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

乌克兰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前景和障碍

来源:毕业论文(设计)指南:财经大类 作者:赵善庆;朱璋龙;翟志华
发布于:2020-09-21 共3607字

  摘要:乌克兰与中国的关系历史悠久,两个国家一直以来没有任何利益冲突,也没有严重的政治经济矛盾.除此之外,乌克兰和中国的经济具有互补性,两个国家将来具有比较大的合作发展潜力.当今, 乌克兰与中国的关系还没有充分发展,但越来越多的乌克兰专家指出,发展乌克兰与中国的关系应该成为目前乌克兰外交政策的一个优先方向.2013年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为两国关系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前所未有的机会.

  关键词:乌克兰与中国关系,贸易关系 "一带一路"

  1.乌克兰与中国关系的当前情况

  乌克兰和中国关系历史悠久,起源于蒙古时期前的基辅罗斯.当时的丝绸之路在两个国家的关系中扮演着主要角色.1949年10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乌克兰与中国的关系开始了新的阶段,当时乌克兰作为苏联的一部分对新中国建立钢铁.机械工业.农业基础做出了较大贡献,很多乌克兰的工程师、设计师、科学家等在工厂、工地做顾问.乌克兰独立以后又是乌中关系新的阶段.中国是最早承认独立的乌克兰并在1992年1月4日与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乌克兰与中国关系最积极的发展是在2010~2013年.2011年6月20日乌克兰和中国签署了增进两国关系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中乌关于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并且这三年间两个国家元首和领导人频繁互访.在乌克兰最近复杂艰难的国情下,乌克兰政府做出最大努力避免与中国关系的停顿,也非常重视保证所有以前达成协议的稳步实施.

  两国关系友好稳定的基础主要包括:乌克兰关于核裁军和签署《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决定后,中国成为为乌克兰核安全提供担保的首个国家;同时,乌克兰一直对"一个中国"原则表示支持.总体来说,相互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草重成为中乌成功合作的重要基础.2014 年在乌克兰困难局面下,中国政府表现出致力于联合国宪章的立场.

  而中国与乌克兰经贸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要部分.乌克兰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额波动也较大(见图1,略).

  在乌克兰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中国对乌克兰出口比乌克兰对中国出口具有可观优势.从2012年开始乌克兰对中国出口总额逐渐增长,而乌克兰自中国进口总额开始减少,2015年乌克兰对中国出口和乌克兰自中国进口达到平衡.

  据乌克兰海关统计,2015年乌克兰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额达到61亿美元,与2013年同比(101.37亿美元)减少了66.2%.其中,乌克兰从中国的进口总额减少101%,乌克兰对中国出口总额减少12%.这种巨大变化原因在于乌克兰危机引起的美元对乌克兰格里夫纳汇率增长(特别影响到中和小进口商),乌克兰生产力和人口购买力下降.其结果表现为:一方面,2014~2015年乌克兰开始进口比较便宜的产品,另一方面,乌克兰开始销售仓库里的产品,两者都导致统计上的进口总额急速下降.尽管如此,目前中国依旧保持其乌克兰亚太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而且是除了欧盟以外全世界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2015年).

  2016年1~6月乌克兰中国双边贸易也发生了变化,经过几年不断下降后,乌克兰自中国的进口总量又开始增长.相反,乌克兰对中国出口2013~2014年保持比较稳定水平后,2015~2016年继续下跌.2016 年1~6月乌克兰与中国双边贸易额为31. 1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32.317亿美元)减少了3.9%.其中乌克兰从中国的进口总额增加14%,乌克兰对中国出口减少34%.最近四年,乌克兰中国双边贸易关系结构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见图2,略).

  2013~2015年双边贸易分析表明,乌克兰从中国各类主要产品进口总额有大幅度减少.机器制造业产品总额减少了78.6%,化工品减少47.9%,轻工品减少195.8%,各种工业品减少104.1%,冶金工业品减少159.9%,其中轻工品和冶金工业品总额这三年内减少得最明显,为25到3倍.2016年1~6月比上年同比乌克兰自中国的进口额有非常明显的变化.除了轻工品,其他产品进口总额恢复了其增长.在乌克兰对中国的出口方面上两个最重要的趋势是乌克兰2013~2015年对中国出口中的农业综合体和食品工业品总额飞速增长(156%)和矿产品总额的逐步减少(82%).机器制造业产品总额也明显减少(178.6%).木材及木制品总额经过一段增长,2015年又下降了(76. 6%),冶金工业品总额增长了三倍以上(220.5%).但2016年1~6月乌克兰对中国出口的积极动态又受到变化,乌克兰对中国出口产品额开始下降,包括最近几年关键的农业综合体和食品产业(见图3,略).

