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态学论文经典范文10篇之第四篇: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及对工业生态学的影响
摘要:马克思理论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 主要体现在其物质变换理论、物质循环理论及"裂缝"理论等。作为一门新兴的生态经济学科, 工业生态学从马克思那里继承了发展动因、方法论以及具体的工业生态经济思想, 二者之间有深刻的渊源关系。基于工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存在的不足, 试图从马克思理论中发掘出其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工业生态学马克思; 生态经济思想;
Abstract:
Marxist theory includes a wealth of ecological economic thoughts, 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by the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the material cycle, and the "crack" theory.As a newly-emerging academic discipline in the field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industrial ecology has inherited developing motivation, methodology, and specific industrial ecological economic thoughts from Marxism, for there is a deep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In addit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inadequacy of industrial ecology research and tries to excavate the revelation for its development from Marxist theory.
Keyword:
industrial ecology;Marx;ecological economic thought;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和环境质量对经济发展约束作用的日益突出, 用系统论思想来探讨环境问题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日益兴起。Boulding (1966) 的"宇宙飞船理论"第一次将地球比喻为宇宙飞船, 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进行研究。[1]其后, Daly (1968) 指出对经济系统的研究需放在"自然-经济"这个复合的大系统内思考[2];Ayres (1969) 则提出有必要对整个经济领域的物流进行系统管理。[3]20世纪70年代以后, Fuller (1978) [4] 及Bennett (1978) [5]等用系统动力学和控制理论规范化了系统思想, 将地球作为一个机械整体的研究逐渐普及, 并逐渐被80年代后期的有机的整体观所取代。罗伯特·福布什 (Robert Frosch) 和尼古拉斯·加罗什 (Nicolas Gallopoulos) 《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的发表标志着工业生态学的诞生。马克思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先驱和奠基者, 同时他的理论中有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 本文旨在分析工业生态学对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二者之间的渊源。
1工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框架及存在的不足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工业生态学是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其基本概念引用较多的是Graedel和Allenby的表述:"工业生态学是一种工具。人们利用这种工具, 通过精心策划、合理安排, 可以在经济文化和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情况下, 使环境符合保持在所希望的水平上。为此要把工业系统同它周围的环境协调起来, 而不是把它看成孤立于环境之外的独立系统。"[6]
工业生态学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以工业产品和服务为核心, 以系统论的观点观察和解决问题, 要求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可操作性强, 富有挑战性。目前, 其研究领域与内容集中在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原料与能量流动分析、物质减量化和脱碳、生命周期评价、环境设计、延伸生产者的责任、产品导向的环境政策、生态效益、生态工业园、技术变革与环境等方面。工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认为, 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 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并受制于它。自然界既是"源", 又是"汇", 但其容量都是有限的, 因此有必要对其变化进行跟踪、分析和预防, 尽可能优化物质循环系统, 从原料、产品直到最后的废弃物各环节, 优化的因素包括资源、能源和资金。同时, 工业系统要尽量效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 实现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
第一, 产品、服务以及操作过程会产生残余物, 但并非垃圾。生产过程应被设计为除了生产出有效的产品, 副产品及残余物也能够再利用;另外, 产品在使用寿命结束的时候, 能够用来制作其他有用的产品。第二, 在工业及各产业的所有过程中应尽可能节约使用消耗的能源和材料 (包括很常见的原料) , 尽量从自身或其他生产过程来获得所需的原材料, 增加物质流的循环。对所采用的材料在保证其功能的同时, 也要尽量降低其环境影响, 因此需要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来决定是否需要对这个生产工艺、原料进行替换和革新。第三, 通过设计模块化的设备和再生产的技术, 将每个过程和产品设计为尽量保持材料本身的固有性能, 增强材料本身的再循环和部分或组成单元的循环性, 并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加强各部门的协作, 生产过程中充分兼顾环境问题, 例如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在基础建设、发展改造时, 应注意保持提高当地生物栖息地的面积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 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每个过程、产品、设备、基础建设和技术体系都应该设计为具有适应变革的能力, 原材料的供应者和使用者以及用户之间应该通过合作来减少建设材料的消耗量和循环利用。
与其他工业理论相比, 工业生态学理论的突出特征是"师法自然", 更关注经济系统中物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等问题。它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技术理念, 更应该被看作人类的一种新的、科学的行为方式。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运行方式和动力等方面是有本质区别的, 仅仅专注于技术上的可行性, 而忽视工业系统作为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必须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的事实, 就很难有效地实现工业系统的物质流动从线性模式向循环模式的转变。巴里·康芒纳、克里斯托弗·贝等指出了目前工业生态学研究的误区:一方面, 没有正确认识到工业系统与环境之间全面的、根本性的互动关系, 而只是局限于工业系统内部构成上的问题;另一方面, 对实现工业生态化的制度环境建设缺少可行性的研究, 包括对"企业环境主义"单纯的宣扬, 对工业系统重构需求与主流经济、政治环境需求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层次的分析, 造成工业生态学的发展和应用迟缓。[7]而对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 工业生态学尚在起步阶段。依赖高投入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仍未改观, 资源和环境对工业发展的瓶颈作用已日益严重;高度垄断的能源行业缺乏竞争创新机制, 资源价格体系难以真正反应稀缺性, 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扭曲;另外, 资源分布和使用的区域不均, 污染治理的社会价值问题都是工业生态化困境的重要因素。
2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及对工业生态学的影响
2.1 马克思的主要生态经济思想
