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心理学硕士论文 >

大学生心理韧性、父母教养方式及攻击倾向三者的关联

来源:吉林大学 作者:王朦朦
发布于:2019-12-25 共10291字
  中文摘要
  
  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倾向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方面的双重压力,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发生攻击事件屡见不鲜,不但会对被攻击者带来伤害,也会为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严重者更可能产生暴力犯罪,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有效降低大学生攻击倾向,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攻击倾向的影响因素出发旨在探究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攻击倾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倾向的影响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以期为降低大学生攻击倾向提供理论依据。

大学生心理韧性、父母教养方式及攻击倾向三者的关联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在校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攻击倾向和心理韧性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对父母教养方式、攻击倾向和心理韧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研究向三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共计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0份,经研究分析得到了以下结果:
  
  (1)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拒绝维度、父亲拒绝维度、父亲过度保护维度、母亲过度保护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户口所在地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维度、父亲过度保护维度在家庭结构上存在显着差异。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拒绝维度、父亲拒绝维度和母亲过度保护维度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
  
  (2)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
  
  (3)大学生的攻击倾向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攻击倾向的身体攻击性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攻击倾向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攻击倾向的敌意维度在户口所在地上存在显着的差异性。攻击倾向在家庭结构变量和年级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
  
  (4)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呈显着相关。
  
  (5)大学生心理韧性与攻击倾向呈显着负相关。
  
  (6)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倾向呈显着相关。
  
  (7)大学生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拒绝维度、父亲情感温暖维度和母亲情感温暖维度与攻击倾向的愤怒维度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拒绝维度与攻击倾向的敌意维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与攻击倾向的指向自我攻击性维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韧性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倾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主要包括改进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方式,以适当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与抚养,关注子女的心理发展状态,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陪伴理解和接受认可,对子女进行适当的干涉与保护,谨慎的使用惩罚方式教育子女。以上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而减少大学生攻击倾向的产生和攻击行为的发生,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攻击倾向,中介作用。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s on Aggressive Tendenc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Resilience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double pressures in terms of study and employment.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any attack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hich will not only harm the attacked, but also bring adverse effects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attackers. The serious ones are more likely to produce violent crimes and endanger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aggressive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ing styles, resilience and aggressive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whether resilience mediates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s on aggressive tendency,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ducing aggressive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arenting styles,aggressive tendency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ing styles, aggressive tendency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was discussed and studied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450 questionnaires were randomly distributed to college students in three schools,and 42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through research and analysis: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parenting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ther's refusal dimension, father's refusal dimension, father's over-protection dimension, mother's over-protection dimension and gend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ing style between the variables of only child and residence location. Father's emotional warmth dimension and father's over-protection dimension of parenting styl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amily structur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de variables in the dimensions of mother's refusal, father's refusal and mother's over-protect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college students' resilience.
  
  (2)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college students' resilience.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aggression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aggression dimension of aggression tendenc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gression tendency among the variables of whether or not the only child was born.The hostility dimension of aggression tendency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ocation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gressiontendency between family structure variables and grade variables.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gression tendency.
  
  (4)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mental resilience.
  
  (5)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aggression tendency.
  
  (6)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and aggression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7)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plays a completely mediating role between the dimension of mother's refusal, father's emotional warmth and the dimension of mother's emotional warmth and the dimension of anger of aggression tendency, and partially mediates between the dimension of mother's refusal and the dimension of hostility of aggression tendency. It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the emotional warmth of fathers in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self-aggression dimension of aggression orientation.
  
