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温胆汤随症加减治疗神经性疾病的疗效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05 共2433字
论文摘要

  温胆汤见于《千金要方》,主要用于痰热内扰所致的惊悸不寐,后世医家又于方中加茯苓一味,用于治疗晕眩、头昏、头痛、心悸、胸脘满闷及癫狂等症。数年来,余尝用此方随症加减治疗现代医学精神、神经方面疾患,获得疗效,现举几例如下。

  1 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女 41 岁 教师,2006 年 9 月 18 日初诊。患者有偏头痛病史,每于工作紧张时易发。半月来,由于开学之初教务烦杂,引起头痛又发,服用西药止痛药,调节神经类等药物不效。刻诊:头痛偏于左侧,目闭不欲睁,不思饮食,伴有呕恶、口苦、脘闷、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BP120/75mmHg,心率 68 次 / 分,心律齐,本院头部 CT 检查未发现脑部病变,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

  症属痰湿上扰清窍,阻滞少阳经脉,致清阳不展则头痛;脑系连目,痛则目睛连痛;痰浊不化,阻于中焦致脾阳不振,则饮食不思,脘闷,口苦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湿内停,郁而化热之症。治宜化痰清热,健脾利湿化浊。温胆汤加减:半夏 10g,陈皮 6g,茯苓 10g,生甘草 6g,竹茹 10g,枳实 6g,石菖蒲 10g,炒白术 10g,柴胡 6g.服药 3 剂后头痛减轻,继用 3 剂,告愈。

  2 惊悸(高血压病)
  
  女 58 岁 退休工人。2006 年 7 月 13 日初诊。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平素常觉头晕、胸闷、心慌。3 天前因家务事争吵后胸闷、头痛、头昏、心慌、心悸、烦躁不安,并于夜间睡眠易惊,伴口苦纳少,老伴陪同就诊。刻诊患者体型较丰,情绪烦躁,头痛头昏,胸闷心慌,脘腹胀满,舌苔浊腻,脉滑数,BP180/100mmHg,心率 100次 / 分,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刻查心电图示:S-T 段下移,T 波低平,心电轴左偏 30 度,RV3+SV1>3.5mv.西医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大)症属痰热上扰,扰乱心神。患者痰湿之体,因争吵致肝火暴张,气火挟痰,上窜扰心则心烦惊悸,头痛头昏,夜寐忽惊;痰湿困脾,则口苦脘满,纳少。治宜清火化痰,安神定惊。温胆汤加味:半夏 10g,陈皮 6g,甘草 6g,朱茯神 10g,竹茹 6g,枳实 6g,全瓜蒌15g,薤白 6g,天竺黄 10g,酸枣仁 10g,磁石 20g,焦三仙各 10g.服药 3 剂后,心神渐安,胸腹脘闷减轻,头昏头痛好转,夜能安睡。

  BP 150/90mmHg,心率 74 次 / 分,律尚齐,嘱常规服用降压药,保持情绪稳定,定期复查血压。

  3 脏躁(更年期综合征)
  
  女 49 岁 2007 年 4 月 18 日初诊。患者近 2 年来常觉头痛、失眠,时有情绪低落或自卑。近月来夜间失眠,多梦,晨起头重头痛。情绪波动起伏,月经经期紊乱,经量少,西医诊为更年期综合症,给服更年安,谷维素,安定等治疗,效果不显。

  刻诊患者精神忧郁,情绪低落,头重胸闷,口粘而苦,肢体困乏,舌质淡,苔黄腻,脉弦细而滑。症属肝郁血虚,湿痰化热。肝气不舒,则精神抑郁,情绪起伏波动,血虚,心失所养,则夜间失眠多梦;痰湿阻中,清阳不能上奉于脑,则头昏头重,脾运失司则胸闷口粘口苦。治疗解郁化疾,养心安神,温胆汤加减:半夏 10g,陈皮 6g,炙甘草 6g,茯神 10g,小麦 10g,大枣 7 枚,竹茹 10g,郁金 10g,石菖蒲 10g,远志 6g,服药 7 剂后,自觉情绪好转,夜能成寐,病去大半,复诊效不更方,继用药半月而愈。

  4 不寐(老年性脑萎缩)
  
  男 72 岁 2006 年 1 月 20 日初诊。患者 2-3 月来夜寐不好,甚至整夜不寐,夜间汗多,伴有头昏胸闷,气短痰多,烦躁易怒,纳食不思,大便稀溏,舌质淡,舌苔厚,白腻。BP90/60mmHg,半月前本院脑部 CT 检查报告示:双侧脑室扩大,老年性脑改变,西医诊断:老年性脑萎缩。

  症属痰湿内阻,上扰心脑。脑神被痰浊纷扰则头昏烦躁易怒,夜寐不安;秧及心神,心神不固,汗为心液,则夜间汗多;痰湿内阻,脾阳被困,运化失常,则纳食不思,大便稀溏。治宜温化痰湿,健脾宁心益脑,温胆汤加减:半夏 10g,茯苓 10g,陈皮 6g,甘草6g,竹茹 6g,芡实 10g,血墟珀粉 3g(吞服),生龙牡各 10g,夜交藤10g,石菖蒲 10g,糯稻根 10g,5 剂。服药当日即入睡较好,5 剂后症状大为减轻,继服 5 剂后睡眠正常,诸症好转。

  5 讨 论
  
  人体疾病的产生,主要是体内平衡失调。“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能调节人体阴阳,使其平衡。肝主疏泄,胆主决断,大凡精神、神经方面的疾患,中医大多责之肝胆。肝与胆相表里本为一体,且与胃、心脑关系密切,故凡是头晕头痛、失眠心悸胸闷、眩晕呕恶、情志变化、精神失常皆肝胆经首先受病,继则传化而来。“百病皆由痰作祟”,若体内有痰浊未消,胸膈有热不除,必伤少阳之和气,故温胆即可使病愈。

  温胆汤虽以“温胆”命名,实为清胆之剂,且又不直接治胆,却以和胃为主,其理何在?《内经》曰:“邪在胆,逆在胃”,夫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运化失司,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不从化,湿聚成痰,阻滞中焦,郁而化热,必有碍于肝胆疏泄,肝为“罢及之本”,胆为“中精之腑”.肝胆疏泄失常,必致人体精神、神经变化而变生疾病,然究其本,肝胆疏泄失常实乃中州不运,升降失常之故,治病必求于本,故温胆汤治胆方药却以和胃之品为主,实乃先贤遣方用药之妙也。土壮运键,升降正常,湿去痰化,肝胆自清,诸症去也。

  温胆汤方药组成,以半夏为主,消痰化浊,治心腹胸胁痰热结气,其味辛燥而温,行湿下气,湿去则涎燥,气下则痰降,为治痰饮之主药;陈皮除湿痰留饮,呕哕反胃,辅半夏治停痰留饮,消痰膈气胀;茯苓伴半夏,破结气消痰水,健脾淡渗利湿,甘草补脾胃除邪热,益元气养阴血,使以方中。加竹茹清热和胃,配枳实行气降浊,六味相济相须,温凉配伍得宜,使痰浊得化,胆气自然和清。温胆汤是治胆病之主方,又是治痰病之主方,在中医精神、神经内科临床诊治中,只要抓住主症:痰多、胸闷、呕恶、苔腻及久治无效之精神情志疾患,虽病各异,其症有别,皆可化裁使用温胆汤而获效极佳。

  参考资料
  
  [1] 清·张志聪集注。 黄帝内经素问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2] 清·张志聪集注。 黄帝内经素问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3] 清·张志聪集注。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第十九》[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4] 清·张志聪集注。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神经病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