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论文研究热点范文10篇之第七篇:《名贤集》中的德育思想对家庭教育的作用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道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名贤集》作为南宋以来被广泛采用的蒙学教材, 其中辑录了历代名人贤士之格言善行及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 且受主流文化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名贤集》虽大多取材于民间社会, 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的人生理想, 其中也蕴含诸多发人深省的教育思想:强调多行善事、淡泊名利的处世之风, 谨小慎微、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 宽以待人、以和为贵的社交准则, 顺应天命、锐意进取的运命观念以及勤学敏思、立志笃行的修身法则。儒家“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等行为规范, 需辩证看待。《名贤集》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的启示:要教育儿童感恩行孝;要引导儿童持守谨信;要教导儿童勤学敏思;要教会儿童明志进取;要教会儿童宽和待人。
关键词:《名贤集》; 德育思想; 家庭教育; 启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每个人的人格生长都源于婴幼儿时期心理性欲发展的变化, 儿童早期经验影响毕生人格发展。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1], 因此儿童道德教育启蒙的使命理所当然地由家庭教育肩负。儿童早期的行为主要依靠模仿习得, 这就需要家长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并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良好的家庭文化。同时, 关注孩子身边的伙伴和邻居, 以此来端正儿童思想认识, 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避免儿童受到不良思想或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 家庭教育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功能。***总书记指出的“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 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 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促进家庭和睦, 促进亲人相亲相爱, 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 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这段话简约而深刻地阐明了这一点。因此, 家庭教育是儿童伦理道德的养成阶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儿童早期在家庭中养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对儿童未来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追求社会关系之和谐是《名贤集》思考的重要主题, 家庭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 是营造良好家风的基础, 关系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 家庭道德在愈受重视的同时, 在某些方面也出现了道德冲突与道德滑坡现象。《名贤集》是我国传统蒙学读物, 囿于时代和儒家文化的熏染, 其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一些“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纲常思想及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邃道理。基于此, 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解读《名贤集》, 从中求索出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具有启示价值的观念, 并通过对当代社会道德出现的“逆反”现象的审视, 将其植根于中华传统道德教育肥沃的土地之上, 实现古今融合。
《名贤集》作为南宋以来被广泛采用的蒙学读物, 全文虽然只有一千多字, 但内容广涉修身、治家、人际交往等方面, 蕴含深刻的德育思想, 对当今家庭教育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价值仍不可小觑。针对当前儿童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 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名贤集》的教育思想, 改进儿童家庭教育, 有助于进而为我国当代的儿童家庭道德养成与和谐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
一、《名贤集》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多行善事、淡泊名利的处世之风
