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与机制探析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作者:张德彭
发布于:2020-10-15 共7674字
  摘   要
  
  农业转移人口既是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三农”问题突破的关键。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指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其职业转换和生活、工作地域发生转变过程中,在内外驱力的作用下,放弃在农村原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确立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的过程。该问题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推进,既关乎到对成人发展相关理论的内涵再认识与实践验证,也关乎到城市化的进程与农业转移人口个体的发展。因此,以成人教育研究“直面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给予成年群体在劳动、生存与生活等终身发展需要的真切关怀”的特定使命为引领,将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历程以叙事的方式展现出来,便成了对“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研究范式指向。


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与机制探析
 
  
  农业转移人口的再社会化主要包括:内在维度再社会化(价值观念、生活认知)、外在维度再社会化(生存方式、社会规范)、个性再社会化(社会角色、个性心理)。通过对江宁(到城市谋生的过客)、周鑫(在城市创业的农村人)、余华(于郊区解放的农村人)三位研究合作者的再社会化历程进行叙事与现状解析,有如下结论:
  
  (一)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特征:1.价值观念:从单一、感性、封闭走向多元、理性、开放;2.生活认知:从生存型目标走向发展型、享受型、实现型目标;3.生存方式:从体力型、模仿型式的生存走向技能型、创造型的生存;4.社会规范:从被动式、生活化、跟随式走向主动式、市场化、自主式的模式;5.社会角色:从显性农村人转为“城市-农村人”;6.个性心理:从物质心理、经验思维走向双重心理、创造思维。
  
  (二)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家庭、大众传媒;个体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学习方式;中介因素,主要指社会实践、社会互动。
  
  (三)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发生机制:一个“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模型的现实写照,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体行为、个性自我、发展环境皆是个体行为、社会环境、个体内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总之,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问题既是社会阶层流动背景下人的价值转变问题,也是社会矛盾与危机之下人的发展的理论问题。一方面,该问题的实践推进应当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阶层形成的总目标,遵循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系统协同三个主要原则,为其营造良好的再社会化环境,搭建再社会化平台,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形成适宜的生存方式和社会规范行为,同时农业转移人口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再社会化;另一方面,其理论问题的研究应当以“直面社会运行的成人发展研究、扩展的再社会化研究、现代化的农业转移人口研究”为主要轮廓,在自然情境下深入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与工作中进行。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叙事研究。
  
  Abstract
  
  The rural-urban migrants are not only the indispensable force for urban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key to the breakthrough of "agriculture, ruralareas and farmers".The resocialization of rural-urban migrants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rural-urban migrants giving up the original codes of conduct and standards of values inrural areas and re-establishing the codes of conduct and standards of values needed for working and living in cities under the for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e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career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ving and working areas.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advancement of this issu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connotation’s learn in depth and practical verific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ories related to adult growth,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urban migrants.Therefore, guided by the specific mission of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facing the actual needs of social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giving adult groups real care for life-long development needs such as labor, survival and life", the re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rural-urban migrants is presented in a narrative way, which becomes the research paradigm direction of "resocialization of rural-urban migrants".
  
  The resocialization of rural-urban migrants mainly includes: Internal aspects of resocialization (including values and life cognition), External aspects of resocialization(including survival style and social norms), personality resocialization (including social role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Through the narrative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situation of the re-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three research collaborators: Jiang Ning (a passer-by who made a living in the city), Zhou Xin (a rural man who started his business in the city) and Yu Hua (a rural man who was liberated in the suburb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Firs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ocialization of rural-urban migrants: 1.Values: from singleness, sensibility, closeness to pluralism, rationality and openness; 2.Life cognition: from survival goals to development, enjoyment and realization goals; 3.Survival style:from physical and imitation-type survival to skill-based and creative survival; 4.Social norms: from passive, life-oriented and following-oriented to active, market-oriented andautonomous modes; 5.Social role: from dominant rural people to "city-rural people"; 6.Personality psychology: from material psychology, empirical thinking to dual psychology, creative thinking.
  
  Seco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esocialization of the rural-urban migrants:social factors, including social changes, families and mass media; Individual factors,including human capital,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learning style; And Intermediary factors mainly refer to social practi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ird,the mechanism of the resocialization of rural-urban migrants: a realistic portrayal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ernary interaction". The individual behavior,personality self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rural-urban migrants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individual behavior, social environment and individual internal factors.
  
