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水利水电论文 >

水文科学的基本问题与发展趋势

来源:水科学进展 作者:刘国纬
发布于:2020-06-16 共7732字

  摘    要: 回顾了新中国70年来水文科学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水文科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当代前沿:水圈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的界面过程;水文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扰动;水文学研究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水文知识的应用等。提出了划分水文科学分支学科的科学基础,建议将水文科学划分为普通水文学,水文气象学,陆地水文学,生态水文学和应用水文学五个分支学科。

  关键词: 水文科学; 水圈; 水文循环; 地球圈层; 人类活动影响; 水文学方法论;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logical science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past 70 years. We also discussed the basic scientific questions of hydrology and its current frontier, which include the hydrosphere and its interface with other spheres of the earth,the hydrological cycle system and the disturbance of human activities to it, the hydro-observation and the methodology of hydrology research, the application of hydrological knowledge, etc. Based on these studies, we suggest to divide the hydrological science into five sub-disciplines: General hydrology, Hydro-meteorology, Land-hydrology, Eco-hydrology, and Applied hydrology.

  Keyword: hydrology science; hydrosphere; hydrological cycle; sphere of the earth;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methodology of hydrology;

  1957年秋,笔者背着行囊走进了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开始了自己的水文人生。在这60多年的光阴里,水文科学给了我人生的事业追求,自己也有幸见证了新中国水文科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大兴水利,可是当时既没有系统的水文资料,也没有适合中国自然环境的水文计算、水文预报方法。于是,关于水文站网布设与水文测验技术、设计洪水与设计暴雨、河道洪水演进与预报方法等研究蓬勃兴起,到60年代末,已基本完成了工程水文学在中国的奠基性工作。70—80年代,中国已建成七大江河水文观测站网,研发了适合中国河流水文特性的水文观测设备与技术,广泛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的水文分析、水文计算和水文预报方法,并根据中国自然地理特点进行改进,制定了中国水文观测、水文计算、水文预报等国家规范,工程水文学在中国步入成熟时期。80—90年代,国家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水文科学面对新的需求,开展了旨在摸清全国水资源禀赋的水资源调查,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水文学理论、方法与资料支撑。在这一进程中,丰富了水文科学的内涵,也催生了水资源水文学逐渐兴起。同时,环境水文学、城市水文学、农业水文学、地下水文学等应用水文学分支学科也雨后春笋般兴起。
 

水文科学的基本问题与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水文科学步入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进程。研究的视野从流域尺度向全球尺度拓展,全球变化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系统分析、熵、复杂性科学、多尺度耦合等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引入水文科学研究中。最突出的进展是水文科学进入了计算机时代,带动了水文模型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当今,中国水文学者在为保障国家水安全做出贡献的同时,正积极关注全球资源、环境中的水文科学问题,高屋建瓴地对水文科学的基本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1、 水文科学的基本问题

  水文科学的基本问题,是指水文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回答的,对学科发展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的问题,主要包括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理论、方法论和应用技术等。立足水文科学的至高点,俯视和梳理水文科学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1.1、 现代水圈及其形成与演变

  地球水圈作为水文科学研究的客体,将其列为水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关于水圈的研究,大体包括:地球上水的起源,水圈的形成过程,第四纪以来水圈的演变,水圈的未来。这些问题的时间尺度看似长达百万、千万甚至亿年,而人类文明史不足万年,但这并非表明上述问题的研究是不必要的。这就如同地质科学研究6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和340万年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对于今天的地震预测预报是不可或缺的那样。其实,关于地球水圈的研究,对于人类探索其它星球上水的存在及其环境,也是很有价值的。在这个意义上,地球水圈的研究也可列为天文学中行星研究的一个课题。

  1.2、 水文循环及其环境意义。

  地球由于处在太阳系中的独特位置,使其地表平均温度为15℃,正是这一温度环境,使地球上的水具有了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相转换的可能。太阳热能和地球势能驱动着水的三相转换的实现,形成了地球上的水文循环。

