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强国对于产业工人的需求标准呈现出鲜明的趋同态势。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产业工人,德、日、美等国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呈现出注重实践教学、注重优势产业、注重新兴技术、注重文化培育等四个方面的特点。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其培养方向与上述几国一致,但文化传统、从业观念和就业形势的挑战,又让中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其他国家不曾有的困境。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寻解决我国职业教育两难处境的方法,并提出了着力加强校企合作、拓宽人才选拔机制、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措施,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产业强国;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比较研究;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demand standards for industrial workers in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s have shown a sharp trend of convergence.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e outstanding industrial work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has sh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cusing on practical teaching, on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on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on cultural cultivation in terms of talent training goals. As an important manufactur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training in our countr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countries in directions. However, the challenges of cultural traditions, employment concepts,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brought to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difficulties that other countries have never experienced. Through comparative research,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roadening the talent selection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meet the current challenges.
Keyword:Industry pow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Comparative research;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面临着其他国家不曾有的双重使命,既承载着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迈向世界一流的重任,又分担着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如何在完成既有的社会教育使命之外,稳步推进我国高素质劳动人才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大课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劳动力标准的趋同
伴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形成,技术能力、技术种类等专业素养成为划分产业劳动力水平的关键指标。现代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使得全球物流和信息传递的成本大幅下降,速度迅猛提升,产业跨越地域乃至国家的壁垒寻求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成为可能。寻求最低的原料成本、最好的制造工艺、最优的人力配备、最强消费市场成为跨国公司近乎一致的利润法则。这意味着在一条遍及全球的生产链条中,除了原料、工艺和市场等要素面临着全球范围的竞争,产业劳动力作为生产环节中最重要的因素,其评价标准也形成了全球范围的趋同。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产业劳动力重要产出方的职业教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尤其是当一个国家产业结构中的工业和服务业比重逐渐超越农业时,劳动力市场对于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中等技能人才将产生极大需求,职业教育由此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产业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世界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强国德国、日本、美国也都拥有较为出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同样也将职业教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这些位于全球产业链条顶端的国家既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拥有着世界最优秀的产业技术工人群体,也代表着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水平。对于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进行考察与比较,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些共同发展趋势,包括注重实践教学、注重优势产业、注重新兴技术、注重文化培育等四个优先发展方向。
一是注重实践教学。与传统高等教育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创新和人才品性的陶冶不同,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市场,要求学生具备出色的实践能力。各国紧紧围绕这一职业教育的特点,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实践特色。为了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德国职业教育直接由企业发起,学校则配合企业完成人才培养工作。这样的培养方式带有鲜明的定制化色彩,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回到实践中解决问题。美国职业教育通过体验式教学来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生产一线的无缝衔接。美国职业教育设有16个领域的职业体验模块,涵盖该行业的理论、技能、发展水平、就业导向等信息[1]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校进行低成本的行业选择,减少误判与转型所带来的消耗,便于学生通过实践进行职业体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行业。日本职业教育学校通常以"专门学校"命名,彰显了其鲜明的行业属性。虽然日本职业教育以初中生为主要生源,但仍会随着教育进程的不断进阶而逐渐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也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广泛吸收了欧美长处的同时,也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创办行业性鲜明的职业技术高校。各类企业的定制化培养、各类技能大赛的择优选拔、各式教学模具的更新换代都积极地让学生勇于实践、乐于实践、善于实践。
二是注重优势产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一个国家很难在所有领域均处于优势地位,想要占得产业高地,必须着力发展本国的优势产业。优势产业一方面可以带动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良好的人才培养不但可以有效地助推优势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进行人才输出。德国作为传统机械制造强国,着重加强了机械制造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为德国保持全球机械制造排头兵的地位做好了人才储备。技术过硬的德国技师在全球劳动力市场也广受欢迎,不但随德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成为德国海外工厂的技术标兵,而且在欧盟、北美和亚洲的多家汽车、飞机、电器和农用机械制造企业中也占有较为庞大的份额。日本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制造业大国,其职业教育也偏重电子、机械和精密仪器等领域。日本对于这些领域的科目开设、技能指标和就业导向都有较为明确细致的规定。这些领域的专门学校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较好的国际声誉。中国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在庞大的市场中蕴含着不同的需求,但总体来看,中国职业教育仍然紧紧跟随国家发展步伐,适应市场需求,先后出现了"计算机热""挖掘机热""厨师热""航空热"等热门专业,体现了中国巨大的服务业市场需求。
三是注重新兴技术。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手段进步迅猛,通信、互联网、物联网、芯片、云计算、航空航天、电动汽车、无人驾驶等新兴领域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产业发展的热点。世界制造业强国纷纷开始在这些领域发力,除了创新人才以外,强有力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也是该产业得以发展的必备要素。因此各国的职业教育纷纷转向,加大了对于科技新领域的投入力度。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将"技术立国"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并不断推动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方向发展。其中,光学、半导体、光刻胶、数控机床等领域的职业培训迅猛增加。中国则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芯片人才在内的技术骨干力量培育,多措并举地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升级为科技密集型。
四是注重文化培育。以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为主体的文化养成是各国职业教育普遍重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文化培育不但对于技术人才有着启发、激励和规制等作用,而且对于整个行业的风气和品质也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日本自古崇尚"匠人"精神,其一代代产业工人以严谨、细致、认真的作风让"日本制造"一度成为精益求精的代表。日本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对于"匠人"精神的培养,将其融入职业观、人生观乃至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希望学院以"职业人"的身份和理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德国职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一些地区可追溯至中世纪的手工业学徒制度。德国职业教育充分挖掘了这种职业传统的文化底蕴,非常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强调责任、认真、协作、稳定的工作态度,并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重视技能的行业文化。中国也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渠道发挥思想引领的优势,构建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为主体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劳动光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人民服务"等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念,树立"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国家榜样,在学校和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不同使命
