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生态学论文 >

我国良好政治生态理论指导方向

来源: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作者:李昕;王月霞
发布于:2018-08-13 共6527字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对我国政治生态问题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我们做好其它各方面工作的前提。推进政治生态建设理论研究, 能为我国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供理论指导,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关键词:政治生态; 官本位; 民主政治; 权力监督;

生态

  一、政治生态的理论概述

  (一) 生态

  生态一词最先缘起于古希腊文中, 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界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自然界中最基础的关系。随着生态研究的增加, 生态概念也被运用到了更广泛的领域, 如植物生态、动物生态等, 生态已经演变成为从个体到种群再到群落不同规模主体的概念。德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海克尔是最早提出“生态学”概念的人, 他指出“生态学”是一种科学, 这一科学主要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它所处的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生态学的发展, 海克尔的观点与分析方法不断完善, 生态学被运用到更多的学科领域, 如政治、文化、经济、行政等各个系统。

  (二) 政治生态

  无论是政党还是政党制度, 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 政治的产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等有着密切联系, 政治是不能够独立于这些环境而存在的, 这就逐渐形成了政治生态理论。美国的J.aus是最开始把生态学的方法以及理论引入到对社会现象和政治现象分析中的学者。《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对政治生态的解释是:“政治生态学是研究政治行为之环境的一系列方法, 广义上讲, 该术语主要被用来描述环境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王沪宁、王邦佐等大陆学者把欧美国家的生态学分析方法与理论引入到中国的政治学研究中。胡鞍钢认为, 政治生态就是一个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民主、政党制度等政治环境的综合要素, 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现状、政治发展环境、政治进步水平的集中反映。包心鉴对政治生态的理解同党和国家现阶段经常提到的政治生态最相近, 他认为, “政治生态是一定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生态联动, 是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 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

  二、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 部分党员干部道德意识缺失、政治行为失范

  ***总书记曾屡次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没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 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一些不良的官场文化往往会使官员们失去对是非的判断力, 以及对腐败现象的洞察力和抵制力。加之社会监督对公权力监督不够, 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中开始出现了大量官员干部的自律意识缺失, 道德行为严重失范的现象。曾经有一段时间, 一些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活动在行动时往往流于形式, 部分官员在观念上已经无法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权力观。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 一些官员放弃了做人的底线, 纷纷“落马”。一些党员干部法律知识匮乏, 法治观念淡薄, 导致他们在工作、生活中丑态百出。某些官员虽了解某些规章制度, 但却更多关注的是其中所赋予的权力, 对里面所包含的责任和义务不理解或不愿理解。这就造成了当代中国政治生态中违法行政的现象较多。

  (二) 权力监督体系不健全

  ***总书记提出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就是要告诫各级政府明确权力边界, 权力要受到监督。

  1. 同体监督。

  同体监督是指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 是上下级机关之间的监督和同级行政机关之间的监督。同体监督机构包括政党、纪检监察机关等。在中国现行监察体系中, 纪检监察是同级监督, 党的干部一般兼任行政机关的领导职务, 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干部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 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局面。由同级纪委来监督同级党委, 就机制而言自然不利于有效发挥监督作用。著名反腐专家、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曾经感叹, 这么多年来, 几乎没有一位党政主要领导的腐败问题, 是由同级纪委监督检举揭发的。另外, 由于上下级机关和同级机关之间具有利益相关性, 监督的实际效果难以保证, 存在刻意隐瞒的可能性。此外, 一个上级机关往往面临多个下级机关, 监督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下级机关更是由于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而难以实现对上级的监督功能。2014年5月前后, 因涉嫌在查处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白培中家中遭劫案过程中存在包庇行为, 太原市公安局副局长戴来伟被带走调查, 此案件轰动整个山西省。

  2. 异体监督。

  异体监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权力监督, 如人大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另一类是权利监督, 如政协、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及新闻媒体等。从理论上讲, 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应该最有力且最有效, 但在实际过程中人大的监督作用并未得到真正发挥。司法机构的监督属于事后监督, 它主要依据法律来处理公安机关移交的案件或其分渠道的申诉, 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而且人大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工作往往受制于同级党委, 从而直接影响到异体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权利监督也可以称为社会监督, 改革开放以来, 此类监督虽然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立法不到位、政府信息公开不畅、权利保障不够到位等。以上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虚化和弱化了异体监督的作用。

