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

伊犁将军与贬戍文人的诗词唱和与人际交往

来源:今古文创 作者:徐红霞
发布于:2021-02-26 共3621字

  摘要:清代于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后,历任将军除管理军政,不少人还举行了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新疆繁荣发展。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方法,广泛收集典籍文献,对清代伊犁将军的文化活动进行分析论述。以诗词唱和与人际交往活动为主,梳理历任伊犁将军组织实施的文化建设与文化活动,重点探求其起到的社会功用与对新疆稳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清代; 伊犁将军; 诗词唱和; 人际交往; 发展影响;

  清代伊犁将军虽为武职出身,但同样热衷文化事业,使新疆的文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繁荣,尤其是诗歌的发展,伊犁将军与被贬戍伊犁的废员文人间的诗词唱和为其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前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在伊犁将军军事政治等方面,鲜少对诗歌文化有专门论述,本文将从这一角度深入挖掘,探讨这一时期伊犁将军在诗歌方面的贡献及其对新疆文化事业发展繁荣产生的深远意义。

  一、清代伊犁将军诗歌创作状况

  (一)晋昌与《戎旃遣兴草》

  晋昌于1809年任伊犁将军,善于诗画,有《戎旃遣兴草》存留,内容涉及广泛,为“随时适兴,意到即书,无草稿、无涂窜”1之作。分为卷上、卷下两部分,收录七十三题一百五十二首诗词。

  晋昌诗情感上多惆怅压抑,读之不能使人振奋。例如《七夕》:“细雨传双泪,西风阻一隅。伤心千古事,聚散总须臾。”1以“传”和“阻”写诗人与亲友相离之远、相聚之难,表达对亲友的愁思别绪。《秋声》《秋意》《秋叶闻笛》无一不萧瑟压抑,诗人不断借用“幽月”“枯草”“大雁”“笛声”等凄凉意象来渲染氛围。内容上以景物为主,《伊江衙斋杂咏上下平三十首》中作者在诗后标有射圃、荷沼、云林书舍、菜畦等,一系列皆为景物。意象选取时较多关注雁、莲、柳、冷风等秋冬之景,略显忧愁。

  也有反映新疆独特的气候环境的诗作。例如《由古城至乌里雅苏台道上口占四首》:“燕雀难来缘地冷,马车高驾觉途平。氤氲雾锁空山色,凛冽风传画角声。白草黄沙看不尽,漫漫何处认乌城。”1新疆早春地冻天寒,长路漫漫、黄沙茫茫。致燕雀难来,远眺雾气氤氲,近看黄沙白草,衬托悲凉之情的同时,勾勒出一幅浩渺萧瑟的大漠之景。“北路迢遥信不讹,冰山瀚海几经过。耳边久不听鸡犬,眼底惟知认马驼。羶肉割残兼味少,毡庐磨破受风多。1”印证新疆多戈壁荒漠,故依赖马驼长途跋涉。该诗记录了新疆独特的出行工具、饮食特色及天气特征。晋昌反复使用大雪、寒风、枯草等意象展现新疆环境和气候,用诗带人们领略了其粗犷而残酷的地理风貌。

  (二)萨迎阿与《心太平室诗钞》

  萨迎阿于1845任伊犁将军。任期内他写了很多有关新疆风土民情的诗歌,共收录41首于《心太平室诗钞》,为萨迎阿“再出玉门,初学军旅,余事作诗,或志亲历之风土,或述秘定之机宜……积年成帙”2之作。

  多年在疆生活,使萨迎阿对这片土地多了几分深厚情感,“桃杏花繁溪柳闲,两余如笑见青山。极边自古无人到,便说春风不度关。”3他借用《凉州词》并反驳,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只因“极边自古无人到”。“空空阔阔戈壁连,玉门关外途绵绵……青杨参天以直立,红柳贴地而横眠。梭梭柴欐佹,芨芨草蔓延。胡桐泪堪挹,刺梅香可搴。沙枣尝酸涩,雅梨竞脆鲜……”2新疆的地大物博在诗中尽然体现,诗人还加以注释,记录这些植物的功效及特点,胡桐泪可治疗火疾、芨芨草可做筷子等,给人们提供了诸多生活经验。

  诗集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还有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情的感知。五月仍覆盖天山的寒雪,可掀翻重车的大风凸显此地的自然环境;不同民族的语言或译为汉语的城市名,如巴里坤等道出新疆复杂的人文环境;还记载了新疆历史文化古迹,如汉代裴岑纪功碑、唐代姜行本纪功碑等。诗集中有诗歌专以城市命名,如阿克苏等共九首,诗人在每个城市后都作了注释,这对于考察新疆的城市状况和发展有着极大帮助。

  (三)其他伊犁将军的散见诗作

  清代设立伊犁将军长达150多年,共历经四十三任,由于伊犁将军的职责侧重于军政事务,且边疆地区文化相对落后,诗词唱和等文娱活动较少,故留有诗作的伊犁将军并不多,仅晋昌和萨迎阿有单独的诗集,其余的则散见于各处。

  铁保《熙朝雅颂集》中收有阿桂一首《伊犁军营》,是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所作。“欲扫妖氛净,岩疆战未休……渠魁何日灭,非直为封侯。”4境界高远、胸襟旷达,有平叛战乱的迫切愿望和为国家效力的满腔热血。庄肇奎的《胥园诗抄》中留有一首奎林的《冬夜感怀》,这首诗借用班超出使西域建功立业的典故,表达自己为国守边,不求回报的决心。志锐的诗与他守边建树紧密联系,《五十初度感怀》反映他在边疆开办“司牙孜”,促进领邦和睦;《首夏巡边·马上的诗四章》反映关心边防、尽心守边;还有他带领留学生赴俄途中有诗作间接体现的开办养正学堂、选派留学生。

