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面孔吸引力的重要性已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已经证实面孔吸引力会对人际交往、求职竞选、择偶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而时间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人们面对不同吸引力面孔时,对于时间的长短感知及其准确性会发生变化,这便是面孔吸引力影响时间知觉的体现。但是目前关于面孔吸引力的高低对于时间知觉的影响的内在机制尚无定论,不同吸引力面孔是如何在时间信息加工过程中发生作用还是未知,以往相关研究均采用行为学实验,缺乏深入的脑机制探究。并且已有研究均以西方女性为被试,既没有从男性视角去探讨这一问题,也缺乏来自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实证研究。
为此,本研究通过在时间复制任务中操纵不同吸引力水平的女性面孔图片,观察男性被试对时间长短的知觉变化以及对时间估计的准确性差异,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试图探究男性在对女性面孔加工过程中大脑活动的时间进程以及对时间知觉产生影响的内在神经机制。通过对行为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时距长短,高、低吸引力面孔条件下的复制时距均显着长于中等吸引力面孔。而高吸引力面孔仅在长、短时距上的复制时距长于低吸引力面孔,在中等时距上两者无显着差异。另外,时间估计的误差值在高、低吸引力面孔下随着时距的增加而降低,无论时距长短,在高吸引力面孔条件下对时间估计的误差值均大于中、低吸引力面孔,中等吸引力面孔在中、短时距上对时间的估计的误差小于低吸引力面孔,但在长时距上显着上升,与后者相近。脑电结果显示:
在 P1、P2 成分上,均只表现出面孔吸引力的主效应,高吸引力面孔下的波幅显着高于低吸引力和中等吸引力面孔,同时低吸引力面孔下的波幅也高于中等吸引力面孔。在N170 成分上,不同吸引力面孔在短时距上无显着差异。在中等时距上,低吸引力面孔条件下的波幅显着大于高、中吸引力面孔,但后两者间差异不显着。在长时距上,高、低吸引力面孔带来的 N170 波幅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大于中等吸引力面孔。同时,高吸引力面孔在长时距上能够诱发显着大于中短时距的 N170 波幅,而低吸引力面孔的波幅尽管在中等时距上的波幅大于长短两种时距,但是差异并不显着。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面孔吸引力影响个体的时间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估计的长短和对时间估计的准确性的影响。
2)注意在面孔吸引力影响时间知觉的过程中起作用,个体对高、低吸引力面孔在早期加工阶段均存在注意偏好,相比中等吸引力面孔,个体对高、低吸引力面孔当前时距的感知更短,对高吸引力面孔的时间估计准确性也更低。
3)面孔吸引力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受到时距的调节,对中、低吸引力面孔当前时距的估计随着时距增加而降低,且对前者的时间估计准确性在长时距上达到最低;而高吸引力面孔受时距影响不大,始终表现为对当前时距的低估及较低的时间估计准确性。
关键词: 面孔吸引力;时间知觉;事件相关电位。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s pursuit of beauty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nd the importance of face attrac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More and mor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social psychology has also confirmed that facial attractiveness has an impact 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job hunting, mate selection and many other aspects. The importance of time as a way of human existence is self-evident.
When people face different attractive faces, the perception of the length of time changes, which is the embodiment of face attraction affecting time percep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face attraction on the perception of time is still inconclusive. How the different attractive faces play a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im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s still unknown. Previous studies have used behavioral experiments and lackedin-depth brains exploration. Moreover, Previous studies have all taken western women as subjects, and neither explored this iss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 nor conducted empirical studies from the background of oriental culture.
