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管理学论文 >

社会体育组织经营与管理对策探究

来源:未知 作者:依依
发布于:2019-12-27 共5130字

  社会体育论文(最新10篇)之第六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 探讨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建议从转变基层体育经营管理体制、强化基层体育组织的指导、完善社会体育基层服务制度、加强社会体育资源管理等方面, 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的组织经营与管理, 发展好我国的社会体育事业。

  关键词:社会体育,组织经营,问题与对策

社会体育论文

  社会体育, 是指面向群众的体育, 其主要参与对象是工人、单位职工、小区居民、农民等人民大众。参与社会体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健身娱乐、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l]。社会体育具有多样的组织形式, 如社区足球比赛、单位间篮球比赛、发起于民间的“谁是球王”等活动, 其内容较为丰富, 影响较为广泛, 能够吸引众多的群众参与进来[2]。与学校体育课不同, 国家鼓励但不强制群众参与社会体育。因此, 业余性和自愿性是社会体育的两大特点。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体育应当遵循自觉自愿、内容丰富、依据区域特点和规范有序的组织开展原则, 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社会体育活动。”[3]

  一、社会体育的特点

  (一) 体育内容的丰富性

  社会体育的活动形式较为广泛, 适合各个层次的人群参与, 运动内容丰富多样, 便于集合较多的群众共同参与体育运动, 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仅从社会体育内容方式分析, 简单的跑步、太极、广场舞, 甚至较为复杂的需要团队配合的篮球、足球等都可称为其主要的举办形式[4]。在社会体育的组织和比赛中, 参与者可同时实现愉悦心情和强身健体的双重目的。从社会体育的组织形式来看, 社会体育的举办形式可以采用散漫式的娱乐运动, 也可以采用竞争激烈的得分运动;可以是具有严格动作规范的技术运动, 也可以是比拼智力和耐力的智力运动。从社会体育的作用来分析, 群众通过社会体育可增加自身身体素质, 锻炼自身的毅力和耐力, 培养团队配合的精神, 获得愉快的心情, 实现放松的目的, 同时又可以“以运动会友”, 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5]。

  (二) 面向全体人员

  由于社会体育内容丰富, 能够给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群带来欢乐和身体上的锻炼, 因此社会体育的参与对象是面向社会全体人员的。从行业角度来看, 社会体育既适用于从事脑力劳动者, 又适用于农民、工人, 乃至学校学生。从年龄层次及性别来看, 既符合年轻人锻炼身体的需求, 又适合老年人加强自身运动量, 乃至妇女、儿童都可参与进来。不同阶层的人群可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运动, 使每一位群众都能够在社会体育运动大背景下找到自身的位置, 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6]。

  (三) 参与人员的目的多样化

  社会体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生理、心理和身体上的需求。由于不同的参与者有着不同的追求, 因此社会体育的组织和进行能够使群众找到符合自身追求的体育运动。比如, 很多参与者为了加强身体锻炼, 使机体处于一种活力状态, 完全可以通过参加社会篮球、足球等活动, 实现锻炼的目的。有的参与者为了释放精神压力、缓解工作的心情, 有的则追求团队配合精神, 有的向往愉悦放松的状态, 有的是为了扩大自身交际面, 等等。都可以通过选择和参加符合自身的社会体育运动来实现。

  (四) 社会体育的业余性

  由于社会体育是面向群众的体育, 是人们在工作、学习之外, 为了追求身体健康或缓解精神压力等目的, 利用空闲时间参加的体育运动。人们往往依据自身的工作状况和时间安排, 挑选空余的时间来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因此, 这类体育活动的技术标准与专业比赛的体育有较大的差异, 业余性质是其主要的特点。由于这个特性, 决定了社会体育的组织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时间性, 组织者或举办方往往通过协调, 抽取广大群众最能接受的时间段来组织社会体育活动。

  二、国内社会体育的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社会体育运动主要以个人锻炼为主要形式, 而具有组织性和经营管理性质的大型社会体育运动则出现较少。社会体育在国内的组织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具体有如下表现:

  专项的社会体育相关机构不完善。以社区中开展的体育运动为例, 目前国内很多社区不具备专项的组织和管理部门。社区的建设对社会体育的举行重视程度不足, 未能将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体育运动联系在一起。