  (三) 官本位思想

  官本位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和历史现象, 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绊脚石。作为一种历史沉疴, 官本位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从整个社会环境上来看, 中国社会基层群众政治素质普遍较低, 观念上往往是存在着“惟官是从”的行为偏好和“惟官是尊”的价值导向。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思想, 即与通过创造活动来寻求财富积累的机会相比, 政治权力能够更容易地获取财富。“升官发财”和“争权夺利”的成语, 就反映了权力和财富之间的内在联系。“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种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社会政治心理的扭曲, 形成追求等级特权的心理定势。“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在现实生活中, 官员支配资源的这一利益导向, 成为官本位思想滋长的苗床。出于对不合理的政治特权的向往、畏惧, 人民大众普遍存在着人人想做官, 做大官的心理。有的贪官也直言不讳地说:“当官不为财, 请我也不来。”有官职就有特权, 官职越大特权越多, 二者如影随形, 绵延几千年而不竭。这种官本位的思想, 严重腐蚀着中国的政治生态。

  (四) 公民政治参与度不够

  2014年10月17日, 俞可平在接受采访中指出, “就目前我国的政治生态而言, 最重要的是制度环境, 特别是授权和限权制度。”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政府一直强调“公民的有序参与”, 并把它作为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公民参与对于政治发展而言, 意义极为重大。合理程度的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正面意义, 它引导人们发出声音, 表达意愿, 维护利益, 宣泄情绪, 维系着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转, 充当社会的安全阀和润滑剂, 具体表现在:激发政治热情, 提高公民政治素质;促进民主科学决策, 预防专制和片面决策;增强公民个人法制素养, 提升国家政权组织合法性;强化监督, 有效防止政治垄断和权力腐化。然而,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处在改革过程中的中国, 民众及时、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传达自己政治意见的渠道仍然是不畅通的。这种不通畅弱化了社会监督的作用, 是造成政治生态不健全的重要原因。

  公民的政治参与度, 主要是指公民参与政治活动时受到一种“界”的限制, 具体来讲, 是参政活动量的多少, 规模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一个国家的民众参政积极性不高, 参与量过少, 参与规模过小和参与水平太低, 没有达到一个度, 说明这个国家的民主程度不够, 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反之, 参与过火或过度, 同样不利于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发展, 甚至贻害无穷。而合理程度的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正面意义, 它引导人们发出声音, 表达意愿, 维护利益, 宣泄情绪, 维系着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转, 充当社会的安全阀和润滑剂, 具体表现在:激发政治热情, 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促进民主科学决策, 预防专制和片面决策;增强公民个人的法制素养, 提升国家政权组织的合法性;强化监督, 有效防止政治垄断和权力腐化。

  三、现阶段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净化党员干部思想

  党风决定政风。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 在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认为, 如果思想道德防线崩溃, 就难免产生腐败行为, 要保证党的正确领导和廉洁, 防止党员干部蜕化变质, 思想教育和主观自觉是最重要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在思想道德建设上, “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 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总书记也强调,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 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 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大量的贪腐案件, 表明一些领导干部退化变质, 往往是因为思想道德防线失守。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在现今社会的发展中, 公务员队伍非常庞大。因此, 通过定期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教育, 使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能够时刻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于心, 真正形成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通过对一些先进典型进行鼓励和表扬, 让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发自内心地愿意为人民群众做事;再从反面, 对一些违法乱纪的腐败分子进行彻查, 使领导干部能够警钟长鸣, 真正地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 提升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思想和素养, 保证党员、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与先进性。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 不断地为培养勤政廉洁的干部队伍提供思想基础。

