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供荆门市各地学习借鉴,笔者深入京山市的孙桥镇青树岭、梭罗河村和对节白蜡小镇、新市街道白谷洞村、曹武镇源泉村及罗店镇石板河、马岭村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当地有关部门和镇、村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总结了京山市近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与采取的措施,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 : 乡村振兴;实施现状;京山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实施“振兴乡村战略”,中央、湖北省及荆门市相继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3年以来,全市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近期,笔者深入京山市的孙桥镇青树岭、梭罗河村和对节白蜡小镇、新市街道白谷洞村、曹武镇源泉村及罗店镇石板河、马岭村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当地有关部门和镇、村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经总结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
1.1、 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一是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了京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亲自谋划、推动和督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二是坚持规划引领。京山市按照省级美丽乡村建设3年行动计划,分3类村编制了各镇、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每年16个村,每村扶持500万元,每年8 000万元,共计2.4亿元。统筹推进,以规划引导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把乡村振兴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十三五”期间,京山市乡村振兴投入资金达11.5亿元。深化政银企合作,常态化推动银企对接,推出“专业大户联保贷”“财湖贷”等支农扶农信贷新产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还建立乡村振兴工作实绩考核制度,镇(乡、街道)党委、政府每年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严督实考,推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各项重点任务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搭建,全市上下重振兴、促振兴氛围正在形成,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1.2、 乡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渐凸显
一是突出链条延伸,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壮大优质粮油、生态畜禽、特种水产、花卉苗木、食用菌等五大主导产业,全力推进京山桥米、神地蛋鸡两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京山市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依托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大米加工企业“50强”之一的国宝桥米公司做强做大做优稻米产业。以京山桥米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张启发院士“515(5名院士领衔组建15个科技团队,对接15个重点县市)”专家团队为科技支撑,实施优化品种、优化技术、优化品质“三优”科技创新行动,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发展优质稻种植基地80万亩,其中桥米种植基地20万亩。总投资近7亿元的国宝桥米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落户梭罗河村,占地500亩,第一期工程于2021年7月投入运行,通过延伸产业链,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粮食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扶持盛老汉、欣汇荣、旭华源、御花园、京深种植等一批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了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并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立足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孙桥镇引进碧桂园、森宝园艺等38家市场主体,建成5 500亩对节白蜡等高端花卉苗木核心基地,以及梭罗河至虎爪山23 km对节白蜡产业示范带,打造了园林绿化景观、盆景、工艺品、乡村休闲旅游对节白蜡全产业链,成为湖北省首批20个特色小镇创建单位,小镇总体定位为世界唯一对节白蜡小镇、中国盆景艺术生活社区。罗店镇石板河村通过“三乡工程”招引在外创业成功的段生远回乡创业,注册成立京山秋满园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种植“阳光玫瑰”葡萄面积3 000亩,其中投产园面积1 000亩,产品远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大型连锁超市,2020年年产值已突破3 000万元,吸纳附近农工1 000余人次(含贫困户140人)在葡萄园务工,累计发放村民薪酬2 700余万元,其中固定工人每人每年在园区可务工增收3万元以上。马岭村马志强、张立等9名在外成功创业人士为回馈家乡养育之恩齐返马岭村建设新农村(人称“九马回槽”),助推乡村振兴,以股份制合作方式运作,推行农田耕种、村民居住、村民养老“三集中”,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组建公司实行村企共建,现已建成黑山羊养殖、大棚蔬菜种植、优质水稻种植、甲鱼养殖、四季花海等主导产业。2020年实现利润22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每户平均每年增收3 000多元。三是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业态。新市街道白谷洞村利用城郊优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村集体流转土地500亩打造“共享菜地”“共享果园”,吸引市民认种认养蔬菜、水果,并建设大型乡村文娱活动的古戏楼、全影汇VR科技体验馆、特色民宿、非遗美食巷等,打造成了集“吃、住、玩、乐、购”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田园综合体,集体年收入200多万元,壮大了集体经济。乡村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产业体系正在构建。
