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生态学论文 >

语言生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8245字
摘要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城镇化的推进也带来了"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下降"等诸多城市生态问题。因此,人们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所谓新型城镇化,按照"百度"的解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字,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使城镇真正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这对于突破传统城镇化模式、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发展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举国上下都关注生态文明的今天,语言生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没有被人们所认识,特别是在非语言学界,大家关注的都是有形的,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问题。

  即使在语言学界,有关城镇化进程与语言生态关系的研究也非常薄弱。本文就语言生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论述,希冀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语言生态是城镇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新型城镇化与城镇化的区别,这个关键词就是"生态".城镇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所造成的种种恶果,毫不夸张地说都在于缺乏"生态"理念,没有用生态理念去指导实践。所以,十八大"五位一体"的建设思路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所赋予"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也是前所未有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文明都是建立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之上,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同样,生态文明就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新型城镇化的标志所在。

  生态文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语言学等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其内涵非常丰富,从大的方面看,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涉及方方面面,可以说任何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问题都有生态问题。

  "语言生态"概念最早由斯坦福大学E.Haugen(豪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隐喻类比,是指语言与所在族群、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就好像自然界特定生物和非生物的生态,多样化程度高的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与和谐性,语言文化多样化的社会也更趋于和谐稳定。这个隐喻促成生态学与语言学的结合,形成了新兴语言学分支---生态语言学。

  语言生态是指一种语言生存的环境,包括与其他语言的关系,也包括语言政策和人们的语言观、语言生态理念。其主要任务是处理好"语言人与自然、语言人与社会、语言人与语言、语言与社会、语言与语言(包括语言与方言、语言与民族语言;民族语言与民族语言;民族语言与方言)、语言与社团、语言与民族、语言与国家"等等的关系。良好的语言生态应该是有宽松的语言环境,各种语言或方言各有主次、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为人们的交际服务,发挥继承文化、弘扬优秀文化的独特功能。

  语言生态属于精神生态的一部分,和谐的语言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没有和谐的语言生态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城市生态。众所周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体系,文字又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它们都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组成部分。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语言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语言内部各要素都是一个个生态链。语音、文字、词汇、语义、语法等等各要素均按照生态的要求处在某个生态位上,它们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构成和谐的生态体。如果某个生态位变化,往往会影响另外生态位的改变,以实现新的生态链的平衡。比如古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变为双音节为主,其主要原因是古代汉语里有浊声母、入声韵尾,语音音节比较多,仅《切韵》收录的汉语音节就有三千多个,而现代汉语入声消失了,音节明显减少。音节的简化,带来同音字的增加,而为了减少同音字所造成的歧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双音节词,因此,语音上的改变带来词汇上的变化。

  同样,汉语中名词的附加成分"子、儿、头"等等,原来都是实词,逐步虚化为名词的附加成分,由于语法上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促使语音上的生态位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分都念轻声。

  生态语言学就是把语言看作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张运用生态学的理念、方法去研究语言,去对待和处理语言动态发展中的矛盾,揭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依存。要想使语言和谐、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关注、保护这个生态链的平衡,这样语言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二语言生态问题是影响城镇生态文明的重要因素

  语言生态是整个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态,影响着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建设城市的生态文明离不开语言的生态文明,没有和谐的语言生态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城市,语言生态建设对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不少语言生态问题,比如语言认同、城市方言、城市民族语言、城市外观语言、城市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城市语言污染等等,这些语言生态的不和谐必将影响城市的生态文明。

  语言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对某一语言承认、认可的过程或趋同的结果。语言认同也是文化的认同,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关乎一个民族的认同、一个国家的认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是对国家整体认知、国家情感归属的心理与行为的过程。

