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

社会交际中语言与思维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11-26 共2835字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学界长期谈论的热点话题。如有观点认为思维离不开语言。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人具有语言能力,而动物没有;人能够运用语言进行高级思维,而动物不能。

  究竟在人类社会中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思维?这个问题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令人困扰。伍铁平先生于 1980 年在《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新探》中指出:“思想先于语言,思想可以没有语言外壳,思想不必在词和句子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语言不能完全决定人的思维。”,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在语言交际使用中是可取的。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比较全面地论述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着作”.

  一、社会交际环境下语言与思维的定义

  语言学对语言的定义是:“语言是思维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在社会交际环境下谈语言时,有必要将语言与其有同构关系的文化相联系。文化指人类有意图的活动及结果。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文化是人类独有的;(2)文化所指的人类活动是有意图的;(3)文化包括人类有意图的行为及结果。活动主要是指自理活动、语言活动、体力活动、象征活动。所谓结果指一切由人类活动导致的以物质、精神、制度、知识、行为等形式出现的后果,如学校、医院、教堂、图书等。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部分,它是指人类某个群体所通用的有一定使用规则和意义的有声或有形或有声有形的符号,这说明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语言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不仅是人类有意图的活动及结果,而且还必须是人类某个群体所通用的结果。这在社会交际中表现为:一个人为了自己的某种意图发出某种声音符号,或者画出某种图形标记,如果不能被接收者所理解,我们可以说他的活动所导致的结果不是语言,只是具有文化价值的文化符号;这里所说的群体在社会交际中可以指一个社会阶层、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村落村民。

  思维是大脑产生信息的活动,这些活动是动物做出行为选择的依据。假如一种动物对某一刺激永远是同样的反应,如母鸡只有产完蛋之后,发出类似于“呱呱呱呱蛋”的叫声,那么我们说该叫声是无选择行为,母鸡发出这样的叫声是没有经过思考的。只有经过选择后做出的行为才可以证明思维活动曾经发生过,像俗语“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最简单的理解是:一开始对蛇没有恐惧感,但有一次被蛇咬伤了,以后看到与蛇相似的井绳都会产生恐惧感。另一方面,社会交际环境中,交际双方的思维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在大脑中做出“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行为选择,因为他们会受到文化、地域、观念、语境等等条件的影响。所以社会交际环境下的思维更多地表现在对外部客观环境与大脑内部思想的筛选契合上。

  二、社会交际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为了交际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有些思维形式,特别是那些只需要影像或形象参与的思维是不需要语言的。所有的思维都可以独立于语言进行,语言的唯一功能是交流思想。语言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指人们为了完成某一交际所说的话,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不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由于交际双方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人们交际时说话往往有所选择或保留,这些行为都是说话人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后做出的。在社会交际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具有可分性,二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的。在同一个社会交际过程中,交际中说话者的思维决定其语言,同时说话者的语言影响听话者的思维,继而会影响听话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1、由于语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在社会交际中,有些说话者会采用谦虚委婉的交际方式

  不同的语境要求使用不同的修辞方法来传情达意,任何一种修辞方法都对应着特定的语境,婉曲的修辞方法在很多交际中使用,从而含蓄地表情达意。而从词语选用到修辞的运用再到言语表达--这一过程中,思维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者不顾及诸如对方的心情、话题的内容等语境因素,直来直去,心到口到,不经过严密的思维过程,往往会使听者听了不舒服甚至反感。

  如:“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地谢他。“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华大妈听到“痨病”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鲁迅《药》)华大妈不说“要不是康大叔给他人血馒头吃,病怎么会好转起来”,而是用委屈的说法,对爱子生病与治疗不愿用刺激的词语。康大叔这样的粗人,却不懂设身处地为对方情绪着想,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戳到对方的痛处,大声嚷嚷“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当然让华大妈闻之变色;华大妈作为交际中的听话者,“闻色大变”,是因为她将说话者的言语与“痨病”这一特定的时代文化现象相联系,从而产生不好的情绪。这一过程中思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社会交际中,语言的运用都要经过详细的考虑,我们所谓的“三思而后行”用在社会交际中就是在说话做事之前要思前想后。

  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思维不仅是大脑产生信息的活动,还包括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以使其适应当时当地交际需要的过程。

  2、有人采取能表达他的不满情绪同时又使听话人察觉的含蓄迂回的交际方式

  在有些交际活动中,说话人心中对听话人怀有不满,却不愿说出或无法直说,使得说话者借助于他自认为能表达他的不满情绪同时又能使听话人察觉的含蓄迂回的交际方式。如:主人请了一位客人来家里吃饭,客人酒足饭饱仍不想告辞。主人终于忍不住了,指着树上的一只鸟对客人说:“最后一道菜这样安排,我砍倒这棵树,抓住这只鸟,再添点酒,现烧现吃,你看怎么样?”

  客人答道:“只恐怕你没砍倒这棵树,鸟早就飞跑了。”“不,不 !”主人说,“那是只笨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离开。”(选自陈宗先《数学笑话大王·笨鸟》)主人在这一交际过程中,为了达到自己的意图,利用眼前的景物--树上的鸟来做文章,指桑骂槐,用“笨鸟”来暗指客人的不知趣;而客人对于主人所说的“最后一道菜”并没有完全理解,所以才会说“只恐怕你没砍倒这棵树,鸟早就飞跑了。”这说明说话者的交际言语或交际方式与听话者的思维模式并没有完全契合。

  主人为了进一步让客人明白他的意图,又说“那是只笨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离开。”

  三、社会交际中语言的特殊使用与思维模式的转化

  语言是在人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人是最社会化的动物,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劳动。劳动发展的需要,促使社会成员更加紧密的结合;社会成员在劳动过程中,日益清楚地意识到共同协作的好处。到了这时,“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劳动一起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语言和思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际活动。

  在现代社会交际活动中,语言的运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汉语使用者来说,由于汉语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和影响(出现了许多外来词、网络流行语),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运用不断创新。在交际中,交际双方的思维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化,大脑中对交际词语、交际方式的选用会视情况而定,不再拘泥于用哪种方式或哪种词语,而是简单化,以达到交际意图。

  【参考文献】

  [1] 伍铁平 .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