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朵,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多见于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的藏族自治州及西藏的拉萨、那曲、阿里、山南、日喀则等高山地区.[1]
改则县地处西藏西北部、阿里地区的东部、藏北高原腹地,面积97437平方公里,境内有广阔的牧场,可利用草场面积7000万亩.经济以牧业为主,主要饲养牦牛、绵羊、山羊等.全县辖1个镇、6个乡,2013年1月至7月,笔者选取该县所辖的先遣乡巴热村、玛尔果村,古姆乡珠玛日村、岗如村,察布乡多玛村、玛日马村、果查村、玛木卓玛村,三个乡镇所辖8个自然村,进行了走访调查,主要采取深入牧民帐篷,及与当地乡镇及村干部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古朵等当地相关传统体育项目的存在现状、组织及传承状况,以此希望为西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决策依据.
一、古朵及其历史渊源
(一)古朵是放牧工具
古朵,用牦牛毛或者山羊毛编织成的抛石绳,经牧民手工编制,用来放牧的工具,可以将石头投掷到较远的地方,指挥畜群行走方向,抛击偷袭畜群的豺、狼等野兽.汉语取其语音,名称各异,"俄尔多"、"俄尔朵"、"俄多"、"古尔多"等,都是根据藏语音译过来的."俄尔"、"古尔"、"俄"、"古"、"乌"是象声词,表示的是抛石绳甩出去时发出的声音,"朵"或者"多"是石头的意思.西藏阿里地区一般将其称为"乌朵".
在阿里的改则县,古朵远看就像是一条用牦牛绒毛或者羊毛编制的扁形的绳子,长两米左右,一般使用黑白相间的牦牛毛或羊毛编成.一端编成环装,使用时将其套在中指上,另一端看起来像是编制结束,打结,留下的毛絮絮,中间部位宽宽的,呈兜状,用来放置石块,也是牦牛毛或者羊毛编制,整个抛石绳浑然一体.
朗杰在《藏族牧民的抛石绳--"古朵"》一文中,详细地记述了古朵的制作方法和步骤,"首先将毛搓成粗毛线,再用8股或12股粗毛线编成圆或略方扁形的绳.当编至约一米长时成为正绳然后将其经线分为两路,各自继续编至约20厘米,这一节叫"古底框",再将经线合拢继续编织约50厘米长,这节叫"付绳",另外还要编一根称"加呷"的,比正绳要细一半的尾绳,其长约50厘米,并接在付绳上.因为在使用古朵时",加呷"这一节磨损最大,所以为了延长古朵的使用寿命,就把"加呷"另编,以便随坏随换.最后编织一块与"古底框"相符的两头略尖的椭圆形的"古底",并将其缝接在"古底框"里.[2]
在阿里,古朵一般是黑白两色相间,由16股或者8股粗毛线编成,也有人将羊毛或者牦牛毛染成红色,但比较少见.古朵编制需要在整个古朵中出现九只眼睛的形状,年长的牧民说这可能与九眼蛇的传说有关.有资料显示,"九只眼"的古朵是仿照九眼天珠编织成的,"'九'在藏族是吉祥数字,'九只眼'是模仿藏族的九眼天珠而编,天珠的名称何人所取虽不可求证,但在港澳台地区仍叫天珠,藏族叫'丝',汉族则称'九眼珠'.据奥地利藏学家勒内·德内贝斯基·沃科维茨在1952 年出版的《来自西藏的史前珠》及1953 年出版的《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两本书中,均称之为'猫眼石'.关于天珠的历史记载很多,大多都与藏族人民的信仰有关,是一种具有神圣意味的宝石."[1]
若如资料所示,"九只眼"的古朵便与当地牧民的信仰有关,内含宗教的元素,是当地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表征.在阿里地区改则县,古朵的长短没有限制,有长有短,长短根据使用者的身高,或者使用习惯来定.
古朵,方便存放也方便携带,平时出门放牧时,牧民便将其随意提在手上,或者别在腰间,放牧回来,也随意放于帐篷里.放牧时,使用方便,在笔者所调查的区域,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用它,使用时,将带环扣一端套在右手中指上,草原上捡一块比鸡蛋略小的石块放在中间的"古底"兜住,把另一端握在同一只手里,在头顶抡起,使古朵呈圆形旋转,同时瞄准目标,等投掷者觉得利用离心力可以达到预定目标时,朝前甩出,放掉尾端,只听得"啪"的一声,石头飞出.石头借助抡起的离心力,可以飞出很远的距离,一般牧民,包括放羊的妇女和儿童均可随意甩出近百米远.资料显示,在民族体育比赛的表演项目中,一名参赛的壮年牧民曾用古朵将石头投出400多米远.
