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

任碧莲《典型美国人》中两位女性形象的差异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25 共6077字
论文摘要

  当代着名的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的处女作《典型美国人》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美国文坛乃至学术界的关注. "与关注华裔美国的历史、文化、性别等的华裔美国前辈作家(如汤婷婷、赵健秀)不同,任碧莲不再执着于文化冲突、华裔美国历史、性别政治等问题,她更加注重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1]

  这部极具反讽意义的华裔小说呈现了以拉尔夫张一家为代表的华裔移民艰难追求各自所谓的"美国梦"并试图融入主流社会的故事,探讨了主人公在中西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如何处理追求个人独立和承担家庭责任之间关系的问题.

  评论界聚焦探究小说的美国梦主题以及小说的男主人公拉尔夫张的文化认同,例如程爱民与刘婷婷的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探索》(当代外国文学,2003(3))分析了《典型美国人》中"美国梦"的奋斗过程以及谁是"典型美国人";李鲜红的《追求与困境---透析《典型的美国佬》 中拉尔夫的美国梦》(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6))分析男主人公拉尔夫的美国梦,指出任碧莲对待美国多元文化的态度;张欣的《后现代视角下的文化认同---重读任碧莲小说 《典型美国人》》(闽江学院学报,2007(3))借《典型美国人》分析了后现代文化认同的特点.然而评论界却往往忽略了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即男主人公拉尔夫张的姐姐特蕾莎以及他的妻子海伦. 这两位女性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却也是贯穿整部小说的灵魂人物.阅读文本以后我们可以发现任碧莲所塑造的这两位女性形象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两位女性与家的联系

  特蕾莎,拉尔夫的姐姐,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立足点,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它所规定的等级性和模式化的人际关系中, 个人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而获得意义的,克己复礼、负责任和尽忠孝是儒家大力宣传的美德. "[2]严格良好的家庭教育使特蕾莎成长为一名负责任、明人伦、具有自我牺牲的中国人.

  当特蕾莎还在中国的时候, 按照当时传统的习惯,只有姐姐出嫁了妹妹才能嫁人. 为了让妹妹能够尽早嫁给自己的如意郎君, 特蕾莎选择了牺牲自己,在母亲的安排下和一个自己素未谋面的男子订婚,尽管没有成功. 到了美国以后,她还是秉承着自己身上优良的中华传统美德.特雷萨对自己的弟弟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着,甚至可以说她在这个新组建的家庭扮演了"母亲"的角色. 正是由于特蕾莎到了美国以后,不懈地寻找失踪的弟弟,才把拉尔夫从颓废的边缘拉了回来.否则的话,拉尔夫就可以沦落为乞丐,从此行尸走肉般活在美国这片土地上了.在特蕾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州立大学的奖学金以后,为了避免伤害弟弟的面子和自尊心,她谎称"我的奖学金被取消了",[3]使得拉尔夫重新振作起来学习. 在成为住院医师的实习期间,特蕾莎常常因为手术一连工作几天不休息,回家以后,脸也不洗牙也不刷就直接上床.但是尽管如此,她还是过去看看拉尔夫,"你没有事吧? 你好像实在是在生病……我刚好听见你在打喷嚏". 这令拉尔夫大为感动:"他没有见过哪个人这么疲倦.这真的只是为他打喷嚏来看看的. 她,这个成天给病人看病的人,因为他是她的弟弟. "[3]

  在知道海伦和拉尔夫需要买新的房子以后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支付贷款的时候,她主动提出:"我希望我能够凑点钱作抵押支付. 我的实习很快就要结束了,那时候我就要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了."拉尔夫不忍心,她就劝自己的弟弟说:"不要担心,我哪也不会去. 你听我说,从现在起,30 年、40 年、50 年,我依然会待在这里 …… 从前是张家佬,永远会是个张家佬."[3]这就是特蕾莎,永远只知道为自己的弟弟着想,为他们的家庭着想.

