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运用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龙舟竞渡在日本的传播历史、传播路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表明:龙舟竞渡在日本的传播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奈良时期,龙舟文化得到了贵族群体的接受和模仿,成为上流社会用于标榜阶层优越性的身份符号。第二阶段为室町时代,龙舟文化从宫廷传播到了民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第三阶段为江户时代前期,以长崎为中心,龙舟文化得到了广泛发展,呈现出多元形态。
关键词: 龙舟竞渡; 海外民族志; 文化传播; 历史考察;
Abstract: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transmission history, path, process and features of dragon boat racing in Japa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were three stages of transmission of dragon boat racing in Japan. The first stage is Nara period when the dragon boat racing was accepted and imitated by the aristocratic class and became the symbol of the top social class.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Morakami era when the dragon boat was transmitted from the royal to folk and achieved creative development. The third stage is early Edo era when the dragon boat racing culture achieved multiple development based on Nagasaki.
Keyword: dragon boat racing; overseas ethnicity; cultural spreading;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中,龙舟竞渡无疑是最能代表中国形象的体育文化之一。考察和分析我国体育文化在海外成功传播的具体案例,可为当前我国优秀文化“走出去”提供历史借鉴。
近年来中国学者开始前往海外进行田野调查,这既是我国综合实力增强的体现,也为推动我国人类学学科向前发展贡献了力量。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丰富海外民族志的个案,有利于我们审视自身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世界各国理解和接纳中国优秀文化,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 、龙舟竞渡在日本传播的历史阶段划分及特征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至近代以前,两国有过君臣之分,有过“以华为师”,经历了平等外交及和平相处。龙舟竞渡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也很好地证实了这一段历史。本研究在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及实地调查情况,将龙舟竞渡在日本的传播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
1.1 、第一阶段:日本对我国龙舟竞渡的模仿与学习
历史上最早对日本龙舟发展产生影响的莫过于隋炀帝的大龙舟出游,水殿龙舟的故事广泛流传。日本至飞鸟时代就曾多次派使臣来华通好,开皇二十年(600年)就带沙门(即僧侣)数十人来隋朝学习佛法等中华文化,也带回了水殿龙舟的故事。
从平安时代开始,游乐思潮占据了当时的社会中心,日本的贵族们模仿中国的宫廷文化,建造了宫殿般华丽的大型龙船,配以诗歌管弦乐,歌舞升平、享乐巡游。由此,历代宫廷开始有了乘坐龙舟水上巡游的记载。在大型龙舟出游活动中,皇亲国戚们享受着诗歌乐舞等文艺展演。