(二)古朵用于避邪,还曾用作武器
在阿里,除了放牧,古朵还用于避邪.现今除了黑白相间的羊毛或者牦牛毛的古朵,在阿里还经常见到有彩色毛线编织成的古朵,这种古朵基本不作为工具使用,它被缠绕在汽车或者摩托车的方向盘上,以保平安,同时也具装饰作用.牧民晚上外出或者出远门,有时也会在腰间别一个古朵,牧民说是为了壮壮胆,保佑平安.放牧之外,古朵一般不经常性地携带,只有在重大活动或者节日的时候挂在腰间.
据史料记载"古朵起源于藏族原始先民的狩猎过程,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技能,经过改进形成放牧和狩猎、防卫自身和锻炼身体的手段."[3]
古朵,最早应是远古时期人类的狩猎工具,《贤者喜宴》记载,"第五玛嘉库杰为王时,产生锁链等武器.第六周周魔鬼为王时,出现甩动的抛石绳."[1]
既然可以狩猎,也就可以作为防卫武器,藏族史诗《格萨尔传》中曾多次记载在部落战争中,抛石绳被用于战争武器.1904年着名的江孜抗英战役中,古朵也曾用来作为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武器.
(三)西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体育竞赛项目
"古朵,作为一项带有竞技性的游戏,不仅可以娱乐群众,还可以锻炼手臂和肩部肌肉,促进手眼身的协调发展,具有很好的健身价值和民族文化内涵."[3]
古朵,是牧民的生产工具,1974年,西藏自治区第二届运动会,"古朵"作为一个单项列入田径投掷比赛项目,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古朵被列为表演项目.
二、古朵的存在现状
(一)普遍存在于牧民家中
在阿里地区改则县,家里有放牧的,每家都有古朵,它是牧民的日常放牧工具.古朵,是西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阿里的改则县它首先是日常放牧工具.在笔者所调研村子的牧场上,随处可以见到牧民使用古朵管理羊群,到牧民家里,在帐篷边,或者桌子上也都可以见到古朵.一般每家都有二三个古朵.改则县察布乡的乡长说,古朵在牧民的家里就像汉族农村的锄头、铁锹,家里谁用谁取,是家里的常备工具,不专属于某个人.不放牧时,现在大多数人不会随身携带古朵.
(二)打古朵是被普遍掌握的一种技能
古朵在这里的使用频率很高,几乎是人人都掌握的技能.在笔者调查的村子里,经常会见到十几岁的小姑娘在山坡放牧,可以非常熟练地使用古朵,驱赶羊群,她们随手捡起一块合适的石块甩出去,至少也有五六十米远.这些村子里,男女老幼皆会使用古朵,调查显示,掌握这种技能的比率为96%.
藏北草原辽远广阔,地势起伏,改则县的羊,有山羊也有绵羊,远近闻名.在察布乡果查村的调查显示,这里每家最少的有一百多只羊,最多的一家有羊五百多只,一般牧民家庭,一家有200到300只羊.牧民逐草而居,放牧一般为一个人,畜群数量大且分散,牧民使用古朵甩出石块击打到牛羊,从而控制畜群的方向和放牧的范围,古朵甩出时发出的响声也是约束畜群的手段.
古朵的制作,目前没有专门的手艺人.牧民家里的妇女或者年轻姑娘,除放牧外,日常另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就是纺织羊毛,在笔者走访村子时发现,这种羊毛纺织是纯手工的,也是家家户户妇女们的日常劳动.家里的古朵一般也是出于她们之手.古朵的制作和使用技能手口相传.编制的花纹工整漂亮,紧密结实,就是一个上好的古朵.
(三)曾是牧民闲时的娱乐,如今只是孩子们的游戏
在调研的半年时间里,虽然时时见到古朵,也经常看到人们在使用古朵放牧,但未曾见到牧民在闲暇时间比赛古朵的技能.
"根据藏文史书中记载,旧时牧民比赛俄尔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四五个牛角叠放起来,上边再放上一个石块,'俄尔多'打出的石头要把上边的石块打掉在地上,而牛角堆不垮掉为胜;二是打染成红色的牛尾巴,在规定的距离内看谁打得准."[4]
调研中,村里的老人说,古朵比赛一般有比远和比准两种,比远就是比赛石头抛出的距离,参赛人站成一排,自行捡取石头,谁抛出的距离最远,谁为胜者;比准,是远处设好靶子,击中者胜,获胜者会赢得一定的纪念品及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古朵比赛需要统一组织,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成人间几乎很少比赛,古朵一般是在一个人放牧时使用,人多了容易发生危险.现在,放牧的孩子们有时会以此为游戏.
(四)传承与保护缺乏有效组织
笔者调研了8村子,了解到近五年来均没有民间组织过古朵比赛,村里、乡上,及改则县也没有组织过古朵的相关活动.2013年6月,笔者从西藏自治区体育局了解到,关于古朵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相关比赛或者活动组织规范,也没有明确的保护和传承的政策、规定.