(1) 物质变换理论。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来源于德国农学家、化学家李比希[8], 并在其生态学思想的基础上, 创新地加入了经济学的含义, 把劳动作为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的纽带, 发展了物质变换理论。他从生产实践活动的角度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中介, 人通过生产实践, 创造了一个不同于原始自然的"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指体现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对象或自然事物, 与之相对的是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 "自在自然".马克思特别强调了二者的统一。另外, 以劳动为中介的物质变换过程, 也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统一, 处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之中。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排放的废弃物对自然的危害是巨大而深远的,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都在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不断显现、演变和解决。
(2) 物质循环理论。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中, 自然物质 (包括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价值实现) 在不同系统之间被反复循环利用, 其运动状态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三大类。首先, "整个自然生态系统都处于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周而复始的循环发展状态中。它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永续不断的循环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自然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之间的生物链进行的。其次, 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论述了经济系统循环, 并详细讨论了产业资本循环运动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与之对应的三种职能形式, 即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生产阶段--生产资本、销售阶段--商品资本。同理, 社会大生产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最后, "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是两个逆向转化的过程:生产实践活动干预了自然生态系统, 促使自然物流向经济物流传播和转化;同时, 消费过程又促进反向的物质、能量向自然物流转化。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 人类不断占有自然界中的"有用物质", 又向自然界排放"无用"的生产或消费排泄物, 而后者又在自然生态循环中, 通过生物链汇集到生态有机体, 为经济循环再次提供自然物质。
(3) "裂缝"理论。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时提出该理论。他在《资本论》中指出:"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 而在他们的对面, 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 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 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 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10]916"裂缝"的出现, 正是人类违反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规律的恶果, 而后者又造成社会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种废弃残余物。
物质变换"裂缝"产生的后果, 是工农业及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土地的掠夺、滥用和破坏, 索取多补偿少造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失衡, 肥力枯竭。工人自身的生态循环在工业生产中遭到极大破坏, "傅立叶称工厂为'温和的监狱'"[11].恩格斯曾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对生态经济循环的破坏场景:"曼彻斯特周围到处都是死水洼", "一堆堆的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发散出臭味来染污四周的空气", "成打的工厂烟囱冒着黑烟……"[12]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枯竭已逐渐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2.2 马克思理论对工业生态学的影响
(1) 对工业生态学方法论的影响。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跨越多个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 其外延非常广泛, 甚至可以把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包括进来。但总的说来,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学原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几部分。以鲍尔丁"宇宙飞船经济学"理论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学和尤金·奥德姆和霍华德·奥德姆兄弟创立的系统生态学理论是工业生态学的思想来源。而在论证方法上, 鲍尔丁重申了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关于经济过程首先是物质变换过程的观点;并且, 作为系统论者, 其思想深受马克思的影响, 他认为未来人类经济系统要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 以循环的方式实现地球宇宙飞船系统内有限物质的无限利用。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适应性和等级结构性等特征。工业生态学的研究, 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 对系统进行最优规划、管理和控制, 以达到最优系统目标, 并研究工业系统内各过程间的物质集成和能量集成, 以实现最优化利用。
马克思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先驱和奠基者。拉法格曾谈到:"马克思特别善于系统地研究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 他不仅看到事物的表面, 而且看到事物的深处, 在相互作用中和相互反作用中来考察一切组成部分。'……他所看到的并不是个别的离开环境的自在之物, 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不断运动的世界'.……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便是体现系统原理和方法的典范。"[13]
唯物辩证法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贝特朗菲明确承认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他的理论先驱。许多西方的系统论学者也都不得不承认, 马克思第一次把系统的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 把社会看成系统, 把人类历史看成系统的运动, 从而把马克思称为社会科学中现代系统方法的始祖。贝特朗菲指出:"逻辑实证主义是完完全全过时了, 作废了, 而一般系统论的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雷同是显而易见的。"[14]
(2) 马克思关于发展新型生态工业的动因理论。
马克思的节约思想可以归结为"劳动时间的节约".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可以看作"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过程, 因此, 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节约, 即是对原料、燃料等生产资料的节约。企业出于利润的驱动, 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进行加工处理后作为原料再回到生产循环中, 既节省了生产的成本, 又节约了资源, 并且缓解了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可以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充分阐述了废物资源化的动力问题, 他指出:"原料的日益昂贵, 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10]117;"化学的每一个进步……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 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 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15]"一般来说, 当原生资源价格等于再生资源价格, 或者购买原生资源支付的货币等于回收再生资源的成本时, 企业利用再生资源的动力就会被激活;当后者低于前者时, 企业利用再生资源的积极性就可能充分发挥出来。"[16]因此, 有必要运用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 相应调整原料的价格, 促使各经济主体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综合、节约地利用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自然环境。