  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国家非常重视语言认同的建设,包括颁布法令、考核验收等等,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在城市中,特别是在大中城市,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行业,对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认同度普遍比较高。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某些城市在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上出现了两种极端的观点或行为:一是只允许普通话存在,反对方言的存在。认为推广普通话是国策,作为公民就应该无条件地贯彻执行,任何有碍的东西都要坚决抵制,方言与普通话是势不两立的,方言的存在将会严重影响普通话的推广,为了国家的利益,就要使用统一的国家通用语言。有人还专门撰文,从文化角度去阐述,提出"说方言是没有文化"的主张,引起当地人的愤慨。另一极端观点与此正好相反,他们认为方言是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结晶,是这个地域祖祖辈辈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作为后人有责任、有义务继承和发扬。推广普通话将严重削弱方言,最后会消灭方言,为此提出"保卫方言"的口号,甚至为了方言的权益而不惜上街游行。

  在城镇化发展中,除了以上两种极端观点外,随着城镇的不断扩大,老城区与新城区的语言也会出现矛盾。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城区扩大后,原萧山市成为杭州的一个区,尽管在行政区划上都是一个城市,但在人们的观念、文化、语言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不一致。杭州老城区的人看不起杭州新区的萧山人,总觉得他们是"乡下人",更不可能去说萧山话;而萧山人也不买老杭州人的账,毕竟作为县级市的萧山,曾经名列全国百强县前茅,内心充满着自豪感,也不愿意放弃本地方言而去说杭州话。这种情况在其他城镇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

  普通话除了与方言存在生态问题外,还有与外语的生态问题,表现为过分重视英语而忽视母语。比如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禁说中文,尽管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学者参加,但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中英文双语要求被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遭拒绝……难怪有人批评说,"再没有哪个民族有我们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么心狠,也再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一样这么不热爱自己的母语".

  但另一方面,国家虽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效果并不理想,只是英语独大,其他语种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国际化的需要。据有人统计,美国军方可以掌握500多种语言,可以为公民开设200多种语言课程,而我国所掌握的外语大约百种,能够开设的外语课程只有50种左右。

  同样,在一些民族居住的城市里,还存在着普通话与民族语言的关系,尤其需要我们慎重处理,因为这关系到民族之间的和谐,而没有民族之间的和谐生态,要实现新型城镇化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普通话与民族语言、普通话与外语、民族语言与民族语言、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关系,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构建语言生态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外观语言生态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外观语言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人文景观的一部分,能够直观展现一座城市的外部形象,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品味,是城市的"立体名片",同时城市外观语言也是城市语言环境和城市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对城市生态语言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情况并不理想,一是城市路街名存在雷同现象,缺乏城市的个性化特点。比如"人民路、解放路、胜利路、中山路"等等,几乎成为多数城市的路街名称。尤其是路街名缺乏能反映城市的文化内涵,我们无法从路街名中看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点。二是招牌广告语言存在"媚俗"和"低俗"等不和谐现象。比如崇洋媚外的名称,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曼哈顿广场""加州1885""巴黎街""纽约巷""威尼斯"等等。商场里的名称更是如此,当你走进商场,一眼望去全是外文符号,有如身临国外商场的感觉。我们曾对浙江某二类城市的一个大型商场做了有关店名语言使用的调查,从二楼女装区到三楼男装区共92家商家的招牌,使用汉字作为招牌名的有13家,只占总数的14.13%,其余的商家均使用外文(多为英语和法语)招牌,其中有23.9%的外文招牌无明显汉语译名,认读困难的招牌也屡见不鲜,如CIELBLELL、CHCUM、K.A.K.O、RYNA、S.R.GdF、G'RSΛGA等等。这种情况似乎与城市、商场大小成正比,城市越大、商场越大,使用外文的比例就越高。

  招牌的低俗化现象也不容忽视,为了取个新颖的店名,店主往往绞尽脑汁,以吸引眼球,本来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有些人片面追求"新""奇""特",诸如"他马地大酒店""皇家酒店""光棍草鸡店""小兔崽子""小胖矮子""老聋子""衣冠勤瘦""包二奶内衣""土八路烧烤店""黑心汤圆""艳福酒吧""晓三奶茶店"等等,全不顾及国家有关取名的规定、顾客的接受度及道德的容忍度。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任何一座城市,凡是充斥着这些形形色色的语言问题,就不可能有语言的和谐,缺乏和谐的语言也就难以实现语言的生态,没有生态的语言就难以有生态的城市。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新型城镇化论文
返回: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