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

俗语翻译中的中外文化差异现象、成因及其消解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10-24 共3911字
论文摘要

  一、文化与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关于"文化"一词概念的界定,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岱年、方克立编着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文化"一词进行了完整、详细的解读.专家学者习惯说的"大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之相对的"小文化"则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本文所涉及到的有关文化一词选用"大文化"这一概念,原因有二 :第一,对外文化传播看起来是单纯的"精神财富"的传播,但精神财富一定以物质财富为基础才能形成.第二,对外文化传播绝对不可能是单纯的"精神财富"的传播.

  (二)"文化差异"的概念

  文化差异是一种由各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不同而产生的,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二、俗语翻译中的中外文化差异现象

  (一)俗语的概念

  "俗语"一词是指: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单而形象化,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它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并反映生活经验和愿望.包括谚语、口头常用的成语和歇后语等等.

  (二)现象举例

  1. 中 :挥金如土

  英 :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错误)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正确)

  2. 中 :望子成龙

  英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dragon.(错误)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tiger.(正确)

  中 :力大如牛

  英 :As strong as cow.(错误)

  As strong as horse.(正确)

  3. 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英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make bread without flour.(错误)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meal without rice.(正确)

  4. 中 :失之交臂

  英 :Just miss the person or opportunity

  5. 中 :雨后春笋般的

  英 :Like the bamboo after rain (错误)

  Like the mushroom after rain (正确)

  三、从俗语翻译探讨造成文化差异现象的原因

  (一)地域地理不同

  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要反映它所处地域的特征.人们在适应当地环境时,会对一些自然现象或事物产生一定的看法,赋予它们一定的特殊意义.不同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不同,所形成的地域文化也就不尽相同.如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故有很多与水有关的俗语,如上述"挥金如土"翻译成英文则变成了"挥金如水",就是这个道理.

  (二)历史背景不同

  历史背景是造成文化差异现象的重要原因.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如比干和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着名人物,一个是智慧的象征,一个是美丽的象征.但在英语中,比干和西施属于"空缺"词汇,多数外国读者或许从未接触过该词的相关文化信息,因此读到这两个词汇的时候就会感到疑惑.同样,英语中也有很多反映西方历史文化故事的俗语和词汇,例如 :"meet one'swaterloo"(遭遇滑铁卢)、"round-table meeting"(圆桌会议)等,要想正确地理解这些俗语和词汇的意义,必须要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典故.

  (三)思维模式不同

  思维模式具有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西方惯用于逻辑和理性的抽象思维,而中国却注重直觉与具体的形象思维.比如说,汉语中习惯用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以物表感、状物言志.如 :"如日中天"(like the sun at high noon)比喻事物发展到十分旺盛的阶段 ;又如"失之交臂"(just miss theperson or opportunity)形容正好错过、失去了机会."交臂"表达彼此走得很近而胳膊碰胳膊.而不是单纯地、抽象地从字面上理解为"失去了双臂交叉的机会"等意象.

  (四)生活习性以及风俗习惯不同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一个地区的习俗其实就是一个地区文化和生活的反映.比如,中国人喜欢吃米饭,而西方人则喜欢吃面包.这种生活习性的不同也给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带来了困难.很多外国的翻译家都热衷于翻译《红楼梦》这部着作,然而对于中国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不了解导致翻译有误 :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翻译家霍克斯将其翻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他将转换物象的方法用于《红楼梦》的翻译中,使得"面包"进入了荣国府和宁国府,看起来非常别扭.如果将其译成"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a meal without rice",这样就保留了"米饭"的形象,符合作品中的中国人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

  (五)心理联想不同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素质不同,潜在的背景因素引起的心理联想也存在着差异.如上述现象举例 2,中国的俗语"望子成龙"翻译成英文则变成了"望子成虎",因为在西方很多国家,龙是一种邪恶以及不吉利的象征,它让人联想到的只能是不祥的预兆和让人担忧的事情,哪会有人希望自己孩子的未来命途多舛,让人担忧的呢?所以,这其中的"龙"就被翻译成了"虎".

  (六)审美观念不同

  虽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会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但是人们的心理倾向一般而言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追求美丽和高雅,摒弃丑陋和低俗.

