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闻香识人:《源氏物语》中的"香气"与人物和情节
《源氏物语》的文学世界是一个"香气"的世界,与"香气"有关的描述在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种对于"香气"的偏好大概不仅是作者紫式部的一种个人趣味,其中还蕴含着很多与全书主旨乃至东方文化相关的有趣内容,本文选取"幽暗的嗅觉迷宫"这个角度,来探讨与书中的"香气世界"相关的一些问题。
1. 书中出现"香气"的场合
日本古代的熏香习俗与佛教东渡有关,鉴真东渡之时,多种多样的香料随之一同传入日本,日本人开始有目的地选择并配制香剂。平安时代,贵族以优雅为生活目标,香料渐渐开始脱离宗教,成为贵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源氏物语》成书于十一世纪初叶,这个时期,熏香文化在上层社会中已经非常成熟。最常见的情况是给衣服、信纸和扇子等日常用品熏香,例如:"源氏公子身上的衣香沾染在紫儿身上,气味非常馥郁。"(1)"夕雾把那件软熟了的家常衣服脱下,换上一件特别华丽的新衣,熏足了衣香,用心打扮,仔细化妆,准备出门去了。"(2)"不意里面一扇雅致的拉门里走出一个身穿黄色生绢长裙的女童来,向随从招手,她手里拿着一把香气扑鼻的白纸扇。"(3)"他查看一切情书,发现有一封信,写在宝蓝色中国纸上,香气浓烈,沁人心肺,摺叠得非常小巧。"(4)第二是日常居室所焚的香,例如:"室中弥漫着不知从哪里飘来的香烟。诸女群集,钗钿错杂,裙影蹁跹,人人举止婀娜,艳丽动人。"(5)"就中首推紫姬所居之春殿:庭前梅蕊飘香,与帘内熏香相交混,令人几疑身在现世极乐净土。"(6)"一推开内客厅旁边走廊上的门,便有一股幽香顺着和风从帘幕中飘过来,令人感觉异常幽雅……在一个异常精致的圆火钵内,浓重地熏着侍从香,其中又交混着衣被香,气味异常馥郁。"(7)第三是宗教法事所焚的佛香,有时也与其他香气混杂在一起,例如:"门外北风甚烈,雪花乱飞,帘内兰麝氤氲,佛前名香缭绕,加之源氏大将身上衣香扑鼻,此夜景有如极乐净土。"(8)"寝台四角的帐幕都撩起,内供佛像。后方悬挂法华曼陀罗图;佛前供设银花瓶,内插高大鲜艳的莲花。所焚的香是中国舶来的'百步香'."(9)"佛前所供名香,气味非常馥郁。庭中芒草的香气也异常浓烈。"(10)除人工熏香之外,作者也写了其他的自然"香气",例如花草之香:"庭中高大的桂花树顺风飘过香气来,令人联想贺茂祭时节。"(11)"一株高大的松树上挂着藤花,映着月光,随风飘过一阵幽香,引人怀念。"(12)"橘花被月光分明地映出,香气随风飘来,芬芳扑鼻。"(13)另一种"天然之香"则是人的体香,例如空蝉的体香:"那件单衫,因为染着那可爱的人儿身上的香气,他始终藏在身边,时时取出来观赏。"(14)还有因身上有天然香气而闻名的薰君:"他身上有一股香气,这香气不是这世间的香气……庭前的梅花树,只要和他的衣袖略微接触,花气便特别芬芳。春雨中树上的水点滴在人身上,便有许多人衣香不散。秋野中无主的'藤袴',一经他接触,原来的香气便消失,而另有一种异香随风飘来。凡他所采摘过的花,香气都特别馥郁。"(15)
2."制香"一节与人物的塑造
书中出现的各种"香气"不仅是对人物日常生活的一种描写,也承担着塑造人物、铺展情节、传达审美观等各种文学功能。例如在第三十二回"梅枝"中的"制香"情节中,作者为书中的几位重要女主人公都分配了符合她们身份性格的熏香,这几种熏香又都与她们各自所代表的季节相合,构成了一个精巧的叙事结构,同时加深了我们对这几位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在这一章节中,参与赛香会的人与他们调配的熏香如下表所示.
