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跨文化交际要素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3-03 共3786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更加迅速。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世界正在走向融合。随着电影业的国际化和网络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化找不出外来文化影响的蛛丝马迹,东西方异质文化的对话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电影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承载者,无疑是研究跨文化交际很好的途径之一。影视剧的内容和形式总是反映着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念,带有明显的文化倾向性。

  本文主要以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为分析文本来体会跨文化交际要素的渗透并进行分析解读,期待读者对跨文化交际有一定的认识,提升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起到对多元文化的推广作用。

  跨文化交际通常是指不同种族、国家或不同政治经济体系之间的交际,其关键标志是对各自的文化认同。但学者就其概念界定还是有差别的,Samovar 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文化知觉和符号体系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中人们之间的交际。

  Collier & Thomas 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认同于不同文化的交际者之间的交往。并且,交际者之间的认同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标识,如果认同于各自文化的交际者以各自文化代言人的角色进行交流,那么他们之间的交际即为跨文化交际。

  而中国跨文化交际学者贾玉新把跨文化交际看作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根据专家的定义,我们可以把跨文化交际理解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行为,他可以来自不同的国家,也可以来自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各自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各不相同。作为广大英语学习者,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想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清除文化冲突的障碍,融入到异族文化当中,通过观看一些反映跨文化交际的影片不失为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二、跨文化交际要素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渗透与解读

  本文主要通过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女主人公文佳佳在美国的经历对中美文化中有关交际礼仪、社交活动、个人隐私禁忌以及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意识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碰撞等方面的跨文化交际要素展开讨论。

  1. 交际礼仪壁垒前的屡次碰壁

  美国人平时说话非常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即便是父母和兄弟姐妹也不例外。人们经常使用“Hi”“Hello”“Please”“Excuse me”“I am sorry”等礼貌用语。初到美国的文佳佳以有钱人高高在上的身份自居,忽视了各种交往礼节。这注定她要在美国强大的文化壁垒前要碰壁几次。

  插曲一:当文佳佳知道司机弗兰克的名字后还称呼他:“喂,养耗子的”,以及后来也称呼周逸为“白发魔女”,这种称呼与西雅图这个充满浪漫情怀的礼仪之都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刺耳。

  插曲二:她夜里入住黄太的月子中心,一觉醒来听到吹风筒嗡嗡声,不顾个人形象,直接冲向其他房间,破门而入,寻找噪音来源,直至意外把周逸撞倒在屋内。出于本能伸手去扶,周逸摆手说“不用,不用,谢谢”,这已经是文佳佳第二次不敲门冒犯对方,于是周逸不得以说了句“真的不会敲门是吗?”没想到她却说:“我正在睡觉,你大清早就嗡嗡嗡的”,实际上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周逸很无奈地说了句:“对不起,打扰您睡觉了”,一边说还一边鞠了个躬。

  插曲三:文佳佳入住黄太月子中心的第二天早上,下楼遇见刚从外面购物回来的陈太,对方第一次看到她,说了声“新来的啊,哈喽!”她只是瞥了对方一眼,没做任何回应。由此可见,一个高姿态的“北京妞”在美国文化背景的衬托下实在是太为逊色了。

  都是中国人,为什么周逸和陈太就能在交际的时候使用礼貌用语而文佳佳不能呢? 毫无疑问,早些时日来美国的她们已经慢慢融合于美国文化,融合于美国这个国家了。

  2. 社交活动与隐私禁忌的冲突

  影片中,当文佳佳第一次在弗兰克陪同下从医院体检出来,来到码头,她看到阿拉斯加大螃蟹兴奋地要买一只,看到旁边的弗兰克也要买一条鱼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要一起付账,被弗兰克婉言谢绝,尽管一条鱼只有八块五。之后,她又邀请弗兰克去全西雅图最好的餐厅吃饭,再次被拒绝。美国人崇尚 AA 制,不喜欢请客或被请客,和朋友一起外出时,要各付各的费用,车费、饭费、小费无不如此。弗兰克已经适应了这种西方的生活方式,本能地拒绝了文佳佳的好意。

  影片中文佳佳在圣诞夜没有等到钟爱的老钟,失意地闲逛,看到弗兰克的车牌号就走去按人家门铃,恰巧正是弗兰克的家。这让弗兰克一时措手不及,愣在那儿说了句:“你怎么来了? 有事?”按美国人的习惯,如果要登门拜访,需要当面或提前打电话约好,看对方时间是否允许。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弗兰克一脸的愕然了。他之所以愕然,是因为此时的他是“美国文化附体”。

  隐私是一种文化态度,是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用以调节和控制自己与外界接触的一种机制。