  如上述现象举例 5 所示,中国文化中用"雨后春笋"来表达新生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之意,然而在很多英语国家是没有竹子生长的,竹子在他们的心目中没有特殊的意义,谈不上有怎样美好的寓意,所以西方很多国家用蘑菇(mushroom)来形容事物的大量产生和迅速发展之意,因为蘑菇在西欧国家是随处可见的.

  四、文化差异对对外文化传播的不利影响及消减方法

  (一)文化差异对文化传播的不利影响

  文化差异对对外文化传播造成的最不利、最恶劣的影响当属文化冲突(cultural conflict).文化冲突是指两种以上的文化在交流与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矛盾状态和现象,造成这种影响的主体是不同的文化,本质是一种矛盾的现象和状态,交流与交往是这种冲突发生的必要条件.

  可能发生文化冲突的领域主要有四种 :1.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冲突.2.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3."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4. 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而在本文中提到的对外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如果演变成文化冲突,应当属于上述所提到的第 2 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

  (二)消减不利影响的方法

  1. 遵循传播学规律

  (1)接近受众.根据传播学规律,我们知道信息的接近性越大,受众的关注程度越高.这里的接近性包括时间、空间上的接近,利益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而作为与外国文化迥异的中国特色文化,包括"人和生活"的内容往往具有心理和思想感情上最高程度的接近.几十年来,从外国受众的反映以及同外国人的交往中可以看出,他们特别喜欢接触和了解普通中国人和他们的生活.

  (2)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要有创新.在大量的对外文化传播活动中我们发现,现今介绍中国的方式主要是集中在对历史悠久的文化精华的介绍,而缺少与时代的链接和文化的传承.加大对当代中国的创新文化和当代中国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应该成为对外文化传播中的一个亮点.

  (3)实事求是的传播.西方一些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信息尤其是文化信息的传播有一些误解,这使我们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未来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提高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力呢?笔者认为最好的传播效果来自于实事求是的传播.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社会进步是举世瞩目的,没有必要遮掩.我们把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全面、准确地介绍出去,就可以拥有一个很好的形象.个别的负面事件不至于伤害我们的形象,一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瑕疵也是正常的.

  2. 寻找机会走出国门,建立文化基地

  更多地创办孔子学院,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海外中国热、汉语热和中华文化热的兴起,我们国家顺应这一潮流,自 2005 年起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在 68 个国家的 205 个城市,建立了 231 所孔子学院,⑤发展势头非常迅速.孔子学院在很短的时间里,在海外从不被接受到积极争办的过程可以充分证明:孔子学院的建立对传播中华文化,对减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同时,教育的传播效用是非常稳固、最为可靠的.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为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有利的途径.现在,国外的很多大学都可以看到中国老师以及中国学生的身影,他们在为传播祖国的文化做着努力与贡献.同样,很多外籍留学生也来到中国学习,他们生活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耳濡目染,慢慢地会逐渐接受并认同中国文化.

  3. 博采中西文化之长,提高文化影响力

  (1)提升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中国文化又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接受差异,认可不同.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文化博大、和谐与包容的内涵.同时,也应该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元素,以此来提升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2)加强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我们说对外文化传播的方式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传播方式的改变不仅能够提高文化传播的速度,而且能扩大文化传播的范围.同时,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可以收到丰富文化产品内涵的效果.

  (3)宣传中国与宣传世界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西方受众的普遍需求."中国制造"的产品并不是中国需要出口的,而是外国需要进口的.也就是说,市场需要才是制造产品的导向.所以,中国的文化产品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即受众需要的才是我们生产的,而不是以我们对外文化传播的需要来决定生产怎样的文化产品.

  4.重视双语人才的培养

  (1)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翻译人才成为我们对外文化传播业界的共识,因为能否用地道的外语、用外国人的理解方式贴切地表达中文意愿,是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有无立足之地的关键.

  (2)重视双语播音员、主持人人才的培养.有了高素质的专业翻译人员,我们在传播内容的准确性上有了保障.但是我们同样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双语能力的传播者来完成对外文化传播.在中国,精通两种语言、精通传播艺术,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双语传播人才屈指可数.全球传播是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一次机遇,双语传播者的人才培养与建设应该提升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跨文化交际论文
返回:社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