  (二) 增强党员自律意识, 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

  党校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 是培训和轮训党员干部的主阵地, 是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大熔炉。加强党校教育培训职能是提升我国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途径。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校承担着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我们要通过增加党校培训的频次, 提高党校培训的质量, 提高我国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增强党员自律意识, 加强党校教育培训是主要的途径。党校全面系统的党性教育, 能升华党员干部的思想, 净化党员干部灵魂, 陶冶党员干部的情操, 提高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 增强党员自律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员干部自律意识的增强能指导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规范他们的行为, 培养他们抵制和反对各种腐败思想的能力。广大党员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能使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加强党内文化建设, 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前些年里, 因不良政治生态而违心被迫同流合污的腐败干部并不是小数目, 因不良政治生态而淘汰消失的优秀正直党员干部甚至更多。这不仅是党员干部个人的损失, 更是党的形象和事业的损失。“文化”与“生态”互为因果, 相互转化。党内政治文化不健康, 党内政治生态就会严重恶化;党内政治生态恶化, 党内政治文化也不可能正气浩然。***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 稍不注意, 就很容易受到污染, 一旦出现问题, 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用政治文化涵养政治生态, 要有“病去如抽丝”的心理准备与战略定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根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坚实支撑。从文化属性上看, 党内政治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是客观规律使然。政治文化都是以一定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为基础和支撑的。新时期的政治文化建设自然也遵循这种客观规律, 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从文化影响上看, 党内政治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是历史发展使然。习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 根植在中国人内心, 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四) 立法建制, 保障公民有序参与政治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逐利的本性, 都容易导致利益分配不公, 贫富差距扩大, 使部分公民利益受损, 权益缺失, 造成部分群众心理失衡, 激发对抗情绪。要安抚和理顺这些对抗情绪, 需要良好的制度保证。完善制度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必由之路, 是实现有序参与的保障。邓小平曾指出, 坏的制度使好人变坏, 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维度不断完善政治参与制度和扩展政治参与途径。但毋庸讳言, 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弊端丛生, 难以适应现代化民主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法制建设, 重点在于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 站在“经改”成功的基础上, 循序渐进地推动“政改”, 逐步健全和完善公民的政治参与制度;另一方面, 强化媒体和网络监督功能。无论体制内监督还是体制外监督, 关键在于落到实处。独立媒体既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信息支持, 也是公民表达政治诉求的重要渠道和重要工具。通过媒介可以发挥舆论的力量, 对政府形成“压力场”, 促使政府透明高效, 政府行为更民主、更合理。

  (五) 反腐倡廉, 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邓小平指出, “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 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 还是要靠法制, 搞法制靠得住些。”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使党执政的各个方面都有制度约束, 都有相应的程序控制, 把一切权力都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反腐倡廉是我党政治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关口。对于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反腐倡廉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同时也是一项任务繁重的工程, 工程的繁重性与艰巨性注定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是一场持久战。腐败本质上是权力的腐败, 首先需要从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入手, 坚持用制度来管权, 通过规范权力运行程序, 加大权力监督力度, 从根本上防止权力私用和权力滥用, 为不能腐的政治局面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其次需要充分发挥体制外监督的功能和力度, 从构建一个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层面入手, 充分发挥社会价值导向的教育、约束功能,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教育引导干部做良好政治生态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根本上遏制政治生态腐败存量的增长。孟建柱曾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 “党内监督是自律, 人民群众的外部监督是他律。只有推动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有效衔接, 才能促进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构建起科学严密的监督体系, 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权力与生俱来的腐蚀性一定会受到高度的制衡。

  (六) 官本位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 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当作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则从更深刻的制度层面, 对消除官本位现象, 改善政治生态提出了明确要求。破除“官本位”观念, 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关系到政治生态的净化, 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弘扬, 关系到民主政治的进步。破除“官本位”观念, 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重塑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首要意识, 对人民负责, 对国家负责, 对民族负责, 就是对党负责, 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就要敬畏民意, 敬畏法律, 而不是崇拜权力。其次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逐步消除官员的各种特权。“官本位”观念的现实基础, 在于利益与权力的直接联系。要从根本上消除“官本位”观念, 必须改革利益分配机制, 断绝利益与权力的不正当链接。工人、农民、专家、学者、军人、官员、艺人, 无论哪一种从业者, 只要他们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都有权获得适当的利益回报。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和文化权益分配机制, 才能真正消除“万般皆下品, 唯有当官高”的物质基础。最后要推进民主法治。消除“官本位”观念、割断权力与利益的非正常链接, 最终还得依靠民主政治。在将官员的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同时, 用制度来构筑保障公民权利的长城。

  参考文献
  [1]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6-7.
  [2]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0:484.
  [3]俞可平.以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政治生态改善[J].国家治理周刊, 2014 (14) .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379.

原文出处:李昕,王月霞.当前我国政治生态的现状及建构路径[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8(04):71-7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