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水文化遗产的价值
(一)河南水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成就
在河南水文化发展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文献中反复出现的传说人物,许多都与河南有关。上古之世,有洛氏活动在洛河之滨,其首领称"洛伯",伏羲氏将善良貌美的女儿宓妃嫁给洛伯为妻,宓妃因此又称"洛妃".人们所熟悉的无数诗歌,其主题亦与河南境内的水直接相关。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的许多诗歌,其情节就发生在今天河南境内的河流沿岸。一些着名的画作也与河南境内的水资源有关。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以细腻的笔法向人们展示了北宋末年开封汴河沿岸的自然风光和繁华景象,堪称我国艺术史上的一幅杰作。
(二)河南水文化遗产是了解河南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重要载体
从古代的文字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河南不少地区曾经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如位于今河南中牟一带的圃田泽,"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中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径通,渊潭相接,各有名焉……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1]1871.当时湖面方圆百余里,可见极为广阔。
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丰富的饮食文化。河南地区出产的一些鱼类及农产品成为人们争相品尝、吟咏的美食。北魏时,京师洛阳四通市出售鲜鱼,其价格之高令人咋舌。《洛阳伽蓝记》云:"别立市于洛水南,号曰四通市,民间谓为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士庶需脍,皆诣取之。鱼味甚美。京师语曰:'洛鲤伊鲂,贵于牛羊。'"[2]132-133于此不难想象,洛河的鲤鱼和伊河的鲂鱼味道是多么鲜美!唐代时期,诗人白居易在其《饱食闲坐》诗中写道:"红粒陆浑稻,白鳞伊水鲂。"[3]675将洛阳一带所产的红米与产于伊水的鲂鱼视为诱人胃口的两种优质食品。与美食相关的文字不仅在文人笔下频频出现,而且还充满乐趣。北宋时期,开封外城濠护龙河是一处重要的养鱼场地,时人刘攽《观鱼》一诗描写的就是在护龙河捕鱼的场面:"清濠环城四十里,蒹葭苍苍天接水。使君褰帷乘大舸,观鱼今从北阙起。
开门渔师百舟入,大罟密罾云雾集。小鱼一举以千数,赤鲤强梁犹百十。"刘攽还有一首《城东观鱼》诗,其中写道:"东城水深色如黛,居人来过不知爱,……万鱼挂网同时急,赤鲤长大犹人立。可见当时城区渔业资源的丰富。
(三)河南在水利事业中凝练出的优秀精神是激励人们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历史上,为谋求生存与发展,人类与江河湖海不断抗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积极的精神风貌。而在河南当代水利事业发展史上,人们在建造红旗渠、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过程中,也形成了非常优秀的精神风貌。以红旗渠为例,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红旗渠的建设者们艰苦奋斗,在太行山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了一条举世罕见的"人工天河",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他们在建造红旗渠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今天已经成为激励人民奋斗的重要精神支柱。人们在发展水利事业过程中创造的这些优秀精神,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有助于激发人们在干事创业中鼓舞人心,促使人们鼓足干劲,攻坚克难。
二、河南水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
要做好水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首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理清水文化存在的载体
水文化遗产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当中:一是水空间。这是最为直观的水文化载体。河流湖泊、亭台楼阁、花木园林等实物都可能与水产生密切关系。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对生活价值的追求,当下城市的发展不再仅仅满足于拥有现存的水空间,一些新的水空间因此被不断开发出来。新的水空间的开发,意味着具有不同内涵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水文化的产生。与城市当中的水空间相对应,我们应该积极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进而将其打造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水文化空间。二是文献史料。浩繁的史料记载蕴含着丰厚的水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反应了水的形象,也反应了作者或主人公的处世态度等内涵。我们所熟悉的诗文作品,如苏轼笔下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与水就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时至今天,再次品读,我们不仅能够读出纵情山水享受欢乐与追求入世渴望建功的两个东坡形象,还能从中感受到天光水色、一尘不染与波澜壮阔、不可羁勒的两种长江形象。三是风土民俗。在各地历史发展中,产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与民俗文化等水文化遗产,它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水文化遗产普遍遭受被人忽视的命运。
