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 Educational Ecology) 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 Lawrence Cremin) 于 1976 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1]
该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主要是分析研究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与它所处的生态环境中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运用生态平衡的理论,促进教育生态系统平衡发展。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支流,与教育生态系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同样会受到外部环境及其内部各组织因子的影响和制约。阿什比在 1942 年至 1976 年间,依据多年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的经验,结合生物学理论,从“遗传”与“变异”这一生物学概念出发,在对 19世纪欧洲大学的发展演变分析过程中,真正将生态学研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并创立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理论。
一、高等教育的生态学研究
纵观国内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文本研究,国内对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始于 1999 年杨移贻发表在《深圳大学学报》上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此篇文章引入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探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强调教育的生态平衡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通过仅有文献的分析归纳,认为近几年国内对高等教育改革的生态学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高等教育生态的理论研究,这方面着重在宏观上对高等教育生态理论的解读、研究、创新中。二是高等教育生态的过程研究,在高等教育生态学中存在许多问题,这部分研究重点在对高等教育内部、外部、内外部环境因子及其相互关系作出具体的探索。三是高等教育生态策略的研究,此部分主要从宏观上给出我国当下高等教育生态化良好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 一) 高等教育生态理论研究
我国学者在对高等教育生态理论研究时,主要以“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内外部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等为关键词对理论进行解读、研究和发展。依循生态学理论的思路,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 1) 是高等教育生态的理论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数以生态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和背景。该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内涵的解读和辨析。如,彭福扬、邱跃华认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由三个价值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三个基本环境---外部社会宏观环境、内部不同教育层次和形式的中观环境和高校内部各种生态因子组成的微观环境做构成。强调高等教育生态化就是通过协调各个主体和各个环境的共生和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是以生态位概念出发,对大学的生态系统进行结构划分以及大学生态位进行分析。如,邢运凯在对高等教育生态学理论研究中,从生态位概念入手,认为高等教育生态位具体指高等教育的主体、个体的每一个教育单元、教育区域、教育个体内高等教育的基本状态、整体水平及趋向。[2]
简言之,就是指高等教育主体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具体位置、功能、作用的体现。龚怡祖阐述了大学生态位的内涵,认为大学生态位是大学以其自身的资源与外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和优势。
( 二) 高等教育生态过程研究
1. 教育资源的生态学研究
由于高等教育出现严重的不公平问题,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难点问题。这些学者大多借鉴生态位的概念,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在外部环境中区域分布不均,中观环境中出现教育层次、教学类型高度重叠和空场,内部环境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重构政府、社会、高校之间的关系。
学者邢运凯通过对高等教育生态位的研究中,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当下出现生态位高度重叠的情况,出现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区域覆盖等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并探索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办学自主性较差,政府的权力过大等诸多矛盾是高等教育生态位高度重叠的根本原因。朱振林不仅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生态位重叠,辩证地分析高等教育中存在大量的生态位空场。一是区域空场,大量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在东中部发达地区; 二是层次空场,高职院校较少且覆盖区域狭窄,三是行业空场,高校大规模的合并和综合化,缺乏行业特色的高校。认为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首先是要调整政府管理高校在资源配置、评价方式、权力分配的模式。其次就是对高校在专业、区域、层次上进行合理布局。[3]
赵书山则是从资源配置失衡来解读高等教育生态学现象。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主客体失衡,资源配置过程、资源配置方式失衡等现象。
2. 人才培养的生态学研究
通过国内学者对人才培养的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 1) 关于创业教育的生态学研究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部分,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创业教育成为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创业教育生态学研究中,如何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体系的相关研究不胜枚举,国内的研究成果很多。综合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视角: 其一,有部分学者借鉴国外的创业教育经验,以比较的视角展开研究。刘振亚通过对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培育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中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中存在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少,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创业课程少、社会和政府对创业资金资助缺乏、大学生创业实践科技含量低和时间短、创业积极性弱。并结合美国创业教育经验提出培养合格师资、构建良性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整合资金和资源、制定创业鼓励政策等建议。其二,以实证视角进行研究。如,陈少雄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创业教育主体中内部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环境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创业教育主体与各环节因子之间的关系。构建出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培育策略。
( 2) 关于学科发展的研究胡春蕾、黄文龙以生态学视角对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进行解读,认为学科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学科生态承载力,主要包括学科自我引导能力、学科资源、学科竞争力三要素。这三要素的能力越强,学科生态承载力就越强。并对三要素的发展走向提出建议,分享决策与包容共治是学科自我引导能力有效提升的途径; 结构优化和质量先行是学科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 多科综合与均衡发展是长期形成学科竞争力的方法。[5]
( 3) 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教师教育作为教育生态发展的主体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研究的内容之一。于海洪以生态哲学的视角阐述了当下教师教育的困境---教育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学术性与师范性对立等问题。强调应优化“教师教育生态环境”,打破学术与教学的樊篱,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途径。[6]
马瑞娟认为影响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主要有外部环境中的自然生存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以及内部生态环境中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知识限度、教学方法等生态因子。
3. 学术生态的研究随着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关于如何治理学术生态环境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学术角度对高校学术生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关于“学术生态”这一概念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理解: ( 1) 环境观。李中赋认为学术生态环境是一个由思想、知识和信息的交换,还有评价体系、学术制度、科研条件与其他因素组成的整体环境。( 2) 现象观。栗明伟把当下大学学术界存在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等学术现象称作“学术生态”.
