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计量经济学是以计量经济学、空间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为基础,以探索建立空间经济理论模型为主要任务,利用经济理论、数学模型、空间统计和专业软件等工具对空间经济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最近几年,国内众多学者对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几乎成指数型增长,在计量分析中融入对空间因素的考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导致相关文献大量涌现。 文章主要对其21 世纪以来的国内最新发展进行了一个初步梳理, 理清其研究发展的脉络和领域。
国内学者在方法上有深入研究的不多,除了个别学者在方法上有一定的研究外,比如孙洋和李子奈发展了一个在空间矩阵间进行选取的非嵌套检验方法[1],林光平等和龙志和等对 Bootstrap 方 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3],其他学者基本上是处于将国外的理论应用到国内的阶段,不过在研究领域上呈现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1 经济增长
随着我国地区间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对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吴玉鸣、林光平等学者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入这一领域。 吴玉鸣和徐建华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 31 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认为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忽视这种空间效应必将造成模型设定的偏差和计量结果的不准确。 吴玉呜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地理因素和空间效应一起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 何江和张馨之使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着存在。刘名远使用 DURBIN 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测度了我国区域规模经济效应, 发现区域经济空间聚集回波效应大于辐射扩散效应。
林光平等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 28 个省区年间人均GDP 的 β 收 敛( 增长率上的趋同) 和 σ 收敛( 人均收入水平上的趋同)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到省区间相关性,我国地区间经济存在收敛性,尤其是近几年省区间经济表现出 σ 收敛的趋势,但是 β的估计值表现出增大的趋势。 不过随后的研究结论略有不同,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经济地区增长考虑空间依赖性的情况下,标准的 β 收敛模型存在收敛的趋势;有的学者认为收敛方向并没有改变,但是其 β 收敛的速度却明显下降;还有学者基于空间误差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不论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看,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均存在着条件 β 收敛。
以上这些研究由于数据来源和采用方法不同,导致在结果上有所差异,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认可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缓慢的收敛,并且都一致认为在研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纳入对空间因素的考察会显着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2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我国学者重点关注的领域,近几年涌现出的大量文献都集中于运用空间计量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 首先国内诸多学者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和省际区域创新数据,论证了创新活动存在空间依赖性,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区域创新集群现象。 有些学者认为在发现技术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衰减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技术溢出的半径进行测算。 符淼的实证研究证明省界对知识的传播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在一到两个省的范围或 800 公里内为技术的密集溢出区,超过 800 公里为快速下降区,超过 1250 公里技术溢出效应强度减半。 郭嘉仪和张庆霖认为溢出效应密集区域的范围是 900 公里,而在 1200 公里外急速衰减。 这些研究进一步解释了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
其次在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的研究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一致认同我国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并且具有明显的技术外溢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所起的作用不大,这和国外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多在大学附近形成集聚形成鲜明对比。 王立平从高技术产业的角度证实了高等院校对于区域内的知识溢出程度较低。 吴玉鸣从区域创新能力出发,认为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由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实现,大学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明显的贡献。 黄萍比较了企业与高校及研发机构对经济增长作用,也得出了类似的观点 . 韩剑则研究了高等院校对企业研发的溢出,结果表明高等院校研发支出对于我国企业研发的溢出效应并不突出。 以上这些研究结果都证明了高校及研发机构的溢出效应远远不如企业研发作用大,解释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国内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过于封闭,没有和企业形成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有关。
最后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上, 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一种认为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很重要,比如符淼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人口流动和流动导致的人口增量对专利创新有重要的影响。 钱晓烨等实证研究发现从业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与省域技术创新活动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另一种认为相对来说,还有其他因素比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更显着, 比如区域 R&D 资金投入要比区域人力资本量和城市化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着;信息传播比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影响更显着。 还有学者对 FDI 在技术创新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比如符淼通过 Moran I 检验和空间相关系数检验都表明,FDI 的技术进步作用存在空间相关。 韩晶的实证分析表明,FDI 带来的技术效率提高最明显,不过近几年国内技术市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明显提高。
3 FDI
由于 FDI 是在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是研究的重点领域。 然而 FDI 在我国的空间分布并不均衡,一方面地理分布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各地差异很大,这就使得如何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 FDI 区位分布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早期研究主要应用省级空间面板数据,基本集中在对各项国民经济活动与 FDI 的关系上,如经济总量、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建设、FDI 存量和优惠政策等与 FDI 自身的溢出效应相关的影响分析,其中多位学者均证实了 FDI 在我国各省的区位分布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在不同区域内部各类经济数据对 FDI 的溢出影响存在一定的区别。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罗雨泽等的研究更进一步,不仅采用大数据样本, 而且把 FDI 区分为的国外直接投资和港澳台直接投资,实证结果发现 FDI 对我国内资企业的当地溢出效应是正的,国外直接投资的异地溢出效应是负的。 何兴强和王丽霞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到了关注城市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空间效应,认为 FDI 在中国城市的分布也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在东、中、西部地区的主导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异。 廖小东和丰凤对我国三大地区 FDI 的空间差异的特征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杨海生等和蒋伟从另外一个角度即“ 第三方效应”的框架内重新考察影响我国 FDI 区位的因素,通过利用空间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不管是从东中西部地区层面还是省级层面,我国 FDI区位分布中都存在显着的“ 第三方效应”.