《名贤集》开篇就旗帜鲜明地点出“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2]343, 就是要人只管做好事, 无须顾虑前程。这是《名贤集》中关于个人处世之道的一个重要观点。一个人的前途决定着他未来生活的走向是安逸富足, 抑或是穷困潦倒。“名利”也就成了前途的代名词, 人们便趋之若鹜, 争相追逐名利, 甚至不惜强取豪夺。但由于佛教因果思想和我国传统报应观的影响和渗透, 从“积善有善报, 积恶有恶报”[2]353中体现出的观点是:前途并不是一个人对名利孜孜以求的结果, 只需在现实世界多行善事, 就能得偿所愿。《名贤集》中还辑录有:“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恶之家, 必有余殃”[2]344“报应有早晚, 祸福自不错”[2]353“长将好事于人, 祸不临身害己”[2]355等, 都能看出人所选择的善恶行为将产生不同的结果, 善恶到头终有报, 承担报应的人不是行为者主体就是其子孙后代[3]。提倡多行善事, 可起到劝善成俗的作用。
淡泊名利是《名贤集》中关于个人处世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名贤集》表达出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名利观, 它提出:“百年随时过, 万事转头空”[2]348“人无千日好, 花无百日红”[2]349“时间风火性, 烧了岁寒衣”[2]352“花无重开日, 人无常少年”“从前多少事, 过去一场空”[2]353“长江一去无回浪, 人老何曾再少年。”[2]360说明从前无论有多少喜怒哀乐, 或者声名煊赫, 或者臭名昭着, 或是风华正茂, 或是垂垂老矣, 过去了就是一场空。因此, 告诫我们时光飞逝, 世事无常。同时, 《名贤集》短小精悍, 表达出“名利惑人, 求之慎也”之思想。“雁飞不到处, 人被名利牵”[2]350, 大雁飞不到的地方, 如有名利, 人也会到那里去。说明名利对人有极大的诱惑力。“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2]350, 说明人各有志, 追求利益的只是一部分人。“人见利而不见害, 鱼见食而不见钩”[2]358, 说明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 忽略了潜在的危险。“山寺日高僧未起, 算来名利不如闲”[2]360, 说明闲适的生活最舒畅。因此, 我们要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二) 谨小慎微、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
《名贤集》关于个人人生态度的一个看法即是要人们对人生和生活保持审慎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名贤集》关于个人处世之道的观点中得出结论: 善恶行为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效应——“积善有善报, 积恶有恶报。”谨小慎微只是一种静的态度, 不是害怕和恐惧, 而是稳重。俞敏洪曾说过, “一个真正的优秀男人一定是朴实无华, 甚至是谨小慎微的, 一定是一个孤独者, 因为只有静才能生智, 而不是急。”[4]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做事时, 一定要考虑到收益和成本是否平衡, 做事要谨小慎微, 不逞小恶, 积以善德。
《名贤集》关于个人人生态度的另一个看法即是要人们对人生和生活保持警惕的态度。《名贤集》有云:“得荣思辱, 处安思危”[2]344“休倚时来势, 提防运去时”[2]349“晴干开水道, 须防暴雨时。”[2]351意思是得到了荣华富贵要想到曾经经历过的屈辱, 处在安乐的环境下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 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预见性, 做好准备。因此,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谨防一时得意而乐极生悲, 谨记“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2]347
(三) 宽以待人、以和为贵的社交准则
社会性是人与周围的事物产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独有的属性, 也是人的本质属性。基于人的社会性,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现实中由于追名逐利和个人气质性格的差异,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是非之争、义利之争, 并非是一派祥和之景, 徒增烦扰。
《名贤集》短小精炼, 虽没有详尽描述社会纷争的具体情况, 但表达对此现象看法的语句也是历历可数。其一是表达对惹是生非之人的贬斥和不屑。如“量小非君子, 无度不丈夫”[2]350“来说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2]352“乖汉瞒痴汉, 痴汉总不知;乖汉做驴子, 却被痴汉骑。”[5]认为只有小人才喜欢搬弄是非, 没有肚量, 爱贪小便宜, 自以为是地算计他人。其二是劝慰人们与人为善, 宽以待人。如“谏之双美, 毁之两伤”[2]344“是非只为多开口, 烦恼皆因强出头”[2]358“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2]362等句, 认为无论从因果、言语、行为上都要把握好分寸, 以宽容的姿态待人, 以美好的言语交人, 以真诚的心态敬人, 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温情满满。其三是告诫人们不争闲气, 以和为贵。如“休争闲气, 日有平西”[2]344“相争告人, 万种无益”[2]346。认为斤斤计较也达不到损人利己的期望, 反而让自己卷入是非的漩涡之中难以脱身。再者心情平和是与他人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一个前提, 因而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做的是和而不同。