  关于水文循环的探索,几乎贯穿人类文明史。在17世纪以前的4000多年里,东西方先哲们为了探索河流的起源和海为何不满之谜,提出过多种思辨意义上的水文循环概念[1]。17世纪后半叶,法国人佩罗特(Pierre.Perraut)和马里奥特(Mariott)通过对塞纳河降水与径流的观测分析,英国人哈雷(Ednmond.Halley)通过对地中海蒸发进行的估算,并与降雨和流入地中海的河流水量相联系,才在科学意义上确立了水文循环的概念。1798年,英国人道尔顿(John.Dalton)通过对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降雨、径流、蒸发和区域蓄水量变化的分析,提出了水量平衡方程,由此开始了对水文循环的定量研究。然而,自那时以来直到20世纪末,关于水文循环的研究多局限于对水文循环各别要素,如降水、径流、蒸发、入渗等进行孤立的观测、实验和给出某些计算公式,而缺少对水文循环系统进行完整、统一的理论描述。在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这一使命理所当然地落在当代水文学者们的肩上。

  水文循环作为联系地球水圈诸水体的纽带和地球能量与化学物质输移的机制,其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1)水文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动态研究。该项研究的目的,旨在揭示全球水文循环系统中,不同时空尺度的子系统是如何形成、演变及彼此耦合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以期作为对水文情势预测、预报的依据。这显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课题。其中,尺度转换与耦合机制是关键与难点之所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或许是进行这方面探索的途径。

  (2)水文循环动力学研究。水文循环是一个以水为介质的动力学系统。对该系统进行完整的数学力学描述,创建水文循环动力学,建立全球与区域水文循环动力学模型,是水文循环研究的理论追求,也是水文科学摆脱其半经验半理论状态,成长为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学科的关键。现代水文学知识表明:水从海洋和陆地蒸发,其过程可以由热力学描述;水汽进入大气层后的分布、输移、辐合和辐散可以由动力气象学描述;水汽成云致雨的过程可以由云物理学描述;水文循环的陆面过程可以由水动力学描述。可见,对于水文循环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环节的数学力学描述,已具有较成熟的理论与方法,现在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建水文循环动力学的时候了。

  1.3、 水圈与地球其它圈层界面过程及全球问题

  环顾我们面临的全球问题,几乎无不发生在水圈与地球其它圈层的界面上。例如:洪涝、干旱和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发生在水圈与大气圈的界面上;山洪、泥石流、地震引起的水文地质灾害发生在水圈与岩石圈的界面上;大范围热带雨林消失、草原荒漠化、一些水生和陆生生物灭绝等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在水圈与生物圈的界面上;而当今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则是人类对水圈(主要是陆地水体)无度无序扰动引起的,也可称其为发生在水圈与“人类圈”的界面上。把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统一归纳在水圈与地球其它圈层的界面上,并通过对界面过程异常变化的分析,揭示各种全球问题发生的机制,是水文科学研究一个全新的思路与领域。

  1.4、 水文学知识之应用

  所有的科学与技术,都是为了满足人类与时俱进的各种需求。满足需求的方式,就是把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凝练成为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满足人类的需求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水文科学的终极目的,就是提供充分的水文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满足人类对于水的需求实践中。人类须臾不能离开对水的需求,因此水文科学知识的获取与应用也永无止境。正因如此,水文科学才具有其永恒的生命力。

  水文科学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但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有足够可信度和精度并具有多种预见期的水文情势预测和预报服务。例如,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其未来运行期间的径流与洪水预测,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中长期旱涝预测,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未来可能出现的水环境变化,为江河防汛提供实时洪水预报,为水库调度提供实时来水预报等。可见,水文科学在应用层面,其实质就如同天气-气候学那样,是一门以预测、预报为宗旨的学科。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点,对引领和推动应用水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

  1.5、水文观测与水文学方法论

  水文科学不能像物理学、化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观测和揭示物理、化学现象和机理,而必须通过对大自然水文现象的直接观测,获取地球水体及其运动、变化的信息,并通过对所获取信息的分析,形成水文知识,以回答水文学的基本问题。因此,水文观测是进行水文科学研究的基础。

  原始的水文观测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埃及尼罗河已经出现,但科学、定量且较普遍的水文观测,于18至19世纪才在欧洲陆续兴起[1]。中国近代水文观测始于20世纪初的黄河。综观世界现代水文观测,其技术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尚不及气象学、地理学等地球科学学科,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水文科学的发展。

  水文观测追求的目标,在于实时获得地球水文循环及多种尺度水体分布、运动与变化的完整信息,如同医学B超,可以实时、全面观观测到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或如遥感卫星系统可以实时观测地表不同尺度物体的状态那样。唯此才能为构建全面、系统的水文学知识提供基础信息,回答水文学基本问题,满足社会发展对水文知识的需求。