通过对于大学学术生态文献的分析归纳,目前对于学术生态的研究就是关于大学学术生态危机的研究,王全林、程东峰认为一是高校追求学术数量而放弃质量,存在学术评价量化; 二是由于高校内部行政权力过于强势,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所左右; 三是学术过于功利化。宋燕、张应强认为我国大学教学学术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面临诸多制度障碍。强调既要构建支持教学学术的外在制度,也要确立教学学术的使命和理念。
( 三) 高等教育生态策略研究关于如何促进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发展,国内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建议:
第一,大多数学者强调,首先从宏观上构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杨彩玲在《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生态化趋向的策略分析》中提到,强化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生态理念,突破生态理论与生态实践相结合,倡导高等教育生态化经营、确保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生态体系。
第二,由于高等教育生态位的错位发展,部分学者强调高等教育资源应该合理配置。彭福扬、邱跃华《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中指出,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分布上、类别层次上、学科结构上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等作用进行优化调整。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学者邢运凯。黄志勇《生态管理: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的新境界》一文中在宏观配置上,强调有关资源配置中的政府、社会、高校等职能分布、权责明晰等问题。而陈雯兰、邢运凯《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分析与设计》则从微观上解读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配置,认为应该将高校权力下放,尊重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
第三,针对如何缓解目前高校存在的学术生态危机现状,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制度层面改善学术生态。以促进大学学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建立健全的大学保障制度。杨蕊提到重构尊重教师学术权力的保障制度、完善教师人事制度,建立大学的流动机制( 即大学师生与学校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自主选择的流动机制) .[7]
二、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的问题
综合以上国内对高等教育生态的文献研究,可以看出,有关高等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采用不同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生态学,探讨了当下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分析了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现象; 比较了不同视角下高等教育生态学发展方向和路径,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 一) 综合研究不够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结构交错、内容复杂的生态系统,因子之间相互关系不可忽视。
现有文献大多是以高校内部某一生态因子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因子之间建构有效联系和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再者,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属于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存在密切的关系。当前过多集中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环境的研究,缺乏内外部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探索。
( 二) 研究方法有限
除个别学者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高等教育生态学发展中创业教育发展开展研究之外,其他学者都基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缺乏数据支撑,更难以找到质化研究的踪影。例如,在论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过程研究中,对教师教育生态发展以及学术生态研究仅限于对当下现象描述分析,教师教育发展的主体诉求并未通过量化与质化研究进行深入剖析。
( 三) 研究对象单一
在有关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多数集中于国内高校内部生态环境中部分生态因子的研究,全面性还不够。例如,仅有的文本中,以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研究主体对象,大多数是以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为中心所展开的研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新月异地发展趋势下,忽视了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的研究。
三、高等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展望
综观国内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演进,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进程伴随着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和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越来越复杂,其原因在于大学生态系统内外部的生态因子日益分化和多元化,系统结构日趋复杂和灵活,因子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力度与日俱增。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存在着一些可研究空间。
首先,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尚不成熟,绝大多数学者还致力于理论解读和理论建构的阶段,缺乏实证性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不够紧密。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着重将量化研究、质化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丰富高等教育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其次,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的研究中相对缺乏对影响高校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研究。
当下高校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高校发展的社会适应性、高校与政府的权力冲突等等都是制约高校发展的屏障。如何创造高校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 如何平衡政府与高校的权力分配,使高校获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如何构建社会与高校良性互动的关系等研究都是未来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最后,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对象。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化的趋势,研究也应关注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再者,作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成为是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的焦点。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相关的教师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研究数不胜数。但是以教育生态视域下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师生在高等教育生态学理论框架下如何发展值得深入研究。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高校关系结构中重要一环,所产生的矛盾日趋凸显。如何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各自权益在高校法治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得到维护和保障等,都是未来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吴鼎福。 诸文。 教育生态学[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
[2]lumann,N. Trust and poeer[M]. Hoboken: John.Wiley&sons,1997: 237.
[3]朱振林。 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空场: 生态系统视角下高等学校的错位发展[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31 - 33.
[4]刘振亚。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2014,2: 52.
[5]胡春蕾,黄文龙。 生态承载力视角下的大学学科发展战略初探[J]. 学术论坛,2013,12: 228 -230.
[6]于海洪。 生态哲学视野中的教师教育创新[J]. 大学教育科学,2014,3: 70.
[7]杨蕊。 大学学术生态失衡的制度分析[D]. 大连大学,2009.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在我国教学界蓬勃开展,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专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并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少有研究者关注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是教育质量提...
基于学科成长过程,弄清学科的基本属性和研究范畴,是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门学科独立的重要标志.目前对教育生态学主要有两种认知取向:一种是运用生态学原理理解教育生态学;另一种是运用教育学理论解释教育生态学.这两种观点对于教育生态学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