  In a word, the issue of resocialization of rural-urban migrants is not only the value change of people i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class mobility, but also the theoreticalproblem of human development under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crises.On the one hand,the practical advancement about resocialization of rural-urban migrants should grasp theoverall goal of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 class, follow the three main principles of people-oriented, step-by-step, and systematiccoordination, create a good resocialization environment, build a re socialization platform,guide the rural-urban migrants to form a suitable way of life and social norms,and at the same time,the rural-urban migrant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actively re-socialize;On the other hand, the research on its theoretical problems should becarried out in the life and work of the rural-urban migrants under the natural situation with the main outline of "adult development research facing the social operation, extended resocialization research, and modern rural-urban migrants research".
  
  Keywords:    Rural-urban Migrants; Resocialization; Narrative Research。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不懈努力与改革驱动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稳步迈进。而正是在这样的经济转型背景下,城乡融合节奏加快,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成为了各个学科的重点研究问题。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迁与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成就已经证明,农业转移人口既是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三农”问题突破的关键。农业转移人口如何顺利地进行职业转移、如何进入城市、如何在“转移”中应对个体发展的任务、如何融入城市,对这些问题解决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推进,既关乎到实践上城市化的进程与成人个体的顺利发展,也关乎到对成人发展相关理论的实践验证与内涵再认识。
  
  一、研究缘起。
  

  对农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状况的研究,是社会发展和社会政策的驱动。于成人教育学学科而言,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交融的尝试,于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理论而言,是对其内涵的扩展与实践的验证。
  
  (一)社会发展驱动与政策关切。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处于社会急速转型时期,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尤其是乡村向城镇的人口流动,带动了新的经济转型。在此背景下,促进城乡融合,提高市民品行素质,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力量,成为一系列“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中的重点课题,农业转移人口在生产生活上如何转变与融入城镇,与如何在经济转型中实现城镇化、现代化是同等重要的课题。
  
  不论十九大报告中应当贯彻的新理念:“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或是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近 1400 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所展现的成果,[1]还是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新目标,[2]都展现出了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关切,即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已经列入党和国家的日程中。以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为实际落脚点,“抓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已然成为政府 2019 年的重要工作任务。
  
  因此,农业转移人口如何从“农业”全方位适切地转移到“城市”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突破,更是社会进步与转型的关键。
  
  (二)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呼唤。
  
  从社会学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首要作用就是实现人社会化。因此,人的社会化问题与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当然,成人教育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扩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成人教育的研究对象从普通在岗职工、干部、军人等拓展到流动人口与特殊劳动群体。同时,理论研究方面更加关注成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成人社会化的阶段的内容中牵涉职业与婚姻,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而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与深入,如此的社会现实,在不断挑战着成人教育学的研究。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不断推进,成人教育的教学和空间,已经从原先的学校、农村、工厂扩展到了各行各业、各个充满学习资源的学习空间,教育对象也扩展到了人人。基于此,成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场所,也由原来的有关机构、学校,变为了成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且,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与学习技术的进步,成人学习的方式也愈加个性化。此外,成人的学习目的、学习机会、学习选择等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学习目的方面,从原先的补偿学习、获得新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到适应生活,为人生发展奠基等。
  
  因此,不论是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成人教育的实践发展,都彰显出对成人发展、成人学习与成人社会化的关注。
  
  (三)再社会化研究扩展的实践印证。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社会化”的内涵经过了狭义研究到广义的研究的发展过程。在 20 世纪 50 年代,社会化研究以“儿童如何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为中心,这一阶段的研究被称为狭义的社会化研究。从 50 年代开始,在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英克尔斯工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推动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步扩展,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由于成年人的生活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发展始终的过程。[1]近年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一方面是强调个体社会化对社会运行与发展的意义,研究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化的研究更加强调人性的完善与健全。
  
  因此,从现有的社会化研究来看,在社会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研究人的社会化,是对广义社会化内涵的丰富与扩展,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再社会化的研究,不仅在背景上贴合了社会化内涵扩展的需要,也回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农业转移人口.
  二、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三、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镜中我”与初级群体理论
  二、生命历程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与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研究目标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对象选择
  六、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叙事: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
  
  第一节  江宁的故事:到城市谋生的“过客”
  一、深圳之旅:酸甜苦辣中求生存,努力与上进处见机遇
  二、重庆之旅:一波三折中尝创业,踏实与真诚里获回报.
  三、南昌之旅:再开超市与兼任驾校教练
  四、思想之旅:身份再认同
  第二节  周鑫的故事:在城市创业的边缘人
  一、结束学业,遇就业窘境
  二、跨行就业:习得技能,学得管理
  三、两次创业:遍历能力与思想成长之艰辛.
  四、对比与反思: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
  第三节  余华的故事:于郊区解放的农村
  一、从农活到手艺活的转变
  二、生活的对比:过去与现在
  三、新工作,新环境
  
  第三章  解析: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现状.
  