  In summary,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aggressive tendenci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it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parenting styles, including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with children, educating and rearing children in appropriate way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i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giving children more emotional warmth,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companionship, intervening and protecting children properly, and using punishment prudently to educate childre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ggressive tendenc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Parenting style, Resilience, Aggressive tendencies, Mediating role。
  
  引 言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近年来,大学生由于无法承受学业压力或就业压力等问题所发生的自杀事件屡见不鲜,不仅为自己带来伤害,也可能由此会产生攻击行为进而为他人带来伤害。因此,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做到密切的关注,做到切实地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攻击倾向是个体发起攻击的心理准备,是心理特征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行为的内在可能性,是个体在生活中出现的可能使他人产生痛苦感受以宣泄自身情绪或者达到伤害他人目的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攻击倾向,在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和控制的情况下就会表现出攻击行为,这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都会带来危害。在本研究中,通过查阅国内外目前已有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攻击倾向容易受到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父母作为教育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为子女所创造的家庭环境是塑造其子女心理与行为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态度及其行为对子女的行为表现以及人格上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父母对待其子女的方式,将关系到子女的身心是否可以健康地成长,也关系到子女以后的幸福。已有的研究表明,攻击倾向的影响因素就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同时,在关于心理韧性系统和动态模型的研究结果中,均一致的发现家庭因素在构成心理韧性模型系统中是必备的重要因素。同时,在该动态模型里,也提出了家庭因素是为个体提供心理需求满足的来源,会进一步地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进而会减少其攻击行为。由于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经历了从高中走向大学生活的转变,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抗压能力,以应对和处理来自于生活和学习上的转变所产生的不适。良好的心理适应性即心理韧性能提高个体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已有研究表明,当个体面对困境时,良好的心理韧性能降低个体的攻击倾向。关于攻击倾向的研究中,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其大多数的研究都是立足于儿童、初中生或高中生群体,针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相关研究则较少。由于大学生群体,其所面临的环境,相当于在半个社会的大学环境中进行生活和学习,因此,其本身就具有独特性,并且随着他们的身心逐渐发展成熟,相比于过去,大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自我,故而在本研究中,选用大学生作为研究的被试群体。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和攻击倾向这三者存在两两相关的关系,虽然关于此类的研究有很多,但其结果仍然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将在以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对攻击倾向产生影响进行检验,同时也会检验心理韧性这个变量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之间又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因此,根据相关理论和研究,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厘清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和攻击倾向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使人们了解父母教养方式是如何通过影响心理韧性,并且进而影响攻击倾向的,以此来丰富和深化关于大学生攻击倾向的相关研究,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为探究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因素,以及相关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解决思路。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攻击倾向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韧性与攻击倾向的影响作用,从而发掘和推广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优良教育方式,有效地改善大学生攻击行为乃至极端犯罪行为的发生。此研究对于父母教养子女和与调整与子女的相处模式,以及对大学生自身通过提高心理韧性减少攻击倾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为父母教育方向提供参考,提升父母教养方式的科学性,更大程度地减少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给子女带来的伤害,使个体在家庭中能更健康成长。也希望本研究能为个体在脱离了原生家庭后,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理韧性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各种生活事件,减弱个体的攻击倾向和攻击行为,更加幸福地生活。
  
  本研究切合实际,又贴近生活,富有实践意义。期望可以通过本研究为降低大学生攻击倾向贡献力量,为今后的学者们对相关研究进行调查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第 1 章 文献综述
 
  
  1.1  父母教养方式的文献综述。
  
  1.1.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界定。

  
  家庭是一种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基本社会性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成员的数量、家庭成员之间紧密关联的程度与家庭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家庭是个体成长的主要场所,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个体首先在家庭这个重要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个性特征、社会品质和行为态度模式,这对个体整个人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国内已有研究说明,在个体所处于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以家庭生活中的亲子关系为中心,并且体现在日常对子女进行教育,与子女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所表露出来的情绪情感主要体现在语音、语调、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方面,子女在与父母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父母对自己的这些表现可以体尝到父母对自己持有的态度和情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受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自提出以来一直被国内外的研究者们作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心理学界关注的焦点。父母教养方式这一概念为Baumrind首次提出[1],英文概念为Parenting style,国内对于该概念的翻译迄今并未一致,包括父母教养方式译法、家庭教养方式译法和父母教养等译法。鉴于父母教养方式译法的使用更为广泛,因此在本研究中选定此概念。国内外的研究者们都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做了多种概括。Darling和Steinberg指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进行教养的态度、行为、以及其他父母对子女表达、传递的有关教育的各种非语言信息,直接在两者互动的过程中对子女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和跨情境性[2]。Frances对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与父母对子女抚育教养过程中所体现稳定的态度和信念的整合体[3]。张文新在1997年的研究中提出父母教养方式是教养的观念、行为、态度、情感的综合表达方式[4]。彭文涛在2007年的研究中将父母教养方式的内涵定义为父母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将情感氛围传递给孩子,父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和倾向也包括其中[5]。
  