To this end, this study manipulates female face images of different attractive levels in time replication tasks, to observe the perceived changes in male subjects' length of time and the accuracy of time estimates.And we use event-related potential techniques to try to explore the brains of males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female faces and the intrinsic neural mechanisms that influence time percep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ehavioral data, it was found thatregardless of the length of time, the time reproduction results under high and low attractive face conditions a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e medium attractive faces. In the case of high attractive faces, the replicating time is longer than the low attractive faces only in the long and short time interval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n the medium time interval.In addition, the error value of the time estima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ime interval under the high and low attractive faces. Regardless of the time interval, the error value of the time estimation under the high attractive face conditions is greater than the middle and low attractive faces. The mid-attractive face's estimate of time over medium and short time is less than the low attractive face, but it rises significantly over long distances,similar to the latter.The results of EEG showed that the P1 and P2 components only showed the main effect of face attraction. The amplitude under the high attractive fa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ow attractive and medium attractive faces, and the amplitude of the low attractive face was also Higher than medium attractive faces. On the N170 compon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hort-term distances between different attractive faces. At medium time intervals, the amplitude of the low attractive face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high and medium attractive faces,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tter two is not significant. In the long time interval, the N170 amplitudes of the high and low attractive faces a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e medium attractive faces. At the same time, the high attractive face can induce the N170 amplitud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e medium and short time interval in the long time interval, while The amplitude of the low-attractive face is not significant at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although the amplitude of the medium-distance is greater than the length of the two. This leads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Ⅰ) Face attractiveness affects an individual's temporal perception, as evidenced by the length of time estimates and the accuracy of time estimates.