  如果我们看2011年乌克兰对中国的出口结构,可以看到它以矿产品和化工品为主,但是过去几年这类产品的份额大幅度减少,原因在于在中国的同类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反,最近几年为增加对中国农业产品出口而形成了先决条件,而且希望将来会进一步发展在这方面的两国合作.农业综合体目前是乌克兰与中国贸易投资关系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根据乌克兰农业政策和食品部资料,所有乌克兰对中国出口的产品50%都来自农产品,主要是谷物:玉米、黄豆、大麦.此外,2015年乌克兰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提高了差不多两倍.如果比较乌克兰和中国一系列指标,可以看到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乌克兰的多95倍,中国人口比乌克兰多30倍,领土多16倍,而中国的农业土地比乌克兰的农用土地只多4.3倍.除此之外,乌克兰的农业产品质量高,所以对有机食品越来越感兴趣的人偏向乌克兰生产的农业产品,, 2015年7月到2016年12月,乌克兰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玉米第一大供应商.

  2.乌克兰与中国的关系障碍及发展潜力:"一带一路"的倡议

  很多学者和政治家认为乌克兰和中国合作潜力巨大,目前还没有充分地发挥.不仅如此,如果看两国经贸关系,双边贸易总额最近几年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明显下降.有几个原因可以来解释为什么两个国家没有充分地发展其经贸关系.

  首先,乌克兰国际贸易专家Igor Guzhva提出下列在两国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障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财政资源缺乏,外贸的官僚主义.除此之外,目前乌克兰中国贸易商品结构以原科为主,需要扩大产品范围.中国市场行情波动及乌克兰国内经济问题,中国和乌克兰距离比较大而货物运输成本比较高,乌克兰在中国的外贸组织不够发展,所有这些因素也对两国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说起两国投资合作,也存在些许问题:乌克兰政府在其投资战略依赖于重工业和能源,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需要为中国投资者提供对农业、轻工业和高技术部门的投资机会.为了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特别是双边贸易关系,两个国家需要简化贸易手续和发展贸易基础设施.有迫切需要去提高翻译服务,提供分析支持、商业论坛、有效合作机制.如果没有创建这种乌克兰中国关系系统和合作机制就不可能达到新的合作水平.

  中国和乌克兰有许多共同之处,包括地缘政治因素,而且两个国家都有巨大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潜力,同时也面对相似的社会经济问题.不管是乌克兰还是中国都是欧亚地区国家,与俄罗斯交界并属于美国的利益范围.两个国家都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也有对开放政策的承诺.在全球背景下,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及在现代政治发展关键问题的相同立场.

  乌克兰学者和政治家认真研究了中国的欧亚跨洲运输倡议,特别是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首先,乌克兰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支点,因为它连接欧亚主要经济体是欧亚国家间的桥梁.目前欧盟每年进口3 000亿美元中国产品,而且从中国进口总额继续增加.这些产品的主要部分可以通过乌克兰运输.正在乌克兰跟欧盟深刻合作,而且2014年签署的乌克兰欧盟联合协议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乌克兰的"欧洲化"可以作为欧洲和中国之间关系的加强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乌克兰成功的欧洲一体化对中国有利.另外一个积极因素是乌克兰的巨大农业潜力.由于中国大、人口多,中国极其依赖粮食供应.中国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仍然是美国,然而从乌克兰进口农业产品可以达到中国在这个方面供应多祥化和减少对单一供货结构依赖性的效果.

  除此之外,乌克兰经济潜力、科技和装备制造业能力很强.乌克兰和中国已经在很多方面有过成功合作,很多方面的合作还没有充分地发挥,但也有巨大前景.双边科技领域的合作有潜力方向是航空航天、信息、通信和节能技术发展,乌克兰企业可以加入中国下列范围的项目实施:飞机制造工业、造船业、火箭制造业、装甲车、雷达装备和防空系统等.此外,乌克兰也对在生物统计学.替代能源、电动汽车生产方面上扩大合作感兴趣.双方合作建立技术园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合作方式.

  乌克兰与中国合作,包括在"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合作和经贸关系正在对乌克兰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乌克兰最近失去了其两个主要销售市场,也就是俄罗斯和前独联体国家.但同时为了加强乌克兰中国之间贸易关系,需要加强产业的竞争性,而把合作范围扩大到通信、 物流、基础设施、新能源、工程和金融领域.

  3.结语

  乌克兰与中国经贸合作潜力巨大,为了充分发挥这样的潜力,双方需要挑战所面对的障碍.因为乌克兰与中国关系不够对称,而且考虑到乌克兰政府换届等因素,乌克兰应该作为乌克兰和中国关系重启的发起者.乌克兰与中国关系不但不可忽略,相反,对乌克兰来说,进一步加强中国和乌克兰的贸易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作为平衡乌克兰在地区地位的因素,在乌克兰的欧盟和俄罗斯双向地缘政治选择情况下作为新的对外关系发展方向.对中国来说,乌克兰可以作为可供选择的农业产品供应商,在航空航天、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伙伴,还可以作为欧盟和中国间的桥梁.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国际经济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