  本研究对以上观点做出整理,将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对子女表达出的教养观念、态度和行为,以家庭生活中的亲子关系为中心,体现在与子女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具有稳定性和跨情境性。
  
  1.1.2  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研究。
  
  1.1.2.1  精神分析理论。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父母自身的特性一定是造成亲子之间情感联系的个性化差异最重要的因素,他们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结相当关注,认为家庭氛围会对子女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影响,并且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状态也受此影响。埃里克森发展和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照顾会直接影响到子女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认为个体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克服一个主要的矛盾或者危机,只有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完善人格,处于外界环境中的父母是子女在成年期前最重要的参与者[6]。
  
  1.1.2.2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发展自己的认知和个性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的方式,其重点关注强化与观察学习两个方面,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学家们认为在儿童行为习得的过程中,儿童十分关注父母对自己的教养行为,因为儿童害怕失去父母对自己的宠爱,害怕受到父母对自己进行惩罚,由此会对父母产生一种认同父母态度或者行为的倾心理向。该理论认为孩子间存在的发展主要是其所处的学习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所以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应该被设计为测量由这些环境所确定的行为模式[7]。
  
  1.1.2.3  相互作用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主张孩子是自己社会化过程的主导者,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角色,并且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影响是双向的,在这种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风格和个性特点。通过相互作用所建立的关系是以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互惠互利为前提的,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关系会有不同的表现。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进行研究就是要对其过程和模式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明确孩子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风格是如何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8]。
  
  1.1.3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Maccoby等人对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的攻击倾向进行研究,发现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攻击行为多与父母的严厉惩罚紧密相关[9]。被父母接受的孩子性格会更好,多富于同情心、情绪稳定、兴趣爱好广泛;而经常受到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倔强、冷漠、具有叛逆心理;不顺从于父母的孩子的独立性和攻击性强于经常受父母支配的孩子。在Parker等人对青少年的攻击倾向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在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子女所形成的人格特质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在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表现情感温暖与理解)下成长的子女将会拥有更加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表现得更加自信、对事物更富于同情心;而在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拒绝、过度保护与干涉)下成长的子女将会表现出更差的情绪控制能力、表现出更强的控制欲与攻击性、更加自卑并且缺乏自我管理能力[10]。Dornbusch等人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发现,宽容型和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都与子女的良好的成绩表现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而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良好的成绩表现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11]。
  
  何昕彤对吉林省361名高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显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受来自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主观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因子呈显着的正相关,主观幸福感的消极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呈显着的负相关;溺爱型、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消极情绪、主观幸福感呈显着的正相关;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呈显着的负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着的正相关[12]。孟繁莹以45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心理韧性进行研究,发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如父母表达情感温暖、理解子女,与心理韧性的各因子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拒绝、过度保护与干涉)与心理韧性的各因子存在显着的负相关[13]。该研究说明在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个体在面对挫折或压力情境时,个体会有更好的表现。相反,个体如果成长在在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下,个体应对逆境或压力的能力较弱。
  
  岳冬梅、李鸣果等人对患有神经症疾病的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此类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严厉型、冷漠型和过分保护型。在这样的父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子女们,都容易表现出社交障碍、人际紧张、和人格不同程度的缺陷[14]。张文新的研究结果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在户口所在地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的差异,来自于城市与农村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大不相同,来自城市的父母会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除此之外,来自城市父母的严厉惩罚、过度保护与拒绝行为也高于农村父母[15]。综上所述,近些年国内外研究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成果与日俱增,众多心理学研究者将此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证明对父母教养方式的探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而这些成果给本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有助于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做更加深入的探索。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1.2  心理韧性的文献综述

  1.2.1  心理韧性的概念界定
  1.2.2  心理韧性的理论研究
  1.2.3  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
  
  1.3  攻击倾向的文献综述
  1.3.1  攻击 倾向的概念界
  1.3.2  攻击倾向的理论研究
  1.3.3  攻击倾向的相关研究
  
  1.4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攻击倾向的关系研究综述
  1.4.1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
  1.4.2  心理 韧性与攻击倾向的关系研究
  1.4.3  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倾向的关系研究
  
  第 2 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方法
  2.4.1  研究工具
  2.4.2  数据 处理.
  