  水文科学自17世纪以来,其方法论就建立在还原论的基础上,并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方法与技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水文科学对水文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视水文现象为确定性事件,以经典牛顿力学作为分析工具,以创建水文循环动力学为理论目标。其二,视水文现象为随机事件,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分析工具,以创建随机水文学为理论目标。实践表明,这两方面的发展满足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对水文科学的需求。

  进入21世纪,人们对全球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关注,推动了全球变化研究,也激起了水文学者对于水文研究方法论的思考:将水文现象割裂为确定性和随机性进行研究,这样的方法是否反映了水文现象内在统一性?是否能系统、完整、深刻地揭示水文循环系统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界面的过程和机制?是否应当把水文现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一个明显的实例是,东亚季风区的河流,每年都会有汛期和洪水,是一个在年尺度上的确定性事件,然而汛期何时起讫,洪水出现的时日,洪峰、洪量和洪水过程等却完全是随机的,可见汛期和洪水这一水文现象,既具有确定性,也含有随机性。其确定性是由行星因素和大气环流所决定的,其随机性则包含外随机性和内随机性两类。外随机性是河流水情受多种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随机性则是确定性系统固有的行为特征,即使最简单的确定性系统,在其运行的过程中也会自发产生随机性。内随机性的存在和描述已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劳伦兹(Edward N. Lorenz)于1963年在其提出的劳伦兹动力学方程中得到证实[2],并为物理学界所公认。因此,如何研究集确定性与随机性于一体的水文现象与过程,成为当代水文科学方法论面临新的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20世纪80年代混沌理论的兴起,物理学者称其为20世纪以来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3]。混沌理论对于方法论的贡献在于,它使描述自然界的两种方法—决定论(描述确定性事件)和概率论(描述随机性事件)实现了和谐的统一。混沌理论所描述的混沌运动特征,例如爱德华.劳伦兹“蝴蝶效应”[2]所表现出的运动范围的有限性,运动过程的准周期性,运动轨迹的随机性,以及系统内在非线性等,皆与水文现象和过程的特征相契合。可见,混沌理论以及与其相提并论的分形理论等,为水文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打开了一扇充满魅力之门。水文科学将在继续发展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向着基于整体论的非线性科学领域进行探索[4]。中青年水文学者将担起此重任。

  2 、水文科学当代前沿

  笔者基于当代面临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水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界面上的认识,从满足社会需求、牵引学科发展和推动技术进步三个方面进行识别,认为水文科学当代前沿可包括以下领域。

  2.1、 水文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其实这是发生在水圈与大气圈界面上的现象与过程,因其对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并受到当代全球变化研究的特别关注,故而列为水水文科学的当代前沿之一。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气候从来就是在变化着的,并深刻影响着地球环境,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便是其显着的表现。自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不断积累,这一积累过程也是导致现代的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可见,现代气候变化是气候的自然演变趋势(下称“自然分量”)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下称“人类分量”)叠加的结果。因此,气候变化研究的理论内涵和科学目标,当在于分别揭示“自然分量”和“人类分量”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而不仅仅是笼统或含糊地谈论气候变化。只有揭示了“人类分量”的贡献,才能为改善人类活动,以减轻其对气候的影响提供依据,而“自然分量”是人类所不能控制的。显然,水文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也当相应地分别进行描述,而这一点在现代的水文、水资源研究中并未充分体现。

  值得指出的是,在水文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将一个不足够大的地区或流域水文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的异常变化,与某些气候模式的输出(如气温、降水等)做相关分析,得出很高的相关系数;或者对水文要素时间序列进行统计诊断,得出某些偏离正常值的统计特征值,于是据此将该地区或流域水文要素的异常变化,归因为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这样的结论很可能并不是客观和真实的,因为某些并不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例如水利工程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等,其对水文要素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2.2 、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研究

  水圈与岩石圈界面过程的基本特征和机制是侵蚀与堆积。没有河流侵蚀与袭夺,就没有今天的黄河与长江;没有面上的侵蚀,就不会有泥石流和广布的水土流失;没有堆积就没有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没有侵蚀与堆积的共同作用,就没有千姿百态的地貌,更不会有河流的演变。全球河水平均每周更新一次,是水圈与岩石圈界面上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关于河流的形成、演变与地学属性的研究,理所当然地成为水圈与岩石圈界面过程研究的重大课题。“江河治理是人与河流的对话,只有尊重河流的地学属性,对话才可能是和谐的。”[5]由此可见,江河治理是推动河流地学属性研究的动力,因而江河治理地学基础研究,便合乎逻辑地成为当代水文科学的前沿课题。期待基于该项目研究,树立起江河治理的地学观,只争朝夕地开展七大江河及其支流地学基础的研究实践,为江河治理开发提供充分的地学依据。