  国内政府对社会体育的组织和经营监督力度不强。虽然社会体育的最大特点是自愿参与, 但是自愿参与的前提是有相关部门定期组织社会体育运动。而目前国内政府未能强化对社会体育组织的监督, 致使群众个人或单个群体的自由锻炼成为了社会体育的主要形式。

  相关经费不足。社会体育的举办和组织团体或是自发形成, 或是社区组建的临时部门。而这些团体或部门, 在举行社会体育活动时所用的资金, 往往是出自参与者。这就相当于参与者自费参加体育活动, 实现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自由运动和锻炼。此外, 这些部门往往不能够合理运用资金, 完全没有再生能力。因此, 经费不足是阻碍社会体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国家对社会体育宣传力度不足。很多人认为简单的跑步或打球, 就是参加社会体育。虽然跑步能够锻炼身体, 但是这种简单的运动往往可持续性不强。很少有人能够坚持每天跑步, 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而国家或团体对群众性集体体育的宣传力度不强, 使群众不能体验在专业场所, 通过专业器具参与运动的过程。同时, 社区相关部门往往组织较为简单的、不需要专业场地的群体性运动, 和群众自我锻炼方式差别不大, 很难吸引较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相关体育设备较少。很多社区或居民楼周围并没有建设专门的体育运动的场地, 更缺乏相关器械或体育用品, 不能够较好地组织群众共同参加体育运动。据调查, 北京市8个郊区中, 63.5%的街道办事处没有体育场地设施, 其余36.5%的街道办事处也只有乒乓球室、棋牌室、门球场等小型场地。上海市人均只有0.1㎡的体育场地, 城区街道社区有体育场地者少之又少。山东省济南市的14个居民小区中, 只有3个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潍坊市14个居民小区, 均无体育场地设施。而通过租赁场地或体育用品的方式, 需要花费较多的金钱, 代价太高, 严重阻碍了群众性体育的发展。同时, 相关的体育信息管理较为落后,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信息管理不完善, 也就不能使组织的体育运动有较强的吸引力。

  相关社区、居民区的举办方人才不足。如我国街道社区体协中, 专职管理者所占比例为19.6%, 大部分管理人员并非全职, 很难在社区体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据调查, 天津市全市晨练活动站的体育指导者中, 受过专业培训人员少于30%。同时未能建立有效的全国性的社会体育网络平台, 很难实现全国举办者或组织单位的长期交流。导致有条件的群体开展社会体育运动, 无条件的居民区或社区很难组织群体性的社会体育运动。

  三、社会体育组织经营与管理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发现, 目前国内社会体育的组织经营与管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分析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 国内社会体育的举办形式, 主要以社区体育和由体育小组负责举办的区域内集体体育活动。而社区体育的主要举办形式则分为两种:一是社区居委会举办的社区体育;二是街道办事处负责举办的街道居民集体体育活动。这两种形式的社区体育, 主要面向小区居民开展。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一般负责组织, 同时对居民的体育行为进行约束, 具有一定的行政性质。而由区域体育领导小组举行的大型体育赛事, 主要对象则面向企业职工。虽然以自愿为原则, 但是其号召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踊跃参加的方式, 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以上两种社会体育举办形式来看, 国家政府部门和社区体育部门依然持有较强的行政权力,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参加社会体育的人数, 但是有很大部分的参与者往往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愿参与。从社会体育的发展前景来看, 这种由政府和体育部门专项组织的社会集体体育活动, 举办次数和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将受到限制。若这种社会体育的经营管理体制不得到较好的改善, 将严重影响社会体育的组织和发展。

  (二) 组织者意识和管理能力较低

  除社区居委会和体育领导小组组织的大型体育活动外, 国内许多小型群体式体育活动大多由群众自发组织。而这些组织者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差, 很难组织高质量的集体活动。因为目前国内的城乡发展不均衡, 城乡社会体育的组织和开展差异较大, 同时很多组织者都是民间自发选举, 多数组织者都身兼数职, 很难较全面地照顾群体体育的完善进行。虽然近期国家已经组织了社会体育领导小组, 对区域内的社会体育的组织进行指导, 然而领导小组制度刚刚成立, 相关经验并不完善。对区域内的社会体育组织, 并不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指导, 很难全面地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因此, 目前国内社会体育举办依然处于初级阶段。