(二)加强公众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经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每个地方都积聚了多少不一的水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在推动地方发展、美化地方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鲜活的文化遗产或者湮没在尘封的文献当中,或者受到自然界或人为破坏而逐渐消失,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水文化遗产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同时,某些地方政府的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增强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论是对物质形态的水文化遗产或是非物质形态的水文化遗产,都必须认真加以保护,力求保持其原有状态,从而才可能使其在今后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强重要水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
在河南水文化遗产中,有包括文学、艺术等不同类型的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三国曹魏时期曹植朝罢京师洛阳、东归封地时在洛河岸边所作《洛神赋》
便是为人熟知的一篇名文。该文成功塑造了一位颇具浪漫气息的"洛神"形象,将这位传说中的女性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晋着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即根据曹植《洛神赋》一文创作而成。但有许多与水文化相关的优秀作品在我省人群当中并不普及,一些优秀的作品甚至还有许多人们不了解。因此,要提高公众的文化常识,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文化自豪感,就必须采取措施,加强本省水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
三、河南水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河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水文化遗产亦相当丰富。如何将这些水文化遗产挖掘出来,做到古为今用,既使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又给人们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并且进一步丰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使其不至于湮没于城市的开发过程当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着力加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升城市形象
自古以来,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会自然吸引文人墨客的目光,并钟情于山水之境。历史上,洛阳风光秀美、故事动人,备受人们关注,很早就成为诗人争相吟咏的风景。天津桥作为横跨洛水之上的一座桥梁,也吸引无数诗人在此流连光景、展开想象。白居易在《天津桥》一诗中写道:"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5]644历史上,天津桥桥下波光粼粼,天空晓月高挂,清雅的意境还使其有了一个雅致的名称---"天津晓月",并因此成为洛阳城的一道着名风景。
所以,在当今生态环境普遍遭受破坏的条件下,要提升城市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在无形中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与竞争力,加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显得尤为紧迫。
(二)融合地方水资源特点,塑造城市形象
在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往往将水资源视为其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浙江宁波,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是这座城市的三条重要河流。当地围绕三江六岸下足功夫,大大提升了其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河南许多地方的发展同样拥有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位于河南西北部的济源,古代四大名渎之一的济水即发源于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位于淅川县。
这些都是当地城市的重要特色,今天完全可以将其融入城市形象建设当中,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三)保持地方风土民俗,展示地域民俗风采
与水文化交织在一起的民俗活动,反映出地方悠久的文明史,显示了历史上人们的价值观念,历史上曾为城市生活增添了无限活力。北宋时期,开封流行"水秋千"等水上运动。宋人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记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5]P660这种表演将打秋千跟跳水表演结合起来,别具风采。
如今,相关的民俗活动在很多地方大多已经消失不见,但却并非完全无迹可寻。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遗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被人们普遍认知并发挥作用呢?这就需要积极采取实地调查与文献考察等方式,深入挖掘地方水文化中的民俗元素,并进一步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因地制宜举办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向外界展示地方文化的特征。
惟有用心整理、充分挖掘,才可能使其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当中。
(四)利用文学艺术作品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文学艺术作品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与美誉度起着重要作用。横跨于瘦西湖之上的虹桥,曾被文人赞誉有加:"《梦香词》云: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生箫。处处住兰桡。"[6]251虹桥因此成为瘦西湖的重要坐标。
今天完全可以将拥有丰富内涵的水文化遗产重新发掘出来,并通过现代科技与手段将其展示或复原,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将隐藏于历史深处的水文化遗产显现出来,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城市的深厚内涵,并将其转化成发展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这方面,位于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清明上河园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塑造了一个宋代民俗风情主题公园,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新郑也利用《诗经》做足文章。2002年,当地于郑韩故城附近、溱水之畔建成郑风苑景区,在郑风苑奇石上,雕刻着《郑风》21首诗歌,同时,园中"溱洧岸柳""九曲流英""芳亭怀古""琴声幽幽"等景观,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想象空间。