4 财政和金融
财政的空间效应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研究,张宇麟和柳锐从财政收入的角度,通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证明 1994-2005 年我国 29 个省级人均 GDP、人均税收收入、人均个人所得税等目标变量均存在收敛性。 冯等田和沈体雁从财政支出的角度,发现与目标省份相邻的省区人均财政支出增加 1%, 会使目标省份的人均财政支出也相应增加 80%以上,这证明我国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支出竞争。 踪家峰等同时证明了我国省级区域之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都存在着正的相关性, 并且做了具体测算: 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增加10%会促使其相邻省份的财政收入增加约 1%; 一个地区的财政支出增加 10%会使得相邻省份的财政支出增加 1.77%,这就是说我国基于财政支出的标尺竞争比收入还要激烈。
5 环境和农业
在环境问题上,国内运用空间计量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KC)的研究上。 李刚和朱平辉等分别使用空间残差自回归模型和空间固定效应模型, 分析了我国 EKC 的倒 U 型特征问题,结果均表明我国地区间的工业污染排放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 有部分环境指标与人均 GDP 之间为“ 倒 U型”关系。 许和连和邓玉萍进一步从空间异质性的角度考察,证明了产出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普遍存在 N 型曲线关系。
直到最近几年,学者们才渐渐运用空间计量对农业问题进行研究。 刘秉镰和赵晶晶从农民收入的角度入手,发现农民收入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城市化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具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吴玉鸣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证明了省际空间关联性和异质性非常明显,通过分析中国 31 个省域的农业产出,发现不管是在整体上还是在局部区域都表现出了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
除此之外,最近几年学者们运用空间计量围绕城市、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使得空间计量的研究范围在我国呈现出迅速扩大的趋势。
6 结束语
21 世纪以来,空间计量经济学已经在国外逐步从应用区域科学的边缘走向了主流,不仅在模型的估计、检验还是应用领域或软件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发展,研究对象更是遍布世界各国。 最明显体现这种地位提升的例子就是空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了国外几本“权威手册”中的公认的一部分,以 Baltagi 的《 经济理论指南》、Mills和 Patterson 的《 帕尔格雷夫计量经济学手册》的第一卷为首的书籍都致力于理论计量经济学研究,这些书都包含了一个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章节,并且在许多权威的教材当中对空间计量也日益重视。 相比之下, 国内目前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应用领域,不过在经济增长及收敛、技术创新和 FDI 等国内关注领域,持续涌现出大量文献, 空间计量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当然这些研究和国外相比, 在理论深度和数据处理上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方法和软件上的研究基础显得明显不足,专业的教材也仅有一本,可以说国内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还处于方兴未艾的起步阶段。
参考文献
[1]孙洋 ,李子奈。一种空间矩阵选取的非嵌套检验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 7):147-159.
[2]林光平,龙志和,吴梅。Bootstrap 方法在空间经济计量模型检验中的应用[J].经济科学,2007( 4):84-93.
[3]龙志和,欧变玲,林光平。空间经济计量模型 Bootstrap 检验的水平扭曲[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 1):151-16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实现了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之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因此,国内外一些学者和专家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上升看空,这些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自主构建分...
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经济总量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中国的耕地面积经历了一个大幅度的减少过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土地尤其是建设...
2015年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中,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就培育消费新亮点构建开放新格局的相关问题对中外记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他指出,2014年中国依然居于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位置很稳定,并提出今年的进出口将会维持在6%左右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