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

我国语言资源濒危的现状和保护举措

来源:邢台学院学报 作者:郎瑞萍
发布于:2021-04-06 共5070字

  摘    要: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资源,不同的语言蕴含着多样的文化,在当代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我国作为语言资源大国,近年来语言资源濒危的情况却愈演愈烈,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承载的多样传统文化流失严重,对中国特色文化建设造成了很大影响,语言资源保护的迫切性已显而易见。

  关键词: 语言资源保护; 文化建设; 汉语方言; 地域文化;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特色文化的丰富性得益于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和汉语方言的地域性,可以说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1],当代文化建设要突出中国特色,保护语言多样性是紧要且必需的一个方面。

  一、语言资源承载的多样文化

  在我国,各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传承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承载

  不同的民族语言承载着本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以满语为例,满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资源,与我们的通用语———汉语不同,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满语支,属于粘着型[2],即有几种语法意义就按一定顺序由黏附语素表示1,比如“看见”为:sabumbi2,“看见了”为:sabuha,“未曾见”为:sabuhakū等,其中-mbi表示一般现在时,-ha表示一般过去时,-akū表示否定含义,不同的语法意义只要根据元音和谐律在词根的基础上添加不同的黏附语素即可[3]。汉语属于意音文字,而满语属于表音文字,因此满语丰富了我国的语言文化,并且在民族文化创造和传承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此外,满语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在清代被作为“国语”,满文被称为“国书”,推及全国,当时清政府要求一些重要的文件都必须用满文书写,于是形成了浩如烟海的满文文书档案[4]。大量的满文文献不仅记录着满族的发展历史和生活文化,也记载着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面貌,是发掘中国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然时至今日,满语已很少被作为交际语言使用,变成了濒危语言,其承载的深厚丰富的文化也将随之消失,这对于我国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将是巨大的损失。
 

我国语言资源濒危的现状和保护举措
 

  然而这仅仅是中国所特有的历史文化一隅,还有很多少数民族语言亟需保护,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口头传承更加剧了该语言的衰落。2012年国家《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抢救与保护工程”列入其中,并认为该项目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基因的保护,社会关注度高,意义重大,时间紧迫,必须抓紧组织实施。该规划得到了国家语委的支持[5]。2016年国务院《“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在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中再次强调要“继续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加大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保护力度”。可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对我国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二)汉语方言的地域文化承载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方言是我国地域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方言都沉淀着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比如各地的地名,它很少会随着社会的变迁或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如今透过地名可以探索当地人以前的语言特征、风俗习惯和文化理念,可以寻找当地的一些历史文化信息、自然环境状况等等。在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地带,水是至关重要的,当地人很重视水,所以分布着很多带“井”的地名,如五托井、四眼井、九个井、茨井子等;山西、河北紧邻太行山脉,农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大部分,所谓“靠山吃山”,地名中也多以岭、沟、坡、垴、峪等命名,如山西的石盆沟、大南沟、东山、南垴、北垴等,河北的柳树沟、栗子沟、前南峪、后南峪、上坡、下坡、岭头等,地名中的语言要素反映着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当地的自然环境,甚至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些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如,方言对地方文艺发展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地方戏是戏曲的源头,而方言是地方戏的灵魂,戏曲先是地方的,然后才是全国的、国际的。如形成于北京的京戏(后成称为京剧)、广州的琼剧、以安庆方言为基础的黄梅戏,还有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秦腔、起源于浙江的越剧等等,方言成就了戏曲,戏曲成就了中国多彩的地方文化。明清时代,以话本为雏形的白话小说更是融入了大量的方言成分,这些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某地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而且其中的方言成分也为后代学者考证小说的作者、籍贯、成书过程等提供了线索。可以说方言不仅仅促进了地地域文化的发展,也丰富了整个国家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

  此外,方言也记录和承载着民俗文化。自古方言与民歌有着天然的联系,如陕北民歌、山东民歌、南方的山歌对唱等,都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方言口头创作及流传的民间文学,其歌词、韵调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方言调查的最初就是为搜集民歌而服务的,可以说民歌文化是以方言为依托的。再者,在我国南北方饮食文化上,方言也有反应,如同物异名或同名异指,比如南方的“面”指面条就跟北方的“面”多指面粉不同,北方的“米”多指小米与南方的“米”多指大米也不同,同样的方言用词含义却不同,反映了两地不同的民俗文化风貌[6]。可见,汉语方言承载着多样的地域文化,而今由于人们对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关系的误解,也由于人们对方言使用的不自信,使用和学习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汉语方言日渐衰微,部分方言已面临消失的危险。

  二、我国语言资源濒危现状

  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一百三十多种语言,分属于五大语系,即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其中人口占比最大的汉语分属汉藏语系,又分为十大方言区(其中包括97个方言片,101个方言小片),可见我国的语言资源极其丰富,文化也是异彩纷呈,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中坚实的根基。然而这一百多种语言中,使用人数不足一万的语言占一半以上,使用人数不超一千的就有二十五种,不到一百的有十一种[7]。在我国,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历史上由于朝代更迭、人口集体迁徙、语言接触、地理阻隔、交通不便等多种原因导致汉语分化,汉语方言复杂多样,各具地域特色,而今在普通话普及推广的背景下,汉语方言岌岌可危,部分方言已近消失,多数方言在90后、00后等一辈人的口中已无迹可寻。

