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心理特点变迁(3)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21 共10026字
七、群体观: 从群体无序化向群体秩序和社会公平迁移
社会转型,不仅是一个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的过程,也是社会不同群体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从客观上讲,这难免会使有的群体获益较多,而有的群体获益较少,拉大群体间经济地位的差距。正是这种经济地位差距的加大,成为导致中国社会转型期群际相对剥夺感的客观基础。
然而,相对剥夺感的产生从根本上讲,与群体自身利益的实际增减并无直接关联。当自己所在群体的利益减少时,固然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 然而即使当自己所在群体的利益增加,如果增速大大低于参照群体的增速时,有时也不免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当少数群体财富飞速增长与底层群体不断扩大交织在一起时,相对剥夺感就会更强烈、更清晰。
此外,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不免存在旧经济制度及社会规范( 如计划经济、平均主义、论资排辈) 与新经济制度及社会规范( 如市场经济、竞争机制、效率优先) 并行,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这种特殊国情增加了个体对不同群体的高-低经济地位进行不公平归因的可能性。相关研究表明,归因是群际偏见和群际冲突的重要影响因素[15].这种不公平归因在某种程度上亦有助于增长相对剥夺感。
群际相对剥夺感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会产生普遍的不满情绪和仇恨情绪,乃至引发社会心态失衡。“全民麦克风”时代的网络空间受此影响并由网民相互渲染,形成共鸣,群体间利益分配的矛盾被无限放大,进而强化大部分群体的被剥夺情绪,加深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对立。愤怒和恐惧本来就是群际情绪的重要成分,当个体体验到所在群体的相对剥夺感而愤慨时,还有可能进一步导致群际威胁和群际侵犯[16].当底层意识与相对剥夺感相互作用,而此种状况又被认为与社会制度安排、公共权力运行有关时,大多数群体就会把自己定位为利益受损的底层或弱势群体,引发社会不公感进一步发酵[17].
但也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民众对社会公平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国家层面已陆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首先是兼顾公平与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各项民生举措的不断落实。比如,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在社会保障改革任务中都明确将提高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列为首要任务。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住院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也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其次是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规范,以及社会治理方式的改善和内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建立。比如,中共十八大之后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突出了公平的重要性,将收入分配的原则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到“更加注重公平”.社会治理方式也由从上而下的单一模式逐渐走向制度化方式并提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创新。因此,从群体无序化走向社会公平和群体秩序,有望在今后一个时期水到渠成。
八、网络观: 从网络碎片化向网络规范化和集约化转轨
据《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中国网民规模为6. 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5. 27亿[18].传播学的观点认为,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其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 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19].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传统媒体在进行传播活动时都要有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中心; 而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让传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把整个传播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撕裂成了碎片。第二,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大多数是以线性叙事为主的完整信息; 而网络催生了信息爆炸,超文本将海量信息相互链接,让网络传播的内容不再完整,短小、信息量大的碎片化信息成为受众的最爱。第三,注意力的碎片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受众无时无刻不包围在海量碎片化信息中,受众被此起彼伏的信息刺激着神经,注意力碎片化了。第四,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传统社会中掌握话语权的传播主体大多是统治阶级和上层阶级,一般受众很难得到说话的机会,而网络自媒体( 如微信公众号) 让人人都可成为传播主体,传统单一传播主体的话语权被网络解构和碎片化了[20].