Ⅱ) Attention plays a role in the process of face attraction affecting time perception.Individuals have an attention preference for high and low attractive faces in the early processing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medium attractive faces, the individual's perception of the current time interval of the high and low attractive faces is shorter, and the time estimation accuracy of the high attractive faces is lower.
Ⅲ) The influence of face attractiveness on time perception is regulated by time interval.The estimation of the current time interval of middle and low attractive faces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ime interval, and the time estimation accuracy of the former is the lowest in long time distance; However the high attractive face is not affected by the time interval, and always shows the underestimation of the current time interval and the lower time estimationaccuracy.
Keywords: facial attractiveness; time perceptio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1. 前言
爱因斯坦曾在解释相对论中的时间观时用到一个生动的例子:当你与一位美丽的姑娘相处两个小时,感觉时间只过去了一分钟;相反,当你在火炉边待上一分钟,却觉得经历了两个小时。事实上,这种体验在生活中的确存在。当我们与高颜值的人相处时,总会觉得时光飞逝,希望时间能够走得更慢些;当影视剧中美丽或帅气的主人公出场时,尽管总是以慢镜头予以呈现,但观众却觉得怎么也看不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这种由面孔的颜值高低改变个体对时间长短的感知就是面孔吸引力影响时间知觉的体现。
事实上,面孔作为影响他人感官的首要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面孔吸引力便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分支兴起[1]。以往有不少研究已经证明面孔吸引力作用于人们日常诸多方面,不仅对于记忆[2]、决策[3]等认知功能会产生显着影响,还在择偶[4, 5]、求职[6]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将面孔吸引力与知觉能力相结合的研究不多,更是鲜少有研究者关注到人们与不同面孔吸引力个体相处时对时间流逝快慢的感知有所不同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而时间作为人类存在的方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无时不刻都处在对时间的感知中,对时间信息的加工直接影响着人们反馈、决策等重要活动。尽管关于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很多,但将面孔吸引力纳入考虑的研究不多。即便有,由于实验材料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并未深入地对其中的脑机制进行探讨,也没有得出统一结论。
有研究者认为面孔吸引力是通过吸引力的高低带来不同程度的唤醒,从而带来起搏器发出脉冲速率的差异,进而产生对时间的不同估计;还有研究者的结果表明面孔吸引力通过吸引注意造成对时间任务的注意分散,进而影响对时间长短的估计。并且在实验设计上,对材料呈现时间的长短作为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之一,却未加以分析与讨论。因此,人们在面对不同吸引力面孔时如何对时间进行感知的内部机制尚不明晰,这种感知又是否受到呈现时长的影响也尚未可知。
以往不少研究发现人们对高吸引力面孔存在偏好。尤其是男性,相较于女性,他们对于面孔吸引力更为敏感,可能是出于择偶的需求,所以在面对异性的高吸引力面孔时会表现出更加喜爱。但以往对面孔吸引力与时间知觉之间关系的研究均以西方女性为被试对象,既缺乏对于男性在这一现象中表现特点的探讨,也缺乏来自东方的实证研究。
由此可见,在东方文化背景下探究面孔吸引力在不同时间长短下对于男性时间知觉在行为和脑机制上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面孔吸引力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2.1.1 面孔吸引力的定义。
关于面孔吸引力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说法,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还是 Patzer 指出的,面孔吸引力(facial attractiveness)是个体的面部特征引发他人喜悦程度的指标,并继而驱使他人对高吸引力面孔产生想要接近的意愿[7]。
2.1.2 面孔吸引力行为学研究现状。
面孔吸引力的相关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进化心理学家和人类文化学家所关注的重点。