  2.3、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系统的影响研究

  如前所述,20世纪下半叶以来,剧烈的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土、生态与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多出现在水圈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的界面上,导致水文循环系统发生偏离常态的变化。事实上,剧烈的人类活动已无处不在地渗透并深刻干扰了水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界面上的自然过程。在水文循环的陆面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尤为显着。例如:城市化和大规模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产汇流现象和机制与之前的天然情况下迥然不同;作为水文统计分析基础的江河水文要素系列已失去了其原有的代表性和一致性;自然水系已大多沦为人工控制的水网,等等。这些变化使得在未被人类活动干扰的天然情况下获得的水文知识,已难以解释今天的水文现象与过程,而面临需重新认识的挑战。因此,把人类活动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加入到新时期的水文科学研究中,揭示在剧烈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现象的新特点,新机制,新规律,构建基于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共同影响下的水文科学知识,应当是当代水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2.4、 开拓基于人工智能的水文分析技术

  无论在水文科学研究中和实际水文工作中,通常要构建复杂的水文模型,进行海量数据处理和快速的分析计算。例如,在对长江上游干流30余座大型水库实行联合实时优化调度时,就需要构建包含由数十个重要目标组成的目标集和同样庞大约束集的复杂数学模型,并需在很短时间内对模型进行解析和运算,实时优选出安全和效益最佳的实时调度方案,这显然已是现有水文分析技术难以实现的。有幸的是,我们从围棋阿尔法-狗(Alpha Go)的胜利得到了启示:围棋高手李世石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判断力,在预判了十余种落子可能出现的棋局后,选择出了他认为最优的落子位置;而阿尔法-狗凭借其每秒上亿次的运算速度和学习记忆能力,在枚举了上千种落子的棋局中选择出了最优落子位置,棋手终因其计算分析的能力远不如阿尔法-狗的运算速度和学习记忆力而败北,而继后的Alpha Zero更为出色。显然,人工智能这种极高的运算速度和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正是我们水文分析,寻优计算与预报中所需要的。毫无疑问,开拓人工智能在水文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将带来水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水文科学家们必须把握这一当代技术前沿。

  3 、结 语

  水文科学有着众多的分支学科,各分支学科大多是基于某些领域或事业对水文知识的需求,或某种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例如,工程水文学就是为满足水坝、道路、桥梁等工程建设对水文知识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总体而言,目前许多水文分支学科的划分,因缺乏缜密的科学思想和坚实的科学基础,而显得纲目不张,名称纷繁。

  本文的论述表明,水文科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因为其有一个客观存在,而且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地球水圈及其水文循环。如前所述,水文循环是联系水圈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纽带,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与过程就发生在水圈与这些圈层的界面上,因此,水圈与这些地球圈层界面上的水文现象与过程,应当作为划分水文科学分支学科的科学依据。据此,笔者建议将水文科学划分为以下分支学科:普通水文学—研究地球水圈的形成与演化,地球上水的分布,水文观测与水文学方法论等一般性问题;水文气象学—研究水文循环在水圈与大气圈界面的现象与过程;陆地水文学—研究水文循环在水圈与岩石圈界面的现象与过程;生态水文学—研究水文循环在水圈与生物圈界面的现象与过程;应用水文学—为各类水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与改善、江河治理和水旱灾害防治等提供水文科学支持,发展先进水文分析技术。

  参考文献

  [1] 比斯瓦斯 A K. 水文学史[M]. 刘国纬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2] LORENZ E N. Deterministic nonperiodic flow [J].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1963, 20(5): 130-141.
  [3] 佩特根, 于尔根斯, 绍柏. 混沌与分形: 科学的新疆界[M]. 2版. 田逢春译.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4] 米歇尔. 复杂[M]. 唐璐译.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5] 刘国纬. 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

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原文出处:刘国纬.水文科学的基本问题及当代前沿[J/OL].水科学进展:1-6[2020-06-1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309.P.20200611.1618.010.html.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水利水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