  (三) 基层管理者权利受到削弱

  正如上述分析,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组织者, 大多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以及基层群众自发形成。就办事处与居委会的组织力量来讲, 由于需要管理小区内居民的其他事宜, 很难完全对集体体育的组织进行监察和管理。而群众自发选取的组织者, 本身靠自身威望进行组织和管理, 其对群众的集体组织和行为的规范作用较弱, 不能够全面应对。

  四、社会体育组织经营与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 转变基层体育经营管理体制

  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作用, 减少层次化管理。加强监督及社会体育对群众身体和心理的锻炼作用, 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赋予更多群众体育组织者的权利。加强社会体育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 可以以小区为单位, 成立小区内专项体育运动委员会。加强与小区内群众的联系与交流, 调动居民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再有, 就是转变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体育的经营方式, 重在宏观调控而不是具体组织。要把握社会体育的发展大方向, 而区域内的社会体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则交由区域内体育委员会来管理。

  (二) 强化基层体育组织的指导

  依据区域内体育设施、参与人数、适合体育项目的不同, 对区域内基层体育组织者进行相关的培训与指导。要求区域内基层组织者把握群众的整体需求与体育爱好, 分门别类地组织针对性体育活动, 调动群众的运动积极性。同时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 对不同区域的基层组织者进行定期考核, 提高组织者的管理知识和组织意识。同时, 国家应当提高对社会体育的重视程度, 鼓励成立专门的社区体育指导小组, 对基层体育的组织举办进行定期指导, 提高区域内集体体育的举办质量。改变以往由群众推选组织者的形势, 提高基层体育组织者的业务能力和组织效率, 以促进社会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 完善社会体育基层服务制度

  完善各个区域内的社会体育交流机制, 使不同区域内的群众体育、小区体育、学校体育、企业体育联系成一个整体, 进而对整体的社会体育进行管理与调配。同时, 加强对社会基层体育的服务体制, 通过建立相关体育场地、购买相应的体育用品、提供免费的水、毛巾等必备用品的方式, 提高完善基层体育的服务质量。同时, 在群众内部加强体育功能宣传, 使群众意识到积极参加体育不但可以强身健体、锻炼意志, 还能够促进居民间的交流, 融洽群众间的关系。以优质的服务体制吸引群众, 增加群众参与社会体育的积极性。因此, 完善社会体育基层服务制度是实现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 加强社会体育资源管理

  社会体育的组织成功与否, 关键是能否合理利用区域内的体育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体育场馆、体育设备、学校场地、空闲场地等。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能够极大提高社会体育的举办质量。因此, 必须加强对社会体育的资源管理。首先建立完善的网络体系, 将区域内的各种体育资源联系在一起, 使群众或组织者随时都能查阅空闲体育资源, 提高区域内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其次, 应加强对区域内体育场地的开放次数, 降低体育馆的门票, 定时开放学校体育场地, 使群众能够得到充足的体育资源, 便于社会体育的组织与开展。此外, 应当建立区域内体育组织者联系平台, 使之合理调配和利用体育资源, 提高社会体育的组织效率。

  结论

  社会体育内容和形势的多样性, 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生理、心理和身体上的需求。由于不同的参与者有着不同的追求, 因此社会体育的组织和进行能够使群众找到符合自身追求的体育运动。笔者就社会体育的组织经营与管理对策进行研究, 分析目前国内社会体育组织的现状及前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相关分析。建议从转变基层体育经营管理体制、强化基层体育组织的指导、完善社会体育基层服务制度、加强社会体育资源管理等方面着手, 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的组织经营与管理, 使我国的社会体育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路云亭.竞技·中国——竞技文化与中国的国民性[J].体育文化导刊, 2001 (5) :61-62.
  [2]熊茂湘.转型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 :15-23.
  [3]陈青.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J].体育文史, 2000 (1) :51-53.

点击查看>>社会体育论文(最新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