此外, 《名贤集》中还提到:“无功受禄, 寝食不安”“施惠勿念, 受恩莫忘”“得人一牛, 还人一马。”[2]346以此来警示我们如果没有帮别人做过什么事, 就不能擅自接纳别人的好处;如果受到别人的恩惠, 则要谨记在心, 但不能将自己的小恩小惠挂在嘴边;如果得到别人的好处一定要加倍报答。长此以往, 我们便能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达成持善久敬的目标。
(四) 顺应天命、锐意进取的运命观念
天命观就儒学主流而言, 从天人感应说到自然论再到“天理”说, 不断被“整容”并上升到可以驾驭现实社会的高度。《名贤集》作为南宋以降民间广为流传的蒙学读物, 其自然受到儒家文化的熏染, 通篇贯穿了天、命、时、运等范畴。传统的“天”“命”“时”“运”一般被认为是人生难以驾驭的超现实的神秘力量, 人们对它们持敬畏的态度。
《名贤集》中“顺天者昌, 逆天者亡”[2]346“百年还在命, 半点不由人”[2]351“命好心也好, 富贵直到老……心命都不好, 贫苦直到老”[2]354等, 用朴实生动的语言, 表达了命、时、运等对人生的掌控, 表现出人在这些超现实力量面前的无能为力, 进而要求人们宽和处世, 顺应天命, 持守平淡。
就《名贤集》全书而言, 其主流是强调“人通过自己的努力, 可以拥有美好的前程”的主张。《名贤集》吸纳了儒家不全然信命, 鼓励人发挥主动性, 积极进取的主张。即使天命难违, 生活态度依然要积极向上。如“但得一步地, 何须不为人”“长存君自道, 须有称心时”[2]349-350, 只要持续努力并抓住适当的机遇, 就一定会有称心如意的时候。再者, 《名贤集》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的善恶报应观念也站在客观的角度上鼓励人们锐意进取, 多行善事, 追求价值更高的幸福生活, 获取更为深远持久的成就。正如“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恶之家, 必有余殃。”
(五) 勤学敏思、立志笃行的修身法则
《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是一个人成为圣人的中心环节。在《名贤集》看来, 要改变一个人命运, 需要充分发挥他的主动性, 然而前提是他有志向。志向是实现理想生活的基础[3]。如 “年老心未老, 人穷志莫穷”[2]354说明贫穷和衰老都不能丧失志气。“心高遮甚事, 地高偃水流”“藤萝绕树生, 树倒藤萝死”[2]349, 这几句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暗喻人要志向远大, 独立自强。“寒门生贵子, 白屋出公卿;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2]351, 意为人只要自强不息, 就可以不再因先赋的身份等级而困顿一生。但囿于儒家对“学而优则仕”和森严的社会等级结构的维护和宣扬, 作为蒙学教材的《名贤集》必然有此烙印。如《名贤集》所云“官至一品, 万法依条”[2]345体现出人生的最高追求就是读书而后封侯拜相。
在确立自己的志向之后, 如何实现又是一新的疑问。熟读《名贤集》, 可以从中挖掘出两种方法。一是勤学, 阅读儒家经典, 学习礼仪、文学、音乐和一般的文化艺术, 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的同时, 善于思考, 通过考核提高自己的能力、地位和待遇。如“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三人同行, 必有我师”[2]346-347“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2]351“怕人知道休做, 要人敬重勤学”[2]356。二是笃行, 即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以此努力使行为举止符合社会公认的主流价值观。久而久之, 中国传统中以道德来体现个人的志向与奋斗目标已成常态。因此, 人们普遍认为,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甚至能跨越“天、命、时、运”对人的命运的掌控而发挥作用, 如“道高龙虎伏, 德重鬼神钦”[2]349, 道行高能降龙伏虎, 品德高能使鬼神钦敬。
(六) “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等行为规范
在《名贤集》中, 多处提及礼、忠、孝、贤、烈、信、善、义、恕等道德行为准则, 并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照规行事。要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必须看重德行。“人将礼乐为先, 树将枝叶为圆”[2]356“礼下于人, 必有所求”[5], 其中反映了礼乐于人的重要性, 特殊场合“礼”也会体现出工具性特征, 有所求才会对人礼貌有加。“结有德之朋, 绝无义之友”[2]348, 指一个人择友一定要看对方品行是否良好, 而选择居住之处一定要考虑周围环境是否纯净。《名贤集》有云:“忠臣不怕死, 怕死不忠臣”[2]353, 体现的是君臣关系之中的“忠”。“在家敬父母, 何必远烧香”“家贫知孝子, 国乱识忠臣”[2]354等体现的是家庭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中孩子要注重孝道, 妻子要贤惠持家。“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2]354体现了“信”的重要性。道德教化可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社会风气的形成, 因而, 《名贤集》自然而然地承担着道德教化的使命。值得注意的是, 囿于时代, 《名贤集》中存在的一些腐朽没落的观念需要仔细甄别, 做到批判继承。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儿童在家庭教育阶段习得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会渗透到未来的方方面面。“万丈高楼平地起”和“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这两句俗语可以形象生动地体现出好坏两种家庭教育导致的后果。