(3) 马克思理论中的工业生态经济思想。
马克思在单个资本再生产循环理论中提出了资本循环总公式[17], 指出为保持资本循环运动和生产的连续性, 企业在空间上应同时积累储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且保证其比例, 实现劳动力、原材料和生产设备即供、产、销三个环节的优化组合, 而在时间上则需保证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的继起性。另外, 在制定计划时, 还应考虑如何充分地利用生产排泄物。而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 社会总产品的顺利实现要求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各部分在价值和实物形态上得到完全补偿。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合理, 决定了社会再生产的顺利循环运行。如果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就会有部分供给量不能进入消费过程, 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极端的例子如经济危机, 实质是以破坏生产力的代价来维系生产关系, 不能适当替换和补偿生产商品消耗的自然力和劳动力, 导致再生产的中断。
马克思对"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的论述, 蕴含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其本质与今天的工业生态学本质上是一致的。首先, 他提出不变资本 (包括原料和辅助材料等) 的节约思想及"减量化"原则, 旨在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 提高对原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区分了废料的减少和利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节约, "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18]他认为, 应从"低投入"和"高效率"两方面入手, 实行清洁生产。其次, 马克思从价值周转方式的角度, 将生产资本划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根据固定资本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 而在寿命终止前不改变的性能, 人们可以对其不断进行再使用, 尽可能延长物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和使用周期, 而不应频繁地更换新产品。这体现了再利用的原则。最后, 马克思认为生产及生活排泄物都只是"所谓的废料", 并且其"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0]117, "可以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10]95, 并举出化学工业的实例:"化学工业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笨胺染料、茜红染料 (茜素) , 甚至把它转化为药品, 稍后开创了煤化工的新时代。"[10]118在发达的科学技术指导下, 通过对可变废弃排泄物的再利用并把它投入新的生产过程中, 使之回到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循环链之中, 这一做法实质上等同于今天提倡的资源化原则, 也同工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不谋而合。
3 马克思理论对工业生态学发展的启示
我们仍然可以从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中获得解决工业生态学困惑的启发。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 工业革命正值快速发展时期, 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环境污染及资源枯竭对经济发展的束缚, 但他却洞悉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预见到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然后果, 并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一方面, 马克思的发展观中蕴含了人的发展学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命题探讨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对象性关系, 即人的类的本质是在与其他物的类的交互关系中显示、确证的, 人类的存在以自然界其他生命物种的存在为前提且人具有意识和能动性。所以自身的类的存在与发展不能危害其他时空内的他人的类的存在与发展, 同时还应自觉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实现近期和长远发展的统一。另一方面, 马克思提出了"善待自然"的发展宗旨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观, 要求人类必须自觉地调节自身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 对子孙后代抱着关心和负责的态度。
实现生态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 二者的双赢共荣, 则是现在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参考文献
[1]Boulding K E.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M].Earth, In H Jarrett (E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a Growing Econom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6.
[2]Daly H E.On Economics as a Life Science[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1968 (5) :392-406.
[3]Ayres R U, Kneese A V.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Externali-t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 (3) :282-297.
[4]Fuller R B.Operating Manual for Spaceship Earth[M].Amereon Ltd:1978.
[5]Bennett R, Chorley R.Environmental Systems:Philosophy, analy-sis, and Control[M].Methuen:1978.
[6]Graedel T E, Allenby B R.Industrial Ecology[M].1stEdition, Prentice Hall:1995.
[7]Levine S H.Comparing Products and Production inEcological and Industrial Systems[J].Journal of IndustrialEcology, 2003 (3) :125-129.
[8]郭剑仁。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及其当代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 (2) :200.
[9]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04.
[10]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1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466-468.
[1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83.
[13]陈瑞林。经典著作的翻译与系统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部分译文商兑[J].中国社会科学, 1992 (2) :26-43.
[14]B.π库兹明。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性原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
[15]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64.
[16]郑志国。基于资本循环的资源循环利用分析--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初探[J].当代经济研究, 2006 (10) :10.
[17]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73.
[1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