作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强国之一,中国属于典型的后发型国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凭借着巨大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实现了进出口双向的优异成绩,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向高端产业迈进。近年来,伴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逐步加大,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开始从粗放型、资源型经济向集约型、创新型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制造2025 战略"提出以后,企业积极提升创新能力,产业转型不断加快,知识密集型、高精尖技术、高附加值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更加明显,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在这样的条件下,原先"低技能、低工资"的劳动力模式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市场和国家都在呼唤符合世界一流制造业强国标准的劳动力供给模式。从这一点来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与世界制造业强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是趋同的。
我国职业教育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从而造成了很多不同于其他制造业强国的职业教育现象。
一是我国的文化传统造成职业教育生源质量难以保证。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存在一定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教育制度、政府决策、社会美誉度和民众认可度等因素共同作用,将优质生源选拔进高校,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理论研究、科学研究、行政工作等非技术工作。而反观我国职业教育,录取生源长期居于高考录取分数段的末端,造成我国技术工人的选拔层次普遍偏低。在职业教育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为基础教育补课、帮助学生重建信心和融入主流社会的额外工作量不容忽视。
二是"一业而终"的从业观念让职业教育在中年群体中缺乏市场。我国历史上就有"子承父业"的职业传统,虽然这种传统很好地延续了一些行业的生命力,承袭了很多历史技法,但是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行业封闭。现代社会以来,虽然这种传统影响甚微,但一个人一生从事一种行业的现象仍然较为明显。在美国等国家,中年群体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行业转换是一件较为正常的事情,但我国职业教育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职业教育群体的多样化既有助于职业教育职能和形象的转变,也有助于职业教育更加深入地参与社会分工,从而提升产业劳动力的生机和活力,但这需要社会机会、政策引导、观念转变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
三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让我国职业教育成为"稳就业"的关键一环。我国既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决定了就业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经济下行压力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较大影响,国内经济向内外双循环的经济模式转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均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职业教育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供给方,纾解就业压力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同世界一流制造业强国趋同,但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下,不得不作出某种妥协来适应发展环境。
三、正确认识和利用"趋同"与"不同"
我国职业教育与世界产业强国职业教育在发展目标和发展环境上的"趋同"与"不同",归根结底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正确认识和利用这对矛盾,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也是我国解决改革与发展问题的传统理论优势。
作为当前世界产业强国普遍追求的发展目标,培育善于实践、有所专长、与时俱进和文才并举的技术人才,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专业发展的导向。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目标上可以与之趋同,既是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跻身世界一流强国的一种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3].几十年来,历经全国各族儿女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国从走向世界市场,到参与世界分工,现今终于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全产业链国家。成就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继续以世界一流水平为发展目标,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困难,砥砺前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为我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是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很多工作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职业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客观看待我国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既有助于我们正视自身定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有助于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尽快缩短同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特别是经过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具备一定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照世界先进标准,并非手足无措。内观我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发展困境,是多个方面综合造成的,因此也需要多个方面系统来解决,就职业教育本身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进行改善。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融合。校企合作既是职业院校坚持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才培养面向市场导向的主要依托。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与时俱进,敏锐把握国家政策动向和业态信息,与同等级的企业精准对接,在师资和培养方案上应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既可聘用理论教师,也可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等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既搞好全日制的职业教育,也积极拓展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4].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担任主角。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正是因为德国拥有一批具备行业前瞻力和社会公信力的企业,才让"以企业为主导"的办学模式得以在高水平上运行。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已经积累了一些企业办学校的经验,这些学校和企业为我国的工业建设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材。虽然当年"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在经济上造成了一些负担,但是在教学模式上的经验并非没有我们继承吸取之处。按需定制、生产一线培养、老工人传帮带等经验其实都是在校企合作中可尝试的成熟经验。
二是拓宽人才选拔机制,实现分配之后再分配,选择之后再选择。建立一套基于现行高考选拔制度之上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互通机制。让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可以获得本科学历,也积极从本科毕业生中挖掘技能人才,经过一定的职业培训之后,成为高级技术人员,实现高考基础上的分配之后再分配,选择之后再选择。应用型、技术型大学应对职业院校学生给予更大的帮助和更广范围的资源共享。同时技术型大学自身的培养目标也应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和产业导向,鼓励学生扎根基层,勇于实践,投身于我国产业的前沿。这种学历之间的互通机制,可以从实质上弥合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鸿沟,改善职业教育的薄弱地位,拓宽职业教育的学历通道,从而提升我国产业工人的文化水平,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更优质的人才支撑。
三是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我国与德国、日本等产业强国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庞大的市场和广泛的业态。因此我们在优势产业之外,还有巨大的就业和创业空间。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该理念可以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5] .职业院校毕业生作为我国产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广泛实践于我国产业一线,拥有生产创造的直观感受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是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之一。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扩大内需,释放我国经济的潜在消费能力,对于我国在新形势下的"稳增长、保就业"工作也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JOHN L.SCOTT,MICHELLE SARKEES-WIRCENSKI.Overview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Fourth Edition)[M].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s,2008:47.
[2]李力。"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0(3):50-53.
[3] 毛泽东文集:第6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29.
[4]刘慧。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高职双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高职英语教育,2020(2):243-244.
[5] 李克强: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特别致辞[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11/c_1116527245.htm.
通过借鉴国际消费争议仲裁制度及经验,植入中国及海南自贸区特色,充分体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顶层设计理念,重视涉旅纠纷调解、仲裁与诉讼之间的承接融合,秉持当事人中心主义的制度设计原理,构筑体现国际化和实用性的国际旅游消费仲裁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