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文化冲突理论
“跨文化冲突论”这一名词是跨文化管理研究领域的派生概念, 最早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 中提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当今世界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冲突的背后原因不是宗教与经济的冲突, 而是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李彦亮,2006:76)。从国内研究的课题来看,涉及企业管理的占到了 3/4,令其他学科相形见绌。这种“一边倒”的现象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其他学科在“跨文化冲突“研究方面的欠缺,以及较大的”跨文化冲突“研究空间和较强的学术诉求。
因此,笔者想从一个“自然人”的正常社会心理因素入手,通过量化研究法和叙事研究法,调查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在甬长期居住的外籍人士在中国异质文化情景中所遇到的跨文化冲突的影响力。
二、社会心理学与跨文化冲突
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为从总体上把握跨文化冲突提供了特殊的视角。它有助于解释某些其他理论不能完全解释的现象。社会心理学弥补了文化价值观等理论所无法涉及到的纬度,它更关注个体而不是群体。当一个自然人进入一个异质文化情景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角色的暗示及转换。社会学理论认为,所谓“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他人的期望而扮演的,具有情境性的行为模式 (候玉波,2004:35-61)。作为一名外籍人士,当进入某种异质文化时,他的言行如果符合当地文化的要求与规范(社会期望),遇到的文化障碍则会相对减弱,反之则增强(王苏春,2010:109-116)。
同时,这种角色的暗示及转换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心理素质和教育程度。不同的角色转换能力将产生不同的移情能力。移情是指在一般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中,一个人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一种心理过程。简言之,移情就是“理解别人的思想与情感”(候玉波,2004:35-61),它意味着设想处于另外一个人的位置,设想通过他的眼睛向外观察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设想你是如何感受你所看到的(乔纳森,1987:65-76)。越是冲突关系,移情往往越难发生,导致跨文化冲突的错误觉知和认知偏差也越大(White, 1984: 161)。本文将通过对宁波市外籍人士的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一些实证数据来分析三者间的联系以及整个心理过程。
三、来华外籍人士在中国异质文化情景中的跨文化冲突调查分析
据宁波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准确数据显示,目前在甬外籍人士约 2 万人左右,其中正式注册 8000 人(蔡亮,2012:29-34)。笔者在宁波市外事办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外事办的协助下,从在甬长期居住的外籍人士中按照性别、年龄、学历、在华时间和爱人国籍等类别抽取大致相同量的外籍人员填写问卷,共发出调查问卷 300 份,收到有效问卷 256 份,同时,对其中的 30 位外籍人士做了深度的访谈,汇总分析调查信息数据,课题组就调研主题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不同类别的人员角色定位及暗示也不同
笔者根据不同类别从中抽取等量的人员进行比例统算,其中性别分类各 100 份,年龄分 类各 60 份,学历分类各 50份,时间分类各 40 份,爱人国籍分类因爱人是中国国籍或其他国籍的情况不多,只抽取最大量 40 份作为分析基准。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在甬外籍人士在角色定位和暗示上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我是外来者;二、我是国际人;三、我是“中国人”。不同类别的人在角色定位和暗示方面也不同。1.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认为自己是国际人士;2.20-30 岁的年轻人更容易接受自己是国际人的事实,30 岁以上,把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的比例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 角色定位及暗示同学历并无规律性的关系,本科生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的比例最高,大专以下学历的,其比例最低;4.从年限上看,在华时间最长的,最容易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人,随着年限的减少,其比例也逐渐减少;5.从国籍上来看,爱人国籍与被调查者一致的,把自己定位为外来者和国际人的比例相当,爱人国籍是中国的,则有 85%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爱人国籍是其他国家时,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人;6. 在 256 份问卷中,有 5 位被调查者把自己定位为中国人,其中男性占 60%,女性占 40%,30-50 岁之间的占 20%,50 岁以上占 80%;研究生学历的占 80%,本科生学历占20%;从年限上看,5 位在华时间都是 5 年以上,同时,爱人的国籍也均是中国人。
2、角色定位及暗示的不同会影响“移情能力”的强弱
本次问卷调查侧重于调查外籍人士在中国(宁波)的社会文化生活适应状况,通过心理测试测算出三个类别的人员不同程度的移情能力。在 256 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共有 102位被调查者将自己定位为外来者,154 位把自己定位为国际人,还有 5 位将自己定位为“中国人”。从调查结果来看,将自己定位为外来者的 102 位外籍人士中,分值最低的为 34 分,最高为 60 分;被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的分值区间是 57-94,中国人的分值区间是 74-98。非常明显,角色转换情况会直接影响移情能力的强弱。角色定位及暗示越靠近当地异质文化,移情也发生得越频繁。
3、“移情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跨文化冲突的强弱
在跨文化冲突关系中,一旦把自己定位或暗示为外来者,移情往往较难发生。笔者调研的时候,同时调查了每个个体在中国异质文化中所遇到的文化冲突和障碍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移情能力与跨文化冲突间有直接的关系,移情能力越高,遇到的跨文化冲突及障碍则越少,反之越多。
四、跨文化冲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从表面上看,逻辑非常清晰,角色定位及暗示影响移情能力,然后移情能力影响外籍人士在中国异质文化中所遇到的跨文化冲突及障碍的强弱。但事实上,这之中,还有一个知觉和认知上的心理活动过程。在冲突关系中,由于角色定位的偏差,使得移情难以发生。移情的缺失使得当事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无法很好地理解对方,同时,也更难校正在跨文化冲突中容易发生的错误知觉和认知偏差,从而加大了冲突的强度。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世界上的事物虽然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根据逻辑和历史经验进行推理而产生的认识使人们的认知结构趋于相符或平衡。如果有些认识保存在他们的记忆中,而且行为体确有理由相信他所觉知的环境存在相符的事实,人们在接收新的信息之前总是下意识地使新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信息保持一致。这就是所谓知觉恒常性或认知相符现象 ”(王振民,2004:31)。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保持认知的平衡,否则就会有紧张感。当出现认知不平衡时,为了消除它,人们在接触新信息时,会自动选择那些与自己原来认知一致的信息,而自动过滤那些与自己认知不一致的信息(Klopf, 1991:20-31)。在跨文化冲突中,冲突方总是对来自异质文化里的友善的信息视而不见,或者无法理解异质文化里友善的行为,那么也很难避免错误觉知的发生,这对跨文化冲突的调整与解决是不利的 (文卫平,2002:13-16)。
五、结语
交际主流理论以文化价值观为分析路径从群体的角度来研究跨文化冲突的不同,跨文化冲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主要从个体的角度来审视跨文化冲突的一般规律和内在逻辑。
本文主要通过量化研究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社会心理过程与现象以及错误知觉与认知偏差的生成机理进行分析,为更好地解决跨文化冲突奠定了学理基础。 但是,本文的调研方法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在分值的取舍上,只取了最高分和最低分来作为分析基准,没有关注到中间值交叉的部分;同时心理测试的问题设计方面只考虑了社会文化生活适应性的维度,并未涉及其他维度等等。当我们在研究跨文化冲突时,除了考虑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冲突之外,也应该考虑心理因素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每个个体在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度一致的前提下,心理因素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亮. 用声音叙事:我们的企业在宁波.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9-34.
[2] 候玉波. 社会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5-61.
[3]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57-87.
[4] Klopf D W.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 [M]. Colorado: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1991:20-31.
[5] 李彦亮. 跨文化冲突与跨文化管理[J]. 科学社会主义,2006(2):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