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地位的人和富人,作者和保尔都抱着一种充满敌意的态度。所以,在写到这类人的时候,作者通常会以丑化和脸谱化的手法来描写:“水塔旁边的小桥上,有两个年轻人正走过来。他们都是七年制中学的学生。其中一个是调车场场长兼工程师苏哈里科的儿子。他是一个地道的蠢材和淘气包,今年十七岁,浅黄眉发,满脸雀斑,在学校里大家都喊他’麻子舒拉‘.”33接着就是打架。保尔迷信拳头的力量。当冬妮亚说他“经常和人打架”的时候,他脸上现出了“不愉快的表情”.他还喜欢骂人,当冬妮亚说他“这样不好”的时候,他的“眉毛竖了起来”,不满自己“为什么要同这个妖精闲扯”.冬妮亚问他“为什么那样恨维克多”,他的回答是:
那个男不男女不女的少爷崽子,没有灵魂的东西!我见了他,手就发痒。他仗着有钱,就觉得什么事都可以干,可是我不把他这个有钱的放在眼里。只要他敢稍微碰一碰我,我就好好收拾他一顿。对于这种人,只有用拳头去教训他。34在保尔的眼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穷人和富人。他将财富伦理化,根据有钱与否来划分人的好坏。在他看来,有钱人都是可恨的坏人,即使林务官的女儿冬妮亚向他表示好感,也很难平抑他一腔的怨怒和敌意:
保尔是在贫穷和饥饿中长大的,他对每一个他认为是有钱的人,都十分仇视。因此,他对眼下这种感情怀着戒备和疑惧。他知道冬妮亚跟石匠的女儿嘉莉娜完全不同,不能把她当作自己人,当作一个普通的、能够理解他的人来看待。所以他对冬妮亚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只要这个漂亮的和受过教育的姑娘对他这个伙夫有一点儿嘲弄和污蔑的举动,他就准备给以断然的反击。
同样,保尔的革命引路人朱赫来也是这样的人。他像保尔一样,也是一见到有钱人就怒火中烧:“我一看到那些养得又白又胖的孩子,我就恨他们。我时常不留情地把他们揍一顿,可是除了换来父亲的一顿狠打以外没有别的好处。”26他告诉保尔,他可以成为“阶级斗争的优秀战士”,并且愿意引他“走上正路”,并且告诉他,“现在整个世界都着火了。奴隶们造反了,他们要把旧社会推翻”.在这部小说里,“恶狠狠”“仇视”“恶意地”等字眼,总是高频率地出现。
《钢怎炼》中唯一让人觉得优雅而温暖的人物,是冬妮亚。她善良而又可爱,渴望友谊,也慷慨地给人友谊。他对保尔的情感单纯而真诚,甚至显得很勇敢:
她凝视了他好一会儿,心里交织着惊和喜的情感,一股怜悯和温柔的浪潮席卷了她。她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
“保夫路沙,我亲爱的保尔,我亲爱的,我心上的人……我爱你……你听见了吗?……你这倔强的孩子,那天你为什么要走开呢?现在你就和我们,和我住在一起吧。我怎么也不放你走了。
这儿很清静,你要住多久就住多久。”
但是保尔摇了摇头。37
显然,作者对冬妮亚的爱情既不信任,也不欣赏。他不是以同情的态度、从正常人性的角度来写冬妮亚的爱情,而是仅仅将它当作设置“考验情境”的叙事元素,当作显示保尔的革命坚定性和阶级立场的“试金石”.保尔坐在冬妮亚的家里,心里却想着英雄加里波第:“他是那样地羡慕他,加里波第的生活是艰苦的,敌人在全世界各处追逐他。而他,保尔,仅仅才过了一星期的可怕的苦难,就好像是过了一年似的。”38他以及他的同志们不能容忍冬妮亚的优雅和美丽。共青团书记潘克拉托夫拉长声音说:“她的样子完全不像我们的人,很像资产阶级。怎么能让她到这儿来?”保尔也明白,按照“阶级斗争”的绝对原则和“爱憎分明”的政治律令,他们的感情破裂是不可避免的了。他告诉冬妮亚:“我首先是属于党的,其次才是属于你和别的亲人的。”而冬妮亚显然很难理解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感逻辑,所以,她“悲伤地望着碧蓝的河水,两眼饱含着泪水”.虽然在这一刻,保尔也表现出少有的短暂的温情,但是,很快他便将忘掉这一切。不仅如此,他还将在车站的重逢中,在有暴风雪相伴的冲突中,无情地羞辱了冬妮亚一番,将她的庸俗的“酸臭”的“资产阶级”本质揭个底朝天,然后彻底结束与她的一切情感纠葛。
告别了爱情的保尔,陷入了“解放全人类”的幻想之中。他对自己的母亲说:“妈妈,我发过誓,在我们把全世界的资产阶级肃清以前,我是不找姑娘的。你说什么,还要等好久吗?不,妈妈,他们支持不了多久的……很快就会有一个人民大众的共和国。将来把你们这些老年人,年老的劳动者,都送到意大利去养老。那是一个靠海的、气候温暖的国家,那里从来没有冬天。我们要把你们安置在从前资产阶级的宫殿里,让你们在那里,在太阳底下舒舒服服地晒着老骨头。那时我们再到美洲去解决资产阶级。”39他对自己的事业有热情,但那热情简直近乎疯狂;他对人类生活也有想象,但那想象是多么幼稚。他既不理解人性的丰富和爱的真谛,也不理解人类世界和人类生活赖以文明进步的规律。
显然,无论从人格状况和内心情感来看,还是从政治理念和对人类生活的未来想象来看,保尔·柯察金都不是一个思想和人格成熟的人。他渴望成为英雄,想有一番大的作为,但却认识不到趋向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可靠方向,也无力在健全的意义上建构自己与时代的关系。他是自己时代的流行价值观和主宰性政治理念的盲从者。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摆脱思想和人格上的不成熟状态。他缺乏现代意识和世界视野,缺乏深邃的历史感和理性地预知未来的能力。在很多方面,他都是一个需要被启蒙的人。例如,他认识不到人类的生命和能力的有限性,认识不到世界和宇宙的无限性和神秘性,因此,也就缺乏深刻的悲剧意识和博大的人道情怀。布尔加科夫在写于 1923 年至 1924 年的《白卫军》中说:“一切都会过去。忧患,痛苦,血,饥饿,瘟疫。当我们身体和事业在大地上无影无踪的时候,剑将消失,而这些星星将留下来。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一点。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星星?