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采样点布置及样品采集。
在与浯溪荡河岸垂直的不同距离上布设 5 组土壤样品采集断面,断面编号 1#、2#、3#、4#、5#分别代表距离河岸不同距离( 1 m、3 m、5 m、13m和28m)(图2、图3)。于2014年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份共6次在各断面随机选取3个土壤样品采集点,采集深度为 0 ~ 120cm 土壤剖面样品,按 0 ~ 10cm、20 ~ 30cm、50 ~ 60cm、80 ~ 90cm和100 ~ 110cm 分5个土层进行采集,每次采样均将3个采集点内的土壤样品进行等层次均匀混合,最后6次采样得到供试土壤样品总计 150 个。所采集的土壤样品分别密封后带回实验室,经自然风干,拣除杂物等,过10目和100目筛后密封备测。另外,在上述5个土壤采样断面上设置地下水位观测点,在6次采集土壤样品的同时观测这5个观测断面的地下水位以及河水水位,共得到36个水位数据。
1. 3 测定方法。
土壤总磷( TP) 和溶解性总磷( DTP) 采用钼蓝比色法测定; 土壤总氮( TN) 采样半微量凯氏法测定; 土壤有机质( SOM) 采用稀释热法测定; 土壤 pH 值采用 pH 法[23]测定,土液比为1∶10;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ORP)测定采用电位法; 土壤含水率采用烘干法,在 105 ℃烘至恒重。土壤容重、孔隙度采用环刀法测定。
河流水位采用河边水位尺测定; 地下水位采用声光报警水位尺测定; 降雨量采用当地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
1. 4 数据处理。
采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 软件及 SPSS16. 0 对数据进行整理及统计分析。
2 河岸带磷素空间分布特征。
2. 1 土壤磷素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河岸带 0~120 cm 土层土壤 TP、DTP 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见表 2.各采样断面的河岸带土壤 TP 和 DTP变化范围分别为 224~550 mg/kg 和 23~187 mg/kg,平均值分别为( 311±87) mg/kg 和( 63±38) 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 27. 90%和 60. 30%.总体上,研究区域 DTP 的空间差异性相对于 TP 表现得非常显着。另外,1#和4#采样断面 TP 和 DTP 的变异系数相对于其他 3 个采样断面较大,表明这两个断面 TP 和 DTP 的年内变化幅度更为明显。其中 1#断面距离河水最近,河水 TP 和 DTP 的年内变化范围分别为0. 10~0. 34 mg/L、0. 01~0. 18 mg / L( 图 1) ,变化幅度很大,这说明河流水体 TP 和 DTP 浓度对 1#断面土壤 TP 和 DTP 有较大影响。而 4#断面处于农田和河岸带的交汇处,其 TP 和 DTP 的年内差异性主要受到农田季节性施肥的影响。
2. 2 不同方向土壤磷素含量的变化。
在水平方向上,土壤 TP 和 DTP 含量从远岸向近岸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 图 4) .4#和 5#断面处于农田区域地势平坦,由于农业施肥,导致土壤磷素含量较高,且 TP 和 DTP 的空间差异性均较小。而1#、2#、3#断面处于滨水陆域的坡地,TP 和 DTP 的空间差异性相对较大,尤其是 0 ~ 10 cm 的表土层。在0 ~10 cm 的表土层,TP 含量 1#>2#>3#,DTP 含量 1#>3#>2#,表明该区域内远岸农田表土层土壤磷素存在向河流一侧较显着的侧向运移,导致近岸处土壤磷素含量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