  然而特蕾莎辛辛苦苦维持的这个家, 在格罗弗(拉尔夫的生意伙伴) 进入他们这个家以后开始分崩离析.拉尔夫知道了自己的姐姐特蕾莎和自己的上司老赵的婚外情之后,他感到非常恼火,觉得特蕾莎的行为使自己受到了侮辱,他羞辱讽刺她,骂她是"臭鸡蛋".他大声地抱怨:"滚出去."[3]

  试图将代表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特蕾莎赶出了他们的家.收拾箱子离开错层公寓时,特蕾莎哭了.这位坚强独立的女子哭了,正是因为她对张家浓浓的不舍之情才会让这位女子落泪. "一朝为张家佬,永远为张家佬. "[3]

  再次出现在了特蕾莎的脑海里.当然特蕾莎的命运比汤婷婷笔下的"无名女子"的命运要好得多,"无名女子"在与他人通奸生下孩子后只能带着孩子去投井自杀,而特蕾莎只是另租公寓. 在她的流放期间她养了两只猫,以她的两个侄女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叫加莉(Callie),一个叫蒙娜(Mona),足见特蕾莎对张家深深的眷恋之情. 甚至特蕾莎被拉尔夫开车撞得不省人事也是为了保护拉尔夫的狗.在特蕾莎的眼里,拉尔夫的狗也是这个家族的一员,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值得她去保护.

  拉尔夫的炸鸡店因为地基下陷而使其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个时候又是特蕾莎挺身而出,挽救了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是家的观念让特蕾莎不计前嫌地继续帮助自己因美国梦失败而颓废的弟弟.她在整理行李时,特蕾莎告诉自己:"她实在很多方面已经美国化了,但是这个方面她还是中国式的---当家族前进时,她应该跟上队伍. 况且这不正是她所渴望的吗? 重新团聚, 中国人的理想, 就像过年时一样,quan jia tuan yuan---全家人团聚在一起, 她的流放也就结束了 . "[3]

  特蕾莎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她以家为自己人生中心的观念始终没有改变过. 而海伦---特蕾莎的好友兼弟媳,她的家的观念到美国以后却发生着改变.

  "海伦在嫁给了拉尔夫成为他的妻子以后, 就不再是曾经那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她就像中国的传统妇女一般义无反顾地以自己的丈夫为中心,承担了所有的家务,生儿育女,望夫成龙."[4]

  丈夫说什么就是什么,丈夫要求她做什么她就得做什么. 新婚燕尔,拉尔夫就表示"希望自己在中国,这样当他的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他就能纳个小妾了". "他想那是个更好的制度,毫无疑问. "[1]55他还甚至竭力通过控制海伦的呼吸来控制海伦. 他半夜不睡觉,观察海伦的呼吸方式甚至模仿她的方式.他认为海伦的呼吸方法是不对的,要求海伦学着他的方式呼吸,先吸气再呼气."这样,你看见了吗,你应该这样呼吸."[3]

  他一遍又一遍地教海伦如何正确地呼吸,而海伦竟然真的就模仿着他,怯怯地一遍又一遍请教、尝试:"歪着个头,很高兴地看着拉尔夫兴致勃勃,像权威一样吩咐她的样子."[3]

  "法国着名女性主义作家波伏娃曾经说过:女人是被变成的.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文化传统下被扭曲、压抑、异化的'他者'地位,男权使女性长期处于一种受压迫奴役的附属状态,身上的枷锁愈来愈沉重,甚至沦为男性赏玩的'物品'和生产的'工具',成为非人,而男人凭借其对金钱的占有,轻而易举地成为女性的主人".

  海伦就是波伏娃就所描绘的长期被男性压迫的"他者"形象.她也是英国着名女权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的把生活抱负放于家庭并将男性标准化内化的"家中天使".

  海伦以家为中心的观念也体现在生孩子方面. 因为连续生了两个女儿而没有一个儿子,儿子就成为了海伦的心结. 海伦的心结也是因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作怪.毕竟在中国人的眼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然而随着海伦逐渐在美国扎根下来,她这种以夫为天的观念逐渐被美国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化取代,使其一度偏离了她曾经生活的中心.对于拉尔夫,她不再是完全顺从."在炸鸡店被迫停业以后,为了补贴家用,海伦到处去寻找工作,而拉尔夫却不愿意回去教书,还把海伦当成发泄怒火的工具进行殴打. "[2]

  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海伦对于拉尔夫的所作所为不再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被殴打的海伦不再是默默地承受着拉尔夫的折磨,她对拉尔夫进行了反击. 两人拳脚相向,最终导致海伦住院治疗.幸运的是,最后海伦又重新回归了家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特蕾莎始终秉着中华传统美德, 正因为她这种强烈的家的观念,这个家庭才得以维持下来;而海伦一开始也是以家为中心的,但是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国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一度偏离了自己的家庭.

