maschke和 Knyphausen 就曾提出,创业团队所承受的来自外部投资者、银行、咨询机构等的压力会使其调整最初的创业目标以实现各方利益的兼容,由此导致原先既定的创业行动和过程出现偏离。

  不仅如此,政治环境也是影响团队创业过程的又一个情境因素。在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曾出现的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在其初创阶段纷纷要求 “戴红帽子”的发展模式就是最典型的例证。所以,未来的相关研究还可以广泛考察和比较不同情境下创业团队行为和过程的差异性,为营造一个有利于( 团队) 创业的社会环境提供指导和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 Carpenter,M. A. ,Geletkanycz,M. A. ,& Sanders,W. G. Upper echelons research revisited: Anteced-ents,elements,and consequence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composi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30( 4) : 749 - 778.
  [2]Alvarez,S. A. ,& Busenitz,L. W.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resource - based theory[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 755 - 775.
  [3]Colombo,M. G. ,& Grilli,L. Founder's human capital and the growth of new technology - based firms: Acompetence - based view[J]. Research Policy,2005,34( 6) : 795 - 816.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组织行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