  语言承载着传承文化、促进文明的重任,目前全世界有六千到一万种语言,而其中至少百分之四十的语言被划定为濒危语言。有人经过计算得出,平均每十四天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对于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来说也是一样的,不仅衰弱的数量庞大,消失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有语言专家表示,如果以现在这个状态,在我国的130多种语言中,未来一百年内会有三分之二的语言消亡。而由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部分人对方言存在的偏见,方言消失的速度更是惊人。

  每一种语言或者方言都沉淀着民族的或者地域的历史文化,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无不体现着它的独特性。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有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由此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也必然促进和影响文化的发展,语言的多样性反映着文化的多样性。面对严峻的语言濒危现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势在必行,保护了一种语言或方言,就是保护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角,为当代文化建设做出了一份贡献。

  三、语言资源保护多举措

  保护我国语言文化多样性,这对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作为文化的载体,我国多种语言濒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言资源保护迫在眉睫,要求必须尽快采取强而有力的保护措施。

  (一)采取多语分用

  我国其他民族语言与汉语是对立统一的,汉语方言与民族共同语也是对立统一的,正是它们的并存才使得中国文化异彩纷呈,不断发展,形成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面对当前弱势语言和汉语方言的窘境,如何使其多元互补呢?最佳选择是多语分用,即同时存在。中国语保研究中心曹志耘认为多语分用是在多语体内构建一种分层分类的体系,使各语言、各方言之间形成主体与多样、高层与底层、正规与随意的多元互补关系[8]。也就是让不同语言或方言在不同场合发挥作用,比如多数既会方言又会普通话的人,可以在学校、企业、政府等单位,在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但是在家里或与同一方言区的人交流时运用方言;同样的会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人,在较大的、较正式的场合说汉语普通话,而在私下里可以说其他民族语言。此外,我国长期存在双语制,也就是说在方言区,方言与普通话是兼行的,也即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

  (二)投身田野调查

  语言的变化速度在加快,有些弱势语言或方言的衰亡是不可挽回的,这就要求语言保护者与其争分夺秒,加快田野调查的速度,在它消失之前保质保量地做好该语言或方言的资料搜集和“有声数据库”建设,做好语言保存工作。再者,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或手段,合理地规划,保持方言的传承,做好方言的保护工作。其他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继续被人们使用,它才能够活着,而不变为“活化石”,语言只有使用才能更有效地传承文化,为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蓬勃脉搏。

  (三)坚持以人为本

  语言资源保护单靠学界和语委是不行的,它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尤其是年轻人。要保证多种语言或方言的长久存在与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首先人们的语言保护意识必须要树立起来,明确语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后投入到行动中来,这样才会激发不同语言或方言的活力,传承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

  (四)借助新媒体

  新时代语言保护(简称“语保”)是让更多的语言或方言活跃起来,激发其发展的动力、创新的活力。借助新媒体,方言进入“媒体+”发展融合新路径,语保微信公众号纷纷上线,方言网络直播关注度不断上升,着名媒体人自发发起语保项目,方言类电视节目兴起等等,多种媒体形式使方言再度活跃在大众视野或生活中,并不断激发方言传播文化的巨大魅力。近年来,电视剧、电影中也常使用方言,如《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河北方音,《武林外传》中佟掌柜的陕西话等,还有2019年比较热门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很多观众因为用四川方言配音的、逗趣可爱的太乙真人而再度走进影院,甚至掀起了模仿热,这正是方言的魅力。保护或者保存方言,先进的科技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收集、保存语言的设备越来越先进,辨析度更高,方言人工智能也上线了,如讯飞输入法依靠先进的AI技术,在它的产品中加入了二十多种方言;阿里巴巴实施方言保护计划,其人工智能实验室以方言比赛的方式为智能音箱天猫精灵选出最合适发音人,且薪资极高。

  (五)不忘初心,保护方音

  语言保护不是拒绝民族共同语,学习并运用民族共同语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国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也不是歧视任何国内其他民族语言,而是为了方便交流,公民在使用其他语言或方言的同时也能掌握通用语,这对于消除语言隔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有着极大的意义。普通话让我们走得更远,但方言让我们知道从何处出发,不忘初心,这是家的感觉。拥有方言的人是富裕的,因为他们不仅拥有了浓郁温馨的乡情,还拥有着弥足珍贵的文化传承。

  四、结语

  语言多样性萎缩在世界范围内存在,我国作为语言资源大国,表现尤为明显,这是文化的流失。现在国际上都在关注并积极开展语言资源保护,但是一些语言的消失是人为无法改变的,不过语保工程的启动至少能够减缓一些语言消失的进程,或者能够在某一语言消失之前保留一些视频、音频和文字资料,这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即便会被封存起来。保护语言,重在使用,在当代文化建设的关键期,多形式激活民族语和方言活力,建立人们的语言自信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J].复旦学报:社科版,1985(03).
  [2] 伯纳德·科姆里.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M].沈家煊,罗天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季永海.满语语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5] 黄行.当前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解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6] 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7] 曹志耘.论语言保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1):1-8.
  [8] 曹志耘.汉语方言研究愿景[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5):86-92.

  注释

  1传统的结构分类,根据词法的区别将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形态类型学通常承认三种典型的语言类型:孤立型、粘着型、融合型,有时加上多重综合型(或合成型).汉语属于孤立语.
  2使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穆林德夫满文转写法.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邢台学院
原文出处:郎瑞萍.当代文化建设视域下的语言资源保护[J].邢台学院学报,2021,36(01):87-9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