这种将与水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专题展览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方式,可以丰富城市的景观构成,有效提升城市的文化吸引力。河南城市的发展大多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将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因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并以旅游的形式向公众开放。
洛阳历史文化厚重,可以适应人们怀古、寻古的需求,通过富有故事性、艺术性的水文化遗产的宣传,加强这些城市美好形象的对外传播。唐代时期,丰富的水资源成为东都洛阳城的重要特色。其中,流水还从林立的宫殿中穿流而过。而穿宫而过的流水,便催生出了"桐叶题诗"等浪漫凄婉的故事。唐人孟棨对"桐叶题诗"的故事有详细的记载:一日,唐人顾况在宫墙之外流水之上拾得一片桐叶,叶上题有一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显然是一位久居宫中的女子所作。顾况见诗,第二天也在桐叶上题诗作答:"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然后将桐叶放回上游流水之中,让其自然飘回宫中。十余日之后,有人在宫墙外的流水中又拾得题有诗歌的桐叶,叶上题诗写道:"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原来,顾况那片题了诗的桐叶又被那位宫女捡到,因此又写了这首诗歌相答。拾诗之人将桐叶送给顾况,顾况读诗深受感动,但面对高耸的宫墙,他也无可奈何,惟有叹息而已[7]7.故事虽然反映出宫女渴望外界自由与深宫生活的寂寞,但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今天,若将"桐叶题诗"之类的故事展现在大众面前,一定会为洛阳增添无限想象空间!
(五)以名人文化、历史传说及历史事件为载体,扩大河南城市影响力
在河南境内,发生了许多与水相关的重要事件,产生了许多与水相关的名人。如"大禹治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则故事。汉代南阳太守召信臣在当地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灌溉民田。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南阳百姓将其比为召信臣,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8]杜诗传.春秋时期着名的楚相孙叔敖在淮河中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灌雩娄之野,后又修建芍陂以灌溉沃泽,使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环境大大改善。早期文明在此孕育,推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步伐。洛阳市孟津县有一条小河,名叫图河。相传上古之世,图河中有龙马怪物兴风作浪,危害百姓。
据说,伏羲氏降服龙马,并从龙马背上的图纹受到启发,据此而画八卦,地处黄河中游南岸的孟津县会盟镇的雷河村相传即是"龙马负图"之处。这些治水名人、历史传说及历史事件在河南以至中国历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今天,要以这些名人文化、历史事件为载体,从多方面开展工作,加强这些文化载体的开发、宣传,从而更加有效地扩大当地城市以及河南的社会影响力。
总之,将城市与水有关的历史、传说、民俗活动等文化因素融入城市形象建设与河流景观建设中,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风格,增加城市景观的审美价值,不仅使市民在赏水过程与日常生活中自然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而且还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添加新的助力,使其进一步形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结语
要在新时期真正传承优秀水文化遗产,必须充分认识河南水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掘河南优秀水文化的亮点,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将之融入河南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当中,以加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为基础,融合地方水资源特点、文学艺术作品、地方风土民俗、名人文化、历史传说及历史事件等因素,加强河南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只有加强对现存各类优秀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为地方形象增添浓厚的人文气息,从而构成河南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而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对所居城市的认同,也会在无形中塑造和提升河南城市群的良好形象、扩大河南城市群的社会影响力和总体竞争力,并为进一步实现河南地域环境的循环改善以及河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郦道元,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2]杨衒之,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白居易,顾学颉。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刘攽。彭城集[M].丛书集成本。
[5]孟元老,伊永文。东京梦华录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李斗,汪北平,涂雨公。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若能实现深度学习模型可视化并开展可解释性研究,深度学习方法不失为一种可从结果推断模型驱动力、量化物理因素未知相互作用的方法。深度学习方法可望在水文精准预报、无资料地区水文研究等方面提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