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关于几位主要人物的一些情况,例如紫姬所配制的香剂种类最多,可见她的地位最高,不必有所顾忌,当然最能代表她的还是"梅花"---由沉香、占唐、甲香、甘松、白檀、丁香、麝香、熏陆调配而成,配方中还曾加入过梅蕊,是代表春天的熏香。又如恬静的花散里因为不欲与人一争高下,所以只配制了一种"荷叶"---由甘松、沉香、甲香、白檀、藿香、丁香等调配而成,香气清新,具有平静心情、均匀呼吸、使人进入空灵之境的作用,这种清新的香剂正如代表夏季的花散里,她的温和体贴如同夏季拂过脸庞的一袭清风。又如明石姬所调配的百步香是一种熏衣香,不属于"六大名香"之列,这种香料相比之下更加平民化,更注重调香人的自由发挥。书中写到,明石姬本想调配与她的冬殿相称的"落叶",但觉得过于平庸,难以胜过他人,因此别出心裁改成调配此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明石姬的深层性格,她是小女公子的母亲,由于出身卑微只能一直躲在暗处,谦逊隐忍;但是她的谦抑毕竟与紫姬的高贵含蓄或是与花散里的恬淡退让不同,其内心深处始终不愿甘于平庸,屈居人后,即使是从制香这样一件小事也能看出这一点。所以最后评香的萤兵部卿亲王也认为,"此人心工最为巧妙。"(17)3."香气"与情节的发展除了辅助塑造人物之外,书中的"香气"也常常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例如在第三回"空蝉"中,空蝉之所以能够在源氏闯进房间的时候及时金蝉脱壳,反而促成了源氏与轩端荻一段莫名其妙的情缘,完全是由于她预先闻到了源氏的衣香:"这时候空蝉觉得有人走近来,并且闻到一股浓烈的香气,知道有些蹊跷,便抬起头来察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终于迅速起身,披上一件生绢衣衫,悄悄地溜出房间去了。"(18)又如在第六回"末摘花"中,源氏之所以在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向末摘花大示其爱,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香气的吸引:"此时小姐被众侍女怂恿着,好容易膝行而前。隔着纸隔扇,公子但觉她沉静温雅,仪态万方,衣香袭人,芬芳可爱,气度好生悠闲!"(19)又如在第四十九回"寄生"中,匂亲王之所以会对二女公子与薰君的关系产生怀疑,醋意大发,是由于闻到了薰君遗留下的香气,并且这个情节也与后面二女公子介绍浮舟出场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次二女公子对待匂亲王比以前殷勤得多,所以匂亲王非常怜爱她。忽然他闻得二女公子衣服上有薰中纳言身上的香气。这香气与寻常世间的香气不同,显然是此人所特有。"(20)这些事例都说明了"香气"在小说情节发展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4."评香"与作者的审美观另外,书中对于香气优劣的品评也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乃至美学观。从书中的描写来看,身份高贵之人的熏香通常馥郁而芬芳,并不是过分的浓重;相反,每当书中有品位欠佳的人或是作者揶揄的对象出现时,伴随而来的往往都是浓重刺鼻的香气。例如向玉鬘求婚的大夫监:"他的字写得不算很坏,用的信笺是中国产的色纸,香气熏得很浓。他力求写得富有风趣,然而文句错误百出。"(21)或是古板的末摘花:"但此人脾气古板,不知变通……回信用很厚的陆奥纸,香气熏得很浓。"(22)以及性格古怪的明石道人:"明石道人的信,词句艰深,毫无风趣,写在厚实的陆奥纸上,共五六页。纸已陈旧,颜色变黄,但熏香十分浓重。"(23)可见作者更欣赏清雅适度的中和之美。