  第一节  回顾: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内容
  一、社会化内容
  二、再社会化内容.
  三、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目标与结果
  第二节  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内容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第三节  解析(一):江宁再社会化现状.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四、总评
  第四节  解析(二) :周鑫再社会化现状.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四、总评
  第五节  解析(三):余华再社会化现状
  一、内在维度再社会化.
  二、外在维度再社会化.
  三、个性再社会化.
  四、总评
  
  第四章  探析: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
  
  第一节  回顾: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历史观点
  一、社会化及其再社会化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二、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发生机制.
  第二节  分析:.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社会环境
  二、内在因素:个体因素
  三、中介因素:社会实践与社会互动.
  第三节  探究: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发生机制
  一、“三元交互作用理论”及其模型.
  二、三元交互作用下的“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第一节  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问题的再认识
  一、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问题之根源
  二、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内容.
  三、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特征.
  四、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影响因素
  五、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发生机制.
  第二节  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实现原则与推进对策
  一、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指导原则
  二、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具体推进策略.
  
  第六章  研究启示、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启示
  一、关于成人教育研究的启示
  二、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影响因素的启示
  三、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启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二、关于访谈过程的得与失
  三、研究故事的撰写与解读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永不停歇的成人发展研究
  二、继续扩展的再社会化研究.

  三、深入的农业转移人口研究

  从当前来看,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特点与改革开放前期和 21 世纪前期均有所区别。一方面是流动的主要人群年龄偏小;另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群体面临的城市环境变革速度和程度都在增加,而当前城乡发展并未实现完全的统一,这不仅是当前实践面对的问题,更是理论研究的任务。

  首先是城乡融合逻辑的探索,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融合逻辑,即中国特色的农业转移人口“转移逻辑”。城乡融合发展,本质上是人口的融合发展,其发展逻辑不论是“共同体思想逻辑”、“人民为中心逻辑”还是“产业融合逻辑”,都必须先对人口发展的问题作出回答,当前具备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为主要城乡融合逻辑的模式,依然需要在对人的发展问题上做重要的探索。

  其次,对于“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的标准有待探索。当前关于农业转移人口的研究诸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研究、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城市适应研究,都有一个相似的前提:农业转移人口的转变结果应以城市人为参考。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的目标对于人而言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于上述标准的预设是否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一个问题。此外,在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中发现,三位研究合作者在综合素质层面上都实现了较为亮丽的转变,有技能型的驾校教练、有管理模式相对成熟的公司负责人,可见户籍与制度上的壁垒并未阻挡农业转移人口在素质上的转变。因此,在身份认同方面未实现完全的转变,这是否可以认定为再社会化的成功是一个有待争议的问题,即“以人为本核心”的城市化的标准问题。

  最后是“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研究”的现代化问题。第一,研究内容上的现代化,当前关于农业转移人口的相关研究中,已然出现传统要素探讨中夹杂了现代化元素的情况,例如传统研究中探讨的制度元素、社会保障元素、教育培训元素等,而现代化的元素则是信息化、大数据等,这不仅是当前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提高的原因,也是提高研究科学性的需要;第二,研究方法的现代化问题,随着问题的深入与复杂化,农业转移人口问题是多学科交叉的问题,不仅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需要现代化的研究工具(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来促进研究结果的实时性和科学性;第三,研究方向上的现代化,从已有研究对“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现状”的描述来看,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已经成功实现生存方式、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的再社会化,但其再社会化程度不够深入,尚未实现身份上的完全再社会化,于这一部分群体而言,更为深入的发展走向,例如更为现代化的人格与社会关系塑造、适应更为现代化的文化环境将是新的研究方向。

  总体而言,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问题,在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的挑战和社会环境剧变的情况时,不仅需要多学科理论上对特殊成人群体发展关怀的深入,也需要中国特色的和现代化的实践模式的推动,从而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张德彭. 农业转移人口再社会化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点击下载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