据日本学者小松原氏的研究[1]:平安朝时代的朱雀天皇时期(公历931年),由源顺撰编的《倭名类聚抄》首次记载了水上竞渡活动,但这并不是记载的日本国内的竞渡,而是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河南洛阳都的龙舟竞渡活动。关于日本国内开展龙舟竞渡活动的首次文献记载,见于《日本略记》,“应和5月6日天皇殿下令侍臣竞渡,此外,天德五年(公元961年)1月19日至2月12日期间,举行了三回龙舟竞渡,村上天皇兴趣盎然地观看了在冷泉院中池进行的竞渡,侍臣们激烈的龙舟竞速场面十分热闹。”
公元十一世纪左右,三部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关于龙舟的记载。《落洼物语》《荣华物语》《源氏物语》蝴蝶卷等文献中,也都出现过描写龙舟的篇章。“3月20日左右,春光明媚,仿制大唐朝的龙舟得以完成,积极召集雅乐寮的人们,乘船出游,享受春日之美妙……船上坐樱花般容颜的小童八人,穿着特制的唐装样式服装……手持镀金花瓶中插入樱花枝条,春日阳光从云缝中溢出,霞光满面,微风吹拂,樱花雨飘散开来……”龙船上的一切布置都是为了贵族们的享乐,华丽的龙船既无宗教的意味,也无展示权威的政治意图[2]。“龙舟鹢首,浮吹以娱”,仅仅是一种满足贵族趣味的游乐活动。文献中明确记载了龙舟及其活动,绝不是日本本土的文化创造,而是对中国“龙舟之戏”的文化模仿。
当时,日本正处于全面崇尚中国文化的时代。中华文化被带回日本后,首先是在宫廷贵族中流传开来。以船棹作为推进器的竞渡风俗,同其他中国文化一样,首先得到的是贵族群体的接受和模仿,成为上流社会用于标榜社会阶层优越性的身份符号。
表1 龙舟竞渡在日本传播的阶段划分
1.2、 第二阶段:从宫廷到民间
在历史上,从龙舟竞渡的风俗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皇帝贵族为主要参与群体、以水上娱乐为目的的龙舟竞渡;二是普通民众参与的龙舟竞渡。第一种类型的竞渡活动多在人工水域进行,而第二种类型的民间竞渡则广泛地在江河湖海自由进行,由于参与主体的不同,活动目的、价值取向、活动形式都大不相同。
关于冲绳龙舟竞渡的起源,在历史文献《球阳》中详细记载了以下三种流传较广泛的说法[3]。第一种是:来自福建的闽人36姓移居琉球后,在那霸市内河流及近海开展龙舟竞渡,由此将龙舟及其文化带到冲绳。在公元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为方便贡使往来,赐闽中三十六姓二百余人移居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中多为航海家、学者、工匠或其他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来到琉球后,得到上至王府下到民间的极大尊重,大多被委以重任,参与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并世代享有高官厚禄,成为琉球王国中影响很大的名门望族。由于居住在久米村,故而被称作“久米士族”。可见,“闽人三十六姓”作为中华文化的使者,对龙舟竞渡的国际化传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据考察,目前在冲绳的闽人后裔约有2万余人。
第二种起源说为:公元1400年左右,南山王之弟汪应祖曾在南京留学,回到琉球后,在丰见城之护城河上首次举办了龙舟竞渡。
第三种起源说为:18世纪初期,长滨大夫奉琉球国王尚敬王之命,路经福建前往南京学习龙舟技术,归国后仿制建造了龙舟,为求国泰民安而进行了竞渡活动。
以上三种关于冲绳龙舟的起源说中,第一种说法,认为龙舟是从福建传入;后两种说法则认为是从南京传入。但如对传播路径仔细考察就不难发现,福建发挥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是琉球与中国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进行友好往来的桥梁。冲绳现存的文献中记载了,不仅汪应祖及其他留学生是途经福建后去到南京,长滨大夫也是沿着前人的路线前往南京。在他们带回的龙舟文化中,融合了当时南京与福建地区的龙舟竞渡。
中国龙舟在日本传播的第二个历史阶段中,其特征是参与主体逐渐从皇室贵族走向了民间。当时,琉球民众见到王府举行龙舟巡游及竞渡活动后,开始使用自家渔船开展竞渡。后来逐渐由民间组织建造龙舟,在农历5月4日至6日定期举办龙舟竞渡,延续数百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龙舟作为传统文化再次焕发生机,得到较好的保护及创造性发展,现已成为冲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1.3、 第三阶段:以长崎为中心的广泛发展