在第三十七回中,源氏还亲自指导年轻侍女们清净淡雅的熏香之道:"凡空中熏香,必须火力轻微,使人不知道烟从哪里出来才好。烧得像富士山顶的烟一般浓重,便煞风景了。"(24)同时,作者虽然盛赞高雅精致的人工熏香,但是似乎更加推崇自然的香味,例如:"此时云月朦胧,柔丽可爱,微雨初晴,凉风习习。梅花之香与熏香相交混,合成一种不可名状的气味,充满于殿宇各处,令人心情异常优雅。"(25)又如匂亲王与薰君之争,始终由于薰君的香气是天生的,而匂亲王乃是人工熏制之香而略逊一筹:"薰君身上具有这种令人惊诧的香气,匂兵部卿亲王对此事异常妒羡,比其他任何事情更甚。"(26)
二、暗香浮动:《源氏物语》中的"香气"与"阴翳文化"
1. 作为"内在感知"的嗅觉官能
前文概览了"香气"在《源氏物语》中出现的场合及其在小说中的一些功能,对于"香气"的执着,实际上也就是对"嗅觉"这一感官功能的关注。嗅觉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最令人迷惑的人体感官,人类能够辨别并记忆气味的基本原理,直到2004 年才被诺贝尔奖得主阿克塞尔和巴克初步解开。(27)传统西方哲学对视觉的关注程度是其他几种感官难以企及的,而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几种感官则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单纯属于肉体的,只配占据低级地位,(28)嗅觉则更因为经常与色情相关联而处于最底层。对嗅觉的研究大多采取"感知-嗅觉-记忆"的阐释模式,嗅觉意象多被视为心理学以及记忆的附庸,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气味"往往与"欲望"和"记忆"联系在一起。而在东方文化中,一般对嗅觉与味觉并没有刻意地贬斥,相反,东方文学对于"嗅"与"味"的强调非常突出,特别是对"五味"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五声"和"五色".(29)中国文学中对于饮食和"味道"的描写非常考究,《红楼梦》《金瓶梅》等小说中屡屡写到品尝美食的场景;而很多日本文学则执着于对嗅觉的描写,例如夏目漱石、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源氏物语》也是如此,其中的关窍之处值得进一步地探究。
的确,气味刺激不单纯是一种感官活动,也牵涉到情绪和记忆,经由气味链接的记忆常常伴随着个体生活经验而掺杂独特的情感成分,(30)当人们嗅闻某些东西时,会自然而然地赋予气味以喜悦或厌恶的联想,从而产生所谓的嗅觉记忆(olfac-tory memory)。(31)但同时嗅觉也有它的独特之处,这表现在它被称为一种"沉默的知觉,无言的官能"(32),因为相比其他感官而言,语言在嗅觉方面扮演的角色并不重要,有很多气味是人类完全或几乎不能描述的;并且人们虽然拥有清晰的嗅觉感受,大多数情况下却无法明确辨识气味的来源。
这都意味着在语意范围内,人们追溯气味的能力非常有限。(33)从而,沉默无言的嗅觉可以传递很多难以言筌之事,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非视觉特性的",乃至"非外部性的"成分,这些成分是一种内在的感知,它并不完全等同于由外部刺激而唤起的记忆或欲望,也无法像后两者一样用语言来描述,这种神秘的"内在感知"正是东方文明所最为看重的。
