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

对安徽省长丰县农村留守人口宗教信仰状况调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25 共4208字
论文摘要

  在全球化进程中,宗教运动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在中国信教群众大幅度增加。据World ValueSurvey(WVS)调查,中国居民的信仰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宗教信仰者比重迅速上升而无神论者比重却迅速下降。
  1990年无神论者所占比重是信教群众所占比重的9倍,2001年下降为2倍,2005年信教者比重(21.179%)已超过了无神论者比重(17.193%)。在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居民中,农村居民占绝大多数。对于农村发展而言,宗教的影响可谓是多方面的,它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稳定和促进作用,但也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安徽省长丰县为例,对农村留守人口宗教信仰状况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1相关文献述评

  近年来,不少学者针对农村宗教问题开展相关研究。赵社民研究了农村青年宗教信仰状况,并指出青年农民信仰宗教虽比例小,但绝对数却非常大。在信教的青年教民中,女性占多数,教民年龄趋于低龄化、年青化。信教人数、教堂数与当地经济发展成反比。就信教原因而言,外因主要是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党团组织涣散;内因则在于政治教育缺位,农村文体建设不足,文化活动单调。曾强注意到,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着慈善机构或者民间非赢利组织的职能。在日益世俗化的今天,宗教施展慈善功能,在一定程度起到了非赢利组织的救济与救助作用,对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生幸福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对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吴惠芳、叶敬忠和刘鹏以河南省农村宗教信仰现象为背景,讨论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宗教信仰行为动因以及这种行为对她们的影响,并指出缺乏安全感、心理压力大等是留守妇女信仰宗教的直接原因,家庭背景、社区宗教团体发展情况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因素是促成其信仰宗教的社会原因。宗教信仰为留守妇女带来了心理调适、物质帮助和行动约束等积极因素,但也存在限制妇女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农业生产等消极作用。王久高研究了农村宗教、民间信仰盛行与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关系问题,并指出村级党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困难加大,党员参与宗教迷信活动,直接损害了党组织的形象和权威,助长了农村宗族家族势力的发展,给党组织权威带来较大的冲击。郑风田、阮荣平和刘力基于河南嵩县的研究表明,农村“宗教热”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所造成的。当人们不能从政府和社会那里获得其应对风险的社会保障时,他们只有求助于神灵,皈依宗教。
  总体来说,已有农村宗教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少,这些研究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证考察,研究者既有农村干部和宗教界人士,也有高校科研院所人员。这反映了社会对于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的普遍重视。但由于宗教问题的敏感性和隐蔽性,目前农村宗教信仰问题在研究覆盖面以及对于特殊群体的研究方面仍有不足。

  2长丰县留守人口宗教信仰状况

  安徽省长丰县位于安徽中部,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201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77.26万人,农业人口66.97万 人,全 县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GDP)达265.47亿元。长丰县主要有三大宗教,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以基督教为主。信教群众总数逾24000人,其中信仰基督教群众逾22 000人,穆斯林逾1 000人,佛教不足1 000人,信仰基督教的群众比例超过92%。就宗教设施而言,县内有基督教堂4座,清真寺1座,基督教聚会点86个。佛教信仰虽在本地历史悠久,但群众真正信仰的较少。在长丰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长丰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以及相关乡镇教会的帮助下,笔者通过结构化访谈、分组随机抽样和重点调查等方法,对长丰县农村留守人口宗教信仰状况有了了解。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并获取有效问卷184份,问卷有效率为92%,具体调研结果如表1~6。
  性别对比表
  (1)信教群众大多为农村女性。这表明女性由于处于弱势地位,获取经济收入能力较差,身体多欠佳,出于对务工家人的牵挂等原因,促使其信仰宗教,希望获取保佑。
  年龄阶段对比表
  (2)信教群众以中老年为主。这表明信教群众多为中老年人,因为中老年人获取经济收入能力相对较低,生活状况较差,亟待寻求精神慰藉。青年人相对比例少,但绝对数量并不少。

  
  (3)信教群众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这表明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更容易受到宗教的影响,甚至皈依宗教。
  