作为面孔知觉领域的重要维度之一,面孔吸引力所能传递的特征、情绪等大量信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多影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是由于具有这一较高的现实意义,使得关于面孔吸引力影响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Dion等人发现容貌更为漂亮的人会被认为具有勤劳、善良等优良品质[8],Eagly 等人也指出面孔吸引力高的人会被相信是更加诚实、友好的[9]。这种由高吸引力面孔带来人们对个体具有更多积极特质的判断就是所谓的面孔刻板效应,反过来面孔吸引力低的人也会被认定为消极的存在[10]。而这种刻板效应普遍存在于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譬如Andreoni 等人在投资游戏中发现,长相更漂亮的伙伴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青睐[11];Cogsdill 等人指出当与同伴交往时,面孔吸引力越高,获取同伴信任的水平越高[12];汝涛涛等人在决策情境中观察到,面对高吸引力面孔甚至还能提高个体的道德行为水平,做出更加真实的决策行为[13]等等。当然,在众多方面的研究中,面孔吸引力对两性关系偏好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以往有研究从面部肌肉活动角度去观察个体在不同吸引力下的表现,发现面孔性别决定了女性对于不同吸引力面孔的反应,当女性看到高吸引力男性比低吸引力男性会出现更大的颧骨肌电活动,表明更开心更激动;但是看到高吸引力女性比低吸引力女性会出现更大的皱眉肌电活动,表明将其视为有力的竞争者[14]。
张妍等人发现个体对高吸引力异性面孔存在认知偏好[15],在早期视知觉阶段人们对低吸引力面孔会出现注意回避并容易脱离,但是对高吸引力面孔则会投入更多注意资源[16],而这种早期过多的注意加工可能会进一步带来对于高吸引力面孔的记忆偏好。根据进化心理学理论,个体偏爱高吸引力面孔是出于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共同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吸引力高的面孔被认为是优良配偶品质的象征[17];另一方面,他们被认为具有更健康的基因和更强的免疫力,意味着更大的生育优势,尤其对于男性而言,相比于女性,他们更在意面孔吸引力的高低[18],或许就是出于基因素质的考虑。
2.1.3 面孔吸引力脑机制研究现状。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与手段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对于面孔吸引力的探索也不仅仅停留在行为学层面,脑功能成像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相关研究中。
Puce 和 Haxby 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发现梭状回是负责面孔加工的部位[19, 20],但不同吸引力的面孔对脑区的影响不同。Nakamura 等人发现有吸引力面孔会激活左侧额颞区,而无吸引力面孔则是激活左侧前额叶皮层[21]。同样,通过功能性磁共振(fMRI)技术,研究者们也获得了对面孔吸引力更进一步的解释。Bray 等人通过向被试反复暴露不同吸引力面孔发现,高吸引力面孔带来的腹侧纹状体的活动类似于获得金钱奖赏时的状态[22];Takashi 等人发现右侧眶额叶皮层的活动会随着面孔吸引力的评分呈线性增加[23];Galvanet 等人也发现与金钱相关的伏隔核同样会对漂亮的面孔做出反应[24]等等。而上述的眶额皮层、伏隔核等区域均与奖赏加工相关[25],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吸引力面孔具有一定的奖赏价值。不过,Spreckelmeyer 等人发现不同性别对吸引力面孔的反应脑区不尽相同,男性面对异性吸引力面孔会激活内侧前额叶皮层,女性则是激活顶颞区[26];还有研究指出,面孔吸引力的高低只会带来男性脑区不同程度的激活,女性则不受影响[27]。
当然,在神经层面的研究还有很多运用了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在面孔吸引力领域的相关研究中,涉及到的脑电指标有很多,如早期成分 P1、N170、P2 等,晚期成分 LPC 等。
P1 是在刺激呈现后 100ms 左右出现的正成分,其源位于枕部和梭状回,而梭状回与面孔加工息息相关[28],因此 P1 被认为是早期视知觉注意加工的指标,反映了对面孔特征的初级加工,在面孔吸引力研究中对高吸引力面孔表现出更大的波幅[29]。还有研究表明 P1 可能受到早期情绪的调节,对不同面孔表情表现出不同的效应[30],这种不同也会受到被试群体的影响,社会焦虑障碍个体由于对负性刺激过度警觉,因而对包含威胁信息的负性面孔表现出更大的 P1 波幅,但是 Wells 等人却发现只要是面孔刺激均能提高他们的 P1 波幅,这种提高不会因为面孔表情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这可能是由于社会焦虑个体对面孔信存在注意偏向,不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不过也有研究者指出 P1仅仅只能反映对面孔信息的早期编码,不涉及到面孔表情[31];N170 是在刺激呈现后 170ms 左右出现的负成分,其源位于枕颞部,不少研究发现相比于非面孔刺激,面孔刺激会诱发更大 N170 成分,而 Gajewski 等人在面孔探测任务中观察到,当面孔刺激出现时会在脑后部诱发显着的 N170 成分,因此认为其可以作为对人脸进行初级检测的一个特异指标[32]。Eimer 发现在面对面孔刺激时诱发的 N170 波幅大于其他物体刺激,反映了对面孔结构信息的加工[33]。但是目前关于面孔吸引力在N170 上表现的结论不一致。Marzi 等人发现高吸引力面孔能诱发更大更显着的 N170 波幅[34],Roye 没有发现面孔吸引力在 N170 成分上的差异,而 Trujillo 等人甚至得到恰恰相反的结果,他们认为更大的 N170 波幅会与低吸引面孔同步出现,他们将其解释为高吸引力和中等吸引力面孔差异性更小,而低吸引力面孔更具有典型性[35]。部分研究者还发现 N170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情绪效应,愤怒面孔可以诱发更大的 N170 波幅[36],但是 Peschard 和 Rossignol 等人用内隐情绪或情绪效价加工任务让被试识别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面孔时,并没有观察到 N170 成分的不同[37, 38],或许 N170 的情绪效应需要在特定的任务范式中才能体现出来。