与之相应,《源氏物语》中的"气味"也不仅仅与"欲望"或"记忆"有关,而是一种近乎想象力的存在。例如在书中,作者有时会用抽象的"香气"来描写一个具体的人:"但见有一个女子坐着,分明不是别人,正是紫姬本人。气度高雅,容颜清丽,似有幽香逼人。"(34)"紫夫人已非常消瘦。但正因为如此,增添了无限高尚优雅之相,容姿实甚可爱。以前青春时代,相貌过分娇艳,光彩四溢,有似春花之浓香,反而浅显。今则但见无限清丽之相,幽艳动人。"(35)"明石夫人夹在这些高贵的妇人中,想必会相形见绌,但事实并不如此。她的举止态度非常优雅,令人看了觉得自惭。气度之悠闲与容貌之妩媚,不可言喻……看到这人,好像闻到五月橘连花带实的折枝的香气。"(36)在这些例子里,所谓的"香气"都并不是真正从所描写之人身上散发出来的,所以并不是外部感官的产物,而是一种更加深邃的心理意象。
2".阴翳文化"中的香气。
如果追究这些嗅觉意象的来源,可能会涉及到"阴翳"这一概念,《源氏物语》中的"香气世界"是建立在"幽暗"的基础之上的。前面已经论及,嗅觉是一种脱离视觉层面的感知,越是离开五光十色的干扰,我们对于气味的感受就越是敏锐强烈。而中古日本文学中的世界,正是一个充满阴翳的幽暗世界,谷崎润一郎在他的《阴翳礼赞》中专门表述了这种独特的"阴翳之美".在这篇文章中,谷崎全面阐述了他所感受到的日本文化对于"阴翳"的喜好,尤其是在建筑方面:"日本房间之美全在对阴翳浓淡的利用,别无其他……我们祖先的天才就在于在无的空间里自如地遮掩起光线,让空间自然地产生出阴翳世界,使它具有胜过任何挂轴、装饰而使房间产生幽暗的韵味。"(37)同时他也谈到中古时期贵族妇女的生活:"中产阶级以上的妇女几乎足不出户,即使上街也是藏在黑洞洞的如同居室一样的轿子里,无论白昼还是黑夜,身体各部分除了脸之外都深埋在黑暗之中……这里的昏暗凝重不动,千重万重地把女人们重重包围,衣领、袖口、长裙里的所有空隙,无一遗漏,全部填充得严严实实。"(38)众所周知,谷崎与《源氏物语》之间的渊源颇深,他的美学观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了《源氏物语》的影响,因而他展示的这幅图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源氏物语》中贵族女性的生活。谷崎对于"阴翳之美"的看法固然只是一种一家之言,但是日本中古时期居所的"幽暗"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源氏物语》全书,"阴暗"的确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女子们所居的宫室都很幽暗:"他在东厅的南侧站定了,观看皇后居室,但见格子窗只开两扇,众侍女卷起了帘子,在幽暗的晨光中坐着,有的靠在栏杆上。"(39)"公主就住在这里面。室内阴暗,但早晨日出之时,亦有阳光射入。"(40)"二女公子正在编制香几上的流苏,她说:'流苏上的饰花我不会做。'定要叫大女公子做。此时房中光线阴暗,没人看见,大女公子便坐起来,和她两人同做。"(41)这种阴暗当然与日式建筑风格有关:屋顶格外大而宽,遮挡了大部分阳光;回廊、隔扇等设置又进一步加剧了室内的阴暗;加之庭院中往往树木葱茏,使得居室终年笼罩在阴影中。但日本独特的"阴翳之美"不仅是建筑形式的直接产物,更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在内,就像谷崎所说,人们不仅接受,更是安于并发展了阴翳文化:"我们的祖先不得已住在幽暗的房子里,不知不觉在阴翳当中发现了美,进而为了达到美的目的而利用了阴翳。"(42)《源氏物语》中处处可见"阴翳审美"的影子。
例如书中曾多次引用"春夜何妨暗,寒梅处处开。
花容虽不见,自有暗香来"(43)这首古歌。在"新菜"一回中,夕雾曾评价秋夜和春夜说:"(秋夜)夜色过分明亮,有如人工造作,使人分心注目于种种秋花秋草、白露清霜,不能凝神听乐,亦是一大缺憾。