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 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生养分离造成的隔代教育问题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育, 这种现象是由于年轻家长工作繁忙, 或是离异而造成的。在隔代教育中, 祖辈充裕的时间、丰富的生活知识和育儿经验、基于血缘本能的慈爱能够为教育孩童创造条件, 但其容易形成溺爱、思想观念陈旧、造成父子感情隔阂、孩童个性偏差等问题不容小觑。祖辈的过分关注、过分监督和严厉惩罚让孩子形成依赖和惰性以及自我效能感的缺失。孩子在老人的过分宠爱下变得自私, 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个人利益, 与人相处困难且心灵脆弱;在祖辈的过分保护下变得娇气, 独立性差;受祖辈旧思想的桎梏, 创新个性形成迟缓或停滞;祖辈的大包大揽, 还使孩子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接受祖辈的服务, 错失了养成孝顺、感恩、勤劳、谦让等优良品质的良机。这与《名贤集》中“得人一牛, 还人一马”“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5]“在家敬父母, 何必远烧香”“子孝父心宽”“子孝何须父向前”等句所体现的感恩、孝顺和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的观念背道而驰。
(二) 竞争焦虑造成的“起跑线”教育
“起跑线”教育是指家长在“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的蛊惑下, 以早教、补习班教育等方式保障自己的孩子不在竞争中失利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 家长盲目地追求早教、补习班教育, 互相攀比, 自己家的孩子绝对不能落后, 忽视了儿童的天赋和兴趣, 强迫儿童接受各种各样的事物, 忽略了儿童基本行为习惯和良好品德的培养, 使儿童从小也形成了攀比、争强好胜的心理, 且不易接受挫折和失败。《名贤集》中“顺天者昌, 逆天者亡”“晴干开水道, 须防暴雨时”等句子虽强调做事要有预见性, 有所准备, 强调竞争, 强调要善于应变以适应社会环境, 但这些都建立在顺从“天意” (规律) 的基础上, 并不是因为家长的焦虑或攀比心理而盲目地安排孩童的教育, 压抑孩童的天性。
(三) 父母强权造成的迁移式教育
迁移本是指一种学习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而这里所指的迁移式教育是父母将自己的期望和未达成的目标强加给孩子的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中, 父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孩子安排她要走的道路, 甚至把自己的希望和曾经因为各种现实因素未达成的目标强加给孩子, 使孩子思想包袱过大, 产生厌学情绪。《名贤集》中“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寒门生贵子, 白屋出公卿”等句通过对学习能够达到的效果和志向的重要性的描述来教导儿童勤学敏思、明志进取。《名贤集》认为人的努力进取能够改变命运, 家长要从小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志向, 教育孩子要自强不息, 好学乐学, 并把自己领悟的知识活学活用, 以此来培养儿童的德行。
三、《名贤集》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 教育儿童感恩行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儒家将“孝”视为仁、义之根本[6]。《名贤集》在儒家文化的熏染下也宣扬孝道。我们的人生从降生开始, 然而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赐予的, 他们还给了我们无尽的爱, 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成长成才。因此, 孝敬父母是我们的担当, 也是一切道德的起点。感恩是因知道恩情而感激, 在我们得到别人的扶持帮助后, 我们应该表示感激并萌生出对更多人的关怀之情。感激父母赐予我们生命, 感激朋友给予我们力量, 这些都是感恩。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熟读《名贤集》中的一些句子, 如“在家敬父母, 何必远烧香”“家贫知孝子”“子孝何须父向前”等, 让孩子意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觉承担起孝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在日常生活中多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关心爱护他们, 而不是整天忙于工作、应酬和玩手机。再者, “得人一牛, 还人一马”, 也警示我们要学会感恩。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以身作则, 尊敬父母, 关心父母的精神需求, 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教学会孝敬父母, 学会感恩。
(二) 引导儿童持守谨信
良好品行的培养, 需要持守谨信, 即要保持审慎的生活作风和诚实守信的品质。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做人的根本[6]。《名贤集》中 “积善有善报, 积恶有恶报”“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等句就充分说明一个人的行为好坏、诚信与否会导致同等的后果。在家庭教育中, 儿童对外界行为的模仿是懵懂的, 缺乏对是非的判断能力, 因此, 家长要做好榜样, 通过讲故事和实际生活中的动作和言语给孩子提供谨、信的标准, 引导孩子树立审慎、诚信的意识。最后, 家长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实际表现, 及时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履行诺言、行事谨慎的行为加以表扬, 对孩子在日常生活当中失信狡辩、行事冒失的行为要加以批评指正。这样孩子在做事时就会懂得思量后果, 明白居安思危以及三思而行的道理。