P2 是在刺激成仙后 200ms 左右出现的正成分,其源位于枕颞部,反映了对刺激最初的选择性注意。有吸引力的面孔诱发能诱发出更大的 P2 波幅,但是 Hooff 等人实验结果发现高低吸引力面孔均能诱发大于中性吸引力的面孔[39],Sun 等人甚至发现 P2 波幅在面对无吸引力面孔时最大[40]。P2 还会受刺激情绪的效价影响,Schutter 等人在研究不同面孔表情时也观察到在愤怒表情面孔出现时 P2 波幅更小,Yuan 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41],这可能由于负性刺激在初期会被自动选择快速处理;相反,Huang 等人却发现当负性刺激出现时 P2 波幅更大,潜伏期也更短[42],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人们对负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负性刺激在早期视觉加工中会占用更多注意资源,而 P2 的波幅越大则代表个体分配在该刺激上的注意资源更多[43]。
EPN 是在刺激呈现后 200~300ms 在颞枕部出现的正成分,并伴随着前部到中央区的负成分,该成分反映了与情绪效价和唤醒有关的加工,因而在情绪面孔的加工中会发现比中性面孔更大的波幅,但是 EPN 与 N250 在时间轴和地形图上大致重叠,由于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因而两者可能各自反映了不同的加工过程。N250 通常出现在面孔学习和记忆情境中,而在面孔吸引力的相关实验中,250ms 左右的负波被称为早期后部负波,Werheid 和 Wiese 等人发现漂亮面孔能够诱发更大的 EPN 波幅[44, 45],可能是由于高吸引力面孔能够带来人们积极的情绪体验;LPC 是在刺激呈现后 400~600ms 在中央顶区出现的正成分,反映了注意的动态分配情况[46, 47],对显着刺激会投入更多注意,不同动机水平的精细加工也会在该成分上有所差异[48, 49]。Morgan 等人发现漂亮的面孔相比于不漂亮的面孔会诱发出这样一个更正的晚期成分[50],并在 Pz 处达到最大[45]。但是 Schacht 等人却发现无论面孔漂亮与否,都会比中等吸引力面孔诱发更大的 LPC 波幅[51],Chen 等人甚至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结果,他们观察到低吸引力面孔诱发了大于高吸引力面孔的 LPC 波幅[52]。Yen 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 LPC 成分还受刺激的情绪调节,情绪性刺激中尤其是唤醒度高的刺激能诱发更大的 LPC 波幅[53],这或许能够解释 Langeslag 的实验结果,他发现人们在看到恋人的面孔时会产生比陌生人和朋友更大 LPC 波幅[54],可能是由于恋人的面孔能够带来被试更大程度的唤醒,从而在脑电指标上表现出 LPC 的提高。不过 Magali 却发现中性图片比情绪图片更能诱发额顶的后期正成分[55]。
总之,目前关于面孔吸引力的反应脑区和脑电指标暂未统一,还有待更多的实验研究运用相关的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在脑机制层面深入阐释存在差异的原因。
2.2 时间知觉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2.2.1 时间知觉的定义。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一词作为心理学概念最早由 James 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他将对“现在”的知觉称为“似是而非的现在”,它能够持续一段时间,超过此时限,持续就不再是知觉的对象而是需要其它的符号进行构建[56]。Fraisse 认为对持续时间在 5 秒以内的加工是时间知觉,而对 5 秒以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涉及到长时记忆,则是时间估计[57],因此对于时间知觉的研究一般会控制在 3 秒内。后来研究者们将时间知觉解释为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或事件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加工过程。
2.2.2 时间知觉的相关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在心理学领域对于时间现象的相关探索仅仅停留在对于时距知觉、时间估计与复制等基本问题的关注上。在那之后,心理学家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不少突破,不仅发现例尺效应、易位效应等经典现象,还尝试建立完整的理论模型对时间知觉的内在机理进行解释。由于心理学家们对时间现象观察和解释的出发点存在差异,目前关于时间知觉的理论模型有很多。本文将重点关注起搏器-累加器模型、资源分配模型和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
2.2.2.1 起搏器-累加器模型。