春夜云霞弥漫天空,露出朦胧淡月,照着笙管合奏,其音节之清艳,实在无以复加!"(44)书中绝大部分的爱情场景都发生在昏暗之中,例如:"常陆亲王家的小姐怕羞,一向躲躲藏藏,面貌也不肯给人看清。"(45)"此时外面天色已黑,里面点着幽暗的灯火。隔着帷屏,隐约可见里面情状。源氏公子心念或可略见姿色,便从帷屏的隙缝间向内窥探。但见六条妃子坐在半明半暗的灯火旁边,一手靠在矮几上,那剪短了的头发非常雅致。"(46)"这垂发的侧面姿态,美丽不可言喻。只是日色已暮,室中幽暗,不曾看得分明,颇有未能餍足之憾。"(47)所以说",阴翳"在某种程度上主宰了日本的审美和爱情心理,中古贵族的爱情生活与"幽暗"密不可分。《源氏物语》中的爱情有一个关键词---"垣间见"---这种窥视行为不仅与屏风等物的阻隔有关,往往也伴随着幽暗的、被过滤了的光线。幽暗昏昧的场景是物语文学中的爱情故事所必不可少的点缀,这一点很难被西方人所理解,阿瑟·威利和末松谦澄的《源氏物语》英译本就不约而同地将很多夜晚的昏暗场景改成了白天,将幽暗的寝台改成了明亮的客厅,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衬出"阴翳文化"的独特性。
那么,在一派幽暗的世界中,代表嗅觉的"香气"显得格外突出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在《源氏物语》中",香气"常常与"幽暗"联系在一起,主人公们通常只能凭借嗅觉来探查来者的身份,评判恋人的品位,将自己对自身、对对方和对爱情的感知建立在"香气"的基础之上。例如":此时天色已黑。槿姬室内,透过灰色包边的帘子,隐约窥见里面张着黑色的帷屏,令人感到凄凉。微风飘送出迷人的衣香来,芬芳扑鼻,内室景象又觉美不可言。"(48)"黄昏已过,天光朦胧暗淡,但见兵部卿亲王斯文一脉地坐着,神情异常艳雅。内室中的香气随风飘来,其中混着源氏的衣香,气味越发芬芳。兵部卿亲王推想玉鬘的容貌一定比他所预期的更美,爱慕之心更加热烈了。"(49)"庭中梅花盛开,附近几株梅花的香气被舞袖的回风扇动,流散满座。但薰中将身上的香气更胜于梅花,馥郁不可言喻。众侍女隔帘偷窥薰中将,说道:'可惜天光太暗,相貌看不清楚。但这香气确是无人比得上的。'"(50)在这些例子中,"香气"都因幽暗的环境而格外使人敏感,产生一种来源于内部的想象;视觉的缺失和嗅觉的彰显结合在一起,构筑出了属于《源氏物语》的独特爱情氛围。
三、香迷路径:《源氏物语》中的"香气"与"迷宫叙事"
1."迷宫"与《源氏物语》中的爱情
由前文对"阴翳文化"的探查可知:《源氏物语》书中的人物居住在昏暗幽玄、深不可测的宫室之中,同时建筑物由于庭院、回廊、屏风、纸隔扇等物的分隔而显得结构复杂,就如同一座座迷宫。"迷宫"这个概念非常值得思考,因为在我看来,《源氏物语》中的外在空间和内心空间都可以用"迷宫"来形容,书中人物不仅居住环境有如迷宫,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复杂的猜测与探寻,内心满怀迷宫寻路般的孤独和困惑。深入论述过"迷宫"这一概念的法国学者雅克·阿达利认为,迷宫本身可被视为一种最古老的原型及象征,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它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精神上的历程,以"隐喻与符号作为转变的锁钥",(51)包含了从外部可见层面开始,最终到达内部不可见层面或内在核心的运动与过程,同时也包括了从外到内以及从内到外的循环。(52)迷宫作为一个古老的密码,在现实中无处不在,小到细胞、电路、图画、海螺;大到城市、地貌、宇宙、时间,都具备迷宫曲折、隐蔽、偶然、回旋的特点。