1.3、 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京山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9.02%。走进青树岭、梭罗河、白谷洞村,群山苍翠、林海连绵,一幅幅乡村美景跃然眼前;源泉、石板河、马岭村草木掩映、溪水潺潺,到处是一派和谐安宁的景象。全市各镇村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一是“三类”标准建家园。把全市357个村分为3类,一季度一拉练,考评结账。围绕干净度、整洁度、有序度,建设达标村135个;立足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建设提升村118个;凸显产业特色化、村容景区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示范村104个。目前建成美丽乡村111个,其中省级示范村16个。二是“四个三”工程补短板。全域推进“厕所革命”,京山厕所革命3年行动在全省考核中排名第一,厕所革命和污水治理同时获省通报表彰,为全省唯一获2项表彰荣誉的县市区。持续开展农村垃圾清理和污水治理,获批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推进了农村废水、垃圾、秸秆“三废”综合利用,农村厕所粪污、洗涤污水、厨房污水“三水同治”,农村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三园同建”,促进了乡村面貌的显着改善。三是“两个重点”强基础。突出道路、水利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全市境内所有村、20户以上村民小组均通硬化路;30 km的“扶贫大道”,带动6个贫困村762户贫困户如期脱贫。改造汉北河(京山段),除险加固64座小Ⅱ型水库,硬化灌溉沟渠1 120 km。创建成为全省第一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入选全国2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
1.4 、农村能人回归和传统文化日渐兴盛
一是实施“三乡工程”。各镇、村除了大力培养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队伍外,通过实施“三乡工程”,吸引800多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兴业,促进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让青年人逐渐回流恢复农村“人气”,实现了聚才、育才、留才新突破。人才支持乡村的格局正在形成。二是重塑乡村文化。白谷洞村在尽量不动用村集体积累的情况下,充分考虑美丽乡村投资回报率,不大拆大建,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充分挖掘人文历史底蕴,始终坚持按照经营性项目占65%、绿化公共设施项目占35%的投资比例建设美丽乡村,既建设了全市独具非遗特色的古戏楼、非遗科技展示馆、全影汇VR现代科技体验馆、“百家院”非遗商业街、非遗美食巷、都市田园共享菜地、特色氧吧民宿等经营性产业,也建设了林海登山悦景区、滨河景观步道、画境人居微景观、休闲书吧、环保驿站、孝廉广场、自行车骑行绿道等配套设施。梭罗河村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桥婚俗”女婚男嫁的发源地。为了让古老的孙桥婚俗能在这里展示传承,展现当地文化底蕴,围绕“旅游+农业”的思路,坚持原生态环境、原建筑风貌、原文化传承,打造游、吃、住、行、购、娱等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体验区和美丽经济综合体,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白谷洞村文韵深厚,古道幽远,乡村景观独特,深挖“白谷烟树”历史,及对古景点、马刨泉古名泉和卢子湾古戏楼、百家院等非遗文化进行传承性开发,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三是展现特色人文。孙桥镇青树岭村依托自然、人文资源将张文秋故居打造成廉政教育、红色传统文化教育、湖北省家风家教实践及乡村旅游基地,每天都有市内外团体组织或游客数百人前来接受红色教育。通过塑形铸魂,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形成了农民安居乐业、农村文明有序的良好局面,提升了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1.5、 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一是注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四强”为目标,深入开展“能人当家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干部队伍建设。2020年京山市调整村党组织书记26名,面向村干部招录2名乡镇公务员,公开招考“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62人,培养村级储备后备干部895名,发展后备干部党员89名。29个管理松懈的村党组织全部整顿到位。二是注重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建设。督促指导357个村和32个社区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制定或修改工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市20个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源泉、马岭等村结合村民积分制+集体经济收益激励机制,构建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是注重平安乡村建设。政府投资5 300万元推进京山智能监控工程建设,在全市实现乡镇视频监控全覆盖,安装监控探头达6 600个,建设了15个“智慧平安小区”,农户“电话联防”普及率达57%。在农村(社区)全面推广社会治安综治保险,家庭参保率达到68%。形成了“村口有视频监控、村内有治安巡逻、邻里有电话联防、小区有门栋关照、集镇有卡点防控、发案有保险补偿”的“六有”格局。初步形成了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以群团组织和民间组织为补充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现在国家级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不多、知名品牌不多。部分农业产业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规模还不大、产业链不长、品牌不响,发展的质量也不高,竞争力不强。
2.2 、农村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
当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存在劳动力少、请工难用工贵的问题,农村人才总量不足且素质不高。
2.3、 农村文化有待进一步繁荣
主要是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不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还存在短板。