  毫无疑问,特蕾莎和海伦在这个家中都受到了拉尔夫的压迫. 在与海伦结婚以后,拉尔夫经常挂在嘴边的是"我是这家的家长",因为他是这家的家长,他可以做他任何他想做的事情,所有的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

  拉尔夫在不断融入美国社会的进程中,将父权家长制中父亲对家人的责任感演变成了美国式自由的体验---他是"一家之长",所以 "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这使得他走向了家长制的极端.

  对于这种压迫,特雷莎选择了默默地承受;而海伦一开始是顺从,到后来逐渐开始反抗.

  二、两位女性受美国价值观的影响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在 "二战" 以后来到美国的."二战"摧毁了美国人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的认同,而战后一系列矛盾的爆发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这个时候的美国社会充斥着道德的堕落,美国精神中的积极意义已经为人们所摒弃,人们的美国梦是以财富与自由为人生绝对目标的.美国梦逐渐演变成对成功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很多美国人梦想着一夜暴富.金钱至上、财富万能的观念深入人心,植根于美国文化理念中,鼓舞着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奋斗前进.

  特蕾莎和海伦在美国生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她们的转变既是主观上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客观上又是被主流文化同化的过程.

  特蕾莎把中西两种文化的精华融合在了一起.在国内的时候她就已经吸取了西方人坚强勇敢独立、勇于追求的开拓精神. 初到美国时,特蕾莎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早年在女修会的学习和严酷的生活现实使特蕾莎清楚地意识到:在美国,中国人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才能不受歧视,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让全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特蕾莎坚强地承受着压力,面对挑战毫不畏惧.她勇敢地摆脱了性别对职业的束缚,毅然选择作外科医生,并为了获得医学博士学士而终日勤奋学习. 特蕾莎通过付出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在医院实习期间,她非常的敬业,战胜恐惧,终日面对着鲜血和死亡仍然保持着镇静,不知疲倦地与男医生们一起工作."[7]

  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无声地反抗着存在于美国社会的性别歧视.

  特蕾莎在医院目睹了穷人因为无钱治病而死去,深知钱对于一个人生存的重要性,但是她继承了儒家安贫乐道的传统,反对格罗弗所宣传的拜金主义.

  海伦到美国之前,对美国社会是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的. "为了能够知道中餐,她学习如何煮饭. 没有中餐吃的时候,她就不吃饭. "[3]海伦作为一个娇生惯养的大家闺秀并不能像特蕾莎那样轻松地适应美国生活. 然而海伦的抵触只是暂时的. 随着她与拉尔夫在美国结婚生子安定下来,她开始慢慢适应美国的生活了. "她开始走动得更多,并且喜欢和人交往,她和语言学校的朋友做朋友,和住在另一个街区的美国朋友玩桥牌. "[3]不难发现,海伦认同了美国文化价值中的核心部分---"个人主义".

  受个人主义影响,海伦从一个害羞胆小的女孩成长为一个独立自强的女人. 当家里漏雨的时候,这个曾经连门都不敢出的女人甚至通过活板门爬到屋顶上面去查看房子. "她学会了做月饼,她学会了自己发豆芽,她学会了做窗帘和床单,她学会了给拉尔夫的旧台灯换新的电线. 她自己都为了自己感到自豪. "[3]

  海伦独自一个人拿着手电筒去地下室修锅炉从而使房子有暖气的细节描写可以说是海伦内化个人主义最好的证明.

  海伦认同的不仅仅是美国的个人主义,还有美国的消费文化. 她喜欢上了美国的杂志、报纸、收音机,"她偷偷阅读关于妇女服装的杂志, 并将其藏在褥子下面".