三、存在问题
(一)古朵作为西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得到重视
在阿里的牧民中,虽然有人天天使用古朵,但古朵作为一项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阿里,古朵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和狩猎的工具,放牧时用得多,不放牧了也就不用了.
可见,在这里,古朵的存在和发展处于自发阶段.
(二)古朵的使用技能水平整体下滑,制作技能掌握比例下降
古朵的使用人群在发生变化.在牧民家里,古朵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工具,放牧的家庭每家一般都有三四个,古朵的使用技能被大多数牧民掌握,无分男女老少,采用口手相传的形式延续着这项技能,也延续着许久以来的生活方式.但调查显示,之前几乎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放牧,古朵的技能水平较高,特别是有些青壮年远度和准度,均有一定技术水平;目前放牧的以妇女和青少年为主,也没有日常的技艺比试,古朵的技术水平也在下降.
古朵的制作技能掌握情况为,各个村子50岁以上的人,有87%会编制古朵,20岁到50岁,会编制古朵的人约为31%,可见,年轻人中掌握这项技能的人也在急剧减少.
(三)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古朵也将面临传承问题
由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古朵开始远离一部分人.在察布乡果查村的调查显示,村里有9%的家庭,已经不再放牧,他们一部分在县城或者其他地方做生意,一部分人定居在乡镇,打零工,这些家庭不放牧,古朵也就不再在这些家庭出现,制作和使用技能也随着家庭成员的更新而失传.
根据当地政府的统计,这样的家庭正在不断增长.现代化生产工具对古朵形成一定冲击.在阿里的牧区,使用较多的放牧和交通工具是摩托车,牧民家庭摩托车的拥有比例约为90%,平时可以作为交通工具,也可以用来放牧.藏北大草原地势相对比较平坦,摩托车使用起来较为方便,有人已经开始使用摩托车放牧,但在阿里使用摩托车的一般为男性青壮年,妇女、青少年放牧,仍然使用古朵.
四、结 论
(一)古朵的存在处于自发阶段
从改则县的调研可知,古朵目前在该县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但古朵运动本身和与其相关的文化正处于自发阶段,依赖于生产存在,一旦生产生活发生变化,古朵也将面临传承困境.
据史料记载,在闲暇时节,村里会有自发的古朵技能比赛.近几年此类自发的活动已经见不到了,古朵在牧民家里的使用比例也在下降,尤其是古朵的制作技能,年轻人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急剧减少.由此,笔者认为,当这项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处在自发阶段时,它与生产紧密相连,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对这项运动技能和与之相关的文化形成极大冲击.只有改变这种自发的存在状态,在阿里地区古朵才能作为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传承下去.如政府相关部门或者民间组织,在目前群众基础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定期举行相关活动或比赛,选拔人才,使其在生产之余,成为一项体育娱乐活动.只有通过政府和民间有序组织,才能使这一目前有着良好群众基础的项目保留传承.
阿里地区中小学可以将其适当改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开发为本校课程,既可弥补器材项目不足,又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弘扬了藏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文化特性决定其有独立存在可能性
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存在形式与生产生活及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但同时它又相对独立于生产方式,文化的变革总是走在相应的思想变革和经济变革之后.古朵,在阿里是一种生产工具,也是传统体育文化的积淀和表征物,作为生产工具从上文叙述中我们已经看到它的现状和变化;作为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社会的外部框架,它的变化应该相对于生产来说要缓慢得多,在相应的生产方式变化之后,它们将可能独立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根据目前的现状及良好的群众基础,建议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或者团体有效组织相关比赛和活动,将是这一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谷枫.藏族传统体育俄尔多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5).
[2]刘玉芳.藏族牧区抛石绳的功能探析[J].杭州师专学报,2012(2).
[3]张院利,耿宪伟.藏族传统体育石文化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
[4]丹珠昂奔.试说藏民族的形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5).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人民在常年的劳作中根据劳动的特点提炼出来的一种运动方式,它具有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格。民族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社会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除了拥有常规体育运动活动的特性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特点。本文将对民族...
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1.1民族的、传统的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是某个或某些民族所特有的,并且具备传统因素的体育项目。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各民族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今天项目种类繁多、设置复杂的民族传统体育分布...
1相关概念1.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用来解决三农问题所出台一系列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同时也是改善民生、改善农村民众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以及提高社会福利的过程。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一系列具...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地域广阔、气候多样、民族众多、风物奇致,是享誉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强省.历经长期的发展,云南旅游几乎囊括了所有常见的旅游样式,大理、丽江等成熟开发的景区都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作...
0前言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单一的原生常态发展成为当代体育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源.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和功能都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少数民族体育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促使外部的群体和利益集团介入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使少...
珍珠球是由满族民间游戏采珍珠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游戏,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专家的挖掘整理和不断演化,现已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民运会上最激烈精彩也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该项目是一项同场对抗性集体项目,既具现代竞技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