为什么?”40为什么呢?因为无知和傲慢,因为心灵和人格上的不成熟--像保尔·柯察金这样的人永远不会相信“剑将消失”,也永远不会“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星星”.他没有超越自己时代局限的欢乐与幸福、焦虑和痛苦。他不属于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大卫·科波菲尔、冉·阿让、卡拉马佐夫和汤姆·索耶的谱系,因为他注定不是一个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别林斯基在批评巴拉廷斯基的时候,深刻地揭示了那些与自己的时代维持异化关系的作家的命运:“他们总是迎合、迁就自己的时代,因此,仅仅在当时博得成就,而当另外一个时代来到,带来了另外的概念、另外的要求的时候,他们立刻就被遗忘了。这些人是哪些人呢?那就是德茹里耶们,弗鲁连安们,得里爱们,包格丹诺维奇们,卡普尼斯特们,格涅箕奇们,等等,等等。”41奥斯特洛夫斯基似乎也在这“等等”里。他只属于他的时代--他生活的时代结束了,他的梦也就结束了,他的被夸大的荣耀,也将逐渐暗淡下去。
有道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不过,此处所说的“一时代”,是就文学在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所表现出来的个性风貌来说的,至于在人道主义情思和人文主义情怀方面,或者说,在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方面,文学必须摆脱“时代”和社会的束缚,必须超越阶级、性别、信仰以及族群的狭隘性,进而达到世界性和人类性的高度,否则,就很难成为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经典作品,也很难对广大读者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就此而言,《钢怎炼》并未达到理想的高度--它是一部充满排斥性元素的封闭而狭隘的文本,而不是一个向人类和整个世界开放的、具有永恒性的叙事世界。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钢怎炼》都已不再适合 21 世纪的中学生阅读了。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具有世界意识和人类情怀的心胸开阔的“世界人”,成为人格健全的、懂得爱的真谛的“现代人”,那么,我们就应该把真正属于全人类和所有时代的作品,把屈原、司马迁、杜甫、曹雪芹、鲁迅、荷马、莎士比亚、歌德、狄更斯、雨果、托尔斯泰、契诃夫、马克·吐温,介绍给我们的孩子,而不是让他们阅读那些仅仅属于某一时代的、无助于他们精神成长的作品。
注释:
1.吴俊忠:《我们是否还需要“保尔精神”》,《俄罗斯文艺》2000 年第 3 期。
2.5.6.13.14.15.16.17.18.19.刘文飞编:《苏联文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14 页,第 368 页,第 369 页,第 414 页,第 418 页,第 420 页,第 421 页,第 424 页,第 428 页,第 430 页。1
3.季莫菲耶夫主编:《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简史》,殷涵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598 页。
4.阿格诺索夫主编:《20 世纪俄罗斯文学》,凌建侯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97 页。
7.8.9.10.11.12.余一中:《俄罗斯文学的今天和昨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51 页,第 252 页,第250 页,第 258 页,第 266 页,第 269 页。
20.21.张捷:《热点追踪:20 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68 页,第 290 页。
22. 任光宣:《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罗斯文艺》1998 年第 2 期。
23.24.25.26.27.28 30.31.《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王语今、孙广英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281 页,第 343 页,第 322 页,第 327 页,第 347 页,第 356 页,第 342 页,第 343 页。
29. 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刘文飞、唐烈英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4-35 页。
32-39.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页,第 40 页,第 57 页,第 62 页,第 89 页,第 133 页,第 136 页,第 279 页。
40. 布尔加科夫:《白卫军》,《布尔加科夫文集》第三卷,徐贤绪译,作家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21 页。
41.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2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