2.4 、农村改革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化
乡村治理方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等方面还不够健全。
3 、发展建议
3.1、 坚持“内培外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聚焦优质粮油、生态畜禽、特种水产、花卉苗木、食用菌五大重点产业,高标准谋划一批精深加工产业项目,紧盯优势企业开展精准招商。着力打造全产业链,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二是大力延伸产业链条。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以优质稻、畜禽、特色水产、食用菌果蔬、高端木本油为重点,每个产业重点支持2~3个龙头企业实施扩规提质行动,从过去单一的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精深加工、贸易、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拓展,集中优势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链,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扶持盛老汉、欣汇荣、旭华源、御花园、京深种植等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国家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和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从事三产服务业收益比重,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
3.2、 坚持“人才集聚”,搭建乡村人才服务平台
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培育和引进人才,关键还要留住人才。要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深化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让乡土人才安心、安居、安业并“扎根开花”,发挥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
3.3、 坚持“文化引领”,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农村实际,采取符合农村自身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对中国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挖掘绿林起义、屈家岭农耕文化等人文资源,推进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二是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村落和古村落保护开发,让其既传承历史文化、凝结乡愁眷恋,又跟上时代节拍、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在原有文化根脉上的新生。重点打造张文秋故居、荷花宴、白谷洞村、网球小镇等一批特色文化名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风、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整合乡村建设各类资源,着力推进党建、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民政、文体、法律等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3.4、 坚持“共建共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推广乡村治理模式。健全湾长理事、信访代理机制,发挥积分制管理作用,创新乡村“微治理”等方式。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从“要我来治理”到“我要来治理”转变。二是推进乡村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基层志愿服务,深化文明村镇创建。三是推动乡村综合治理。组织村民开展民主决策和民主议事,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四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打造符合农民意愿、切合民俗习惯、宜居宜乐的美丽乡村。
3.5、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乡村发展活力
一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探索“三权分置”经验。借鉴山东、浙江等省经验,用出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方式,盘活农村集体建设土地,激活村集体资产,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的问题。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稳量、提质、增效”思路,做强一批单体社,发展一批联合社,整合一批薄弱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和资本参与主体股份合作和股商合作经营,创新农户与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以财政投资为引导,撬动市场资本投资的投入机制,完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担保政策,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破解振兴乡村战略的“投融资”问题。打通城市资源流向农村的通道,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增添发展新动能。
中部丘陵13个乡镇120个村中无经营收益的112个村, 有经营收益的8个村, 其中5万元以下村1个, 5-10万元村5个, 10-50万村2个。村集体负债合计7923万元, 其中经营性负债328.5万元, 兴办公益事业负债2621.5万元, 村均负债66万元。...
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机制, 党委和政府的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各地区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又要加强沟通, 密切配合, 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乡村是鲜活的有机体,出手太重或者干预强势都可能导致乡村被破坏。很多地方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方式就像西医的“切除”和“移植”,或许效果“立竿见影”,但却对原有生命体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本质上是新时代城乡关系的重塑,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