  这些散见的诗歌亦是清代伊犁的鲜活历史,记载着他们对边疆稳定、伊犁开发做出的贡献,虽然数量较少,但仍能看出伊犁将军们对这段生活的记忆深刻。

  二、伊犁将军与贬戍文人的诗词唱和与人际交往

  清朝统一西域后,除设立伊犁将军,还遣送大量贬谪官员、文人志士至此,以建设西域。伴随着新疆稳固发展,伊犁的文化建设也逐步活跃,这些饱学之士的到来给西域诗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伊犁将军出身满蒙贵族,具有较高文学修养。他们给诗人创造契机集会并参与其中,推动了伊犁诗词的发展繁荣。星汉曾认为他们“带动或是影响了其下属和西域戍客诗人的创作欲望,使得其下属官员有了展示文才的机会,使得戍客诗人作诗有了宽松的环境”5。伊犁将军与遣戍文人唱和以奎林为首。他题于鉴远楼的《登鉴远楼二首》,诗中“一行秋影飞鸿远,千叠斜阳去浪明”6等句,被众人多加唱和。晋昌的《戎旃遣兴草》中收集的唱和之作也不胜枚举,与之唱和的有程小泉、叶耕畲、周听云等人,诗集中与之直接唱和或间接相关的几乎占全书三分之一。松筠任伊犁将军时也很重视文教,善待贬戍文员,任用他们编成《西陲总统事略》等重要志书,为研究清乾嘉时期伊犁的文史留下了详细的资料。他的西域诗鲜少,但舒其绍、杨廷理等人有关咏土火锅、连理瓜的唱和诗,均是围绕着他的原唱展开。在伊的驻镇官员亦常常与遣戍文人组织集会、赋诗往来,不过大部分驻镇官员并无诗作流传,与当时政策有关。

  诗词唱和不仅存在于将军同下属及贬戍人员间,贬戍人员之间也比比皆是。他们多背井离乡、孤身远行,为排遣郁闷往往饮酒赋诗、集会唱和,惠远城中的“醒园”是他们首个集会地,“德园”“绥园”亦是他们消遣酬唱的固定场所。伊犁诗坛是特定时期和人文环境的产物,贬戍人员的流动性和连续性使伊犁的诗歌创作方兴未艾。诗词唱和活动为他们孤寂的生活注入了新鲜元素,也成为他们在政务繁忙之余联络情感、砥砺精神的动力。它们见证了伊犁官员与戍员融洽交往,推动了伊犁诗歌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新疆团结稳定奠定了文化根基。

  三、伊犁将军的诗歌创作及交往带来的价值意义

  诗歌,可以容万物于寥寥数语中,而尽呈事物之精妙。伊犁将军们笔下的诗歌由于时代的特殊性,不仅显现了政务清闲之余的趣味,同样也记述了他们保家卫国、兴边戍疆、兴办学校等功绩,还描绘了当时新疆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等,尤其诗人在诗里的注解,能让人们更加了解它们是什么和为什么。由此,它们承担了记录历史、保存文化的重任。透过诗歌,可以看到新疆从一片贫瘠走向繁荣,看到这片土地蕴藏的宝藏。于当今而言,它们也不单是诗词鉴赏的对象,亦是研究新疆地理环境、历史风俗的第一手资料。伊犁将军与戍士文人间的唱和诗词,一方面传达着彼此间的情谊,另一方面也是不同阶层、不同民族融洽交流的见证。文化的魅力即润物于悄然中,这些书信往来以诗词的形式起到了促进民族团结,稳固边疆的作用。

  综上所述,伊犁将军存留的诗作及他们所组织的文化活动价值深远。遣送伊犁的文人志士将内地的文化带到伊犁,使新疆的文化事业得以兴盛,另一方面在他们重返内地之时,又对中原文化进行了回馈,将边疆特有的魅力展现给内地,两相交融,使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愈加紧密,同时将民族共同体的烙印深深刻在这种联系中。这些诗作和诗词唱和活动对于推进新疆各民族团结稳定提供了历史积淀和根据,也为我国增强文化自信增添了更充实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阿拉腾奥奇尔.清代伊犁将军论稿[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2]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3]赵新华.浅析萨迎阿的新疆诗歌创作[J].新疆社科论坛,2010(05).

  [4]周轩.志锐初论[J].满族研究,1988(04).

  [5]孙文良.论阿桂[J].清史研究,1995(02).

  [6]陈剑平.清代伊犁将军研究概述[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注释

  1(2)(3)(4)(清)晋昌:《戎旃遣兴草》,嘉庆二十五年。

  2(5)(7)(清)萨迎阿:《心太平室诗钞》,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303页,第310-311页。

  3(6)(清)萨迎阿:《心太平室诗钞》,清道光十三年刻本,第9页。

  4(8)(清)铁保辑、赵志辉校点补:《熙朝雅颂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6页。

  5(9)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6(10)国家图书馆分馆编:《古籍珍本游记丛刊》,线装书局2003年版,第7341-7342页。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原文出处:徐红霞.清代伊犁将军的诗词唱和与人际交往[J].今古文创,2021(06):45-4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人际交往论文
返回:社会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