长崎县位于日本九州西北部的临海城市,地理形状好似一个圆形剧场,将长崎港广阔无垠的海面展现在舞台上,是得天独厚的优良港口。日本于1639年第5次颁布锁国令后,仅允许外国商船进入长崎港,在锁国体制下,长崎成为日本唯一对外打开的贸易窗口。
据长崎民俗资料馆的长崎民俗年表记载,“江户时期的明历元年(1655年),唐人初次举行了竞渡,此后成为长崎的年中行事”。长崎龙舟由中国传入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此外,据学者古贺十二郎氏的研究[4],在留存至今的《长崎市志之风俗篇》中,《长崎实录大成》(第十四卷年表-明历元乙末年)中详细记载了,“去冬今春,停泊在长崎港内的数艘中国船舶,遭遇暴风雨天气不能出航回国,为了平息大海的风浪决定举行进献天神的龙舟竞渡,以缓解天神之怒气。随后,召集了数艘船舶进行了竞渡活动。”在时任平户市(长崎港口所在地)英商馆长Diary Richard Cocks的日记中,也有如下记载“5月28日,平户住民同唐人一起举行竞渡活动”。在《长崎市志》《长崎市政65年史》等文献中还明确记载了,中国南部的人即是来自福州的中国人。
图1 长崎名所图绘(1818-1830年)中的龙舟竞渡
进一步从词汇读音上分析,长崎龙舟来源于中国的历史证据更加确切。在中国各地区由于方言的不同,对龙舟竞渡都有各自的专用名词,如四川省使用的是“划龙船”、“爬龙”(湖南)、“爬龙船”(福建、广西、广东)、“扒龙船”(台湾)等。长崎龙舟使用“ペーロン”一词,读音接近于汉语的“白龙”或者“爬龙”。在文献《长崎名胜图绘》中对龙舟竞渡的描述中,出现过汉字“刈龙”;《甲子夜话》中出现过汉字“択龙”。后来,结合长崎各地的方言,逐渐演变为统一使用的“ペーロン”一词。
编撰于1818年—1830年的《长崎名胜图绘》和编撰于1822年的《清俗纪文》中详细描绘了长崎龙舟的形态、竞渡方法等。“仿制昔日唐土龙船,在船首竖立着龙头形象的雕刻,也有描绘仙鹤头像的出现……5月初的六日期间,江湖海湾等地数艘龙船争先竞速……龙舟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船头船尾装饰着龙头龙尾、船体全身雕刻着彩色龙鳞的大型龙船,漂浮在水面上气势宏大;第二种是小型龙船,仅在船首装饰龙头,无旗帜等其他装饰物,在铜锣、太鼓的节奏声中,数十人奋力划行……每艘龙舟上乘坐四五十人乃至六七十人,都是海边出生的壮士们。”根据学者古贺氏的调查:前者是继承了宫廷风格的巡游船,以及神社祭祀活动中使用的花车、旱龙船等事物的内涵及行事风格;而后者则是沿袭至今的长崎龙舟竞渡(ペーロン)[5]。长崎的一些神社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陆地龙头船巡游,一直保持至今,现已成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旱龙船。
现在的长崎龙舟竞渡,使用的是定员36人的标准龙舟,其中划手31人,其他人员分别为取水、太鼓手、铜锣手、舵手、指挥者(号子手)。16岁至24岁分为青少年组,25岁至40岁分为成年组。在海港内举行的龙舟竞渡,赛制为往返2400米的赛道。
如今,冲绳和长崎龙舟是日本影响力最广泛的两大龙舟竞渡活动。据20世纪90年代末的调查数据以及作者的实地调查,从明治时期到现在,长崎地区的龙舟竞渡活动的数量减少了近一半,虽然如此,现存的龙舟竞渡活动仍有50余处,一般都在6月至8月期间举办。其中,规模最大的长崎龙舟锦标赛(长崎ペーロン选手権大会)首次举办是1977年,长崎龙舟振兴会与香港国际龙舟会缔结友好合作关系,决定将原有的赛制改为国际锦标赛。由此,龙舟的长度、大小、人数等都开始使用现代竞技龙舟的竞赛方法,逐渐规范统一化。截至2018年,长崎龙舟锦标赛已经连续举办42届。
长崎龙舟经过360余年的历史发展,竞渡及相关文化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从竞渡形式上看,龙舟的形状、颜色、装饰、铜锣等,以及划手人数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化信仰及礼仪上看,为适应本地生活而发展出多元形态。据实地调查,长崎各地现存的龙舟竞渡,每年从5月持续到9月,并分别与本地的各种传统节日相融合。如农历5月初的龙宫祭、渔祭;6月至7月的农业祭、盂兰盆节;8月初的除厄祭及9月的舟祭等。时至今日,从中国传入的龙舟与长崎各地的文化及生活传统结合后,发展出形式多样的祭祀、礼仪,竞渡的功能、目的也分为求雨、保平安、保风调雨顺、保出海安全等。在访谈中还了解到:居住在内陆山地、以农业为主的地区,龙舟竞渡前举行求雨仪式;而不远处沿海地区的龙舟竞渡是要保出海安全、进行的减少风雨的祭拜仪式。因竞渡目的不同,双方还发生口角争执等冲突。
图2 长崎龙舟文化的传播过程