(三) 教导儿童勤学敏思
《名贤集》要求人们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着作, 学习包括礼乐在内的各种技能, 勤学敏思, 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如“既读孔孟之书, 必达周公之礼”“怕人知道休做, 要人敬重勤学。”说明读书学习好处多多。因此, 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学习, 让孩子从“被读书”到“爱读书”, 养成勤奋读书的好习惯, 而不是在孩子空闲时随手把手机、平板直接丢给孩子。阅读能够增长智慧, 让人学会思考, 还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提升儿童的创造能力[7]。从“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两句中可以读出勤学、敏思对于成人成才的重要性, 因而家长应该放下工作、放下手机, 抽出一点时间领着孩子读书, 让孩子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受到熏染。
(四) 教会儿童明志进取
在《名贤集》看来, 一个人只要志向远大, 加上努力奋斗, 就可以改变命运。书中多处提到要自立自强, 志向远大。如“寒门生贵子, 白屋出公卿;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志向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追求[6]。成就斐然的古圣先贤都是从立志做起的。所以, 家长要从小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志向, 教育孩子要自强不息, 好学乐学, 并把自己领悟的知识活学活用, 以此达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自己理想的目的。囿于时代的影响, 《名贤集》中有对天命思想的宣传, 认为人的命运早已注定, 但也不乏通过人的努力能够改变命运的言论。其中“道高龙虎伏, 德重鬼神钦”, 更是体现出道德的无穷力量。立志也属于道德的范畴, 由此可知, 家长在儿童童年时期要帮助儿童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德行, 督促儿童勤奋学习。
(五) 教会儿童宽和待人
基于人的社会性,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现实中追名逐利, 再加上当代家庭教育中由于隔代教育过分顺从而膨化的自利和自我中心思想,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是非之争、义利之争, 并非是一派祥和之景, 徒增烦扰。
《名贤集》中表达了对追名逐利现象和惹是生非之人的贬斥, 通篇文章强调与人为善, 宽以待人,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是非、义利, 希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此构建和谐的家庭、邻里、社会。要让儿童能够和周围的人关系友好, 就要从小教给他善、宽、和的理念。家长在家里要做到夫妻和睦, 共商要事, 在外要与邻里友好, 不为蝇头小利争吵打闹, 让孩子在父母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懂得待人接物的道理, 能够从他人的视角审时度势, 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而是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 为社会和谐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名贤集》一书涉及修身、治家、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念与规范, 虽大多取材于民间, 但其中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 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加以弘扬, 对《名贤集》的学习, 需仔细甄别, 剔除其中腐朽没落的观念, 着重学习教育儿童要勤学敏思, 还要在做人做事方面做到感恩行孝, 持守谨信, 宽和有礼。教育儿童勤学敏思, 感恩孝敬父母, 与他人和睦相处, 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总书记这样说[EB/OL].http://chinanews.com/gn/2017/02—10/8145929.shtml
[2] 郑红峰.中华蒙学大全[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5.
[3] 夏当英, 王处辉.论古代蒙养书《名贤集》体现的传统社会生活理念[J].孔子研究, 2007 (4) :53.
[4] 俞敏洪对一个男人的忠告[EB/OL]. (2018-06-30) [2018-07-01] .https://wenku.baidu.com/view/2f7e8b3d10661ed9ad51f359.html.
[5] 刘俊田, 林松, 禹克坤.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103 .
[6] 冯文全, 张倩, 马星光.中国传统蒙学中的德育思想研究[J].教育评论, 2016 (6) :154.
[7] 冯文全, 陈晓霞.《三字经》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 (12) :133.
点击查看>>家庭德育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