  她渴望在郊区购买一幢房子,有一个大的餐厅供全家一起吃饭.她已经把美国妇女的理想和标准看成自己努力的方向了.这就是海伦的美国梦---追求物质上的极大享受.清教徒那种追求精神生活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当时已无足轻重,已经让位于崇尚生活中享乐和满足的消费观念.正因为受到美国消费主义的影响,加上对浪漫爱情的憧憬,海伦掉进了格罗弗卑劣的情爱陷阱中不能自拔.格罗弗以廉价的爱情就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海伦对家庭的不忠. 当然,海伦的出轨也不全是受美国消费文化的影响,也有着对丈夫大男子主义的反抗.海伦苦苦追寻的"美国梦"因拉尔夫炸鸡店的破产与自己的出轨最终破灭.

  相比较特蕾莎而言,海伦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走向了一种极端. 在成为"典型美国人"的过程中,她认为美国的一切都是好的,而没有像特蕾莎那样能够有取舍地吸收,这也就是其产生悲剧的原因.

  三、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造成这两位女性人物差异的一个原因可以归结于其早期的成长环境.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以及他所受到的教育对他以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蕾莎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 父亲是前政府官员,家境优越. 思想开明的父亲坚持用牛奶喂养孩子,以至于特蕾莎长成了一个身高有 5.7 英尺的巨人,"人还没有进来,脚已经进来了"."在教会学校,她给自己取了英文名字特蕾莎","在父亲的容许下, 她学会了打棒球,以至于她走路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双手插在口袋里面".

  在别人的眼里,也许她的行为举止很另类,但是特蕾莎却毫不在意. 在未去美国之前,她已经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同于中国的传统妇女.而海伦就不同了,她从小就体弱多病,在父母和哥哥姐姐的溺爱之下长大,是个真正的大家闺秀,"她的生活目标就是永远待在家里面".

  两位女性走向不同人生之路的另一个原因也与其性格有关. 特蕾莎坚强独立,能够凭借着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医学界占据一席之地, 有着独立的经济能力;海伦柔弱温顺,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必须依附男人存活.

  可以说特蕾莎代表了新时代的中国女性,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在到了异国他乡以后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 她身上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家的观念,又汲取了美国人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她身上,中西文化的两种价值观得到了融合,虽然并不是那么完美. 与特蕾莎不同,海伦代表的是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大家闺秀,初到美国时,对美国社会有着抵触情绪;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经济之上依附自己的丈夫生存;在潜移默化中,被美国物质社会的消费主义所俘虏,成为其脚下的牺牲品.

  四、结语

  虽然特蕾莎和海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美国化了,但是中国传统家族观念的根深深扎在了她们的骨子里面. 特蕾莎自始至终都牢牢地记住自己是张家人. 而海伦在一段时期被美国的消费主义所俘虏,但是她的美国梦破灭时,她还是会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求帮助.而且无论她们在美国生活了多长时间,她们还是中国式思维.作品中有着大量的汉语拼音,然后是英语的翻译,如:(kanbujian)看不见、(tingbujin)听不见、(xiangbanfa) 想办法、(chidekuzhongku,fangweiren-shangren)"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 这些汉语夹在作品中,表明了无论特蕾莎和海伦在美国生活了多久,也不论她们的英语说得多么流利,但在她们的骨子里面却深深镌刻着中国文化的痕迹.

  从这两位华裔女性逐渐成为"典型美国人"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面对中西文化冲突时,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要像特蕾莎那样进行有鉴别的吸收,否则我们就可能会像海伦一样走向一种极端,这不仅会危害到我们自身,同时也会对我们周边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吴冰,王立礼.华裔美国作家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 石平萍.《典型美国人 》中的文化认同[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121,124.

  [3] Gish Jen.Typical American[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4] 黄驰.《典型的美国佬》中海伦形象解读[J].时代文学,2012(5):130.

  [5] 吴童.美在女性视界---西方女性文学形象及作家作品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0.

  [6] 闫正坤.《典型美国佬》:美国民族身份认同的消解和建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2):65-68.

  [7] 关晶.中西合璧的 "圣女 "---《典型的美国佬 》中特蕾萨的性格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6(4):69-7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外国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