尤其是我们人类自身的生活也与迷宫密切相关:婴儿诞生的母体是人生的第一座迷宫,人生的命运之旅如同迷宫,商业经济的错综复杂如同迷宫,政治与阶层的权力网络如同迷宫,意蕴含混的语言交流如同迷宫,考验重重的教学体系如同迷宫,永远捉摸不透的两性关系如同迷宫,文学作品的叙述结构如同迷宫……最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和梦境也如同迷宫,就像阿达利所说:"一般说来,迷宫既表达了人类对漂泊者最初流徙的回忆,也反映了人类面对最后的行旅,即死亡之旅普遍感受的焦虑不安。"(53)所以,人生存在的普遍境遇就是非直线与非透明,虽然古往今来的智者经常在"寻求"或"发明"直线、理智、进步、透明、单一、逻辑、肯定等概念,但无所不在的曲线、混乱、旋涡、黑暗、复数、歧义、复杂却总是卷土重来,不断湮没这一切,这一点古今皆同。当人们面对迷宫一样的人生时,总难免充满了困惑、恐惧、眩晕和自我怀疑,阅读《源氏物语》时,其中人物的心理感受正是如此:不仅他们身居的山林、庄园、寺院、宫邸处处让人联想起迷宫,在写到恋爱和人生抉择时,也常常出现"迷宫"的意象。书中提到了"恋爱山"的典故,古歌云:"有山名恋爱,其深不可测。从来入山者,路迷不得出。"(54)这个关于"迷路"的隐喻可以说笼罩了书中所有的恋爱事件,大量赠答情诗都以此为内容。例如源氏与胧月夜的赠答诗:"暂赏朦胧月,还能再见无?山头凝望处,忧思入迷途。"(55)柏木赠玉鬘的诗":不曾深悉妹山道,绪绝桥头路途迷。"(56)源氏见到玉鬘离去时赋诗:"不觉迷山路,谁将井手遮?口头虽不语,心恋棣棠花。"(57)薰君为匂亲王和二女公子牵线时所作的诗:"引人入胜境,自己反迷路。苦心无处诉,破晓独归去。"(58)除了赠诗之外,最能体现《源氏物语》中的"爱情迷宫"心态的,莫过于书中的两段情节,一是夕颜死后,源氏的心理:"夜露载道,朝雾弥漫,不辨方向,如入迷途。源氏公子一面行路,一面想象那和生前一样躺着的姿态、那天晚上交换给她的那件红衣盖在遗骸上的样子,觉得这真是何等奇特的宿缘!"(59)二是柏木临终前给三公主写的信:"身经火化烟长在,心被情迷爱永存。你总得对我说一句可怜的话呀!让我的心安静下来,使我失迷在自己所造成的暗路上,也可看到一线光明。"(60)这两段描写都明显地表现了在内心的情爱"迷宫"中痛苦挣扎,即将被吞噬的人的心情。
2. 迷宫叙事中的"香气"
在《源氏物语》的幽暗迷宫中,人人都在困惑地探寻着自己的路途,由于文化传统,大部分时人心目中的出路是佛法,然而却鲜有人能够真正找到这条路径。究其原因,与"幽暗"纠缠不去的"香气"再一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前面已经说过,在其他感官多被蒙蔽的情况下,嗅觉印象就会显得相当突出。《源氏物语》中的"香气"幻化出一个香艳浮华的世界,即使是佛前之香也并不淡漠宁静,更不用说在世俗生活中,处处都是"浓烈的衣香""名贵的熏香""醉人的体香""馥郁的花香"……这些"香气"代表着声色犬马的尘世享乐,代表着精致而空虚的生活,代表着镜花水月般的爱情,它们遮蔽了迷宫中的路途,使得迷宫成为一座香气缭绕的迷宫,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从而,人们不论是迫于无奈或是心甘情愿,有所察觉或是一无所知,都渐渐地越来越沉迷于其中。
以全书最后的宇治十帖为例,宇治三位女公子的人生路途就可以看成是一场在宇治山庄、二条院、三条院等迷宫中的抉择和历险,她们有的选择了自杀作为捷径,如大女公子;有的终生困于其间,如二女公子;有的则鼓起勇气出逃,如浮舟。而在这个过程中,提示她们是否身处迷宫之间,以及她们在迷宫中的真实境遇的,一直是如影随形的香气,因为这几回的男主人公恰巧是两个"香气"的化身---薰君和匂亲王。我们看到,薰君首次出现在大女公子和二女公子的生活中时,就伴随着香气:"两位女公子想不到他会进来窥探,担心适才逸居晏处之状已被看到,深感羞耻。回思那时确有异香随风飘来,因在意想不到之时,竟不警觉。"(61)而浮舟初次步入这座迷宫之时也是一样:"薰大将站着窥看,渐渐腰痛起来,但是,为欲使那边不觉得此地有人,还是一动不动地站着。但见那青年侍女吃惊地说:'好香啊!
