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书法篆刻论文 >

唐代张旭的草书作品分析及其狂草艺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27 共3335字
论文摘要

  张旭,字伯高,苏州吴郡人,约生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卒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0)。他的主要政治和书法艺术活动较集中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史载他初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故人称“张长史”。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以草书名世的旷世奇才。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昌盛,社会开放,思想活跃又较少精神桎梏,在文艺领域形成了自由开放、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当时,书法和诗歌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成为这个时期最普及又最成熟的艺术。文艺界浪漫主义盛行,李白与张旭分别成为诗歌与书法领域的杰出代表。

  浪漫主义艺术家反对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提倡从内心感受出发,抒发自身强烈的主观愿望,所以浪漫主义艺术感情色彩特别浓烈。书法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并非空穴来风,有着非常深厚的基础。最值得一提的是初唐杰出的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他继承了汉代蔡邕的“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笔论》)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他提出:“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强调书法“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书谱》)。所以李泽厚先生指出:“(孙过庭) 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美的历程》)张旭草书打破了原有的规范,开创了一种更具抒情意义的新体———狂草。其风格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超前代书法家,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所以,张旭这位“草圣”能与“诗仙”李白齐名,成为盛唐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中是这样赞美他们的:“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

  张旭为人狂放不羁,嗜酒如命,往往大醉之后狂呼奔走,如醉如痴,然后挥毫作书,世人称之为“张颠”。他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焦遂被称为酒中八仙,有很大的社会影响。据《唐书·本传》记载:“(唐)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旻 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张旭以狂草扬名天下。在真、草、隶、篆等各类书体中,草书是表现力最强的一种书体,因为它在笔画、结体、章法、墨法等各个方面的自由度最高,个人发挥的空间也最大。张旭草书笔法通畅,深厚沉着,字法劲古,笔势雄健,具奇状逸势,并善假于物,将个人情感寓于书法点画线条之内,故其书法能够神逸韵足,气象万千,如得神助。

  书法属于抽象的造型艺术,但具有艺术形象特征。它来源于生活,故不管作者如何想脱去生活现象的外壳,要造成和谐完美的艺术形象,往往还是与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美有关联。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将书法点画线条形象化,如“坠石、阵云、万岁枯藤”等等。

  当然书法形象并不是自然形象的简单模拟,它带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以及不确定性,这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特点。

  关于张旭善假于物的记载很多。张旭曾自言:“始吾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见李肇《国事补》)仲威先生认为,张旭在邺县见公孙大娘舞剑是其艺术道路的分水岭,从此张旭“步入了‘外事造化,中得心源’的历程,此后其草书得‘须臾变态皆自我,象形类物无不可’之境”。

  全面论述张旭草书特点的是唐代大文豪韩愈,他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终其身而名后世。”

  张旭的楷书也极工整,有《郎官石柱记》(图1)传世。他的楷书取王羲之及初唐欧、虞等诸家笔法,结构端庄严谨,不失规矩,充分展现出唐楷的精妙。《唐书·本传》记载:“后人论书,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有唐一代,书家众多,唯张旭一人未曾遭受非议。

  张旭开创的狂草艺术,面貌全新,在当时他就被誉为“草圣”。杜甫《八仙歌》中就有:“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后世对其草书评价更高。苏轼赞曰:“意态自足,号称神逸。”米芾曾写道:“张旭如神虬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海岳评书》)流传至今的张旭草书作品并不多,完全确认的一件也没有。唐蔡希综《法书论》称:“(张旭)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由,有若飞动。”这如同五代的杨凝式,“施于壁,札于屏”的作品皆不容易保存。以下介绍数件与张旭有关的草书作品。

  《古诗四帖》传为张旭所书(图 2),草书,纸本(写在五色笺上)。前两首诗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为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此帖宋、元以来一直被误认为谢灵运所书,至明代经董其昌审定为张旭所书。今人启功、徐邦达皆撰文否定董说。启功先生在《旧题张旭草书古诗帖辨》中先引董其昌的话“唐张长史书……与《烟条》、《宛溪诗》同一笔法”,接着说“但(张旭)两帖今已失传,从记载上知道,并无名款,前人也只是看笔法像张旭而已”。现在专家基本形成共识,此帖为宋人所托,但其笔法与张旭笔法相似,是草书史上非常重要的名迹,也是今人学习狂草的重要范本之一。此本墨迹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肚痛帖》(图 3)、《草书千字文》(图 4)两帖皆无款,传为唐张旭书,西安碑林藏有宋代以后的翻刻刻石。此两帖一直被视为较为可信的张旭书迹,其拓本历代流传极广。在 《古诗四帖》未影印出版前,人们对张旭狂草的认知主要就是通过此两帖以及《淳化阁帖》中的数帖。明代王世贞跋文称:“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

  《淳化阁帖》中有传张旭书法数帖,影响较大的有具张旭名的 《晚复帖》《十五日帖》和具张芝名的《知汝帖》(又名《冠军帖》,米芾考为张旭书)。此三帖虽屡经翻刻,但风神尚存。

  大凡能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者,除了书艺出众之外,还必须具有非凡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后世超强的影响力。作为狂草艺术的开创者,张旭的草书与原有的草书体系有何关系,其创新的价值如何,对后世有何影响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在草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书法家当数张芝、二王父子,以及张旭及其追随者怀素。张芝为东汉杰出书法家,擅长章草,后又减章草的波磔,创为“今草”。他的书法气脉畅通、精熟过人,被后人尊为“草圣”。王羲之、王献之皆受其影响,创立二王草书体系,成为草书艺术的主流。不过二王父子草书风格也有明显差异。王羲之草书笔致紧敛,动中有静,转折处顿笔方折较多,以刚健中正、潇洒飘逸为主要特征(图 5);王献之的书法笔致放纵,转折处提笔暗过,以圆转居多,动态特征明显(图 6)。这也是王献之书法创新之处,否则,他也无法取得与其父亲并列“二王”的地位。

  张旭草书得法于二王,尤其是王献之纵逸不羁的写法。同时,他又能挣脱二王草书传统的束缚,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草书的艺术想象空间,结合盛唐以来书法审美趣味变化的趋势,努力推动草书朝着雄健豪放的方向发展。首先,张旭改变二王以侧入为主(源自隶法)的起笔方法为以逆入为主(源自篆法)的写法。从线条看,王字以劲利为主,是骨(骨气)胜之书;张旭书法多起伏变化,为筋(筋力)胜之书。从结构看,二王为今草,大小较为匀称,王羲之稍呈紧敛,王献之略显宽松;张旭为狂草,更显宽博。他运用变形、夸张、字形跌宕欹斜等手法,使字形大小对比尤为强烈。从气势看,二王书风隽拔刚劲,内涵风骨;张旭书法频繁使用连笔书,气势奔腾,笔画连绵不断。

  张旭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先后将笔法传授给邬彤、徐浩、颜真卿、韩滉、吴道子等人。张旭对颜真卿产生很大影响,颜真卿还根据自己学习笔法的经过撰写了 《述张长史十二笔法意》。此文真伪虽有争议,但价值颇高。

  张旭去世后,怀素从其表兄邬彤处学笔法,后成为一位与张旭并称的草书大家。宋代黄庭坚创立以奇崛放纵,雅端超逸,以韵度为上的草书风格,他曾自述学习草书三十年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书法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明代以后,中堂开始流行;到了现代,展品更以直幅大件为主。为了增强作品气势,更多的书家从张旭、怀素的草书中汲取养分,清代的王铎、傅山,当代的谢稚柳为其中杰出代表。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书法篆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