对公共事务而言,网络传播碎片化带来的后果是让公共事务讨论权利日益分散,任何人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并可匿名讨论任何话题,政府和官媒不再是唯一的信息发布及传播的权威; 信息发布权力呈分散化,传统媒介下“我说你听”的单向度主客体分化的舆论场,变成了“众声喧哗”的多向度主客体化的舆论场。例如,网络环境下贫富差距现象随着比较范围扩大,信息碎片不断增多,这样贫富差距被逐级放大,怨恨情绪也愈演愈烈。
另外,在网络环境中传播的信息,除一些正常信息和积极意见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网络谣言、偏激言论、负面事件和不良企图的非法信息。这些不良信息通过网民模仿、他人暗示和群体交叉感染等大众连锁心理反应,能迅速发酵,酿成事端。特别是集群情绪渲染与个人理性的迷失,使受众更容易受到群体行为和情绪的感染而变得肆意言说,无所顾忌,负面信息的效应呈几何级数递增。贵州瓮安县围攻政府的群体事件便是例证。随着网民人数的增长和互联网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政府已发现并开始治理这种“网络污染”现象,并成立了专门机构协调和规范。预期今后一段时期内,网络碎片化会向规范化和生态化、“一体化”和“集约化”发展。
总之,目前中国社会心理主要特征表现为:从多元化价值观向国家核心价值观过渡; 从自我中心化向自我实现和协调发展转化;从幸福本位化向国家幸福和共同幸福演变; 从道德实用性向道德自律和社会公德转变;从人际世俗化向人际信任和人际和谐发展; 从亲社会行为的口号化向自愿志愿者行为转型;从群体无序化向群体秩序和社会公平迁移; 从网络碎片化向网络规范化和集约化转轨。其发展趋势呈现从现实到理想、个体到集体、感性到理性、无序到有序的发展态势。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和国情世情的新变化,反映了社会心理特征的新变化,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但变化也就意味着不确定性,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和定力。
参考文献:
[1]朱小宁,高小露。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透视[J].江汉论坛,2003(4)。
[2]Inglehart,R. The Silent Revolution: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3]Haring,M. J.,Stock,W. A. &Okun,M. A. A research syn-thesis of gender and social class as correlates of subjective well- being. Human Relations,1984(8)。
[4]Veenhoven,R. Is happiness relative?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1(1)。
[5]Oishi,S. & Kesebir,S. Income Inequality Explains Why Eco-nomic Growth Does Not Always Translate to an Increase inHappiness[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5,26(10)。
[6]邢占军。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1(1)。
[7]Cialdini,R. B. Kallgren,C. A. & Reno,R. R. A focus the-ory of normative conduct:a theoretical refinement and re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norms in human behavior.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1(20)。
[8]高兆明。简论道德失范范畴[J].道德与文明,1999(6)。
[9]Gagné,M. &Deci,E. L. Self - 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orkmotiv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5(4)。
[10]余练。互惠到交换: 理解农村人情变迁的视角[J].人口与社会,2014(1)。
[11]孟天广。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信任: 实证测量与全貌概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4(2)。
[12]俞国良。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1)。
[13]Kasser,T. & Ryan,R. M. A dark side of the Americandream:correlates of financial success as a central life aspir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2)。
[14]谭建光,周宏峰。中国志愿者: 从青年到全民---改革开放30年志愿服务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1)。
[15]Becker,J. C. Wagner,U. & Christ,O. Consequences of the2008 financial crisis for intergroup relations:the role of per-ceived threat and causal attributions.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2011(6)。
[16]党宝宝,等。群际威胁: 影响因素与减少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14(4)。
[17]肖雪莲。运用相对剥夺感理论对我国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心理进行探析与调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1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来自http:/ /www. cnnic. net. cn/hl-wfzyj / hlwxzbg / ydhlwbg /201408 / t20140826 _47880. htm. 2015- 09 - 06.
[19]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 媒介版,2006(5)。
[20]刘剑敏,李润权。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9,下半月)。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
大众偶像崇拜的历程与社会心理学分析
探析近年来偶像崇拜的多元化、个性化和模糊化趋势,折射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心理分化、心理冲突和消极心态影响的困境,因此政府加强社会心理疏导要重视偶像崇拜蕴含的大众心理需求,合理引导偶像崇拜,健全心理疏导服务体系。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
-
当代社会权利崇拜情结的心理结构问题
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代社会权利崇拜情结的心理结构问题。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当代社会权利崇拜情结的心理结构问题的社会心理学论文。原标题:权力崇拜情结的社会心理分析摘要:权力崇拜和人的其他崇拜一样,是社...
-
社会心理和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性与矛盾性分析
社会心理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和历史文化传统产生的两种发展程度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社会心理和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性与矛盾性分析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社会心理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本质...
-
网络社会中社会心理的多样性与正确引导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心理是意识形态的直接来源,顺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网络社会中社会心理的多样性与正确引导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我国社会心理在网络社会中的变化摘...
-
社会转型期社会心理优化探究
本文从转型时期社会特点、社会学与个体社会学的发展轨迹以及社会心理学的成长角度讨论了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特点,提出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理优化建议。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社会转型期社会心理优化探究的社会心理论文。原标题:转型社会...
-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选择榜样的现状与心理
榜样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不同于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榜样教育,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青少年的榜样选择本身。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选择榜样的现状与心理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社会转型:青少年榜样选择的社会...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