这种香气太美妙了!大约是那老尼姑在薰香吧?'"(62)此后,"香气"无时无刻不萦绕着迷宫中的女主人公们,她们时常只能在迷惑中闻香识人,摸索前行,仿佛能够凭借的只有"嗅觉"这一种感官:"二女公子听见众侍女窃窃私议,情状与平时不同,独自躺着,心中正在疑怪……忽然闻到姐姐身上发散出一种浓烈的衣香,无疑是薰君身上所有的。"(63)"薰中纳言便下车,靠朝雾障身,从容移步而入。众侍女以为是匂亲王偷访情妇归来,闻到那种特殊的香气夹着雾气飘进来,方知是薰中纳言。"(64)"匂亲王把脸朝着屏风,不让她看见,行动非常诡秘。因此浮舟猜量他是最近热心找寻她的薰大将;闻到一股香气,更确信是薰大将,便觉非常羞耻,不知如何是好。"(65)在书中不断出现的"香气"这一嗅觉意象,开启了书中人物一种身处迷宫之中以及穿游迷宫之间的内在感受,唤醒了那种潜伏在人心深处,围绕迷宫古老原型而展开的最原始的想象。这座香气萦绕的迷宫,既是保护这些女子的居所,也是囚禁她们的监狱,这恰恰应和了一种说法:迷宫作为监狱的最原始形式,触及到人类史的一项基本主题,即"监狱是一种保护".(66)最后,当浮舟终于逃出迷宫之后,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闻到那熟悉的"香气",因为迷宫之外是没有这种气味的。直到全书的最后,薰君再次找到浮舟时,"香气"又照例再次出现了:"妹尼僧把信拆开,给浮舟看。这信的笔迹同从前一样优美,信笺照例熏上浓香,其馥郁世无比拟……薰大将的信中说:'你过去犯了不可言喻的种种过失,我看僧都面上,一概原宥。现在我只想和你谈谈噩梦一般的旧事,心甚焦急。自觉愚痴可悯,不知他人更将如何非笑。'尚未写完,即附诗云:'寻访法师承引导,岂知迷途入情场。'"(67)这个循环式结尾给人以丰富的可思考空间,让人感慨作者匠心之巧。
并且,信中所附的两句诗恰巧就是对前文述及的香气和迷宫叙事之间关系的精妙概括,也是对全书主旨的一个总结。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会对书里大量"夙愿未酬"的人物的心路历程若有所悟:一心向佛,但不断为尘世所牵绊的源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仍在晚年时执意出家的紫姬;志大心高,但最终为情所苦英年早逝的柏木;时常厌世,但终于在红尘中越陷越深的薰君,等等。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源氏物语》中的"香气"为中心,探讨了书中的"香气"对于塑造人物和情节的作用,嗅觉的感官特性与日本"阴翳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无所不在的"香气"与全书内在的"迷宫叙事"等问题,认为全书借助"香气"这一意象,建造了一座幽暗的嗅觉迷宫,这座迷宫隐含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和抉择。我们可以把书中人物复杂的尘世之旅和隐晦的内心历程看成是一次迷宫探险,这个过程中到处存在着阴翳和曲折,而"香气"则代表着浮华尘世最难以舍弃的一面,它浮动在恒定的"无常"之上,有时甚至会遮蔽路径。
但并不是说,这段旅程中只有迷乱和惶惑,因为如同阿达利所说,穿越迷宫不可能空手而归:"有些人以为会在迷宫里逢遇上帝;有些人以为会找到真理;也有些人以为会遇到含有讽刺意味的怀疑主义或惊恐的绝望;最后,还有些人,更简单,会发现一条神秘而不定的智慧之路。"(68)在我看来,《源氏物语》所暗暗指引的,正是这样一条神秘的智慧之路,书中的"阴翳"和"无常"代表着东方精神所特有的静寂、安详、沉默和永恒;而浮于其上的"香气"和整个红尘浮世则是所谓"空中之色".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整部书就如同《圆觉经》中所讲的"指示月亮的手指";或者就像明惠上人谈论和歌时所说的:"虽然歌颂的是花,但实际上并不觉得它是花;尽管咏月,实际上也不认为它是月。只是当席尽兴去吟诵罢了。像一道彩虹悬挂在虚空,五彩缤纷,又似日光当空辉照,万丈光芒。然而,虚空本来是无光,又是无色的。
就在类似虚空的心,着上种种风趣的色彩,然而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