长崎龙舟的整个发展,经历了学习借鉴—吸收引进—改造适应—继承发扬的变迁过程。用A代表中国龙舟,B代表长崎龙舟。A到B的过程即是龙舟传播演变的过程。图2中的a代表中日两国共通的部分重叠、沉淀、定型;b代表被取舍掉的部分,是受众群体根据本地生活特征对中国龙舟这一传播主体进行选择和过滤;c代表的是日本本土自有的生活文化习俗。a+c即为B,也就是长崎龙舟现在的形态。
根据跨文化传播机制,一般存在异质相补和同质相吸两种情况。龙舟竞渡能够在日本长效传播的重要原因在于,在深层的文化结构层面,龙舟文化的传播同时满足异质相补和同质相吸两种情况,正是这种深层的结构需要赋予了龙舟竞渡在日本的文化融合,并扎根本土。
2 、反思与启示
2.1、 重视和加强我国古代体育在海外传播的历史研究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文化不自信的历史文化心态的影响,对于我国历史上优秀体育文化输出的实证研究,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正如学者蔡艺提到的:“加强汉字文化圈的体育文化历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明确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东北亚的源头地位,还原部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真实,还能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国门提供历史借鉴”[6]。
有日本学者提出,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舟船竞渡的习俗,如文献《续风土记拾遗》中记载了,公元十世纪左右,在神道寺庙宗像大社、宗像宫等地,举行过祭祀神船的巡游及竞渡活动。而且,在熊野、山阴、纪州、濑户内海等地,各地藩主组建的水军中,作为实战练习也曾举行过舟船竞赛。结合本地自古以来的渔业生活,船只多样且使用频繁。可见,长崎龙舟的源头与以上因素也有一定关联,因此并不能肯定地说来自中国[7]。这样的言论极易造成模糊、淡化,甚至歪曲历史真实的状况。因此,加强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考察及研究,正本清源乃当务之急。
2.2、 为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提供历史参考
中国在历史上,曾以一种胸怀广阔、兼收并蓄的天下主义情怀,引领着人类文明的走向。龙舟竞渡即是在我国用天朝大国的怀远施仁之心,在中日两国之间仁义交往的过程中传入兴起的。龙舟在日本的传播历史,彰显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无论是传播方还是接受方都在多个层面收益颇丰。2013年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积极展开“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合作体系,“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之中,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是当代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哲学范畴与思想理念[8]。研究和探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路径、机制,旨在为当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为世界繁荣和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小松原涛.ぺーロンの祭日について[M].长崎论(第四十辑),1988:63-65.
[2] 小松原涛.天草のぺーロン志.[M].长崎:天草民报.天草民报社,1985.
[3] 秋山一,白鸟芳郎编.冲縄船漕ぎ祭祀の民族学的研究[M].东京:勉诚社,1995.
[4] 古贺十二郎氏.长崎市史风俗篇-特殊的行事[M].东京:清文堂出版株式会社,1971:54.
[5] 古贺氏十二郎.长崎市史风俗篇[M].东京:清文堂出版株式会社,1971:291-293.
[6] 蔡艺.我国体育史研究的“厚西薄东”现象及其成因与反思[J].体育学刊,2018(6):7-11.
[7] 桜井満.船祭りの系谱[J].大阪:国学院雑志,1998(11):268.
[8]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N].人民日报,2019-04-28.