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特点与原则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20 共2449字
摘要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含义

  对于教学过程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二是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促使学生知识、能力和品德全面发展的过程;三是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和学双边活动的过程。由于教学最基本的特性是育人,因此教学过程主要是一个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作为一门特定的学科教学,还必须充分体现小学数学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以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信息传播的途径,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和培养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小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依照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组合形成的程序。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活动的过程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把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对数学进行再创造。

  由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那么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实现“数学化”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数学对象的实际背景,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沟通那些蕴涵在学生的直观体验中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和严格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注意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数学规律等。在小学阶段,数学化主要是指形式化,即把数学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图形或模式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积极互动的过程

  师生积极互动,是现代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它意味着数学教学将从“为掌握而教”向“为发展而学”转变。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指导下,教师的角色,将从知识的提供者变成学习活动的协作者和促进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是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要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做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学习意义的过程。

  (2)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由此,师生之间构成了一个课堂活动的“共同体”,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师生这个共同体合作交流、积极互动的过程。

  3.小学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也是实现“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这是课堂教学的性质决定的,但本质变了。教师由传统的教学的支配者向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由静态知识的占有者向动态知识的研究者转变。学生不再是数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通过“对话”来形成平等性的互相促进的,在这种对话与分享的基础上,师生通过沟通与合作,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三、小学数学的教学原则

  小学数学的教学原则是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一般原理,它是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根据一般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各种数学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数学知识的掌握又受能力的制约,也就是说数学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充分挖掘知识背后的能力因素,重视方法的教学。同时,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重要的数学能力,它是在学习具体计算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练习,从不熟练到熟练,从正确慢慢走向灵活,逐步形成的。同样,计算能力的强弱一定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如图形面积及体积的计算、统计数据的整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

  2.直观性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认识的发展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贯彻直观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学具操作和教具演示等直观活动能促进学生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解决教学过程中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可见,借助直观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但是不能总依赖直观,这样学生的抽象能力也会得不到训练和发展,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因此,在直观教学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贯彻直观性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3.启发性原则

  现代建构心理学的研究使启发性原则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根据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学生知识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一种同化,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启发的实质就在于找准学生的原有观念,使之与新知识发生联系,进而同化新知识,使之进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实行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教学时,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通过问题的激励与导向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同化新知识,拓展认知结构。

  参考资料:

  [1]朱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霞。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3]庞国。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小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小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