起搏器-累加器模型最早由 Treisman 根据机械钟表的原理提出[58],之后发展出的所有关于时间感知与加工的理论模型都是在其基础上产生的。该模型假设在人类大脑之中可能存在一个起搏器,其根据一定的速率发出一定数量的脉冲,由计数器完整记录下来,脉冲数的多少则决定了人们对时间长短的感知。Wearden 提出的标量计时理论则是以该模型为基础,认为人类对时距的感知不完全与物理时距相等,而是遵循韦伯定律,并将这一过程分为时钟阶段、记忆阶段和决策阶段[59]。在第一个阶段里,起搏器依旧还是以某种速率产生脉冲,但与前者不同的是,他认为起搏器和累加器之间存在一个开关,当个体对时间信息进行感知时此开关会打开,使得这些脉冲能够进入到累加器进行整合,累加的脉冲数越多,个体对时间的感知便越长;相反,若是个体没有对时间信息进行加工,此开关则会闭合,那么脉冲无法到达累加器,个体则无法实现后面对时间信息的表征。在记忆阶段,累加器会将整合过的时间信息传至工作记忆和参照记忆,等到第三阶段就对两种记忆间的时距表征进行比较。
目前看来不少研究者会运用该模型解释其实验结果,Buhusi 认为在讨论时间知觉是如何产生的问题面前,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59]。而在与情绪唤醒相关的研究中,该模型似乎也能够很好地阐明不同程度的情绪唤醒刺激带来个体对时间长短的不同感知的内在原因。Droit 等人认为唤醒度能够带来脉冲产生速率的改变,高唤醒度能加快脉冲的发出,使得更多脉冲数进入到累加器,从而产生对时间的高估[60]。
2.2.2.2 资源分配模型。
加工时间模型认为存在两个加工器,一个是视觉信息加工器,负责对刺激的物体特征进行视觉加工,另外一个是计时器,负责处理时间信息[61]。当一个物理刺激出现时,个体需要根据不用需求将有限的注意资源分配到这两种加工器中,每种加工器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影响了人们对时间信息的加工,当计时器占用更多资源时,个体便会感知到更长的时间。Zakay 操作预期和回溯两种实验范式发现不同结果,当在实验开始前告诉被试对时间信息加以注意,被试便会在计时器上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带来时间高估;相反,当在实验前没有要求被试注意时间信息,被试便会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给视觉加工器,带来时间低估[62]。这是 Zakay 的资源分配模型,而后他与 Block 一起将该模型与标量计时模型相结合,提出了注意闸门模型[63]。该模型认为在起搏器与开关中间还存在一个注意闸门,这个闸门决定了由起搏器发出的脉冲最终能够进入累加器的数目,其开合程度根据个体对时间信息的感知情况而不断发生变化,当个体分配越多的注意资源给计时器,闸门便打开越大,那么进入累加器的脉冲数量也就越多。在这一闸门和累加器之间还有一个开关,遵循全或无原则控制到达累加器的脉冲数。用这一理论解释预期和回溯式实验范式结果的差异,便是个体在前一种范式中,注意闸门处于打开状态,而在后一种范式中,注意闸门处于闭合状态,由此带来累加器脉冲数量的差异。除此之外,Buhusi 和 Meck 还认为人们对物理刺激的时间和非时间信息的加工不仅存在注意资源的分配,还存在工作记忆上的共享、监控与分配[64]。
2.2.2.3 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
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认为个体对时间的感知具有分段性,在每段不同的时距上均不相同,并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刘瑞光等人发现这些因素包括刺激的物体特征,如事件结构、特点和数量等[65, 66];黄希庭早期的研究发现个体的认知特征也会对时距的加工产生影响,如编码方式、对注意资源的分配情况等[67];同时 Droit 和 Gil 等人的相关研究还证明情绪也参与了对时间信息的感知过程[68, 69]。黄希庭等人认为对于时距知觉存在双加工路径。在非注意条件下,人们对时间信息的加工是自动的,这种加工不占用注意资源,受感觉记忆的加工水平所调节;而在注意条件下则是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共同作用。该模型是对现有时间知觉相关模型的整合,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而提出的较为全面的理论模型。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2.2.3 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
2.2.3.1 时间因素
2.2.3.2 非时间因素
2.3 面孔吸引力与时间知觉的相关研究
3. 问题提出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意义
3.4.1 理论意义
3.4.2 现实意义
4. 研究方案
4.1 研究方法
4.1.1 实验被试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设备
4.1.4 实验材料
4.1.5 实验程序
4.1.6 行为学和 EEG/ERP 数据记录
4.1.7 数据分析和统计
4.2 研究结果
4.2.1 行为学数据结果
4.2.2 脑电数据结果
4.3 讨论
4.3.1 行为学数据结果
4.3.2 脑电数据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1)面孔吸引力影响个体对时间知觉的估计,具体表现为对时间估计的长短和对时间估计的准确性的影响。
2)注意在面孔吸引力影响时间知觉的过程中起作用,个体对高、低吸引力面孔在早期加工阶段均存在注意偏好,相比中等吸引力面孔,个体对高、低吸引力面孔当前时距的感知更短,对高吸引力面孔的时间估计准确性也更低。
3)面孔吸引力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受到时距的调节,对中、低吸引力面孔当前时距的估计随着时距增加而降低,且对前者的时间估计准确性在长时距上达到最低;而高吸引力面孔受时距影响不大,始终表现为对当前时距的低估及较低的时间估计准确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