  第 3 章  研究结果.
  
  3.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攻击倾向的差异性检验.

  3.2.1  父 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3.2.2  心理韧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3.2.3  攻击倾向各维度在 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3.3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攻击倾向的相关检验.
  3.3.1  父母教养 方式、心理韧性与攻击倾向的总体相关情况
  3.3.2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检验.
  3.3.3  心理韧性与攻击倾向各维度的相关检验.
  3.3.4  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倾向维度间的相关检验.
  
  3.4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攻击倾向的回归分析
  3.4.1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对心理韧性的回归分析.
  3.4.2  心理韧性对攻击倾向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3.4.3  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倾向的维度间的回归分析
  
  3.5  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倾向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 4 章  讨论
  
  4.1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和攻击倾向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4.1.1  父 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4.1.2  心理 韧性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4.1.3  攻击倾向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4.2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和攻击倾向的关系分析
  4.2.1  父母教养 方式各维度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
  4.2.2  心理 韧性与攻击倾向各维度的关系分析.
  4.2.3  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倾向的维度间的关系分析.
  
  4.3  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倾向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4.4  建议.

  第 5 章   总 结

  本研究以北京市、长春市和成都市三地三所学校的42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和《攻击倾向量表》

  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所示:

  (1)高校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均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其中,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母亲拒绝维度、父亲拒绝维度、父亲过度保护维度、母亲过度保护维度在性别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户口所在地变量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维度、父亲过度保护维度在家庭结构上存在显着差异;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拒绝维度、父亲拒绝维度和母亲过度保护维度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

  (2)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

  (3)大学生的攻击倾向,其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具体则是,攻击倾向中的身体攻击性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着的差异性。攻击倾向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变量上,不存在显着的差异性。攻击倾向的敌意维度在户口所在地上存在显着的差异性;攻击倾向在家庭结构变量和年级变量上不存在显着的差异性。

  (4)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存在显着正相关。

  (5)大学生心理韧性与攻击倾向存在显着负相关。

  (6)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倾向呈显着相关。

  (7)大学生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拒绝维度、父亲情感温暖维度和母亲情感温暖维度与攻击倾向的愤怒维度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拒绝维度与攻击倾向的敌意维度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维度与攻击倾向的指向自我攻击性维度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通过调查研究,本研究验证了《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和《攻击倾向量表》的可信度,同时也进一步地证明这些量表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为以后的学者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同时,本研究也深入的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和攻击倾向这三者变量之间的具体因果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心理韧性作为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倾向之间的媒介,其本身则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研究结果为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抚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有利于促进父母对子女的养育和子女的健康成长。

  本研究的样本具有地域局限性。调查过程中只选取了三地三所大学的大学生做调查研究,由于所选取的样本量不够多,因此为结论的推广产生了不便的影响。在研究的方法学上,本研究只是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因此,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内容不够丰富多彩,故而在以后展开的研究中,需要加入访谈法、个案分析法亦或者是实验研究法等多种方法,使研究可以从多角度、多学科、多形式的展开。

  本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可以拓宽被试群体范围,增加人口统计学变量内容。同时还可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内容进行多样性的研究,探索造成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性的多种影响因素,同时,研究认为,有必要在本研究的结果上,进一步扩大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便于父母可以更加科学地教养子女。多角度地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攻击倾向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除了使用问卷统计分析的方法,也可以将实验法引入到相关研究中,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科学的父母教养方式,使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得以提升,降低大学生的攻击倾向水平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原文出处:王朦朦. 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倾向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
点击下载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返回:心理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