受教育程度对比表
  (4)宗教信仰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这表明群众信教动机多从自身需求出发,同时家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信仰动机对比表
  (5)信教群众对于宗教活动参与热情较高,对于重大宗教节日相关活动更是积极参与。
  参与程度对比表
  (6)宗教传播大多依靠熟人网络进行。家庭成员和熟人传播是农村宗教发展较迅速的重要原因。
  (7)宗教网络布局较为合理。以基督教为例,长丰县共有4座教堂,聚会点86个,其中日常活动人数可达五六百人的大聚会点有7个,三四百人的聚会点有10多个,300人以下的聚会点有60多个。聚会点较为均匀地分布于全县,方便信教群众参与宗教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教的发展。
最初接触宗教渠道对比表
  3农村留守人口宗教信仰行为带来的影响

  在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宗教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农民工大规模外出的背景下,农村宗教对于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更是不容低估。
  (1)对于信教群众个人来说,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从某种层面上填补了群众精神文化的空缺,慰藉了心灵,同时也扩大了社会活动范围,从而有助于其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对于社会而言,宗教组织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教会组织经常组织探访,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信教群众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3)一些信教群众还自发组织起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如义井乡一些老年信教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在聚会点帮助村民带小孩,解决了一些村民的现实困难,这些在现实中无疑都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但在调研中,笔者注意到农村宗教活动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1)群众信教的盲目性和功利性。由于信教群众妇女多,中老年人多,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多,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信教群众对于教义的理解和认识,也制约了宗教活动的健康发展。同时,笔者也注意到一些群众信教的初衷就是为求得神的保护或取得财富,或祛除疾病,求子得孙等,如果在较短时期内这种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可能就不信了。
  (2)农村宗教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如长丰县某乡镇教堂,由于信教群众近年来较快增长,导致现有教堂无法容纳,教堂规模亟待扩大,但由于各方对于土地使用存在分歧,导致乡镇党委和政府与信教群众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另外,一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中,对于农村宗教设施的布局和用地问题考虑不够。
  (3)教会神职管理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尽管有关方面也规定了教会神职管理人员应具有小学以上文化,负责人是有初中以上文化,女性年龄不超过65周岁,男性年龄不超过70岁。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很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只是信教时间较长的群众,这不利于宗教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4)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国人向来敬重甚至崇拜祖宗,而基督教则强调上帝崇拜,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一些信教群众只重视过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对于一些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习俗活动,有的态度消极,有的甚至干脆不参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他人的关系。

  4促进农村宗教事业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

  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农村宗教事业既不能不允许其发展,也不能放任不管,让其随意发展。结合当前现实,可考虑采取如下对策,促进农村宗教事业健康发展。

  4.1 进一步做好宗教管理服务工作,促进宗教事业健康发展

  首先,应推进宗教团体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信教群众;其次,应做好神职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在提高布道内容丰富性、趣味性的同时,鼓励其宣讲科学文化知识、卫生知识、心理学知识、法律知识等,切实满足农村留守人口的相关需求,进一步契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再次,要结合社会发展特点,切实找到相关宗教伦理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努力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宗教文化;最后,要做好与宗教团体以及不同宗教团体之间的沟通工作,鼓励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教群众之间、不同宗教之间的互相尊重。

  4.2 进一步做好与宗教界人士的沟通工作

  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宗教信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发扬农村信教群众的积极性,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其次,引导神职人员对宗教教义作出合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解释,积极发掘宗教信仰的正面作用,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再次,做好沟通工作,引导信教的农村留守群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最后,积极发挥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建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宗教制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3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养老、看病等实际难题,减轻生活压力,切实降低留守人口对相关宗教信仰的依赖程度。具体来说,应进一步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不断提高新农保参保补助标准,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救助标准,使农村留守群体不必过多地诉诸于宗教信仰。

  4.4 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进一步普及科技知识,引导农村留守群体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为农村留守人口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通过积极文明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1]郑风 田,阮 荣 平,刘 力.风 险、社 会 保 障 与 农 村 宗 教 信仰[J].经济学,2010(2):829-850
  [2]赵社民.农村青年宗教信仰状况调查:以河南省为例[J].当代青年研究,2004(6):29-35
  [3]曾强.冲突与适应:对农村宗教信仰的理论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05(5):83-87
  [4]吴惠芳,叶敬忠,刘鹏.农村留守妇女与宗教信仰[J].农村经济,2010(1):108-111
  [5]王久高.农村宗教和民间信仰盛行与村级党组织建设探析:以安徽H县G镇为例[J].探索,2010(3):34-37
  [6]李晓荣.新农村建设中宗教信仰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2(35):155-15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口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