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

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策略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师老师
发布于:2019-12-26 共2220字

  体育锻炼论文(精选8篇)之第四篇

  摘要:体育锻炼习惯属于积极性习惯,它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这种锻炼习惯将会贯穿一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稳定不变的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行为。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

体育锻炼论文

  体育锻炼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要把它真正变成有效的学校体育实践,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线体育教师的我认为:要走好这一段路,一定要抓好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一、从思想上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1. 克服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

  学校不重视,各种体育设施条件限制,凑合着教与学。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乏”,导致许多教学内容不能开展。体育教师工作的热情不高。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2. 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

  实践证明,要有效培养学生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如:“知识为头脑充电,运动为健康加油”、“运动无处不在,体育让我精彩”等标语口号。让学生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从而提高他们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参与,体育意识才会产生和发展,才会有体育习惯的养成。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社团的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充分利用理论课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

  4. 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组织参加观摩比赛时,对所观看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等特点再作适当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的内容,变“看热闹”为“看门道”。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体验讨论,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为实现某种锻炼行为的一种“主体需要”,其动力性来源于体育参与的需要。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 激发体育锻炼动机

  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动力。它是由需要、诱因和无动机状态三方面组成。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并坚持体育活动,主要动力是在内部。它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教师首先要考虑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心理,同时采用适当的奖惩手段,从外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最后让学生自觉的发现和体会体育运动的价值,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2.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欲望的灵丹妙药”。兴趣,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而采取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要求,完成任务。另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关注差生,及时给予关怀、帮助和鼓励,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

  3. 反复练习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

  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都要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同时,体育锻炼行为也必须经过不断的重复和长时间的坚持才能上升为习惯,才能给个体带来真正的效益。为此,要创设让学生重复良好体育行为的教育情境,提供良好的榜样。只有通过经常性的练习,他们才会逐渐加深对体育锻炼的作用、目的、本质的认识,才能强化体育锻炼的动机,坚定了信念。体育锻炼习惯属于积极性习惯,它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这种锻炼习惯将会贯穿一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稳定不变的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行为。

  三、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几点建议

  1. 充分利用学校橱窗板报进行宣传,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目的深刻的认识。

  2.体育教师应根据学校情况,开展生动的体育教学,以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

  3.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掌握运动的技术技能。

  4. 利用课外活动,积极组织体育兴趣小组,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场地,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5. 拓宽体育锻炼渠道,学校将不再是接受体育与锻炼的唯一场所,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体育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还要知道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更是一种养成教育的过程。学校体育除了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对、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有了运动的兴趣和好爱、掌握一到两项运动特长,进入社会之后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贯穿一生的持续性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编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9
  [2]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3]武云飞编着.《为着学生健康幸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

点击查看>>体育锻炼论文(精选8篇)其他文章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体育毕业论文
返回:体育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