  关于隐私问题,中美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有些美国人看来,中国人甚至没有隐私可言。美国是一个法治社会,并有专门的隐私法,所以在美国,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只要对美国文化稍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涉及到个人身份信息像成人年龄、薪水、宗教、婚姻等问题应尽量避开。而中国文化正好相反,通过询问一些有关个人年龄、家庭、婚姻、同性恋等比较私密的话题主要是显得亲密,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谈话者之间的关系。然而,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中,代表中国文化城市——“北京”的代言人文佳佳刚刚踏上美国土地并没能够入乡随俗,屡次打破美国禁忌,追问他人隐私。初到美国的文佳佳视美国禁忌于无形,竟然直接问弗兰克有人称呼他 DB(dead beat)是什么意思。作为中西文化综合体的他该如何解释? 作为根在中国的他,他无法说自己是吃软饭的。他无言以对,绅士的他只能说这是个人隐私。

  我们再来看影片中另一个中西文化冲突。当周逸、弗兰克和文佳佳在商场购物的时候,周逸拿着一件 T 恤要弗兰克评价。弗兰克对周逸说:“你穿还是她穿?”他很清楚周逸的情况,一名女同性恋。尽管文佳佳一直对周逸的身份很好奇,弗兰克从来都是轻描淡写带过,不透露其个人隐私。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让怀着宝宝的周逸找到一个栖息之所。多元文化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敞开更为宽广的胸怀来拥抱人类,让每个人都找到各自栖息的港湾。

  3. 当“北京” 集体主义遇上“西雅图”个人主义

  这里的“北京”自然是指中国,“西雅图”指美国。美国的个人主义源于自由主义,其文化形态也被称之为“我”文化。显然强调的是个人主义,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个人。处于该文化下的个人具有这样的特点:喜欢自由;自信并果断;喜欢表达个人思想和感受,也喜欢表达不同的观点。中国的集体文化观,更看重集体身份,很少看重个人身份,该文化基本的社会单位是集体,所强调的是集体的一致与统一,担心坚持个人观点会影响集体和谐。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形态变得比以前更为多元而复杂。倾向于个人主义的美国文化和倾向于集体主义的中国文化,两种文化正慢慢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影片中,文佳佳入住黄太月子中心的第二天早上,相中其中一个大的房间,于是与其商量,无果。文佳佳:“好黄太,我就喜欢那间房,价钱加倍。”黄太:“文小姐,那个房间是娃娃出生的时候要住的了。”(委婉拒绝)周逸:“你吃饱了撑的,买这么多,显得你有钱是吗?”看不惯文佳佳做法的周逸对早出购物的陈太这么说了一句,文佳佳对此很敏感,也清楚周逸是在影射她,反过来冲着周逸说:“我就是想住黄太那间,怎么了?”据此来分析,此时在场的周逸实际代表的是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

  当中西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我们来看黄太的反应。“哎,文小姐,那个房间呢,我收你四千五啦,好不好?”尽管黄太在美国生活多年,仍能看出作为上一代华裔的她骨子里仍然有着中国人的集体主义观念。为了大家的和睦相处,她宁可委屈自己,以大局为重。相比较而言,周逸代表的则是新一代华裔形象,她崇尚美国个人主义,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到人性人情的方面敢于直接表达不满。圣诞节前夜,文佳佳对弗兰克说老钟要来看她,希望弗兰克能给开车,弗兰克拒绝了,因为孩子的妈妈要来。文佳佳盛情邀请说:“一块过,多热闹啊!”呈现出典型的传统中国集体主义大家庭观念。而弗兰克说:“不合适,各过各的吧!”

  由于他移民美国已经多年,思想意识里,西方个人主义的种子已经萌芽。

  三、结语

  电影通过多元化的影视技术改变着人们对社会文化和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建构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功能。从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可以看出,要尽快融入一种新文化,人们应该避免出现两种极端:一是不要躲在自己文化保护意识下,只与相同文化背景下的朋友交流,而要积极地尽可能多地接触新的文化。二是也不要一味地沉浸在新的文化下,与同自己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们脱离联系。因为亲身经历一种新文化既让人感到兴奋新鲜又有些疲惫,所以找本国朋友聚聚,适当回归本国文化,是一种很好的释放。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使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比中西文化,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和认识社会文化的基本轮廓,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曹湘洪.跨文化交际教程新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
  [2]L.Samovar,R.Por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ader[M].San Francisco: Wadsworth Publishing CoInc, 2010,(12).
  [3]郭晓川.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
  [5]杨蕴玉.英文电影赏析: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实践探索[J].电影文学,2009,(2).
  [6]张谅,张立军.中西隐私观差异及成因之比较[J].东南传播,2010,(1).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跨文化交际论文
返回:社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